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5015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

[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课标导航】

课程要求

要点提示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层山、火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

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来源:

学科网]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教材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由于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完整地对褶皱山和断块山进行观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示意图或借助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同时要注意列表对比背斜与向斜、褶皱与断层等内容,让学生综合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

用“喜马拉雅山 珠穆朗玛峰 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三幅图片。

〖提出设问 学生思考〗:

喜马拉雅山鱼龙是怎样上山的?

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了解断层的概念。

3.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4.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学生活动:

学生群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重点与难点:

1.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新授过程〗

〖自主探究一〗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73页第一自然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分钟)

1、山地的类型有哪些?

  

2、山地的形成与发展与哪种地质作用有关?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并总结]

思考:

在正常情况下形成的岩层有什么特点?

是怎样分布的?

岩层的新老关系有什么特点?

〖幻灯片展示〗:

二幅“实际中野外的褶皱岩层”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学生思考:

水平的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

〖自主探究二〗

二、褶皱山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3页第二自然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2分钟)

1、什么是褶皱?

 其基本形态有哪些?

2、判断褶皱基本形态的依据有哪些?

3、褶皱的基本形态一般情况下形成何种地形?

受外力作用下形成何种地形?

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并总结]

〖动画演示〗:

褶皱的形成与特点

〖教师引导〗1.地层的形成→受力弯曲→背斜、向斜的形成;

2.从水平方面和垂直方向上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教师总结:

一般背斜

岩层上拱,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但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自然界中,还是“以貌取人”你可能会犯大错误。

〖动画演示〗: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引导学生对图中背斜、向斜处的岩层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实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0.5cm厚的竹片,让竹片受力弯曲,观察凸、凹处,这时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发

生?

【教师总结】背斜的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小结:

褶皱的基本形态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向下弯曲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

中心老,两翼新

中心新,两翼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

侵蚀后地貌及成因

谷地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山岭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幻灯片展示〗:

          歌诀

岩层平,受挤压,背向斜,细分明;

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

向下弯,成谷地,中间新,两翼老。

受外力,地形倒,析原因,要记牢;

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物致密,抗侵蚀,成山岭。

〖过渡〗:

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如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亚欧大陆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幻灯片展示〗:

世界地形图片

在图上标出“阿尔卑斯山脉 落基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落基山脉 安第斯山脉”让学生明确这些山脉的位置并解释其成因。

〖自主探究三〗      板块构造学说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73页第4自然段内容及图4、10,思考下列问题 (2分钟)

1、全球的岩石圈共划分为哪六大板块?

2、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边界有哪几种类型?

3、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运动会出现什么地貌?

 〖幻灯片展示〗:

六大板块示意图

回扣课堂导入:

让学生解释鱼龙是怎样上山的?

〖教师总结〗:

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

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  形成山脉

碰撞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 大洋板块  形成海岸山脉、海沟--岛弧链

张裂:

形成裂谷、海洋

(生长边界)

学生探究结果:

板块与板块相碰撞,在陆地上形成褶皱山系。

在海洋中形成海沟、岛弧链。

回扣前面提出“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岸海沟--岛弧链、大西洋、东非大裂谷”的成因,让学生看图,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其成因。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并总结]略

【合作探究一】:

课本74页活动题:

1.判断下面的褶皱哪部分是背斜,哪部分是向斜?

为什么?

2.形成的山岭是背斜山岭还是向斜山岭?

原因是什么?

3.在这里建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只考虑背斜和向斜的构造,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略

【合作探究二】地质构造与石油

〖幻灯片展示〗背斜储油构造

〖学生思考〗:

 

1.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2.为什么“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练一练〗略

〖自主探究四〗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74页第一自然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2分钟)

1、断层是怎样形成的?

2、断层的位移方向分为哪两类?

3、断层的位移上升或者下沉会形成哪种地貌?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区分易错点:

断层与断裂的区别:

发生位移

〖幻灯片展示〗:

断层

教师总结:

断层构造带:

因岩石破碎,易发育成沟谷、河流

〖小结一下〗     断层的基本形态

类型

判断依据

对地貌的影响

形态

地形

典例

地垒

岩体相对上升

山岭或高地

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

地堑

岩体相对下降

谷地或低地

我国的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判断断层的依据:

一是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二是岩层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幻灯片展示〗:

      歌诀

岩层平,或挤压,或张力,先断裂,

后位移,成断层;上升块,为地垒,

典型貌,庐华泰;下降块,为地堑,

典型貌,汾河谷,渭河平;断层处,

莫忘记,易侵蚀,或沟谷,或河流。

〖合作探究三〗

1.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

为什么?

2.断层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吗?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练一练〗略

〖比较一下〗:

褶皱山和断层山不同特征的对比

地质

构造

地表形态

岩层变化

主要区别

图解

褶皱

连绵不断山体

一系列波状弯曲变形

岩层未失去连续完整性

断层

陡峻的块状山地、形成陡崖、峡谷

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

岩层失去了连续完整性

〖练一练〗略

〖自主探究五〗火山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74页第一自然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2分钟)

 1.岩浆喷发形成的地形

2.火山的构造、概念及其形成的地形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点拨〗:

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

有利影响:

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带来硫磺、建材、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利用火山景观发展旅游;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响:

火山喷发可能会造成当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气中的悬浮物增多,污染大气;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响航空和旅游业;还会使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减少,引起地面温度下降;火山喷发的有毒气体会影响到人的健康。

〖练一练〗略

课堂小结: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形成原因

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使水平的岩层发生弯曲

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错开

基本形态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形成地貌

有时成山岭,但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有时成谷地

,但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受侵蚀反而成山岭

泰山、庐山、华山等

东非大裂谷、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实际用途

有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岩层上隆不易塌陷,还不易积水,易开凿隧道

向斜盆地中,易储藏地下水

断层线附近易形成泉;修建水库尽可能避开断层

〖当堂检测〗略

〖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树〗

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树,整体把握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①概念:

岩层弯曲变形

②形态:

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2、断层山──岩层错位(注意与褶皱比较)

3、火山

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

②不利影响

【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山地的形成》这一节(第1课时)作为分析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一个案例,目的是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白内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

这一节要求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并不是很多,但“山地的形成”的地壳运动,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但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褶皱与断层,使学生易于理解,增强其学习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但还有细节的地方需要改进,如课堂上学生小组讨论时要注意很好地把握时间;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学情,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否则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可能会较乱,从而导致课堂时间不好掌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