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22134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docx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24首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

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

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

通“苍”,青绿色。

(4)海:

渤海 (5)何:

多么

(6)澹澹(dàndàn):

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zhì):

高高耸立。

竦,通耸,高。

(8)萧瑟:

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

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

太阳和月亮      (11)若:

如同,好像是

(12)星汉:

银河(13)幸:

庆幸(14)甚:

极点(15)至:

非常

(16)幸甚至哉:

真是庆幸 (17)咏:

歌吟  (18)咏志:

即表达心志

(19)志:

理想      (20)歌以咏志:

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从诗的体裁看,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

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

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2、《次①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②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③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注释:

1、次:

停歇,这里指停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2、客路:

旅途。

3、风正:

指顺风。

4、海日:

太阳从海上升起。

残夜:

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

旧年:

过去的一年。

指旧年未尽,春之气息已到,点明节候已到初春。

译文: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赏析: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1.钱塘湖:

杭州西湖的别称。

2.孤山寺:

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3.贾亭:

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4.初平:

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5.云脚:

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6.暖树:

向阳的树7.乱花:

指纷繁开放的春花8.没(mò):

隐没

9.湖东:

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赏析:

这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诗中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

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

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

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

曰“云脚低”。

“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

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

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

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

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

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

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

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

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

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

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

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

”(《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

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②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

家乡在何方?

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②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

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

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凌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

傍晚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

赏析: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

《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

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

他究竟要到哪里去?

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

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

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

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

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

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

“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

《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5、《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第一层:

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揭示了生物有生就有死的自然规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第二层:

以“老骥”作比,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心不已”的情怀,是本诗的核心所在。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第三层:

指出了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以及主观努力等可以延年益寿的重要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附文:

与本诗内容没什么联系。

字词掌握:

竟:

终结、死亡;骥:

良马;枥:

马槽;烈士:

有远大抱负的人。

盈缩:

指人寿命的长短;养怡:

调养身心。

主题思想:

本诗抒发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和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槽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依然)不会停止)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注意调养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6、《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写友人邀我作客。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写农村的优美风光。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写你家的劳动生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写出了友情之深:

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了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出了老朋友之间的情谊。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译文:

老友备好了好饭好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做客。

村庄周围绿树环绕,四周是青山横卧。

推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端起酒杯闲聊着庄稼。

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还来与你饮酒与赏花。

7、《题破山寺后禅院》(题壁诗)(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划打下基础)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描绘环境的幽深。

写景准确传神,思想内涵深邃。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从内心的感受来描绘后禅院的清静幽美,也也体现了诗人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隐逸情怀。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译文:

清晨,我步入破山寺,初升的太阳照在高高的林梢上。

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处所,禅房的四周花草树木长得很深。

山林的风光是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物一片沉寂,耳畔只有那悠长的钟声、磬声。

主题思想:

此诗描绘了破山寺幽静美妙的环境,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隐逸情怀。

◆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写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启示的句子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比喻探寻幽远盛景乐趣的句子: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被誉为千古名联的句子: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写景的句子是: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表明入寺时间的句子: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兼点时令:

暮春)

闻道龙标过五溪。

(叙事)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赏析】

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唐时著名的诗人,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

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从诗题可以直接知道:

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去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一二句写景叙事。

在扬花落尽、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这于作者无异晴天霹雳。

在这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只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到的只是子规的悲啼。

“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五溪”,本已是极偏远的地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远方……这种种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作者心头,更加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三四句借景抒情。

“我”要将自己的这一片忧愁之心托寄给明月,让它陪伴着好友一直跟随到夜郎西。

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

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主题思想:

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9、《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和不得归家的苦恼)

巴山夜雨涨秋池。

(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交代“未有期”的原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后两句: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主题: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足见离情是何等深沉。

译文: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不能确定日期,巴山夜雨连绵,水涨满了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西窗之下秉烛夜谈,那时再叙谈雨困巴山时想念你的情形。

◆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是:

巴山夜雨

◆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的语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10、《泊秦淮>杜牧(唐代诗人)(即景感怀诗)

烟笼寒水月笼沙,(首句写景,描写了秦淮河夜间的景致,极力渲染一种凄凉、迷蒙、冷寂的氛围。

夜泊秦淮近酒家。

(承上启下)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两句:

讽刺统治者缺乏亡国之忧,表明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借眼前景,抒现实忧,是千古名句。

译文:

烟雾和月光笼罩着秋水,也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哪知亡国之恨?

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鞭打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的诗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讽刺上层人物不顾国家艰难,只顾吃喝玩乐的语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一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句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浣溪沙》(词牌名)(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对酒听歌的环境)

夕阳西下几时回?

(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事变更的感慨。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惋惜新花落去,庆幸旧燕回来,表达了对时光、生命和美好事物的热爱与眷恋。

小园香径独徘徊。

(写今日的伤感,感时伤事。

在惋惜、欣慰、怅惘中独自沉思)

主题:

表达了诗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也更为直接地抒发了寂寞和忧伤。

1 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 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③给人以哲理性启迪的名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④构成“新”与“旧”“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⑤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⑥表现诗人沉思形象的句子:

小园香径独徘徊。

⑦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诗表示慨叹。

12、《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译文:

莫说下山容易无艰险,这只不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