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1946454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docx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考点1:

唯物辩证法总论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

事物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在事物发展中存在着联系。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这是因为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1)具体分歧: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

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eg.1.只见其一,不见其二片面观点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立的观点

3.只见眼前,不见过去和将来静止的观点

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答案:

C

材料中的古语大都出自教材,考查的知识也是重点内容。

但有的考生却对此感到陌生,再加之文学功底差,不理解其原意,从而误选。

这也告诉我们要夯实基本功,即掌握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材料,并且要综合各科素养,全方位提高素质。

考点2: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联系的含义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表现在: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关系。

否定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联系是客观的,但不是不可改变的。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会陷入机械论。

4、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提示:

最容易出差错的有两点:

一是认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着联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

二是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不可改变。

尽管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联系不可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eg.1.“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它揭示了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B

【解析】“蝴蝶效应”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①的说法就是联系普遍性原理的体现,②的说法不对,实际上事物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③的说法更是错误,因为它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④的说法正确,是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体现

2.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

这表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特点,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据此可以排除②③,故选C项。

3.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

农艺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

A.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

B.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D.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

答案:

D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重点)  

【原理内容】:

(1)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总)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运用说明】:

1、材料语言特征:

如果考题材料中出现“关系到……,关系到……”、“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正确处理XX、XX和XX的关系”、“统筹……”之类的语言,大都能体现联系的观点。

2、用途: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五个统筹”;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载人航天是一个系统工程等等。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总)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具体):

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eg.例5:

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恶化,对世界金融市场形成强烈的冲击,国际经济增速放缓。

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建筑博物馆举行。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发表了宣言,强调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经济增长,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

宣言说,在金融市场已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监管当局在履行自身职责的同时,必须加强国际合作,支持市场竞争与创新,加强金融市场透明度及监管机制,确保所有金融市场、产品和参与者都受到相应监管或监督。

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有关知识,谈谈“二十国集团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

(12分)

解析: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世界上的每个国家不可能孤立存在。

各国只有坚持联系的观点,加强国际合作,才能获得共同发展和稳定。

(4分)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联系的各种条件。

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有利于同时发挥主客观条件、内外部条件,才能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4分)

③整体的性能状态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其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国际环境制约着20国集团所有国家的发展,而每个国家的金融稳定与否也会影响世界金融的繁荣稳定。

(4分)

考点3: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略:

具体见复习用书P220);注意几个理解要点:

1、“整体”指什么:

在空间角度是“全局”,在时间角度是“发展的全过程”。

2、“谁决定谁”:

是整体决定部分,而不是部分决定整体。

书上所说的“处于关键部位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关键的部分决定整体。

”应注意加上“功能”二字,这只能理解为部分对整体有影响作用。

3、整体和部分的角色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比如“班级”对于同学个人而言是“整体”,而对于“学校”而言是“部分”;但二者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

【原理内容】: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二者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

(1)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推动整体的发展。

 

【运用说明】: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一事举而三役毕;一招不慎,全盘皆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两个大局;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实现祖国统一;坚持集体主义等等。

 

eg.1.“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

“100-1=0”蕴含的哲理是

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勇关系整体的成败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以算术运算为背景,旨在突出1(部分)对100(整体)的重要性。

整体决定部分,整体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①④表述错误。

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解析本题属于演绎型主观题,考查调动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问限定了解决此问题需要运用的理论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这个统一整体的一部分。

组织答案时,将二者关系及其所对应的方法论于材料有机结合即可。

答案:

整体和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总)

①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国家整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②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国家作为整体在矛盾同一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国家强大了,民族自治的地方将获得快速发展;作为部分的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了,国家整体将更加强大。

考点4:

系统优化的方法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1、含义: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2、系统的特征:

第一,整体性。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第二,有序性。

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第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即1+1>2。

3、要求——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①在解决问题时:

第一,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第二,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第三,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学会优化结构)。

②在认识事物时: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内容】:

(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等特征。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方法论】: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1)在解决问题时:

第一,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第二,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第三,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误区: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与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二者完全等同。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使用“一定意义上”就是说这两对关系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等同。

这里讲的“一定意义上”主要是指两对关系具有共性的方面,即两对关系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相互依赖等方面。

至于系统论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是相互区别的。

eg.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解析:

(1)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联系具有多样性。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循环经济的流程还体现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2.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完善。

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开始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这一制度逐渐条理延伸到农村。

到2007年底,3450多万农村贫困居民纳入保障范围。

温家宝总理说:

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那个最慢的船只。

如果我们改善最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请用联系的观点并结合材料简要解释这段话所蕴涵的哲学道理。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设问中“联系的观点”这一知识限定语,结合材料分析,最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之于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就是部分对于整体的关系。

运用这一理论组织答案即可,注意理论结合材料。

答案: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把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只有改善最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才能改善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德发展观

考点1:

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具有普遍性。

表现在: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发展的。

总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重要提示:

发展≠运动变化

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重点)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

我们应反对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Eg.1.胡锦涛指出:

“要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这段话主要体现了

A.事物发展的曲折性B.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与时俱进的发展观D.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案:

C

解析:

三个“从……解放出来”实质是“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体现了发展的观点。

故C符合题意。

A、B、D选项本身虽讲发展相关的问题,但与题意不是最贴切的。

考点2:

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前进性: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这是因为:

第一,新事物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方向,符合客观发展规律,有着自己存在的根据和强大生命力,发展前途广阔。

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二,社会历史领域的新事物,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的利益,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曲折性: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是因为:

第一,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有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第二,旧事物不会自行灭亡,它总要竭力扼杀新事物;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

重要提示:

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不是看形式的新与旧,不是分出现的时间顺序的先与后,也不是看一时力量的强与弱,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新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新事物【新生事物】≠新的事物【新出现的事物】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重点)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方向(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或:

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方法论】:

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

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反对】:

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Eg.1.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千帆”“万木春”“新叶”“前波”与“沉舟”“病树”“陈叶”“后波”分别属于新旧事物。

②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④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考点3: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事物变化是否超出了一定的“度”。

“度”是一定事物保持其质的规定性的数量界限。

2、量变和质变关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的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要求:

第一,重视量的积累。

做任何事情都要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

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三,要坚持适度原则。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友情提示:

1、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不能认为有量变就必然有质变,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实现质变。

2、不能说质变就是发展(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因为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坏变好,还有一种是由好变坏。

只有向前的、向上的、向好的方面的质变,才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即发展)。

3、不能认为只有质变才有实际意义。

因为这样割裂了发展两种状态之间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也就没有发展。

因此说,对事物的发展,量变、质变同样有意义。

我们不能强调一点而否认另一点。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重点)

【原理内容】: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总)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

第一,重视量的积累。

做任何事情都要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

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三,要坚持适度原则。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Eg.1.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图9所示

A、PH值在7.35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B、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C、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D、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答案:

A

2.中科院院士蒋民华写给上海市长宁中学学生杨阳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真正干一番事业,要成才,需千锤百炼。

在攀登科学高峰崎岖的山路上,在生活的激流中尤其要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锻炼,才能做到‘有志者,事竟成’。

希望你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处处注意锻炼自己.也从中培养自己的兴趣。

干事业如入‘万山圈子’,‘一山方出一山拦’,需要没完没了的攀登。

材料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

答:

(1)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要做到“有志者,事竟成”,尤其要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锻炼。

(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这要求我们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希望你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处处注意锻炼自己,也从中培养自己的兴趣。

干事业如入‘万山圈子’,‘一山方出一山拦’,需要没完没了的攀登。

”包含了这一哲理。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的方法)

考点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同一性(统一)和斗争性(对立)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二者的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