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教学案例最新教育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27400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最新教育文档.docx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最新教育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两章》教学案例最新教育文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最新教育文档.docx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最新教育文档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课文说明】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孟子二章》是让学生了解先秦思想家孟子思想的一篇课文,所以我教学的定位点不太高,课堂的基本预期是让学生丰富和积累文言词汇,培养“猜译”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感受一下孟子的思想及《孟子》论证的特点。

准备由三个课时来完成这两篇的教学,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三课时把两课进行比较阅读,然后让学生当堂完成课堂作业。

下面是具体的执教过程。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执教过程】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第一课时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板书课题之后,我先跟学生介绍了孟子这个人及《孟子》这本书。

我说:

“孟子,名轲,也就是说孟子,我们也可以叫他孟轲。

他是战国时期鲁国人,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也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是圣人,后人称孟子为‘亚圣’,而且他和孔子还有点联系,他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弟子。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代,诸候国之间纷争并起,战争生灵涂炭,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而对这样的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呼吁各国的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推行仁政,施行王道。

这个思想在当时没有得到诸候王们的响应,但是却对唐朝的唐太宗起到了作用,唐太宗是重视人民的作用的,他有一句重要的话──他把人民比作水,把君王比作舟,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他是重视人民的作用的,他也就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位明垂千史的明君,这也可以看出孟子的思想在封建时代或者说是战国时期也是能起到进步作用的,但是可惜这么好的思想在当时却没有人响应。

怎么办呢?

孟子只好归家,在晚年与弟子们一起著书立说,这就有了《孟子》这本书,他把自己的思想、言论和政治主张都记录在这里本书里面了。

这本书按照现在的学术观点来看,又是一本散文集,从散文的角度看,他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论事说理雄辩有力,尤其善于引用事例和运用比喻来说明问题,对后世的散文(议论文)的写作有重要的影响。

介绍了这些,我们还是回到孟子的思想上来看,刚才讲到他是倡导‘民贵君轻’的思想的,这个思想在他的文章中有没有反映呢?

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

先让同学们把课文齐读了一遍,发现有两个问题,一是两个字读得不准:

一个是句首发语词“夫”的读音错误,二个是把“米粟”的“粟”读成了“栗”,纠正过来。

第二个问题是断句不准确,读得不畅,所以接下来帮助指导学生把朗读的节奏划出,然后再一起一朗读,两个问题都得到顺利解决。

昨天就安排学生进行了“猜译”,我的要求是不要借助于任何参考书,把自己的对这个句子的理解翻译出来,中间还空一行,主要用于老师讲课文的时候,对自己的进行补充和订正,这一举措根据上《公输》的过程来看,取得了很好的功效,学生们做得很认真,充分地吸收了我的做法。

我让学生把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猜拿出来,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译一两句,译得不正确的,我帮他纠正,并把我的译文用屏幕一句一句地展示出来,供学生对照。

一个学生译完之后,我让他把刚才译中的重点词找出来,我把这些词有解释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同学们记在课本上,哪怕是书上有注释的,也要求搬到课本上去。

在翻译中,着重落实了“天时”“地利”“人和”和“得道者”“失道者”这五个词,这是译这篇课文的难点,学生推测时是有一定难度的。

译完之后,学生对课文就有一定的理解了,所以这时候,我再要求同学们把课文再读一遍,把自己对本文的初步理解加入到朗读中去,这时候学生再读我发现朗读的气势就有明显的增加。

接下来,就是理解这篇课文了。

和以前一样,以感受为中国,然后我由学生的感受把它引向前面所写的两个预期,一是感受孟子的思想,二是感受《孟子》作为议论文的写法上的特点,只是有所感受而已,不准备作太多的深化。

译读过程结束之后,我说:

“今天咱们还是跟学习《公输》一样,理解之后咱们就来相互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说完后,教室里顿时进入了一种思考的状态,很静。

过了一会,我请曾子瑾同学来谈。

她说:

“我觉得孟子认为君王治理国家要施行仁政,要得民心。

”她一下子就把这篇文章的核心切住了,这不正便于我引导她和同学们把全文的呈现的孟子的思想明白吗?

机会来了!

“好,你这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

”我问。

她说:

“文章的开头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是啊,这是作者要表达的观点,这句话说得有道理吗?

孟子是怎样论证的呢?

”我又接着引导。

她说: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这说明是一座小城,但是包围起来,点了天时,有战争的主动权,但是却不能胜利……”

“分析得很好,这样就说明了什么观点?

”我问。

“天时不如地利。

”她说。

“那接下来又如何说明地利不如人和的呢?

”我问。

“他还是举了一个例子,城墙高,护城河也深,粮草充足,武器精良,但是守城的却弃城逃跑了。

这就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

”她说。

“说得很好,分别证明了开头提出的观点,那么你刚才所说的举的例子是真实存在的情况吗?

”我问。

“不是,是打的两个比方。

”她说。

“这是不是说明孟子善于用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我说。

她点了点头,同学们也若有所思地点着头,看来认可了孟子的论证方式之一。

我接着又问:

“从你刚才所讲的来看,在天时、地利和人和之中,孟子认为哪一个最重要呢?

“人和。

”她说。

我把“人和”板书在黑板上,接着我问:

“孟子开头提出了观点,又通过两个比方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这不已经达到论证的目的了吗?

还有必要写后面的内容吗?

她说:

“我认为有必要,因为要达到‘人和’就要靠君王们实行仁政,而后面就在讲达到人和的条件,得道者就是施行仁政的君王。

我看她已经分析得很好了,但是可惜的是这时候下课铃已经响了,估计其他同学还会有精彩的观点,但是来不及听了,教室外面眼保健操的乐曲与口令已高声响起。

所以我只好草草作结。

我说:

“同学们,大家一定还有其它精彩的发现,但是这节课是不能听大家说了。

你们一起说一说孟子的这篇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看的呢?

学生们一起说:

“君王”。

“那写给他们要他们做什么呢?

”我问。

“施行仁政。

”学生齐声说。

“施行仁政有什么好处呢?

”我问。

“可以达到人和”,有几个学生说。

“人和了对君王们有什么好处呢?

”我又问。

“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学生们说。

到此,我真正作结了:

“是啊,如果施行仁政,善待百姓,那么支持这位君王的百姓就会很多,打起仗来就会为这个君王拼死效命。

但是中国历史上总有许多的为君为王者并不理解这其中的道理,对民生于不顾,自己骄奢淫侈,让百姓生活于水火,成为亡国之君,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电视剧的片尾曲中唱的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最后布置了一下周末的作业,让学生把本课背诵并默写下来,另把后一短篇猜译出来。

〖教后感言〗

这一节课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把时间调配好,在前面的译读部分花的时间比较多,讲孟子东扯西拉的也讲得太多了,这样就占去了让学生充分表达感受的时间,虽然我在引导子瑾同学的过程中确有一些收获,但是却没有听到更多的同学来表达他们精彩的见解,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从某种程度来看,就削弱了这节课的力度。

上完后,心里总觉得闷闷的,没有达到自己应去开拓的高度,真有点郁闷。

第二课时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节课安排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汲取上节课的失误,把时间有效地加以调配。

当然上这节课已经跟前面隔了一周,所以得把前一篇复习一下。

我让学生齐背了前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后问: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

”学生齐答: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我又问:

“可是文章的前面也有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也是一个观点,这两个观点不是冲突了吗?

前面抛出的论点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说:

“从‘人和’而引出要施行仁政的观点。

”我肯定了他们的见解,然后说:

“在战争胜败的三个条件中,孟子是最认可‘人和’的,那么怎样达到‘人和’却取得战争的胜利呢,君王们或者说是统治者要去施行仁政,施行王道,以民为贵君为轻,这样就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也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对这些作了总结之后,我们转入到学习第二篇上。

第一步,读课文。

先让学生读了一遍,发现在“畎”“说”“鬲”“拂”四个字上不肯定,可见预习并不到位,我跟同学纠正后,然后再齐读一遍,这时效果就好多了,学生读得声音宏亮,气势较强。

第二步,译课文。

先让学生把前天布置的作业拿出来,也就是学生对课文的猜译拿出来,检查了一下,全部都做得较认真。

我先说了要求,请出来分离自己猜译成果的同学与老师对话的过程中,要把课文的重点字词的解释写到书本上,然后再把老师在屏幕展示的翻译与自己猜译的加以对照,纠正译得不准的地方。

第一段,请了许伦和张嘉毅两位同学跟我对话,我说一句原文,他猜一遍,然后我把该句中的重点字词及解释板书到黑板上。

译完第一段之后,我发现时间不足,让学生来译可能会费时,所以我就开始讲第二段,边讲边板书重点字。

在字词义上理解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在理解的基本上再把课文朗读一遍,这次的朗读的效果更好。

第三步,谈感受。

这我看了钟,刚好有十分钟的时间,专门用于学生来发现和表达他们的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并把我对此文的看法融进去和他们交流。

下面详细记叙如下:

我说:

“这篇课文咱们已经在字面上理解了,但是孟子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对我们有没有什么启发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各自的发现。

”刚说完,善于发言的伊婷就举起了手。

她说:

“我觉得人要常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

“为什么要这样呢?

”我问。

她说:

“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生们笑了起来。

“居安思危”这个词提得不错,但我还想引导一下,就问:

“思危,你觉得实际上就是一种什么意思呢?

这时有学生说:

“警惕。

”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又问:

“还有什么呢?

伊婷说:

“忧患意识。

“是的,你所说的居安思危就是人要有这种忧患意识,中国有句俗话就是说,人要常怀百岁忧,经常保持一种忧患意识,容易让人保持奋斗的状态。

黄聪同学也举起了手,他说:

“一个成功的人往往要经过磨炼。

“是吗?

你怎么看出来的?

”我问。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个人身上看出来,他们都是在艰难困苦中被发现的,被任用的。

”黄聪说。

“这六个例子在议论文中属于举例论证,正是来说明你所说的道理,磨练才能成才。

杜艾琳也举起了手,她说: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太优越了,有好的环境,也有不好的环境,我觉得我们要利用身边的不利因素,不好的环境来磨炼我们自己。

我正准备评价,吴耀庭果断地举起了手,我先请他说:

“我同意艾琳的意见,就是要把困境当作磨炼自己的品德、增长自己才干的一个途径。

“你们两位都说得很有道理,现在你们的生活确实太优越了,真的要去找困难来磨炼才行,还记初一第二学期后的那个暑假吗?

老师让你们用三天的时间去寻找一份工作来养活你们自己,哪些同学做了?

徐曼婕是做了的,她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初二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中的作文中去了,获得了高分,同学们还记得吗?

”同学们都说:

“记得。

我说:

“是啊,你看你们生活多优越,要去利用身边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好好地磨炼自己。

这时煜伟举起了手,他说:

“我认为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关键是犯了错误之后要去改正。

我觉得有点突然,就问他: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

他说:

“人恒过,然后能改。

犯错误是经常的,但是看能不能改正,改正了,振作了,就能把错误当成自己成长的一个有利的因素。

原来他是对这一句话有感触。

“好”,我说,“你分析得很好,人无完人,谁不犯错,但正确的对待错误,错误也是合理的,也是有益的。

这时艾琳又举起了手,她说:

“我觉得人要慧眼识英雄,人不可貌相,不要看他的身份不好,就以为他不是一个人才。

“你怎么发出这个感慨呢?

”我问。

“因为前面六个事例,这些事例中的人都是在困境之中被发现,被任用的,他们都是下等人的身份,但是都胸怀大志,有才干,如果根据他的身份而不被发现的话,那是很可惜的。

”她说。

“老师完全同意你的见解,是的,身份低微的不见得就见识短浅,要做会相马的伯乐,如果你们将来做了领导,做了董事长,就像就去一个会发现人才的人哟。

”我说。

这时嘉欣举起了手,她的声音比较小,最后听清楚了,她说:

“我觉得一个人要坚韧。

“为什么呢?

”我问。

“孟子说上天将要降重大的使命到这个人身上时,往往会给他意想不到的困境,如果不坚韧就会承受不了,可能会倒下,倒下了就不能承受苦难了。

”她说。

“是的,苦难,实际上是人生的一场考验,是我们人生必须面对的一个必修课,怎么办?

老师觉得就是勇敢面对,不畏不惧,迎战,奋斗,争取在逆境中奋发。

”我一说完,发现下课铃响,顺便就作一个总结了。

我说:

“同学们,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实际上这篇文章对我们来说,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就是‘逆境出人才’,也就是你们刚才说的,人要经过磨炼,人才会成长,这是对我们的启发,所以我们要常常保持一种忧患意识,不要躺在成绩上面睡大觉,我们班不是把你们分为了30对竞争对手吗?

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让大家保持忧患意识,保持警醒,不放松自己。

但是就这篇文章来看,孟子实际上还有其它用意的,他不仅是写给每个个人看的,而且也是写给君王们看的,为什么写给他们看呢?

让人们在统治一个国家时也要有忧患意识,要时刻保持警惕。

然后我忽然又想起了贾平凹2019年写过的一本小说《怀念狼》,于是灵机一动,就跟同学讲起了这里面的故事,我说:

“同学们,其实不光我们人类要保持忧患意识,动物也是这样,我跟大家讲个故事,陕西作家贾平凹写过一本小说《怀念狼》,里面记载了商州的一个关于狼的故事。

原来商州是有狼的,而且狼还很多,到处为害百姓,所以商州山区的各村里都成立了打狼队,还出了很多打狼英雄,后来这狼当然就越打越少了。

这是好事吗?

不是!

出了一个问题,原来商州产一种黄羊,这黄羊的肉味鲜美,毛好,可以做一种上等皮料,毛也好,可以制一种高档的毛笔,这些黄羊的天敌就是狼,可是狼少了,这些黄羊按说有更好的生存环境了吧,事实却不是这样,黄羊的肉味没有以前鲜了,皮质也疏松了,毛的质量也差了。

所以后来商州人进行了狼的‘狼口普查’,发现只有15只狼了,所有有人提出要引进狼,用狼来刺激黄羊,用狼来刺激黄羊的忧患意识。

大家看,不仅人类需要忧患意识,狼也需要。

有时我甚至想,要抢救那些濒危动物的话,不是给它们养尊处优的环境,反而要把它与天敌放在一起,当然前提是不能让天敌把它们全部消灭来加速它们的灭亡。

讲完了这些,学生陷入了沉思,一节课也结束了。

〖教后感言〗

下一节课再把两篇课文合计一下,但是就不再记了。

这篇文章明显比第一篇要上得顺畅,时间调配得较好,前面的学习过程比较紧凑,所以就给讨论感受的时间增多了,在和学生的沟通中,确实发现学生已经读出了自己的想法与见解,理解了这篇课文的内涵。

由这篇课文的教学,引起我一个反思,那就是在深化理解的阶段一定要保证足够的时间来展开,而不要马虎应付,一带而过,这也是课堂中最容易出彩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