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设备安装技术措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4229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设备安装技术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整理设备安装技术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整理设备安装技术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整理设备安装技术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整理设备安装技术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整理设备安装技术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整理设备安装技术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整理设备安装技术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整理设备安装技术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整理设备安装技术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整理设备安装技术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整理设备安装技术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整理设备安装技术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整理设备安装技术措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整理设备安装技术措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设备安装技术措施.docx

《整理设备安装技术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设备安装技术措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设备安装技术措施.docx

整理设备安装技术措施

5设备安装技术措施

设备安装工程设备数量较多,安装密度大,设备种类多,立体交叉性大,因此此次设备安装前应仔细了解每台设备的安装位置,并结合设备的交货时间、吊装方案等,安排好设备的就位次序,以免造成后交货设备就位困难,给工程进度造成影响,并应根据设备分层立体安装的特点,提前做好保证设备和人员施工安全的技术措施,现场加强安全管理措施,切实做到安全施工,保证工程顺利完工。

5.1施工前的准备

5.1.1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随机技术文件及相关的规范、规程、标准要求,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条件编制专业施工技术方案,对特殊设备安装应反复计算并拟定施工方法,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和详尽的技术交底。

5.1.2对各构筑物、设备基础进行测量,校核安装尺寸,根据总进度计划及各专业施工的情况,商定合理满足运输安全的运输通道,运输通道路径其地面强度必须保证运输承载要求。

5.1.3对施工中所必需的施工机具,设备应保证连续运行。

施工中所必需的水、电、气等应满足连续施工的要求,落实实际需采购加工的成品及半成品,保证施工的要求。

5.2主要施工方法

5.2.1一般规定

5.2.1.1开箱检查与保管:

5.2.1.1.1设备开箱应由业主.监理.供货商及施工诸方共同参加。

5.2.1.1.2开箱前核实箱号、箱数及检查包装情况。

5.2.1.1.3核实设备的名称、型号及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5.2.1.1.4检查清点装箱清单、设备技术文件、随机资料及专用工具,其资料应齐全,满足施工要求。

5.2.1.1.5设备表面不应有损坏和锈蚀等及其它缺陷,部件不得缺损。

5.2.1.1.6对以上检查情况填写开箱记录。

5.2.1.1.7开箱后的设备及零、部件和专用工具应妥善保管,不应使其变形、损坏、锈蚀、丢失。

5.2.1.2基础验收

5.2.1.2.1基础验收应在土建基础合格交付后进行,验收应由业主、监理及施工单位共同参加。

5.2.1.2.2设备基础的位置,几何尺寸及质量要求应符合设计及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并满足待安装设备的要求,复测结果应符合下表要求。

设备基础尺寸和位置的允许偏差

项目

允许偏差(mm)

坐标位置(纵、横轴线)

±20

不同平面的标高

-20

平面外形尺寸

凸台上平面外形尺寸

凹穴尺寸

±20

-20

+20

平面的水平度(包括地坪上需安装设备的部分)

每米

全长

 

5

10

垂直度

每米

全长

5

10

预埋地脚螺栓:

标高(顶端)

中心距(在根部和顶部测量)

+20

±20

预埋地脚螺栓孔

中心位置

深度

孔壁铅垂度

±10

+20

10

注:

进口设备高于本要求的按设备要求。

5.2.1.2.3设备基础表面和地脚螺栓的预留孔中的油污、碎石、泥土、积水等均应清除干净,预埋地脚螺栓的螺纹和螺母应保护完好,暂不安装的应涂钙基脂,放置垫铁部位的表面应凿平。

5.2.1.3放线就位和找正调平

5.2.1.3.1设备就位前,应按设计图纸及有关建筑物的轴线或边缘线,划定安装基准线。

5.2.1.3.2互相有连接、衔接或排列关系的设备,应按其要求,划定共同的安装基准线。

5.2.1.3.3平面位置安装基准线与基础实际轴线或与厂房墙(栓)的实际轴线或边缘距离的允差为±20mm。

5.2.1.3.4设备定位基准的面、线或点对安装基准线的平面位置和标高的允差应符合下表要求

项目

允许偏差

平面位置(mm)

标高(mm)

与其它设备无机械联系的

±10

+20

-10

与其它设备有机械联系的

±2

±1

5.2.1.3.5设备找正,找平的基准面、线或点确定后,设备的找正调平均应在给定的测量位置上进行检验;复测相同,设备的找正、调平的测量位置应按设备技术文件要求,如无要求,按规范标准执行。

5.2.1.3.6设备安装精度的偏差应保证能补偿受力或温度变化后引起的偏差;能补偿使用过程中磨损引起的偏差;不增加功率消耗,使转动平稳,使机件在负荷作用下受力较小;有利于有关机件的连接、配合。

5.2.1.4地脚螺栓

5.2.1.4.1埋设预留孔中的地脚螺栓

5.2.1.4.2埋设预留孔中的地脚螺栓,在预留孔中,应垂直无倾斜,其任一部分离孔壁的距离>15mm,底端不应碰孔底。

5.2.1.4.3地脚螺栓上的油污及氧化层等应清理洁净,螺纹部分涂钙基脂。

5.2.1.4.4螺母与垫圈、垫圈与设备底座间的接触均应紧密。

拧紧螺母后螺杆露出长度为螺栓直径的1/3─2/3。

5.2.1.4.5装设胀锚螺栓(胀锚螺栓的公称直径以d表示)

5.2.1.4.5.1胀锚螺栓的中心线应以设计图纸确定。

其中心至基础或构件边缘的距离≥7d;底端至基础底面的距离≥3d,且不得〈30mm,相邻两胀锚螺栓的中心距离>10d。

5.2.1.4.5.2装设胀锚螺栓的基础混凝土强度>10Mpa,当基础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有裂缝的部位不得使用胀锚螺栓。

5.2.1.4.5.3胀锚螺栓钻孔直径与深度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或规范要求。

5.2.1.5垫铁

5.2.1.51找正调平设备用垫铁应符合各类机械设备安装规范、设计及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

5.2.1.5.2当设备的负荷由垫铁组承受时,垫铁组的位置和数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5.2.1.5.2.1每个地脚螺栓旁边至少应有一组垫铁。

5.2.1.5.2.2垫铁组在能放稳和不影响灌浆的情况下,应放在可靠近地脚螺栓和底座主要受力部位下方。

5.2.1.5.2.3相邻两垫铁组间的距离应为500─1000mm。

5.2.1.5.2.4设备底座有接缝处的两侧应各垫一组垫铁。

5.2.1.6使用斜垫铁调平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5.2.1.6.1承受负荷的垫铁组,应使用成对斜垫铁,且调平后灌浆前用定位焊焊牢。

5.2.1.6.2承受重负荷或有较强连续振动的设备应用平垫铁。

5.2.1.6.3每一垫铁组应尽可能减少垫铁块数,且不应超过5块,并少用薄垫铁。

放置平垫铁时,最厚的放在下面,最薄且不小于2mm的放在中间,并应将各垫铁相互用定位焊焊牢。

5.2.1.6.4每一垫铁组应放置整齐平稳,接触良好,设备调平后,每组垫铁均应压紧,对高速运转的设备用0.05mm塞尺检查垫铁之间及垫铁与底座面之间的间隙时,在垫铁同一断面处以两侧塞入的长度总和不得超过垫铁长(宽)的1/3。

5.2.1.6.5设备调平后,垫铁端面应露出设备底面外缘,平垫铁应露出10─30mm,斜垫铁应露出10─50mm,垫铁组伸入设备底座底面的长度应超过设备地脚螺栓的中心。

5.2.1.6.6安装在金属结构上的设备调平后,其垫铁应与金属结构用定位焊焊牢。

5.2.1.7设备采用无垫铁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5.2.1.7.1应根据设备的重量、底座的结构确定临时垫铁,小型千斤顶或调整顶丝的位置和数量。

5.2.1.7.2采用无收缩混凝土灌注应随即捣实灌浆层,待灌浆层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时,方可松掉顶丝或取出临时支撑件,并应复测设备水平度,并将支撑件的空隙用砂浆填实。

5.2.1.8设备采用减震垫铁调平,应符合下列要求:

5.2.1.8.1基础或地坪应符合设备技术要求,在设备占地范围内,地坪(基础)的高低差不得超出减震垫铁调整量的30%─50%,放置减震垫铁的部位应平整。

5.2.1.8.2减震垫铁按设备要求可采用无地脚螺栓或胀锚地脚螺栓固定。

5.2.1.8.3设备调平时,各减震垫铁的受力应基本均匀,在其调整范围内应留有余量,调平后应将螺母锁紧。

5.2.1.8.4采用橡胶垫型减震垫铁时,设备调平后经1─2周应再进行一次调平。

5.2.1.9灌浆

5.2.1.9.1预留地脚螺栓孔或设备底座与基础之间的灌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的规定。

5.2.1.9.2预留孔灌浆前,灌浆处应清洁干净,灌浆宜采用细碎石混凝土,其强度应比基础或地坪混凝土强度高一级,灌浆时应捣实,并注意保证地脚螺栓不倾斜,以免影响设备安装精度。

5.2.1.9.3当灌浆层与设备底座面接触要求较高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或水泥砂浆。

5.2.1.9.4灌浆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

5.2.2泵安装

5.2.2.1安装程序

基础验收→开箱检查→放线→垫铁配置→铲麻面→地脚螺栓安装→设备就位安装→校正调整→基础灌浆→拆装清洗→二次精平→各部位检查→试运转。

5.2.2.2安装要求

5.2.2.2.1整体出厂的泵在防锈保证期内,其内部零件不宜拆卸,清洗和检查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规定。

5.2.2.2.2整体安装的泵,纵向安装水平偏差不应大于0.10/1000,横向安装水平偏差不应大于0.20/1000,测量时应选在泵的进出口法兰面或其它水平面。

5.2.2.2.3泵的找正:

驱动机轴与泵轴以联轴器连接时,两个半联轴器的径向位移,端面间隙,轴线倾斜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设备技术文件无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凸缘联轴器装配时,两个半联轴器端面应紧密接触,两轴心的径向位移不应大于0.03mm。

②滑块联轴器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应符合表㈡-4-1的规定

滑块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㈡-4-1

联轴器外径D(mm)

两轴心径向位移(mm)

两轴线

倾斜

端面间隙

(mm)

≤190

0.05

0.3/1000

0.5─1

250

330

0.10

1/1000

1─2

③弹性套柱销联轴器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应符合表㈡-4-2的规定:

弹性套柱销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㈡-4-2

联轴器外径D(mm)

两轴心径向位移(mm)

两轴线

倾斜

端面间隙

(mm)

71—106

0.04

0.2/1000

2─4

130--190

0.05

0.2/1000

3─5

224--400

0.05

0.2/1000

4—6

④弹性柱销联轴器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应符合表㈡-4-3的规定:

弹性柱销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㈡-4-3

联轴器外径D(mm)

两轴心径向位移(mm)

两轴线

倾斜

端面间隙

(mm)

90—160

0.05

0.2/1000

7.作出评价结论2─3

3)按行业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跨行业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

195--200

除了房地产市场外,在不同职业和地点的工资差别中也可以发现类似的情形。

0.05

表二:

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和平面布置示意图;0.2/1000

2.5─4

规划编制单位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专项规划,应当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采取调查问卷、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

280—320

0.08

0.2/1000

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分级审批3—5

⑤管道与泵连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管子内部和管端应清洗洁净,清除杂物,密封面和螺纹不应损伤。

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 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吸入和输出管道应有各自的支架,泵不得直接承受管道的重量。

相互连接的法兰端面应平行,螺纹管接头轴线应对中,不应借法兰螺栓或管接头强行连接。

1.环境影响评价依据的环境标准体系管道与泵连接后,应复验泵的原找正精度,当发现管道连接引起的误差时,应调整管道。

8.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管道与泵连接后,不应在其上进行焊接和气割;需要时,应拆管道或采取必要的措施,并防止焊渣进入泵内。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泵的吸、排出管道的配置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规定:

⑥试运转前检查内容及要求

试运转前驱动机已空载运行2小时,并无异常现象,其转向与泵的转向相符;各指示仪表、安全保护装置及电控装置均应灵敏、准确、可靠。

各固定联接部位无松动;各润滑部位已按设备技术文件规定加注润滑剂,有预润滑要求的部位应按规定进行预润滑。

盘车灵活、无异常现象。

泵起动前,泵的出入口阀门应处于下列位置:

吸入管路阀门:

全开;排出管路阀门:

离心泵全闭,其它泵全开(混流泵真空引水时,全闭)。

⑦试运转

设备试运转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进口设备试运转应有外方现场技术代表指导,试运转过程中各固定部位不应有松动,转子及各运动部件运转正常,不得有异常声响及摩擦现象,附属系统运转正常,管道连接牢固,无渗漏现象;温度及润滑符合设备技术文件规定;安全保护,电控装置及各部分仪表均应灵敏,正确可靠;机械密封的泄漏量不应大于5ml/h,填料密封的泄漏量应符合表㈡-7-1的规定。

特殊介质的泵,密封的泄漏量不应大于设计的规定值。

填料密封的泄漏量

设计流量(m3/h)

≤50

>50-100

>100-300

>300-1000

>1000

泄漏量(ml/h)

15

20

30

40

60

泵在额定工况点连续试运行时间不应少于2h;特殊泵的试运转时间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试运转结束后,离心泵应关闭入口阀门;待泵冷却后应再依次关闭附属系统的阀门,其它泵应按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关闭有关阀门;切断电源及其它动力来源,输送易结晶、凝固、沉淀等介质的泵,停泵后,应及时用清水或其它介质冲洗泵和管道,防止堵塞;放净泵内积存的液体,防止锈蚀和冻裂;如长时间停泵放置,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设备沾污.锈蚀和损坏。

5.2.3各类罐槽等容器的安装

5.2.3.1容器基础的施工单位应向容器的安装单位提交容器基础质量合格证明书或基础检查记录。

5.2.3.2钢筋混凝土基础的外观不得有裂缝、蜂窝、空洞或露筋等缺陷,基础的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上。

5.2.3.3容器基础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容器基础尺寸允许偏差(mm)

项次

项目

允许偏差

1

基础坐标纵横轴线

±20

2

基础各不同平面标高

0

-20

3

基础上平面外形尺寸

20

4

凸台上平面外形尺寸

0

-20

5

凹台上平面外形尺寸

+20

0

6

凹穴尺寸

每米

≤5

全长

≤10

7

预埋地脚螺栓

顶端标高

+20

0

中心距

±2

8

预埋地脚螺栓孔

中心位置

±10

深度

+20

0

孔壁铅垂度

10

5.2.3.4容器在安装前,安装单位应复查容器出厂合格证和质量证明书,容器安装单位应按安装工艺图施工。

5.2.3.5容器安装前应将基础平面清理干净。

5.2.3.6容器的找正与找平应符合下列规定:

5.2.3.6.1容器中心线位置应以基础上的中心线为基准。

5.2.3.6.2立式容器的铅垂度应以容器上下两端的测点为基准。

5.2.3.6.3卧式容器的水平度应以容器中心线的两端为基准。

5.2.3.6.4容器的托架、吊架、箱槽的平台安装应平整,焊接牢固、位置正确。

5.2.3.6.5安装容器时,地脚螺栓应垂直,螺母应拧紧,螺纹外露丝扣为2—5扣。

5.2.3.6.6垫铁位置应正确,每组块数不宜超过三块,高度不超过50mm,并应点焊牢固。

5.2.3.6.7圆形容器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

圆形容器安装允许偏差(mm)

项次

项目

允许偏差

1

水平度

纵向

≤L/1000且≤10

横向

≤Dn/1000且≤3

2

铅垂度

≤H/1000且≤5

3

标高

±15

4

中心线

≤15

5.2.3.6.8箱、槽容器安装时标高允许偏差为±5mm,水平度不得大于容器长度的1/1000,不得大于10mm,水平坐标位移不得大于15mm。

5.2.3.6.9成排容器安装时,底面水平度允许偏差为±5mm,端面直线长应小于15mm。

5.2.4压缩机安装

5.2.4.1安装程序:

基础校核→开箱检查→基础放线→设备吊装、就位→拆检清洗→校正调平→附属系统安装→电气及控制系统安装→检查加油→试运转

5.2.4.2压缩机的安装水平偏差≤0.20/1000。

5.2.4.3试运转前设备各部位紧固件均紧固或销紧,仪表和电气设备已调整正确,电动机与压缩机的转向应一致;润滑剂的规格、数量、校验、整定,其动作应灵敏、可靠;盘车数转应灵活无阻滞现象。

5.2.4.4压缩机空负荷试运转

5.2.4.4.1点动压缩机应在检查各部位无异常后,再依次运转5min、30min和2h以上,每次起动运转前,检查压缩机润滑情况均应正常,运转中各运动部件应无异常声响,各紧固件应无松动。

5.2.4.4.2压缩机空气负荷试运转

空气负荷试运转前,应先装上空气滤清器,并逐级装上吸、排气阀,再起动压缩机进行吹扫,从一级开始,逐级连通吹扫,每级吹扫应不小于3min,直至排出的空气清洁为止,升压运转的程序,压力和运转时间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如无规定,其排气压力为额定压力的1/4时,应连续运转1h;为额定压力的1/2时,应连续运转2h;为额定压力的3/4时,应连续运转2h;在额定压力下连续不应小3h。

升压运转过程中,应在前一级压力运转无异常现象后,方可将压力逐渐升高,直到额定压力为止。

5.2.4.4.3压缩机在空气负荷试运转中,应进行下列检查:

5.2.4.4.3.1润滑油的压力和温度及各部件供油情况。

5.2.4.4.3.2各级吸、排气的测试和压力。

5.2.4.4.3.3各级吸、排气阀的工作应无异常现象。

5.2.4.4.3.4运动部件应无异常响声。

5.2.4.4.3.5连接部件应无异常响声。

5.2.4.4.3.6气量调节装置应灵敏。

5.2.4.4.3.7电动机的电流、电压、温升。

5.2.4.4.3.8自控装置应灵敏、可靠。

5.2.4.4.3.9压缩机空气负荷试运转后,应更换润滑油。

6设备吊装技术措施

6.1施工SHE保证措施

6.1.1缺乏安全教育,因此对使用起重机的司机和起重工应进行安全教育。

使他们了解起重机的性能及合理的使用方法,防止盲目蛮干。

6.1.2精力不集中,违章作业。

6.1.3安全装置不健全或失灵。

6.1.4对于被吊设备的重量估计不足,由于地面倾斜或风载的影响,斜吊和路基不良等造成吊装事故。

6.1.5由于起重臂倾角太大,变幅卡太松,对制动器的维修不良,均能造成坠臂与折臂的重大事故。

6.2吊装作业前的安全检查。

6.2.1检查钢丝绳有无磨损、断丝、短股、绳卡必须牢靠。

6.2.2检查各部件是否完好,螺栓有无松动。

6.2.3检查吊车轮胎气压是否充足,汽油、润滑油是否充足。

6.2.4空载时运转起重机各机构,检查各机构运转正常,方可进行吊装作业。

6.3吊装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6.3.1进入吊装现场必须配戴安全帽,登高作业人员正确系好安全带,严禁强行攀登。

6.3.2建立吊装领导小组,所有吊装工作必须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进行。

6.3.3凡参加本吊装的施工人员必须熟悉本方案,并按方案进行操作,且吊装前施工技术人员应对吊装进行详细认真的设计交底。

6.3.4吊装作业时,起重臂下严禁站人,重物应尽量避免在司机室上方通过。

6.3.5吊装作业场所要有畅通的吊运通道,并且应与附近的设备,建筑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使其在运行时不致发生碰撞。

6.3.6吊装现场应设专区警戒线,严禁工作人员进入,而且对于起重作业一定要做到“五不吊”。

6.3.7雨天、夜间、5级大风以上情况,不允许进行吊装作业,如必须工作时,必须有可行的安全措施,并经有关部门领导审批。

6.3.8吊装所用机索具,必须经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6.3.8吊车站位的地基必须平整夯实、按方案要求进行铺垫。

6.4吊装工作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6.4.1吊装施工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必须要保证正常运转,以确保吊装工程达到安全优质的要求。

吊装前必须进行安全质量检查,并要符合《化工工程建设起重施工规范》(HG20201-2000)以及其他规程、规范的规定。

6.4.2吊车性能应满足吊装工艺要求,警报和液压系统必须可靠。

6.4.3应严格执行吊车随机技术文件的规定。

6.4.4辅助吊车吊装进度宜与主吊车相匹配。

6.4.5吊钩偏角不应大于3°。

6.4.6禁止用吊车在地面上直接拖拉设备。

6.4.7设备吊装前应进行试吊,应观测吊装净距及吊车支腿处地基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应先将设备放回,故障排除后重新试吊,确认一切正常,方可正式吊装。

6.4.8吊装过程中,应保持吊装动作平稳。

待设备就位后应及时找正找平,设备未固定前不得解开吊装索具。

6.4.9吊装时,施工人员不得在被吊装设备下面、受力索具附近。

6.4.10吊装时,任何人不得随同设备或吊装索具上下。

6.4.11开始松辅助吊车吊钩时,设备的仰角不宜大于75°。

6.4.12多台吊车抬吊设备时,各吊车间的动作必须协调一致。

指挥信号要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