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大纲环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22459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大纲环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复习大纲环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复习大纲环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复习大纲环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复习大纲环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复习大纲环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复习大纲环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复习大纲环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复习大纲环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复习大纲环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复习大纲环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复习大纲环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复习大纲环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复习大纲环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复习大纲环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复习大纲环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复习大纲环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复习大纲环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复习大纲环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复习大纲环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大纲环评.docx

《复习大纲环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大纲环评.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复习大纲环评.docx

复习大纲环评

课本知识点

概述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要点?

2.什么是环境影响识别?

其影响因子识别方法有哪些?

3.环境影响预测方法都有哪些?

4.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都有哪些?

5.环境的概念?

其基本特性有哪些?

6.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7.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8.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要点?

9.什么是环境影响识别?

其影响因子识别方法有哪些?

10.环境影响预测方法都有哪些?

11.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都有哪些?

水环境

一、建设项目资料如下:

项目建成后拟向附近一条流量为75m3/s的河流中排放污染物,且此河流处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包括:

温度接近于常温的循环冷却水、非持久性污染物以及碱性物质,且需监测的水质项目为9个,污水排放量为4900m3/d,循环冷却水排放量为200m3/d,那么(14-20题):

1.此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的种类为()。

A.一种B.二种C.三种D.均不对

2.此建设项目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为()。

A.简单B.复杂C.中等D.不复杂

3.此河流依据GB3838-2002来分析,即此地表水质为()。

A.II级B.IV级C.V级D.I级

4.此河流的规模属于()。

A.大河B.小河C中河D.特大河

5.此项目建成后,每日的污水排放量为()

A.4900m3/dB.4975m3/dC.5100m3/dD.5175m3/d

6.假如循环冷却水的温度提高到80摄氏度,那么此项目排放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分别为()。

A.两种,4900m3/dB两种,5100m3/d

C.三种,4900m3/dD三种,5100m3/d

7.根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依据(内陆水体)分析,此项目评价等级分级为()。

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工作内容?

其评价工作等级如何确定

三、拟建一个化工厂,其废水排入工厂边的一条河流,已知污水与河水在排放口下游1.5km处完全混合,在这个位置BOD5=7.8mg/L,DO=5.6mg/L,河流的平均流速为1.5m/s,在完全混合断面的下游25km处是渔业用水的引水源,河流的K1=0.35/d,K2=0.5/d,若从DO的浓度分析,该厂的废水排放对下游的渔业用水有何影响?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四、某建设项目水平衡图如下图(单位:

m3/d),请回答问题

排放

700

100

锅炉

生产线1111

生活用水

净水装置

200

200

200

中和

排放

污水处理站

排放

冷水池

200

生产线2

200

冷却塔

800

50

150

600

180

20

600

380

90

90

400

1600

1.项目的工艺水回用率为(A)。

 A.71.4%B.75.9%C.78.8%D.81.5%

2.项目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B)。

 A.75.9%B.78.8%C.81.5%D.83.9%

3.项目的间接冷却水循环率为(A)。

 A.75.0%B.78.8%C.81.5%D.83.9%

4.项目的污水回用率为(B)。

 A.43.5%B.46.0%C.51.3%D.65.8

解析:

1、根据工艺水回用率的公式:

工艺水回用率=工艺水回用量/(工艺水回用量+工艺水取水量),工艺水回用量为(400+600)m3/d,工艺水取水量为(200+200)m3/d。

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重复利用水量/(重复利用水量+取用新水量),重复利用水量为(1600+400+600)m3/d,取用新水量为(100+200+200+200)m3/d。

3、间接冷却水循环率=间接冷却水循环量/(间接冷却水循环量+间接冷却水系统取水量),间接冷却水循环量为600m3/d,间接冷却水系统取水量为200m3/d。

4、污水回用率=污水回用量/(污水回用量+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水量),污水回用量为400m3/d,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水量为(90+380)m3/d,冷却塔排放的为清净下水,不计入污水量。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大气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风频?

大气稳定度分几级?

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布点原则和方法?

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大气评价等级确定的方法和依据?

各级的评价范围是什么?

3.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为哪3类?

4.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什么是无组织排放?

5.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一级评价的主要内容?

6.以1kg/s的速率燃烧煤,已知煤的含硫量3%,试计算每年SO2的排放量,由于燃烧效率并非100%,因此计算时假设燃料中有5%的硫最终残留在灰分中。

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8.举例说明某建设项目对大区环境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相应的影响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作业习题:

1.噪声敏感建筑物主要包括哪些?

2.《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分为几级标准,各级标准适用范围是什么?

3.《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2008)分为几级标准,各级标准适用范围及标准值是多少?

4.某热电厂排汽筒(直径1m)排出蒸汽产生噪声,距排汽筒2m处测得噪声为80dB,排气筒距居民楼12m,问排汽筒噪声在居民楼处是否超标(标准为60dB)?

如果超标应离开多少米?

5.锅炉房2m处测为80dB,距居民楼16m;冷却塔5m处测为80dB,距居民楼20m,求二设备噪声对居民楼共同影响。

6.噪声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

各级评价范围?

7.举例说明某建设项目对噪声环境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相应的影响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8.三个声源对某敏感点的噪声贡献值分别为55dB(A)、55dB(A)、58dB(A),总的贡献值是(  D)。

A.56dB(A)                  B.58dB(A)  

C.60dB(A)                  D.61dB(A)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生物量、生态因子的概念?

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的主要内容?

3.交通类、水库和水坝、采矿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

4.举例说明开发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可逆影响和不可逆影响;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5举例说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风险评价

1.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

2.简述环境风险分析的一般过程?

案例1

热电厂位于西北地形平坦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400mm,主导风向西北风。

热电厂现有5×75t/h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和4×12MW抽凝发电机,SO2现状排放量1093.6t/a。

拟淘汰现有锅炉,新建2×670t/h煤粉炉和2×200MW抽凝发电机,年运行5500小时,煤含硫0.9%,湿式石灰石石膏法脱硫90%,180米烟囱直径6.5米,烟气排放量424.6Nm3/s,出口温度45°C,SO2排放浓度200mg/Nm3,NOx排放浓度400mg/Nm3。

关闭市内小锅炉减少SO2排放362.6t/a。

经过估算模式计算,新建工程SO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0.1057mg/m3,出现距离为下风向1098米,NOx的D10%为37000米。

在停用检修期,某敏感点X处SO2小时监测0.021~0.031mg/m3,逐时气象条件下,预测X处SO2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0.065mg/m3。

本地城镇建成区北部有地下水源,项目15公里外有中型水库,本市城市污水厂处理排水8×104m3/d。

(SO2二级小时标准是0.5mg/m3,NO2二级小时标准是0.24mg/m3,本项目外排NOx全部转化为NO2。

问题:

1、计算出本项目实施后全厂SO2排放量和区域SO2排放增减量。

2、给出判定本项目大气评价等级的Pmax和D10%。

3、确定大气评价等级和范围。

4、计算X处SO2最终影响预测结果(不计关闭现有小锅炉的贡献)。

5、给出供水水源的优先顺序。

案例2

某省拟建设4车道全封闭全立交高速公路,全长190km,设计行车速度80km/h,路基宽度24.5m。

全线共设计特大与大桥35座,其中跨河桥多处伴行河流,隧道22座,互通式立交5处,服务区1处。

永久占用林地130km2。

全线土石方总量220×104m3。

拆迁建筑物1.8×104m2,全线设置取土场8处,弃土(渣)场22处,项目总投资66亿元。

该公路经过地区气候温和,多年年平均降雨量550mm。

公路沿线多数路段地处山岭重丘区,相对高差300-1000m。

拟建公路沿线经过2个林场,林地植被覆盖率50-60%,且以人工林为主。

沿线经过多个农田灌溉设施。

路中心线两侧300m范围分布有声环境敏感点58个;路中心线两侧200m范围内分布有声环境敏感点39个;声环境敏感点类型有集镇、村庄、学校、医院。

道路红线距A中学围墙120m,距B小学围墙30m,两学校均有3层教学楼面向公路,其声环境现状达2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高速公路达到设计车流量时,预测A中学教学楼等效声级昼夜分别为62dB(A)、56dB(A),B小学教学楼的预测等效声级昼夜分别为68dB(A)、63dB(A)。

1.给出本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

2.确定本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并说明理由。

3.分别说明本项目施工期、运营期的环境噪声评价范围。

4.在预测营运中期时各声环境敏感点的噪声影响时,需要的主要技术资料有哪些?

5.确定本项目的生态评价等级和范围并说明理由。

6.提出对B小学可行的噪声防治措施。

选择题

1.风廓线是指(C)。

A.风速随时间的变化B.风速随温度的变化

C.风速随高度的变化D.风速随湿度的变化

2、温廓线是反映(A)。

A.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影响热力湍流扩散的能力

B.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影响动力湍流扩散的能力

C.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影响热力水平扩散的能力

D.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影响动力水平扩散的能力

3、在评价区内按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布性的原则布点。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A)个。

A.10B.6C.3D.12

4、监测时间和频率的确定,主要考虑当地的气象条件和人们的生活、工作规律。

三级评价项目可作(B)期监测。

A.二B.一C.三D.四

5.对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其监测制度可取(A)。

A.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二期B.二期

C.三期D.一期有利季节,必要时也应二期

6.对于河流二级评价,一般情况下应调查(B)。

A.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B.平水期和枯水期

C.丰水期和枯水期D.枯水期

7.水质评价方法通常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推荐采用(D)。

A.算术平均法B.幂指数法

C.加权平均法D.标准指数

8.气温为23℃时,某河段溶解氧浓度为4.5mg/L,已知该河段属于II类水体,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D)。

(根据GB3838--2002,II类水体溶解氧标准为≥6mg/L)

A.0.75B.1.33C.1.58D.3.25

9.某水样pH为13,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B)。

A.1.86B.3.00C.3.50D.2.25

10.解决生态调查和评价中高度专业化的问题和疑难问题,最好采用(C)法。

A.定位或半定位观测B.遥感技术

C.访问专家D.野外调查

11.如果某地生物生产量为0.9t/(hm2.a),其荒漠化程度属于(D)。

A.潜在的荒漠化B.正在发展的荒漠化

C.强烈发展的荒漠化D.严重荒漠化

12.水的理化性质恶化是指水体质量类型(C)。

【解答】此题是2006年的一个考题。

在《技术方法》参考教材中没有此内容,只能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中找到此内容。

A.由I~II类到Ⅲ~Ⅳ类B.由I类到III类

C.由I~Ⅲ类到Ⅳ~V类D.由Ⅱ~III类到IV---VII类

13.水的理化性质改变是指水体质量类型在(B)范围内的变化。

A.I~II类B.I~Ⅲ类

C.II~ⅣD.III~IV类

1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一1997)所指土壤理化性质恶化指(D)。

A.土壤环境质量下降

B.土壤的物理组成发生改变

C.土壤生产能力发生改变

D.由上一级别类型退化为较低的土地生产能力级别

15.进行植物样方调查时,草本、灌木和乔木的样地大小分别为(D)。

(单位:

m2)

A.≥10,≥100,≥1000B.≥1,≥5,≥10

C.≥100,>1500,≥1000D.≥1,≥10,≥100

16.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估测是通过对自然植被(A)的估测来完成。

A.净第一性生产力B.总初级生产量

C.净初级生产量D.呼吸量

17.样地调查收割法是实测(C)。

A.生产量B.生长量

C.生物量D.净第一性生产力

18.在植物样方调查时,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大小,对于灌木林样地,其样方面积不应小于(B)。

A.1㎡B.10㎡C.100㎡D.200㎡

19.(A)项目生态影响评价除要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分布图、资源分布图等基础图件和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和预测成果图以外,还要用图形、图像显示评价区域全方位的评价和预测成果。

【解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中对生态图件的要求有四点:

(1)生态影响评价的图件需由正规比例的基础图件和评价成果图件组成;

(2)3级项目要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关键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图;

(3)2级项目要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分布图、资源分布图等基础图件和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和预测成果图,上述图件要通过计算机完成并可以在地理信息系统上显示;

(4)1级项目除完成上述图件和达到上述要求以外,要用图形、图像显示评价区域全方位的评价和预测成果。

A.1级B.2级C.3级D.1级和2级

20.哪类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要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行?

(B)【解答】生态现状评价要求:

2级以上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要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行;3级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必须配有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本图件。

A.1级项目B.2级以上项目C.2级项目D.3级以上项目

21.下列哪类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必须配有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本图件?

(A)

A.所有项目B.1级项目C.2级项目D.3级项目

22.在用黑白瓶法测定水生生物初级生产量的方法中,总初级生产量的计算公式是(D)。

A.LB-IBB.DB-IBC.IB-DBD.LB-DB

23.遥感可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提供大量的信息,通过卫星影响不同波段信息组合形成各种类型的植被指数,较好地反映某些地面生态学特征,以下哪种指数常被用于进行区域和全球的植被状况研究?

(C)

A.比值植被指数RVIB.农业植被指数AVI

C.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D.多时相植被指数MTVI

24.在工程和环评实践中最普遍应用的是基于统计理论而建立起来的(A)模式。

A.正态扩散B.萨顿

C.帕斯奎尔D.赫.帕斯奎尔

25.某平原城市气象站气象观察员在一天晴朗早晨8时测得距地10m处平均风速为3m/s。

当时大气稳定度为中性,则在气象铁塔上90m处风速为(B)m/s。

【解答】大气稳定度为中性,其代码为D,再根据所处地区为“城市”查表4得风指数P=0.25。

再根据公式U2=U1(

)p=3(

)0.25=5.2。

A.3.7B.5.2C.4.2D.4.7

26.公式c(x,y,0)=

中参数U代表(C)

A.地面平均风速,m/sB.地面10m处的平均风速,m/s

C.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m/s

D.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m/s

27.下列哪个公式是小风、静风扩散模式?

(D)

A.cm(Xm)=

B.cf=

C.cp=

D.cL(x,y,0)=

28.在利用小风、静风扩散模式进行大气预测时,下列哪些资料不需要调查?

(C)

A.污染源的位置、排放方式B.污染源的源强

C.混合层高度D.风向、风速、稳定度

29.公式.cf=

中,参数hf代表(B)。

A.熏烟时烟气抬升高度B.熏烟时混合层厚度

C.混合层高度D.地面反射系数

30.下列公式中(B)是熏烟模式。

A.cm(Xm)=

B.cf=

C.cp=

D.c(x,y,0)=

31.倾斜烟羽模式中.cp=

参数a代表(B)。

A.尘粒子的直径B.尘粒子的地面反射系数

C.空气动力黏性系数D.尘粒子的密度

32.烟气抬升公式ΔH=n0Qn1hHn2U-1中参数Qh代表(B)

A.实际排烟率B.烟气热释放率

C.烟气流量D.烟气流速

33.烟气抬升公式ΔH=2(1.5VsD+0.01Qh)/U中参数U代表(D)。

A.实际排烟率B.烟气热释放率

C.烟气流量D.烟囱出口处烟气排出速度

34.公式ΔH=

中Vs的意义是(C)。

A.烟气热释放率指数B.实际排烟率

C.烟气出口处烟气排出速度D.烟气出口处平均风速

35.某排气筒距地面的几何高度为280m,当利用ΔH=n0Qn1hHn2U-1计算抬升高度时,H取(B)。

【解答】当排气气筒距地面的几何高度超过240m时,取H=240m。

A.280mB.240mC.140mD.不能确定

36、一日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的计算公式

中,N1指(B)。

A、N1—6时~19时的飞行次数;B、N1—7时~19时的飞行次数;

C、N1—19时~22时的飞行次数;D、N1—22时~7时的飞行次数

37、在环境噪声源噪声的测量中,获得噪声源数据的途径有(B)。

A、类比测量法、现场调查测量法B、类比测量法、引用已有的数据

C、现场调查测量法、引用已有的数据D、收集资料法和现场调查测量法

38、厂界噪声水平调查测量点布置在厂界外(A)处,间隔可以为50~100m,大型项目也可以取100~300m。

A、1mB、2mC、3mD、4m

3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生生态调查中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是(D)。

A、氧气测定法B、CO2测定法C、叶绿素测定法D、非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40、在森林群落中测定生产力,为了精确测定生物量,或用做标准来检查其他测定方法的精确程度,采用的方法是(B)。

A、平均木法B、皆伐实测法

C、随机抽样法D、草本测定方法

41、关于

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ISE值越大,说明拟建项目对河流中该项水质参数的影响越小;

B、ISE值越大,说明拟建项目对河流中该项水质参数的影响越大;

C、ISE值越小,说明拟建项目对河流中该项水质参数的影响越大;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42.Streeter-Phelps模式是研究(A)。

A.DO与BOD关系B.DO与COD关系

C.COD与BOD关系D.BOD浓度

43.河流横向混合系数常用下列哪种经验公式法估算?

(C)

A.费希尔(Fischer)法B.狄欺逊(Diachishon)法

C.泰勒(Taylor)法D.鲍登(Bowden)法

44、生态制图的方法正确的是:

(A)。

             

A、手工制图和计算机制图B、手工制图和机械制图

C、工程制图和计算机制图D、工程制图和手工制图

45、某工厂机器噪声源附近测得噪声声压级为67dB,背景值为60dB,机器的噪声是(C)dB。

【解答】此题是一个噪声级(分贝)的相加问题。

有两种方法解此题,一种是通过查表法,查表法在考试时不提供,但有两个数字是需记住,一是声压级差为0时(相同的声压级),增值3dB;二是两声压级差为6时,增值1dB从题中可知只有C选项符合题干。

另一种是用公式法计算。

L=101g(1066/10+1060/10)=10lg(1066+106)=10lg4981071.7=67(dB)

A.62B.60C.66D.64

46、已知距某点声源10m处测得噪声值为90dB,则30m处的噪声值为(C)dB。

【解答】1根据点声源衰减公式计算,20lg1/r2=201g10/30=一201g3=-9.5dB。

A.72B.78C.80.5D.84

47、不同评价级别项目生态影响预测内容要求有所不同,如评价级别为2级项目,则(B)。

【解答】3级项目要对关键评价因子(如对绿地、珍稀濒危物种荒漠等)进行预测;2级项目要对所有重要评价因子进行单项预测:

l级项目进行单项预测外,还要对区域性全方位的影响进行预测。

A.要对关键评价因子(如对绿地、珍稀濒危物种、荒漠等)进行预测

B.对所有重要评价因子进行单项预测

C.除进行单项预测外,还要对区域性全方位的影响进行预测

D.只对敏感因子进行预测

48、生态影响及变化程度和工程影响范围是划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级别的主要依据,工程影响范围通常分为(C)。

A.>200km2,100-200km2,<100km2

B.>100km2,50-100km2,<50km2

C.>50km2,20-50km2,<20km2

D.>30km2,10-30km2,<10km2

49.土壤侵蚀强度以(C)表示。

A.土壤侵蚀模数[t/(m2·a)]

B.土壤容许流失量[t/(km2·a)]

C.土壤侵蚀模数[t/(km2·a)]

D.植被覆盖度(mm)

50、公式σy=r1Xa1,σz=r2Xa2中,x的适用条件是(A)。

【解答】有风、小风、静风时,大气扩散参数的确定方法是不同的。

A.有风时,采样时间为0.5h

B.小风时,采样时间为0.5h

C.有风时,采样时间大于0.5h

D.静风时,采样时间大于0.5h

1.如果某地生物生产量为2.6t/(hm2.a),其荒漠化程度属于(B)。

A.潜在的荒漠化B.正在发展的荒漠化

C.强烈发展的荒漠化D.严重荒漠化

2.进行植物样方调查时,草本、灌木和乔木的样地大小分别为(D)。

(单位:

m2)

A.≥10,≥100,≥1000B.≥1,≥5,≥10

C.≥100,>1500,≥1000D.≥1,≥10,≥100

3.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估测是通过对自然植被(A)的估测来完成。

A.净第一性生产力B.总初级生产量

C.净初级生产量D.呼吸量

4.一定地段面积内某个时期生存着的活动有机体的重量是指

(D)。

A.物种量B.生长量C.生物生产力D.生物量

5.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