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34023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docx

山东省滨州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山东省滨州市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地理试题

高三地理参考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Ⅱ卷(选择题)与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3.第I卷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3分。

西关大屋是中国广州西关一带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

小说《三家巷》里有一段关于西关大屋的描写:

“水磨青砖高墙,学士门口。

黑漆大门,酸枝趟桃,红木雕花矮门……”。

下图为西关大屋三重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西关大屋

外立面为青砖石脚,即正面外墙砌一层光滑的水磨青砖,并铺贴花岗岩墙裙和台阶。

铺设青砖石脚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地质B.气候C.成本D.地形

2.三重门中矮门的主要作用是()

A.防霉防潮,降低湿度B.防火和防盗,便于逃生

C.夜晚时便于通风散热D.提高白天生活的隐秘性

【答案】1.B2.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中国广州西关一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季较长,铺设青砖石脚可以减少雨水浸泡墙角,保护墙角,B正确。

中国广州地质位于板块内部,地质较稳定,且仅铺青砖石脚应对地质灾害作用不大,A错误。

铺设青砖石脚成本高,C错误。

中国广州应该位于平原地区,地形限制较小,D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三重门中矮门的主要功能其实就是作屏风,虽然是大屋第一道屏障,但并不起保卫、防盗作用,它维护一定隐私,保证通风采光,同时用以展现屋主风雅,故多有雕刻,尤其是屏风上端,刻有各种木雕通花,极其精美。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古代西关是一处冲积平原,地面低平,河塘密布,盛产五秀;彼时江面宽阔,风景秀丽,南汉后主选其址建离宫“昌华苑”,人间胜景“荔湾渔唱”则为明代羊城八景之一。

中部城市合肥,建国后经历了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快速成长阶段,其社会空间结构经历了快速演化的过程。

下图为1982年(a图)和2000年(b图)合肥市中心区社会空间结构模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982年~2000年间,在影响合肥市环城路以内社会空间结构变化的因素中,减弱的是()

A.政策因素B.收入因素C.地价因素D.环境因素

4.对合肥市中心区社会空间结构变化起推动作用的是()

①旧城改造②工业企业外迁③收入差距加大④基本农田保护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

【答案】3.A4.A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1982年社会区类型划分为工人集中分布区、机关干部居住区、知识分子集中分布区、农业人口散居区、铁路与水运工人分布区、城乡人口居住交错区,至2000年演变为知识分子与高等职业者居住区、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混住区、城市低收入人口居住区、农业人口分布区、服务物流业的外来及本地人口混区、一般工薪阶层居住区。

表明,政策因素对社会区的影响力逐渐减,经济因素对社会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收入因素、地价因素、环境因素导致了低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的分化。

依据题意,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题详解】

读图可知,建国后合肥市经历了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快速成长阶段,老城区在社会空间结构中一直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

1982年形成了以老城区为核心、郊区扇形社会区为辅的“单核+扇形”城市社会空间结构,2000年发展演化为以老城区为中心圈层的“圈层+扇形+飞地型”社会空间结构,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规划旧城改造、工业企业外迁以及户籍制度和住房市场化改革,共同推动了合肥市社会空间不断演化。

与收入差距加大和基本农田保护无关。

综上所述,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即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一江两河”地区是指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的中部流域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的腹心地带,不仅是青藏高原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区,同时也是该区城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该地区的食物安全不仅事关居民生活,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境安全等方面也具有特殊意义。

与现阶段中国居民平衡膳食营养宝塔相比,青藏高原“一江两河”地区居民饮食消费结构中仅蔬菜类符合合理膳食标准,油、肉类、谷物类3项高于推荐标准,奶及奶制品、蛋类、水果类3项低于推荐标准。

下表示意2019年“一江两河”地区居民家庭食物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居民家庭食物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

食物分类

消费总量(kg/a)

自给率(%)

人均消费量(kg/(人·a))

植物性食物

蔬菜

232910.71

59.82

143.17

大米

49632.00

O

32.77

面粉

69496.71

72.63

46.74

青稞

172446.75

98

53

99.64

水果

25528.90

1.66

18.53

食用油

21027.44

92.59

13.30

动物性食物

奶类

104964.31

85.06

74.46

肉类

68677

28

64

57

45.64

蛋类

8043.69

24.18

5.31

5.造成青藏高原“一江两河”地区部分农产品自给率较低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耕地面积少B.热量不足C.太阳辐射强D.水源缺乏

6.能够有效改善目前青藏高原“一江两河”地区居民饮食消费结构的措施是()

A.扩大耕地面积,提高温室农业比重B.改变地区文化,加大饮食健康宣传

C.提升流通能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D.提高地区收入,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答案】5.B6.C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青藏高原“一江两河”地区是指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的中部流域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的腹心地带,这里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影响农业产量,因此导致部分农产品自给率较低,B正确。

“一江两河”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河流两岸地形应该较平坦,耕地面积较大,A错误。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应该导致农业增产,不会导致部分农产品自给率较低,C错误。

青藏高原“一江两河”地区,河流较多,水源不缺乏,D错误。

故选B。

【6题详解】

青藏高原“一江两河”地区居民饮食消费结构中仅蔬菜类符合合理膳食标准,油、肉类、谷物类3项高于推荐标准,奶及奶制品、蛋类、水果类3项低于推荐标准;据此分析,当地居民对农产品需求较多,但多数符合合理膳食标准,受当地自然条件限制,当地农产品不能满足需求,最合理的做法是提升流通能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运入外地的农产品,C正确。

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限制,扩大耕地面积不是有效措施,A错误。

地区文化一般难以改变,B错误。

“提高地区收入,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不能改变农产品特性,不能达到合理膳食标准,D错误。

故选C。

【点睛】“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年楚河、拉萨河)地区是西藏自治区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防沙治沙工程以来,区域内先后实施了“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小流域综合治理、日喀则市防沙治沙试点工程、山南地区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工程、雅江中游防护林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

2014年4月23日我国发生一次区城性大风、特强沙尘暴天气,影响范围广、强度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下图为此次沙尘暴经过某城市当天的气温、气压和风速变化过程曲线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甲、乙、丙曲线分别对应的天气统计要素是()

A.气温、气压、风速B.气压、气温、风速C.风速、气温、气压D.气温、风速、气压

8.强沙尘暴到达该城市的时间大约是()

A.9点B.11点C.14点D.18点

9.该城市可能是()

A.喀什B.敦煌C.昆明D.威海

【答案】7.D8.C9.B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读图分析,甲曲线白天数值大,夜晚数值小,符合气温的日变化规律,可知甲表示气温;沙尘暴属于冷锋天气,冷锋过境后气压会升高,可知丙表示气压;沙尘暴过境前风力较小,过境时风力增大,过境后风力减小,可知乙表示风速。

故选D。

【8题详解】

结合上题读图分析,14时前后,该地气温高,气压最低,空气对流最旺盛,地表的沙尘被卷扬的高度大,且此时风力大,可知此时沙尘天气的强度最大,因此强沙尘暴到达该城市的时间大约是14时。

故选C。

【9题详解】

昆明和威海位于我国湿润地区,不易发生沙尘暴,CD错误;强沙尘暴一般发生在午后,该日该地强沙尘暴发生的北京时间大约是14时,敦煌与北京的时差小于2小时,而喀什与北京的时差约为3小时,因此该城市最可能是敦煌。

故选B。

【点睛】一般沙尘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沙尘源、大风和不稳定的大气层结状态。

沙尘源是物质条件;大风是动力源;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为热力条件。

黄龙景区(如下图)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主峰雪宝顶下的一条山谷中,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的高原冷水钙华池景观群闻名中外。

该地钙化池的成因是四周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和地表水渗入冰碛物之下形成地下潜水,溶解了大量碳酸钙的地下潜水又通过泉眼、岩石裂隙出露,水中的碳酸钙沉积在地表就形成了钙华池。

近年来,尽管该地的降水量和冰川融水量并无明显减少,但部分钙华池却出现“黑化”现象,即钙华池失水干涸、钙华解体、沙化,甚至被杂草和灌木占领。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形成黄龙景区所在山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B.地壳运动C.风力侵蚀D.冰川侵蚀

11.为有效治理钙华池的“黑化”现象,可在钙化池区()

A.采取防渗措施,减少地表水渗漏B.工程覆盖,减少蒸发

C.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池水下渗D.人工增雨,增加径流

【答案】10.D11.A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黄龙景区所在山谷,“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四周高山上的冰雪融水”,说明该地现代冰川发育,结合黄龙景区景观图中山谷断面呈“U”形特征可以确定,形成黄龙景区所在山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地质历史时期,古冰川运动侵蚀形成的冰川谷,D正确;由材料可知,该山谷中的流水作用以钙华沉积为主,据此可排除A;地壳运动属于内力作用,不是直接塑造冰川谷的动力,B错;材料中没有风力作用与该地山谷形成存在联系的相关信息,故排除C。

所以本题选D。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钙华池的“黑化”现象是钙华池失水干涸、钙华解体、沙化甚至被杂草和灌木占领的现象,所以“钙华池失水”是“黑化”现象的主因,因此,采取防渗措施,减少地表水渗漏,可以有效治理钙华池的“黑化”现象,A正确,C错误;工程覆盖,影响黄龙景区景观,对减少钙华池失水作用不大,B错;由材料可知,“尽管该地的降水量和冰川融水量并无明显减少,但部分钙华池却出现“黑化”现象”,所以人工增雨,增加径流,对治理钙华池的“黑化”现象的作用不大,D错。

故本题选A。

【点睛】“U”型谷的形成:

高山上的冰川,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形成呈一定宽度的“条状”冰川,就像一条巨大的“冰舌”从高山上铺下来,巨大的重量使得冰川在向下滑动的过程中对地面不断的进行侵蚀作用,大量地表物质被刨蚀裹挟到冰川里面,并被冰川向下推动到海拔较低地区。

这一过程不断持续,最终在冰川消退融化后,在地表留下一个底面非常宽阔的“U”型谷,“U”型谷多分布在高海拔或高纬度(或地质历史上)冰川活动频繁的地区。

北部湾海域环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冬、秋季环流模式相似;春、夏季环流模式相似。

下图为北部湾不同季节环流结构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甲、乙、丙、丁四幅图对应的季节分别是()

A.夏季、秋季、冬季、春季B.冬季、夏季、春季、秋季

C.秋季、夏季、冬季、春季D.夏季、冬季、春季、秋季

13.在北部湾海域存在一个持续半年的中底层冷水团E(如下图),此冷水团()

A.春生,秋消;范围受洋流约束,与周围相对隔离

B.夏生,冬消;表层海水蒸发,高盐度水下沉形成

C.秋生,春消;水温相对较低,表层冷水下沉形成

D.冬生,夏消;受入海径流的影响,距海岸线较远

【答案】12.B13.A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北部湾位于亚热带,季风特征显著,特别冬季受势力强盛的东北风影响,北部湾水体通过琼州海峡向南流,构成逆时针环流,根据材料冬、秋季环流模式相似,所以甲、丁为冬季、秋季。

根据四个选项的四季位置,A、C、D错,B对。

故选B。

【13题详解】

通过观察图中冷水团E的位置,结合上题丙图(春季环流结构)可知,冷水团的出现与E附近环流有关,由于E周围存在个逆时针环流,冷水团范围跟环流范围相当,环流让其与四周相对阻隔,海水交换少,A对;E所处北部湾海域的位置既没有纬度最高,也没有纬度最低,同时也没有靠近陆地,这样就不可能受蒸发量、水温、入海径流影响,B、C、D错;故选A。

【点睛】研究多认为北部湾环流主要受季风影响,夏季为反气旋式环流,冬季则为气旋式环流。

山地土壤作为一个广泛分布而又特殊的土壤群体,山地土壤不仅有垂直地带分异,还普遍存在着坡向分异。

下图为西南地区“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根据高黎贡山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推断,与褐红壤相比,黄壤的形成过程中()

A.有机质积累少B.热量条件更好C.淋溶作用更弱D.水分条件更好

15.高黎贡山()

A.山脉大致呈东西走向B.不同坡向土壤分布相同

C.西坡的降水比东坡多D.东坡地质灾害的数量少

【答案】14.D15.C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5为褐红壤,图中褐红壤主要分布在垅川江河谷和高黎贡山东坡,由于该地区为西南地区的横断山区,山脉主要呈南北走向,阻挡了西南季风的东进,使得东西坡出现水热差异。

褐红壤主要分布区垅川江河谷和高黎贡山东坡受到干热风的影响,气温较高,降水较少,对应的植被主要是耐旱的灌丛或者草本植物。

对比褐红壤的形成过程可知黄壤形成地区热量条件较差,B错误;水分条件相对较好,且坡度较大,因此淋溶作用强,C错误,D正确;由于黄壤地区水分好,热量差,植被较丰富且有机质消耗慢,会使得土壤有机质积累较褐红壤的多,A错误。

故选D。

【15题详解】

读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图,图中显示山脉主要呈南北走向,A错误;由于坡向的不同导致了气候和植被的不同,土壤的分布也不尽相同,B错误;该地区山脉主要呈南北走向,阻挡了西南季风的东进,使得东西坡出现水热差异,东坡处于干热河谷,西坡相对降水多,C正确;两侧的地形坡度差异不大但坡度都较大,但由于东坡植被覆盖率较西坡低,因此东坡地质灾害的数量并不少,D错误。

故选C。

【点睛】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1)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提供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2)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提供有机物;(3)气候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提供水分和热量;(4)地形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影响物质转换;(5)时间和人类活动等也会影响土壤形成。

第Ⅱ卷(综合题共55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用黑色签字笔(钢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

2.本大题共有4小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位于山东夏津县东北部黄河故道中的沙丘地。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占地6000多亩,百年以上古树2万多株,被命名为“中国椹果之乡”。

夏津古桑树种植时期跨元明清三朝,树群群落结构复奈、生态稳定。

群落以桑树为主,间有其他落叶乔木、灌木和草本。

数百年的古桑,枝繁叶茂,根系发达,冠幅10米的古桑树,年产椹果400千克。

椹果可以直接食用,也可制作成椹干、椹糕、椹酒。

椹果每年的5~6月份为销售旺季,由于椹果易腐烂,有时甚至会运输半成热的果子销往市场。

近几年随着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当地椹果销售。

下图是古桑树果实采摘图。

(1)简述夏津县古桑树群对当地的生态意义。

(2)说明冷链物流的发展是如何促进夏津椹果销售的。

【答案】

(1)提高植被覆盖率,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

(2)椹果不宜存储,冷链物流可减少因腐烂而带来的损失,降低销售成本;冷链物流可保鲜,增加运输距离,扩大销售范围:

随冷链物流的发展,果农可以采摘成熟度高、口感更好的椹果外运,提高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材料为背景,考查古桑树群对当地的生态意义、冷链物流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古桑树群位于山东夏津县东北部黄河故道中的沙丘地,沙丘地植被覆盖度较差,夏津县古桑树群可以提高当地植被覆盖率,当地夏季多暴雨,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古桑树群可以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小问2详解】

“椹果易腐烂”,椹果不宜存储,冷链物流快速发展,可减少因腐烂而带来的损失,降低销售成本;冷链物流可保鲜,保证产品质量,增加运输距离,扩大销售范围;“有时甚至会运输半成热的果子销往市场”,随冷链物流的发展,果农可以采摘成熟度高、口感更好的椹果外运,提高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利于增加销量。

【点睛】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滨州中裕食品公司是山东省农业示范企业。

拥有高端育种、订单种植、仓储物流、蔬菜种植、食品加工、营销餐饮等十大板块。

中格公司采用“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三产融合、一体两翼”产业布局模式(如下图)。

(1)与采用第三方物流系统相比,分析滨州中裕食品公司自建仓储物流系统的主要原因。

(2)简析中裕食品公司能实现对农户小麦加价10%收购的原因。

(3)根据中裕食品公司的发展模式说明其对基地小麦种植业的促进作用。

【答案】

(1)涉及的领域广,产品种类多样,产品运输量大,自建物流系统,降低物流成本;部分产品对运输时效性要求高,自建物流系统更灵活便捷、稳定性强;专业的食品运输通道,减少仓储、运输过程中的污染或干扰,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2)农户的小麦为统一管理,绿色生产,小麦质量高,产品价值高:

企业全产业链发展,深加工后附加值高,能分散成本压力。

(3)通过统一育种、统一管理,提高了小麦的质量;免费供种、免费收割,加价10%收购,降低了农民负担,提高小麦种植的积极性,利于扩大小麦种植规模。

【解析】

【分析】本题以滨州中裕食品公司生产模式的图文材料设置问题,涉及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滨州中裕食品公司“拥有高端育种、订单种植、仓储物流、蔬菜种植、食品加工、营销餐饮等十大板块”,涉及的领域广,产品种类多,运输量大,自建物流系统,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食品运输对质量和安全性要求高,自建物流可以打造专业的食品运输通道,减少仓储、运输过程中的污染,有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蔬菜等产品对运输的时效性要求高,自建物流系统更灵活便捷,稳定性更好。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读图分析,一方面农户种植的小麦属于高端育种、订单种植,并且企业对农户的小麦实行统一管理,绿色生产,小麦品质高,产品价值高;另一方面,企业全产业链发展,深加工后实现了价值增值,能分散小麦收购环节的成本压力。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读图分析,该公司通过统一育种、统一管理,提高了小麦的质量;通过免费供种、免费收割、加价收购,降低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户种植小麦的收益,提高了农户种植小麦的积极性,有利于扩大小麦的种植规模,保证小麦的品质。

【点睛】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风从海面向陆地推进的过程中遇到陆地上较热的气团,其交界面具有类似锋面的特征,被称为海风锋,海风锋是盛夏对流的触发机制之一。

某研究团队观测研究了2011~2014年夏季(6~9月)上海海风锋的时空特征和环流背景,从长江口登陆为北支海风锋(图a),从杭州湾登陆的为南支海风锋(图b)。

研究结果还表明,出现不同类型的海风锋时的上海市风向有明显差异(如图c、图d)。

(1)上海市海风锋主要出现在夏季白天,分析其原因。

(2)从风向的角度说明上海市北支海风锋形成机制。

(3)与北支海风锋相比,南支海风锋引发

暴雨的概率较低,试分析原因。

【答案】

(1)夏季海陆温差大,白天陆地升温快,海风较强;上海人口众多,城市建成区面积大,白天城市升温快,气温较高,城市风强;在上海市东北、东南郊区,海风与城市风向相近,海风得到增强,海风易向陆地推进形成海风锋。

(2)上海市(东)北部海风将海上的冷气团吹向上海市(东)北郊;上海市的偏南风将上海市区的暖气团吹向上海市(东)北郊区,冷暖气团交汇形成海风锋。

(3)当上海市风向为东北风(偏北风)时,东北风(偏北风)对上海市降温作用明显,使得海陆温差减小,海风较弱,此时从杭州湾登陆的南支海风锋引发的上升气流势力较弱,出现暴雨的概率较低。

【解析】

【分析】本题以海风锋的形成过程为背景材料,涉及热力环流原理的运用以及锋面的形成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海风锋的形成是海风在向陆地推进的过程中遇到陆地较热气团而形成的;海陆风的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相关;夏季海洋和陆地的温差较大,白天陆地升温快,海风较强;上海城区范围大,城市升温快,气温较高,城市风强,因此白天城市热岛效应强,东北方向和东南方向,城郊风和海风叠加,增强了海风,使海风更易向陆地推移,从而形成海风锋。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海风锋为较冷海风和陆地暖气团相遇而形成。

读图c北支海风锋形成时上海主要盛行偏南风,偏南风将上海的暖气团带向东北部,与来自东北部海风带来的冷气团相遇形成海风锋。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暴雨的概率和海风强弱有关,读图d南支海风锋形成时,上海盛行东北风,东北风来自海洋,气温较低,有利于降低上海城区温度,使海陆温差减小,海风较弱,由于上海城区温度降低,导致海风锋引发的上升气流较弱,暴雨出现的概率较低。

【点睛】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江苏茅家港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航道是在坡度只有千分之一的细沙、粉沙质潮滩上开挖而成。

通常每年3月份疏通航道,但是在强风作月下,航道回淤迅速,甚至一次风浪潮滩上的泥沙即可将航道淤平,这严重影响当地的渔民出海,造成经济损失。

经专家研究,潮滩上的泥沙运移方式主要有悬移(悬浮式移动)、跃移(跳跃式移动),航道内堆积的主要是以跃移方式运动的较大粒径泥沙。

根据专家建议,当地政府于1991年11月—1992年6月建成双突堤防护工程,突堤明显制约了航道周围泥沙的运动方向,航道内泥沙堆积减少,较好的保持了航道畅通。

下图为茅家港地区示意图。

(1)分析茅家港地区潮滩上的泥沙易发生运移的原因。

(2)建坝前茅家港航道内沉积的主要是较大粒径的泥沙,请分析其原因。

(3)从堤坝形态的角度,说明茅家港环抱式双突堤航道防护工程是如何缓解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