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一 11地球与地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38036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9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一 11地球与地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一 11地球与地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一 11地球与地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一 11地球与地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一 11地球与地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一 11地球与地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一 11地球与地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一 11地球与地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一 11地球与地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一 11地球与地图.docx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一 11地球与地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一 11地球与地图.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一 11地球与地图.docx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一11地球与地图

课时作业提升练一

 地球与地图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经纬网示意图,回答1~3题。

1.从M点飞往N点,沿最短航线飞行,合理的方向是 (  )

A.一直向东B.一直向西

C.先东北再东南D.先西北再西南

2.与M点关于地心对称的地点,其坐标为 (  )

A.(60°N,80°E)B.(60°S,100°E)

C.(30°S,100°E)D.(60°S,80°W)

3.关于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

A.MN与PQ等长

B.M在Q的东北方向

C.MP与NQ等长

D.30°和60°两线最终相交

【解析】1选C,2选B,3选C。

第1题,MN两点同在北半球,故两者之间的最短航线为过两点的大圆,即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第2题,同理可知M点的地理坐标是(60°N,80°W)。

关于地心对称的地点,经度相差180°,故为100°E;纬度相等,而南北半球相反,故纬度为60°S。

第3题,纬线长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故MN长度小于PQ;经线长度都相等,故MP与NQ等长;M在Q的西北方向;两条纬线相互平行,经线最终相交。

  读下面四幅等高线图,回答4、5题。

4.图中坡度最陡的是 (  )

A.①B.②C.③D.④

5.表示实地范围最大、内容最简略的是 (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4选B,5选A。

第4题,四幅等高线图图幅、等高距和疏密相同,则比例尺越大的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坡度越陡。

第5题,四幅等高线图图幅相同,则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方法技巧】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比例尺的大小是按照其比值的大小来衡量的。

判断比例尺大小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2017·河南联考)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单位:

米),读图回答6、7题。

6.判断下列有关地理现象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

A.乙村可看到甲村

B.A处能形成壮观的瀑布

C.图示区域最高处海拔超过900米

D.河流下游段自西北向东南流

7.甲乙两村的最大高差可能约为 (  )

A.199B.299

C.399D.499

【解析】6选C,7选D。

第6题,乙村与甲村之间有山脊存在,因此乙村看不到甲村;A处有陡崖,但位于山脊部位,没有河流流过,不可能形成瀑布;仔细读图,图中区域的最高处海拔在图中的右上角闭合等高线处,海拔超过900米;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再结合等高线的高低状况,可以判断出河流下游段自东南向西北流。

第7题,仔细读图,甲村的海拔在0~100米,乙村的海拔在400~500米,两村的最大高差接近500米。

【加固训练】

(2017·福建联考)为了响应全民健身活动,甲城镇设计了一条健身线路,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

(1)、

(2)题。

(1)M处的地形名称及其适合的运动项目是 (  )

A.瀑布低空跳伞B.长城攀岩

C.陡坡低空跳伞D.陡崖攀岩

(2)在A、B两个休息亭休息的人能否与N点通视 (  )

A.两个亭都不能B.两个亭都能

C.A亭能,B亭不能D.A亭不能,B亭能

【解析】

(1)选D,

(2)选A。

(1)题,根据M处有几条等高线重合,可以判断该处是陡崖,其相对高度在100米和200米之间,适合攀岩。

(2)题,将图中的A亭和B亭分别与N点相连,可以判断出两个亭子均不能与N点通视。

  结合下图,回答8、9题。

8.图中陆地甲属于 (  )

A.亚洲B.欧洲

C.非洲D.北美洲

9.兰萨罗特岛位于北京的 (  )

A.东北B.东南

C.西北D.西南

【解析】8选C,9选D。

第8题,根据图中经纬度数值的变化可知,图中的经度为西经,纬度为北纬,结合七大洲的具体分布可知陆地甲属于非洲。

第9题,兰萨罗特岛的经度约为13.5°W,其位于北京(116°E)的西侧;兰萨罗特岛的纬度为

29°N,其位于北京(40°N)的南侧,由此可判断出兰萨罗特岛位于北京的西南方。

  读某风景区等高线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点河流流速最快

B.②点是拍摄该风景区主峰照片的最佳地点

C.③点是观日出最佳地点

D.④点位于⑤点正西方向

11.下面地形剖面图是依据等高线图中的哪一剖面线绘制的(  )

A.L1B.L2C.L3D.L4

【解析】10选B,11选B。

第10题,①点位于山脊,没有河流;②点视野开阔,与主峰之间没有阻挡物,适合拍摄主峰照片;④点海拔最高,东坡为凹形坡,是观日出最佳地点;对照指向标,④点位于⑤点西南方向。

第11题,剖面图示意剖面线海拔最高超过1200米,即经过主峰,因此排除L1和L4,剖面图显示剖面线穿过两个山峰,因此再排除L3。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目前我国已建有五个极地科考站,其分布如下面两图所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长城站(62°13′S)、中山站(69°22′S)、昆仑站(80°25′S)、黄河站

(78°55′N)四科考站中距极点最近的为______。

其中相距最近的两科考站是______________。

(2)南极中山站(69°22′24″S,76°22′40″E)是昆仑站(80°25′01″S,

77°6′58″E)的物资补给中转站,试算出其与昆仑站的直线距离(约数)。

(3)若运送物资的飞机从长城站(62°12′59″S,58°57′52″W)飞往中山站,说出其最短航线的飞行方向。

(4)图中五个极地科考站中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___,判断其与其他四个科考站的相对方位。

【解析】第

(1)题,昆仑站纬度最高,距极点最近。

四站中,中山站和昆仑站相距最近。

(2)题,中山站与昆仑站大约有11个纬度差,所以直线距离约为111×11=1221km。

第(3)题,长城站和中山站同在南半球,其最短航线为凸向南极的劣弧弧长,由于中山站位于长城站的偏东方,所以飞行方向为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第(4)题,由图可知,长城站位于20°W~90°W,为西半球。

根据极地经纬网中方向的判断方法很容易判断出它们的相对方位。

答案:

(1)昆仑站 中山站和昆仑站

(2)约为1221km。

(3)先向东南方向飞,再向东北方向飞。

(4)长城站 长城站位于中山站、泰山站和昆仑站的西北方向,位于黄河站的西南方向。

13.(能力挑战题)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指出图中白水河的流向以及甲村与龙山之间的温差范围。

(2)简述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

(3)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说明甲、乙两村所处位置的相同点(最少四点)。

(4)某学校两组同学进行登山比赛,分别沿B、C线路攀登龙山和虎山。

有人建议将出发地设在A点,有的同学提出质疑,感觉不够公平合理,试说明理由。

【解析】第

(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确定河流的流向,再根据指向标判断。

导致两村温差的因素是地形地势,先算出两地的高差,再计算甲村与龙山之间的温差范围。

(2)题,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从地形类型、地形分布、高低起伏总趋势来描述。

图中大部分地区海拔超过500米,地形以山地为主,北、东、南三面地势较高,中部地势较低。

第(3)题,比较两村的位置特点,从村庄与地形地势、河流等地理事物的相互位置关系方面来归纳。

第(4)题,选择登山线路要考虑坡度,坡度的陡缓可以根据等高线疏密来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C线路等高线比B线路等高线密集,说明该线路的坡度较陡,攀登难度较大。

答案:

(1)自东向西。

 3℃到4.2℃之间(3℃

(2)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或以低山、河谷为主);北、东、南三面地势较高;中部为谷地,地势较低。

(3)①海拔在300~400米;②位于山麓谷地中;③有河流经过;④白水河北岸;⑤谷口朝南。

(答出其中4点即可)

(4)C线路等高线比B线路等高线密集,说明该线路的坡度较陡,攀登难度较大。

(其他答法,合理也可)

14.图1为南亚部分地区图,图2为东海部分地区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6分)

(1)据图2等深线判断,甲地海底地形类型是________,其成因是 ____________。

(2)图3是图1所示半岛中部东西向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1、图3,简述该半岛的地形特征。

【解析】第

(1)题,甲地等深线密集,且深度在-5000米到-6000米之间,因此判断该地形类型为海沟。

海沟是由于大洋板块往大陆板块下面俯冲造成的。

(2)题,依据图示,综合归纳可得出该半岛的地形特征。

答案:

(1)海沟 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而形成

(2)该半岛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或起伏和缓);半岛东西两侧有山地,沿海有狭窄(狭长)平原。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