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41881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 草船借箭教案.docx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精编5草船借箭教案

5草船借箭

文本分析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文章主要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不仅如此,课文用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展开矛盾冲突,因而人物形象鲜明。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入情境,揣摩人物内心,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妒忌、委托、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3.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基本内容,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体会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5.在阅读中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并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体会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特点。

2.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认真分析高潮部分,认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巧安排上。

教学难点

1.体会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写法,感知不同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

2.了解“草船借箭”的背景,把握故事情节,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认“瑜、忌、督”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军事、神机妙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和“草船借箭”视频片段,学生观看并交流观后感想。

导语: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精彩的故事之一,其主人公就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典范——诸葛亮。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就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的智慧。

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预设: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

“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

借到箭了吗?

怎么借的?

借箭的过程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罗贯中一生著作颇丰,《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他的代表作。

其他作品还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剧本《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等。

2.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标上段落序号。

(3)圈出生字、新词,在重点句子下面画横线。

3.课件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学习停顿和对话的语气,注意自己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学生识记字词,教师相机纠正。

dù妒jì忌cáo曹军都dū督wěi委托lǔ鲁肃zhē遮水zhài寨

léi擂鼓nà呐喊chā插满周yú瑜màn幔子弓nǔ弩

chénɡ丞相

◆识字方法:

“遮、擂、呐、插”等字可用演示动作来帮助记忆;“督、寨”可用图片来进行识字;“妒”可结合其形近字进行识记,还可用古诗词名句帮助识记。

◆需注意的字音:

“忌”是第四声,读“jì”,不读“jí”;“曹”是平舌音,“丞”是翘舌音,不要读错。

◆需注意的字形:

“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寨”的最下边是“”,不是“小”。

◆多音字:

调diào调度调查调兵遣将

Tiáo调整调解风调雨顺

更ɡēnɡ四更万象更新更深人静

ɡènɡ更加更胜一筹更上一层楼

◆形近字示例:

妒(妒忌)——护(保护)——炉(火炉)——驴(毛驴)

寨(水寨)——赛(比赛)——塞(边塞)——寒(寒冷)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指名默写要求会写的11个生字。

(3)理解词语。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推却]拒绝,推辞。

[军令状]指接受任务时所做的按时完成任务的保证。

[调度]管理并安排(工作、人力、车辆等)。

[迟延]耽搁,拖延。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

“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分别找出写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

2.师生共同概括“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明确:

起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经过: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

结果:

诸葛亮按期交箭。

3.交流学习感受,尝试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为课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层的大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

写周瑜不给配齐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

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

写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也可尝试用小标题的方式来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

做好准备。

第三部分:

草船借箭。

第四部分:

按时交箭。

四、回忆课文,复述故事

1.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复述本文应注意的事项。

过渡:

同学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以后,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向身边的人讲讲这个故事呢?

在讲故事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

复述要尽量忠实于原文,把结构复杂的长句变成短句,把书面语言口语化。

指导学生进行详细复述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1)画图复述。

就是将课文的主要内容画成图,再根据图来复述课文。

如:

将周瑜和诸葛亮商议军事的内容画成图画,文中两人对话的主要内容可在画中反映出来,这样,这部分内容就成了直观性比较强的图,学生可以看着图将课文内容一步一步复述清楚。

(2)列提纲复述,又叫小标题复述。

就是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列成提纲或写成小标题,再按照所列的提纲或小标题进行复述。

(3)抓关键词复述。

即抓住一段话或一篇文章里关键性的词语进行复述。

在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段落时,这是比较好的一个方法。

例如:

复述第7自然段时,可抓住“大雾漫天”“看不清”“靠近水寨”“船头朝西”“船尾朝东”“擂鼓”“呐喊”“不敢派兵出来”等词语进行复述。

(4)表格梳理。

有的课文内容较多较复杂,在复述时可以采用画表格的方式,先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复述,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先在小组内复述一至两个自然段,然后推举复述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在班上复述故事,师生共同评判。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简单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故事中,周瑜和诸葛亮斗智斗勇,充分展示了他们两个人的个性。

他们在这个故事中各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鲁肃在故事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一代枭雄曹操又为什么中了诸葛亮的计呢?

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小结:

这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思路,明白了“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划分了层次,并且用自己的话复述了故事,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示例:

同学朗读课文声音洪亮,非常流利;同学识字快、准;同学在学习新词时,能够运用到实际中去;同学复述故事时既忠实了原文,又富有创意,还使用了恰当的肢体语言,使同学们身临其境,不愧为“故事达人”。

老师希望同学们向他们学习,积极、大胆地发言,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二至四十六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及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为下节课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作好铺垫。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分角色朗读课文,准确把握人物的语气、语调,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心理活动及对话目的。

2.全面分析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3.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了解本文矛盾双方斗智斗勇的经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智谋过人,同时分析周瑜、鲁肃、曹操的性格特点。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妒忌委托照办预计紧急军令状

探听私自布置调度呐喊神机妙算

小结:

同学们对本课的重点词语把握得都不错,但在书写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委托”的“委”不要写成“枯萎”的“萎”;“预计”的“计”不要写成“记录”的“记”;“军令状”的“状”不要写成“壮观”的“壮”。

只有真正理解了词语,牢记了字形,明确了与其形近字的区别,默写时才能胸有成竹。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本文记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借箭的过程体现了诸葛亮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接下来,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走进“草船借箭”的现场,认识认识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探究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1)分角色朗读课文,明确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用文中的话回答)

(2)学生朗读时,其他学生在重点句子下面做上记号,思考:

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造箭?

时间紧、任务重,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头两天诸葛亮没什么动静?

为什么诸葛亮要到第三天去“借箭”?

为什么曹操不出兵?

周瑜对诸葛亮“借箭”成功做出了怎样的评价?

明确:

周瑜的一句话,点明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这句话就是: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借人心”——识人心

(1)借周瑜的陷害之心。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①自由读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对话部分,体会人物性格。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造箭这件事陷害诸葛亮。

这是周瑜设好的圈套,表面上是共同商议军事,暗地里却是设陷阱陷害诸葛亮)

②周瑜明知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却还要问诸葛亮,周瑜不动声色的话反映出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阴险、狡诈)

③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性格。

◇周瑜: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明知故问。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借公事要挟,表面客气,实则暗藏杀机。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步步紧逼。

◇诸葛亮:

“用弓箭最好。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只要三天。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④追问:

三天造十万支箭,即使是在今天也很难完成。

如果完不成任务,诸葛亮会怎样?

为什么?

明确:

会死。

因为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

过渡:

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便能造好十万支箭,并按周瑜的意愿立下了军令状。

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

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

他借助的还有什么?

(2)借鲁肃的忠诚、老实之心。

分析理解鲁肃的性格,体会诸葛亮懂得与正确的人合作的重要性。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

“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①鲁肃是个什么样的人?

(言而有信、顾全大局)

②诸葛亮即使再足智多谋也不可能一个人成就大事,从这里你看出了什么?

(诸葛亮不但善于与人合作,更能慧眼识人)

小结:

诸葛亮借助周瑜的陷害之心,主动和他立下军令状;借助鲁肃忠诚、老实的性格为自己服务。

那么,诸葛亮又是怎样利用曹操的多疑之心,靠近曹营向他借箭的呢?

(3)借曹操的多疑之心。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

1通过交流知道:

诸葛亮的判断是对的,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认为,果然,这里体现了。

2顺学而导,抓住“笑”感受诸葛亮识人心。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

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③学生谈理解:

(笑曹操)笑曹操什么?

(多疑、中计)

(笑鲁肃)笑鲁肃什么?

(胆小、吃惊、害怕)

(笑周瑜)笑周瑜什么?

(阴谋失败)

小结:

周瑜的嫉贤妒能、处心积虑,鲁肃的言而有信、顾全大局,曹操的生性多疑、谨慎小心,诸葛亮都心知肚明。

与其说诸葛亮是利用草船借箭,不如说他是借了人心巧借箭。

(板书:

借人心)

神机妙算“借天时”——知天时

过渡:

诸葛亮取得了鲁肃的信任,并成功地瞒着周瑜借到了二十条快船和六百多名军士,现在他们正在江面上,朝北岸开去。

读读第6自然段,想想在借箭的过程中,诸葛亮还借助了什么?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1)学生谈体会:

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三天前就知道今天有大雾,我觉得他很了不起。

(2)教师引导: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唆!

前两天诸葛亮没动静,完全可以这样写:

“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

改不改?

为什么?

(课件出示对比句)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3)学生谈理由:

不能改。

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沉得住气、胸有成竹。

更主要的是,这样写能够看出诸葛亮早已知道三天后会有大雾,更能体现出他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

(4)指导朗读:

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课件出示)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教师引导:

①想象鲁肃的心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

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1:

鲁肃会感到很害怕:

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该怎么办?

生2:

鲁肃会大吃一惊:

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②想象诸葛亮的心情: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明确:

诸葛亮会暗自高兴:

这场大雾,我在立下军令状之日就已料到了。

(6)指导朗读:

读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小结:

看来,作为军师,仅能慧眼识人还不够,还要懂得天文和气象知识。

刚才我们说诸葛亮是借了人心巧借箭,而这回他是借了什么巧借箭?

(板书:

借天时)

神机妙算“借地利”——懂地理

过渡:

诸葛亮巧妙地利用人物性格并借助天时,可谓神机妙算。

我们还可以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呢?

(1)结合以下句子谈体会。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①读句子,小组合作画出船一字摆开的示意图,说一说为什么这么画。

②学生谈体会。

生1:

从“一字摆开”可以看出这样既便于军士统一行动,避免军士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

生2:

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以借到更多的箭。

③指导朗读:

读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①小组合作演示:

诸葛亮是怎样指挥军士掉转船头借箭的?

(可借助教室的道具或同学)

②学生谈体会。

生1:

从“仍旧擂鼓呐喊”可以看出军士依然在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以吸引曹军的注意。

生2:

从“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可以看出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又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生3:

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小结:

厉害呀!

一个简单的掉头就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诸葛亮真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真是神机妙算呀!

(板书:

晓地理)

(2)提问:

诸葛亮借箭成功准备满载而归了,但这时江上的雾散了,如果曹操发现自己上当后,立刻派船去追击,假如被追上了会怎样?

(生擒被俘或全军覆没)(课件出示下列句子)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过渡:

看样子巧妙地利用地利也是取胜的关键。

刚才我们说诸葛亮是借人心、借天时巧借箭,而这一段中,诸葛亮又借到了什么?

(板书:

借地利)难怪连心高气傲的周瑜在得知诸葛亮借箭成功后也会长叹道: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追问:

诸葛亮真的是能掐会算吗?

(不是)你们认为呢?

(学生自由讨论)

小结:

正是因为诸葛亮能够“借人心、借天时、借地利”,才能巧妙地借到了十万支箭。

(板书:

巧)难怪他的对手周瑜在最后不无感慨地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板书:

神机妙算)

3.总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过渡:

“草船借箭”最终能成功,是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

他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很多方面,请同学们在上面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明确: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大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②诸葛亮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③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将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4.分析侧面描写,了解陪衬人物。

过渡:

“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无疑是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这些人物对诸葛亮这一主人公起到了衬托作用。

现在,请同学们分别默读写周瑜、鲁肃、曹操的文字,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1)诸葛亮与周瑜的比较。

预设:

找学生朗读写周瑜的文字,然后通过比较,明确周瑜的性格特点。

明确:

聪明过人;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心胸狭窄;凶狠狡诈。

(2)鲁肃的为人。

预设:

朗读写鲁肃的文字,思考:

诸葛亮为什么要向鲁肃借船而不向周瑜借船?

诸葛亮为什么嘱托鲁肃不要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

同学们可结合《三国演义》中的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鲁肃的为人。

明确:

忠厚守信,顾全大局。

(3)曹操的特点。

预设: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性格丰富、复杂的人,在本课,写他的笔墨不多,但他的作用不可小觑,正是他的性格特点帮助诸葛亮“借箭”成功。

请同学们朗读写曹操的文字,看看他在本文中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明确:

朗读第8自然段可知,曹操生性多疑,谨小慎微。

(4)拓展:

想一想,当曹操知道自己中了计后,他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自行想象、交流,课后找出相关作品加以对比,说一说自己创编的故事与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三、积累表达,升华感受

1.谈总体感受。

过渡:

现在,我们对课文的内容、人物有了很深刻、很全面的了解,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对课文的总体感受。

交流预设:

(1)写几句话赞美诸葛亮(可用颁奖词或小诗的形式)。

颁奖词示例:

你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你有胆有识,才智过人;你识人心,知天文,晓地理,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你的迷人风采,让无数人倾慕不已,你就是智慧的化身!

小诗赞美示例: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2)把故事改编成短诗。

改编示例:

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理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箭如雨下满载归。

曹操醒悟时已晚,周瑜徒自叹不如。

神机妙算诸葛亮,世世代代美名扬。

2.析标题之妙。

提问:

课题之巧,巧在“借”。

讨论交流:

仅仅指“借”箭吗?

交流预设:

①“借”字作为线索,彰显了主人公诸葛亮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主人公诸葛亮的正面形象。

②说是诸葛亮“借箭”,实际上是他“借人心”“借天时”“借地利”,所以题目用“借”最妙,也最具概括性。

③诸葛亮不损一兵一将,不费一草一木,还让周瑜、鲁肃心服口服,“借”最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最能说明他是“智慧的化身”。

④用“借”巧设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学习写法。

明确:

本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

好的语言描写,能直接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品质、作风、身份和个性特征,给读者“闻其言,见其人”的感觉。

本文就成功地用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展开矛盾冲突,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了解并阅读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示例:

初出茅庐、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七星坛借东风、巧布八阵图、弹琴退仲达、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等。

2.搜集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

示例: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事后诸葛亮;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既生瑜,何生亮;三顾茅庐等。

3.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仿照本文的对话形式,写一组人物对话。

写完后小组内互相交流、评议,注意学习组内同学优秀的对话描写。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抓住“笑”字,赏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多媒体课件出示: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师:

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从诸葛亮的“笑”中能发现什么?

生:

我想诸葛亮的笑有对鲁肃“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窃笑。

师:

天机不可泄露,诸葛亮是不可能对鲁肃一语道破的。

生:

我觉得诸葛亮的笑是自信的笑,因为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不会有一点儿差错。

师:

智慧过人的人都是自信十足的。

生:

如果我是诸葛亮,我也会将借箭的计划周密地思虑清楚,我也会这样豁达、气定神闲地笑的。

师:

诸葛亮确实神机妙算。

生:

诸葛亮竟然通晓天文地理,能够算准这一天的什么时辰会有大雾产生,让人不得不佩服。

师:

嗯,你的词语运用得很准确。

诸葛亮确实学识渊博,老师也特别佩服他。

看来我们要一起努力了!

生:

诸葛亮对曹操的秉性早已烂熟于胸,所以他才敢这样揣测。

不过,我还是替他捏了一把汗哪!

万一曹操这一天忽然行为失常,真的派兵来攻,那诸葛亮岂不全盘皆输,甚至会赔上自己的性命?

师:

你说得很有道理。

这个故事情节确实是惊心动魄!

生:

在这种剑拔弩张的情况下,面临大敌,诸葛亮竟能谈笑风生、举止自如,真不是一般人能及呀!

师:

也许这就是大智慧之人的大胸襟吧!

生:

诸葛亮就是我的偶像,我太崇拜他了!

师:

老师希望你们将来也能成为有大智慧的人。

生:

老师,从今天开始,我也要努力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