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3269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陈涉世家知识点归纳

一.作家作品

《史记》是国内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国内第一部传记文学。

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近年历史。

全书涉及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言行事迹)。

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

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领袖陈涉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她对陈涉历史地位和作用看重。

鲁迅先生曾夸奖《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正音

阳夏jiǎ间jiàn令当行háng陈胜王wàng怅chàng恨罾zēng鸿鹄hónghú

忿恚fènhuì笞chī徇xùn酂cuó柘zhè谯qiáo砀dàng社稷jì

三.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

(2)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3)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披着,穿着。

四.词类活用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王:

名词作动词,称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是用网捕意思。

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怪,对……感到奇怪。

夜篝火篝,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

狐鸣呼曰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同样。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眼睛示意。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恼怒。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作名词,结实铁甲;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锐利武器。

皆刑其长吏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惩罚。

五.古今异义

(1)今亡亦死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3)卒中往往语。

(4)将军身被坚执锐。

(5)会天大雨。

(6)楚人怜之。

(7)夜篝火。

(8)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9)比至陈。

(10)号令召三老、豪杰来会计事(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六.特殊句式

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省略句:

(1)吴广以(之)为然。

(2)上使(之)外将兵。

(3)独守丞与(义军)战(于)谯门中。

倒装句:

祭以尉首。

七.文章内容与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国内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因素,通过和浩大声势,体现了农民起义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八.文章内容理解

1.起义导火线(直接因素):

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会天大雨……法皆斩)

主线因素是:

天下苦秦久矣。

2.陈胜以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理由是:

⑴全国人民对秦王朝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蕴蓄着反抗力量;

⑵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更大不满

⑶楚人怀念楚将英燕,有强烈复国愿望

3.为起义作舆论准备:

①(鱼腹藏书)②(篝火狐鸣)

4.陈胜、吴广起义方略是: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用简洁语言回答)

扶苏贤明,项燕爱士卒,诈称扶苏,项燕有号召力。

5.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一句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苟富贵无相忘”此句反映了陈胜有不满现状渴望变化命运反抗精神、远大志向和与同伴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朴素感情。

7.如何看待“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

表达了陈胜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英雄气概,对封建级别制度进行否定。

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

8.《陈涉世家》中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备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能体现她卓越宣传能力和雄心壮志一句话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9.“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观点相似,用孟子话来说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0.陈涉是如何一种人?

A、有远大抱负和抱负,B、有卓越组织和领导才干,C、有超人才略和胆识。

11.吴广是个有勇有谋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过程中,她智谋体当前哪里?

(1)抓住时机

(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

12.你以为陈涉建立政权先后成功和失败因素各是什么?

咱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因素:

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

启示:

人心向背是成败核心。

13.起义军攻占了大泽乡、蕲、铚、酂、苦、柘、谯、陈等,如果用成语来形容起义军攻城掠地情形,你会想到哪些成语呢?

请写出两个。

所向披靡、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唐雎不辱使命》中考复习要点

1、文学常识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策谋和言论汇编。

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内容多记谋臣策士活动,写了她们雄辩言辞和机智运筹。

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2、通假字

秦王不说   (说——悦,高兴)故不错意也  (错——措,放置,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 (仓——苍,青色)

4、古今异义词:

是谢跪直易徒抢

5、一词多义:

徒 谓使亡虽惠   

6.词类活用:

缟素

7、重点词语解释

1、辱使命:

辱没、辜负2、易安陵:

互换3、其许寡人:

答应4、大王加惠

5、甚善:

好6、虽然虽然这样7、弗敢易:

不;互换8、因使唐雎使于秦

9、故不错意也10、请广于君11、逆寡人者:

违背12、轻寡人与:

轻视

13、非若是也:

像;这样14、虽千里不敢易:

虽然15、岂直五百里哉:

难道;只,仅仅

16、怫然怒:

17、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先生;曾经据说18、布衣:

平民

19、免冠徒跣:

摘掉帽子,光着脚20、以头抢地耳21、庸夫之怒:

平庸无能人22、非士之怒:

有才干有胆识人23、仓鹰:

通“苍”24、休祲:

吉凶征兆

25、若士必怒:

如果26、缟素:

穿丧服27、色挠:

变了脸色;挠,屈服

28、谢之道歉29、寡人谕矣:

明白,懂得30、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

8、重点语句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4、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7、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8、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9、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9、详细问题:

(1)秦王是如何一种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2)唐雎是如何一种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3)用自己话简要回答:

唐雎是如何让秦王理屈词穷?

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如何人?

*一方面,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天子之怒”。

另一方面,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例子来辩驳秦王,并表达要效法这些有胆识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

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种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人。

(4)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语调对唐雎说话?

唐雎又是如何劝告秦王?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语调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理由,义正词严地辩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5)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阐明了什么?

这是从什么角度来体现唐雎?

*阐明秦王胆怯了。

从侧面体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精神。

(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屈服了吗?

为什么?

*这是秦王权宜之计,体现出她奸诈狡猾。

她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兼并。

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话,从当时秦在军事占压倒优势及秦王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10、开放性试

(1)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同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

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

最后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2)列举国内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她们重要事迹。

(2分)

*示例:

(1)墨子制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隆中对》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1、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共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历史。

二、基本知识

1、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2)自董卓已来已通“以”,以。

2、词类活用

(1)箪食壶浆箪:

名词做动词,用箪盛着壶:

名词做动词,用壶装着

3、古今异义

(1)遂用猖獗

(2)此可觉得援而不可图也(3)北据汉、沔,利尽南海(4)此殆天因此资将军

4、一词多义

(5)诚此诚不可与争锋(实在,的确)

诚如是(果真)

(5)已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以)

已历三世(已经)

(6)以以弱为强者(把)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用来)

以向宛、洛(而)

(7)因因屏人曰(于是,就此)

因之以成帝业(依托,凭借)

(1)谓谓为信然(说)

谓先主曰(对……说)

(2)用遂用猖獗(因而)

此用武之国(运用,使用)

贤能为之用(出力,效劳)

(3)信谓为信然(可信,的确)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信义)

(4)国此用武之国(地方)

国险而民附(地势)

民殷国富(国家)

去国怀乡(国都)

 

三:

特殊句式

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时人莫许之)欲信大义于天下状语后置(欲于天下信大义)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此用武之国判断句贤能为之用被动句

四、课文理解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阐明她什么?

阐明她志向远大,自以为有出将入相才干。

2、“三顾茅庐”为什么不详细简介?

这样安排详略得当,可以突出隆中对策

3、结合详细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人物形象。

刘 备:

是一种思贤若渴、谦虚、以复兴汉室为己任英雄形象;诸葛亮:

是一种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有卓越政治,军事才干谋臣形象

4、刘备问计目是什么?

(原文句子)欲信大义于天下

5、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评价,阐明她“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杰出才干;同步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构造严谨。

6、诸葛亮替刘备设计政治蓝图是什么?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方针是: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8、“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一面镜子。

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方略对治国仍具备现实指引意义?

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3分)

选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进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

9、在对形势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作用?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特别强调了“人谋”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贤能为之用”“总揽英雄”

《出师表》复习资料

(一)通假字

1.必能裨补阙漏(“阙”同“缺”,缺陷,过错。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词类活用

1.以光先帝遗德(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2.进一步不毛(名词作动词,长草。

3.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4.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坐动词,亲近/疏远。

5.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人。

)6.攘除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诈凶恶贼子。

7.优劣得所(形容词作名词,好坏。

)8.北定中原(名词作状语,向北。

(三)古今异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诚宜开张圣听3.引喻失义4.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痛恨。

6.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7.由是感激(古义-感触激动;今义-感谢。

)8.当奖率三军(古义-勉励,勉励;今义-奖励,嘉奖。

9.此先汉因此兴隆也(古义-表达因果关系关联词;今义-……因素。

(四)一词多义

1.因此此先汉因此兴隆也(……因素。

)此臣因此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2.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以至于。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达目,译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由于。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受命以来(表达时间界限,“以”。

何以战(凭借。

)必以情(依照,根据。

)愚觉得宫中之事(以为。

3.效恐付托不效(动词-完毕,实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责任。

4.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鉴定,判决。

)每与臣论此事(谈论。

5.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予以。

)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6.行性行淑均(品行,行为。

)必能使行阵和睦(古代军制,代指队伍,军队。

7.于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受任于败军之际(在)

还于旧都(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

(五)文章构造线索与问题分析

《出师表》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告后主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遗志;也陈述自己对先帝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决心。

第一某些(1~5)从分析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3条建议

(议论为主,寓情于议)

第一层:

(1)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建议;第二层:

(2)提出赏罚分明建议;

第三层:

(3~5)提出亲贤远小建议。

第二某些(6~7)自叙身世经历,表达感念先帝知遇知恩,效忠刘氏父子及兴复汉室王朝决心。

(记叙抒情

第三某些(8~9)向后主刘禅提出诚挚盼望。

☆第1段:

1.诸葛亮分析蜀国当时所处形势,从哪三个方面分析得出“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②今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2.据诸葛亮分析,哪些方面是对蜀汉有利?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3.第5段诸葛亮总结了如何历史经验教训警示后主?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因此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因此倾颓也。

4.第6、7段作者回顾了对自己人生有重大影响三件往事——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回顾往事目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父子诚挚感情,并以先帝创业艰难勉励刘禅。

词五首知识点归纳

一、《望江南》

1、理解作者

温庭筠:

 本名歧,字飞卿,晚唐太原人。

温庭筠诗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花间词派尊她为“花间鼻祖”。

2、内容简介

这首小词,只有二十七个字.却容纳了诸多内容:

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傍晚;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但愿到失望以至最后肠断。

3、主题

本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情景,体现了她失望和怅惘情怀。

4、考点归纳

(1)赏析“斜晖脉脉水悠悠”

“脉脉”和“悠悠”表面写落日和江水,实则写女子含情脉脉、柔肠寸断凄美眼神。

(2)本词给人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画面,试用简洁优美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

 二、《渔家傲》

1、理解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学过她《岳阳楼记》。

2、内容简介

(1)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写景以一“异”领起,描绘了“雁去衡阳”、“边声四起”、“落日孤城”三个画面。

分别写了雁去、边声、孤城、长烟、落日,渲染了西北边塞荒芜萧瑟氛围。

(3)下阕先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体现将士们怀念故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矛盾心情;最后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点明主旨,抒发了将士们壮志未酬感触和思想忧国情怀。

3、主题

<<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战地风光,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感触和思乡忧国情怀,同步也写出了边塞战士艰难生活。

4、考点归纳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如何景致?

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体现了边塞悲凉。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如何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情怀。

(4)词上片间接点明季节词语是“ 雁去 ”(限2个字)。

(5)你如何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寐”?

睡觉

(6)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哪两句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这首词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全词表达了作者如何思想感情?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英雄气概和浓浓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艰难。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

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不同。

(2分)同步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特殊背景。

(9)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理解。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未酬感触和思乡忧国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1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不眠、头生白发?

爱国激情,浓重思乡,兼而有之。

(11)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端起酒杯,遥望万里之外故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但功业未成,边患未平,归家打算遥遥无期。

这两句词体现将士们怀念故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矛盾心情。

(1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情感?

“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

抒发了她们壮志难酬感触和思乡忧国情怀。

这里悲怆情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庭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愤懑不平。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

1、理解作者:

苏轼(1037-1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唐宋八人们之一。

2、内容简介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密州出猎宏大壮观场面;下阕写渴望报效国家豪情壮志。

3、主题

这首词通过太守出猎场面描写,体现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卫国杀敌、建立功业豪情壮志。

4、考点归纳

(1)用简要语言概括词上阕、下阕内容。

(2分)

上阕写出猎盛况(场面)。

下阕写报国情。

(2)词中“倾城”意思是全城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为报倾城”体现了本地百姓对苏轼态度是:

表面是跟随太守,实质是对苏轼拥戴、赞扬、敬佩(或:

对苏轼政绩必定)(能从“实质”上说对,即可给满分)。

(3)从选文中加线“狂、卷、挽”中任选一种,说说这个词是如何体现豪放?

(1分)

“狂”:

激情奔放,统领全词,无不呈现粗犷豪迈风格;“卷”:

体现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突现阳刚之美;“挽”:

拉满弓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三个词语均体现豪放之气势)。

(4)“江城子”是这首词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题目。

(5)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大意及其所蕴含情感。

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同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侵略者。

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抗入侵者,建功立业决心。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一句有什么含义?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7)词上片突出观猎盛况一种词是“倾城”。

(8)请用自己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呈现狩猎场面。

(2分)

太守带领众多随从,纵马疾驰,像狂风同样越过小山冈。

(9)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这了如何思想感情?

(2分)

①但愿得到朝廷重用。

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10)贯穿全词“词眼”是什么?

有什么好处?

狂;突出自己要发少年狂豪情壮志

(11)“遣冯唐”和“射天狼”有什么特点?

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都用典;“遣冯唐”表达了作者但愿到皇帝重用,“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抗外敌,为国力功决心

(12)用你自己话,描述一下“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所呈现壮观画面。

随从出猎武士们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队伍犹如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山冈上席卷而过。

(13)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

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心境,言外之意是:

我虽然年龄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1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人为自己勾勒什么形象?

英武豪迈,气概不凡,挽弓劲射英雄形象

(15)“亲射虎,看孙郎”表达了此人什么意思和情感?

意思是作者要像当年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突出呈现了作者虽然年龄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狂气。

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南宋大词人,辛弃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

2、内容简介

上阕写军营中生活,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五件事情;下阕写激烈战斗场面,写了骑快马、挽强弓、收失地、留美名,最后回到“可怜白发生”现实中,词作有雄壮转为悲壮,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悲愤之情。

3、主题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悲愤之情。

4、考点归纳

(1)依照你所掌握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天下事”指是什么?

(1分)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疆场。

这种眷恋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2分,写一种得1分)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2分)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表达效果。

(2分)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氛围。

(2分,每点1分)

(4)、最能体现壮词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体现作者政治抱负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6)、体现作者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句子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7)、抒发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感触句子是:

可怜白发生

(8)、阐明战斗激烈句子是:

马作卢飞快,弓如霹雳玄惊

(9)、了却君王天下事:

这两句体现了词人爱国热情和雄心壮志

(10)、可怜白发生:

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感触

(11)、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