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4117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3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docx

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

 

安徽省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2007--2015)

 

《安徽省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课题组

2007-12-25

 

《安徽省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课题组人员

 

项目编制单位:

安徽省公路运输管理局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组组长:

窦晓光院长教授

魏士彬局长高级经济师

课题组副组长:

夏则长副局长

罗国豪总工正高级工程师

项目主持人:

程世平系主任副教授

课题组成员:

岳朝晖主任助理讲师

张丰焰讲师

杜世东讲师

邵学东讲师

胡勇助教

曹道宏处长高级经济师

鲍燕工程师

徐学林处长高级经济师

魏海英高级统计师

朱路明处长

范守敏处长

惠肖林处长

摘要

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省旅游业蓬勃地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正在向着全国第一大旅游目的地之一稳步迈进。

虽然,在此进程中有“金融危机”、“非典疫情”等困难和影响,但这同样也给了我省旅游业一个破而后立的契机,旅游业已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主体产业、主导产业。

“黄山”、“九华山”、“巢湖”等旅游景区已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观光度假胜地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我省经济的发展。

旅游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集“行、住、吃、游、乐、购”一体的综合性行业,除了需要独特的吸引物,还需要具备方便的交通进入条件等复合多种需求的配套服务。

我省旅游产业的飞速崛起,使得旅游产业配套服务体系跟不上旅游消费观念的提升,并将成为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楛。

因此,构建方便、快捷、高效的旅游客运体系,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服务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次安徽省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基于我省的区位优势,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彻道路旅游客运产业的转型提升等指导思想,全面打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道路旅游客运市场规划。

真正做到使游客能够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进一步凸现道路旅游客运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产业发展与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基本适应。

首先,通过资料搜集及现状调查,分析了全省道路旅游客运需求现状,旅游客运基础设施现状,客运经营组织现状等,总结出安徽省道路旅游客运薄弱环节尤其是客运企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基于旅游客运量的预测,制定安徽省道路旅游客运企业发展规划、旅游客运装备发展规划,提出企业结构优化、组织管理、运力水平及信息化水平等规划方案;并进一步提出深化客运体制改革、开放客运市场、建立健全客运市场准如机制等实施措施和建议。

第一章概述

1.1项目背景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

旅游业社会化程度高、综合性强,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

旅游业的发展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省人文自然资源深厚,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旅游业具有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旅游总收入已经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相当比重,成为安徽省的重要产业之一。

特别是随着“861行动计划”的实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日益完善,呈现出拥有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

“十五”以来,我省旅游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把旅游业发展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措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成功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洪涝灾害、“非典”等重大困难和影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旅游业逐渐实现由单一产品向多元产品、小旅游向大旅游、自我发展向联合发展、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旅游的国际、国内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逐步形成体系,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安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拉动内需、带动就业、扩大开放、树立安徽良好形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自2000年以来,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4.0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6.80%,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3.94%;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4.73%,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9.51%。

到2005年,旅游总人数达到4684万人,完成旅游总收入308.61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5.74%,基本达到了安徽省“十五”旅游计划要求的水平。

当前,我省旅游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旅游区域合作不断加强,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日趋重要。

为了进一步推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我省先后编制了《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安徽省“两山一湖”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等一批科学含量高、指导性强的规划。

这些规划的实施对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规划以此为基础,力求做到与全省的旅游发展实际和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相协调。

我省交通运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旅游设施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特别在道路交通建设不断加快,不仅使省内旅游交通实现“提速”,也为我省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融入长三角缩短了时空距离。

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信息化建设也初见成效。

但是,在旅游客运交通方面还存在道路旅游客运企业管理体制不完善、规模小,基础设施较薄弱、不公平竞争、旅游客运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不健全等各方面的问题,阻碍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因此,道路旅游客运发展体系的构建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2规划范围与年限

1、规划范围

随着安徽省旅游生产力高速增长,旅游产业规模、产出水平和产业地位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结构逐步完善,旅游市场日益扩大,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相应的道路客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给道路客运企业及客运装备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因此,建立符合我省实际、有利于发挥资源、区域优势、有利于促进南北协调发展的旅游客运发展体系。

本次安徽省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规划的研究涵盖了旅游客运企业发展、客运装备发展等相关方面;针对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实施措施和建议,为安徽省“三大板块、四条主线”的更好发展提供借鉴。

此外,综合考虑了安徽省省域范围内旅游客运需求及旅游市场的建立。

图1-1安徽省旅游区位图

2、规划年限

本规划目标年限与《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一致,为2015年。

1.3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根据我省道路旅游客运业发展现状基础与特点,以及道路旅游客运业发展态势分析和需求预测,研究认为我省道路旅游客运业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它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推进我省道路旅游客运业的发展必须长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和落实到道路旅游客运领域,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与社会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旅游客运业发展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道路旅游客运业的转型提升,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道路旅游客运产业,实现我省道路旅游客运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要始终坚持以道路旅游客运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保持运输能力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

转变政府职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注重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各种手段引导和规范市场,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加大市场开放力度,消除市场壁垒,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我省道路旅游客运业要立足于本土市场发展壮大,适时把握省内省外两个市场,追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运输能力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

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保障。

(三)、要充分发挥道路客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较优势。

在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中,每一种运输方式都有其特定的组织形式、运输路线、运输工具、经济性能和适用范围。

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是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现阶段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业“机动灵活,通达度高,覆盖面广”的比较优势,在全省综合运输业中对我省道路客运业给予科学的功能定位,这是发展我省道路旅游客运业在指导思想上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以“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和“道路运输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引,优先发展重点区域。

道路旅游客运业作为服务产业,其产业空间分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服务对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的人口集聚规模、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道路旅游客运业的空间分布结构。

 “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以下发展战略:

三大版块:

1、以黄山为龙头,“两山一湖”地区为重点,皖南六市为基础,自然文化遗产为品牌,打造大皖南国际旅游区。

2、以合肥为中心,巢湖和大别山为依托,皖中五市为载体,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

3、以亳州为重点,以“两淮一蚌”为阵地,皖北六市为支撑,文化旅游为主题,打造新皖北区域旅游区。

四条主线:

1、呼应“马芜铜宜”沿江城市群建设,开发“沿江一线”的都市旅游和商务旅游。

2、响应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开发毗邻“江浙一线”7市23县假日旅游和休闲旅游。

3、策应文化大省建设方略,开发徽文化、佛教文化、老庄文化、文物古迹等“文化一线”的文化旅游和特色旅游。

4、适应红色旅游发展形势,依靠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红色一线”教育旅游和扶贫旅游。

根据上述分析,一是建立以上述重点名胜古迹为依托、与各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全省以及长三角区域性旅游客运专线网络。

二是要在风景旅游资源丰富、游客人数庞大且集中的中心城市,加快建设规模适度的旅游集散中心,配套完善旅行社等功能,为发展旅游客运提供坚实的设施保障。

三是加快界定旅游客运的内涵,完善配套政策法规,在保障旅游客运发展的同时,避免变相组织造成对班线运输及其他运输方式的影响和冲击,扰乱旅客运输市场。

(五)、要坚决贯彻以道路旅游客运产业转型提升为主线。

道路旅游客运业作为传统服务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纵观我省道路旅游客运业的发展水平,无论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经营,还是从产业支撑等方面评价,我省的道路旅游客运业仍处于相当传统和低层次的水平,与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因此,在我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新时代背景下,道路客旅游运业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坚决贯彻产业转型提升这一主线,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道路旅游运输市场各种资源的整合,提高各种资源有效利用程度,积极促进道路客运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集约化,全面实现网络(集约)运输、智能运输、信用运输、平安运输,建立和完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道路客运市场体系和管理体系,为全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4规划目标

根据我省道路旅游客运输发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我省道路旅游客运业发展的主要规划目标为:

充分发挥安徽省的区位优势,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旅游集散中心为枢纽,以区域交通网络和城市公交为依托,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及与景区的联系,打造国家旅游区。

建设面向区域的多层次的旅游交通体系,大力发展都市观光旅游、会展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教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和红色旅游。

使安徽省旅游交通成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到2015年,基本实现道路旅游客运产业的整合转型提升,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道路旅游客运市场基本形成。

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运输能力、运输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能力明显增加,骨干运输企业主导市场能力明显增强;行业科技进步、运输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取得显著成果;运输法规体系基本健全;道路旅游客运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凸现,产业发展与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基本适应。

1.5技术路线

1、基本思路

⏹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奠定旅游发展基础、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将我省建设成为旅游大省,并向旅游强省推进,建成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

⏹充分考虑游客的出行需求,制定合理的旅游客运体系发展对策;

⏹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客运服务与出行条件;

⏹充分发挥客运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增强客运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加快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旅游客运体系;

⏹确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旅游发展理念。

2、技术路线

按照上述思路,制定安徽省道路旅游交通客运发展规划的技术路线,如图1-2所示:

图1-2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安徽道路旅游客运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安徽道路旅游客运需求现状

安徽旅游资源类别丰富,既包括绝妙的山水风光等自然资源,又有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道教、徽文化等人文资源,目前,我省建成A级以上旅游区78家,其中3A、4A以上旅游区28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3家。

我省共有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黄山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三项桂冠”的旅游景区;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文化旅游的“代表作”;九华山被列入首批中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天柱山年接待游客已近百万人次,成为区域旅游热点和我省旅游“靓点”;巢湖、太平湖、万佛湖、天堂寨、采石矶、八里河等景区也都有了新的发展,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

安徽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6.1%,旅游业已成为我省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在全省奋力崛起、跨越式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并将其纳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安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

2001-2005年的发展目标是将旅游业培养成安徽省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成为国内旅游大省;2006-2010年的发展目标是将旅游业培养成安徽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0-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将旅游业培养成安徽省国民经济的强力产业,多功能的旅游胜地。

良好的政策环境对我省旅游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旅游业再上新台阶。

根据预测,21世纪前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旅游规模将逐步扩大,旅游方式也将由单一的观光游览,向多元化、深度化方向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分析,我国人均消费从目前到2020年将以每年10.8%的速度递增,新的消费高峰就要来临,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潜力巨大。

城市化进程加快为旅游客源市场增长拓展了空间。

当前全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是46%,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约为43%,我省刚达到3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这为以城市客源为主导的旅游客源市场提供了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空间。

 

图2-1安徽省对外旅游交通设施图

 

图2-2安徽省对外旅游交通图

“长三角”经济区的迅速崛起对我省旅游业发展产生带动作用。

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参与制定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启动,这无疑对促进安徽在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对接共用、空间协调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特别是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预计长三角经济区到2010年的GDP将达到2万亿美元,该地区的迅速崛起必将形成巨大的旅游消费能力,并对我省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极大带动作用。

多个世界级盛会为我省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创造了契机。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杭州世界休闲博览大会等,将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入境旅游市场会进一步加大,这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上海世博会、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将成为推介我省旅游产品很好的机会。

近几年来,我省的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

参照表2-1。

(资料来源于<<安徽统计年签>>)

表2-1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情况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总人口(万人)

6127

6152

6206

6278

6325

6369

6481

6461

6516

6593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670

2830

2910

3038

3290

3569

3972

4759

5375

6141

入境游(万人次)

29.0

18.4

25.1

31.8

38.1

45.9

28.1

50.1

63.2

80.3

国内游(万人次)

2145

2377

2666

2974

3363

3884

3337

4328

4684

6158

旅游总收入(亿元)

98.8

113.0

134.4

150.5

186.2

216.2

196.5

265.7

308.6

411.5

旅行社总数(个)

180

193

200

332

383

421

491

552

599

642

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元)

490

505

521

573

554

656

661

旅客周转量总计(亿人公里)

227.8

242.5

300.9

314.1

323.4

371.1

396.7

426.9

481.2

旅游业是集“行、住、吃、游、乐、购”一体的综合性行业。

“行”是联系各个环节,实现旅游目的的必要手段,完整的旅游客运应包括民航(国际、国内航线,国内支线及旅游包机)、铁路(旅游专列的开发、列车设施和档次、增加夕发朝至列车)、城市交通(公交车、出租汽车、汽车租赁、地铁、城铁)、旅游交通(旅游汽车、旅游专线、景区游览电瓶车、景点索道)、公路客运(长途班线、高速公路客运、省际客运)、水上旅游(内河、近海、湖泊、公园水系游船)等。

民航、铁路、公路、水运和旅游汽车这五个主要方式构成了旅游交通的总体格局,现已经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运输体系,这些方式彼此之间又形成了一种互相竞争和互相补充的关系,在结构上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

道路旅游客运业是综合运输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汽车作为必要工具,与其他方式比较,具有灵活、快捷和方便的特点,在一定区域内可快捷送达旅客,为游客出行节约时间,是旅游出行的最佳选择。

因此,建立和完善与游客出行需求相适应的道路旅游客运体系,对促进我省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也为道路旅游客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

2.2安徽道路旅游客运基础设施现状

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特别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旅游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省围绕“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主题,实施六大战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提升“861”行动计划,必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这将为我省旅游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未来五年间,全省将初步建成“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络,改造和新建农村公路6万公里,实现干线铁路通达省辖市、高速公路通达县域、油路或水泥路通达行政村的目标。

省内通畅、省外通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将进一步强化我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加快交通建设,提高省内各旅游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不断改善景区景点内部的公路交通建设。

尽快实现与长三角地区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融合。

加快建成四纵八横的高速公路网,特别是加快建设沿江高速、合铜黄高速的交通网络建设,提升我省旅游的可进入性和与长三角旅游对接的能力。

提高旅游公路等级,提升主要景区景点间的运输能力和道路状况。

全省公路总里程已达7280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501公里。

全省二级以上公路总里程已达11473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比例由“九五”末的11.7%提高到15.8%;高级、次高级路面37189公里,占通车里程的51.1%。

新改建农村公路3.4万公里,基本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水泥路),不通公路的行政村由“九五”末的4303个下降到187个。

乡镇通达率为99.9%,不通公路的行政村总数392个,行政村通达率为98.6%。

 

表2-2各市公路线路年底到达数(按技术等级分)(2005年)单位:

公里

公路里程

等级公路

等外公路

晴雨通车

总计

高速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里程

总计

72807

1501

338

9633

12537

43074

5724

69975

合肥市

4687

151

79

708

634

2775

340

4437

淮北市

1446

36

29

212

429

708

32

1445

亳州市

5019

88

10

515

1286

2175

946

4744

宿州市

6483

121

0

706

813

4736

106

6416

蚌埠市

5061

152

0

521

503

3103

783

4355

阜阳市

5363

50

18

774

892

3460

169

5239

淮南市

2121

0

12

286

459

1204

160

2038

滁州市

5732

170

72

871

1435

3172

11

5719

六安市

9764

23

70

1103

1243

6417

907

8872

马鞍山市

1124

41

0

134

135

595

218

1079

巢湖市

5191

168

0

645

1132

2697

549

5168

芜湖市

3175

74

28

401

881

1528

263

3076

宣城市

4772

102

21

722

696

2835

398

4736

铜陵市

673

4

0

174

181

302

13

658

池州市

3775

0

0

563

568

2110

533

3689

安庆市

5457

238

0

909

556

3535

218

5359

黄山市

2963

82

0

389

692

1721

79

2946

2.3安徽道路旅游客运经营组织现状

道路旅游客运的发展是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也是道路客运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我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道路旅游客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通过对我省道路旅游客运经营组织现状的调查和掌握,我省道路旅游客运经营组织现状具有如下特征: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随着我省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近年来我省道路旅游客运发展迅速。

在综合运输体系中,道路旅游客运业是旅游客运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全省拥有-------家旅游客运企业和43515辆营业性载客汽车(691381客位)(表2-3:

全省营运载客汽车拥有量情况),完成旅游客运量68927万人、客运周转量481.2亿人公里。

(表2-4:

全省道路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统计)

道路旅游客运业在我省综合运输体系中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

表2-3全省营运载客汽车拥有量情况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辆数(辆)

24387

30178

37486

41083

36201

39304

4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