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51406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学后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先学后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先学后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先学后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先学后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先学后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先学后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先学后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先学后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先学后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先学后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学后教.docx

《先学后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学后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先学后教.docx

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综述

先学后教是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独创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一堂课总要从“先学后教”的“学”字开头,这个“学”是自学的意思,“学”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学生的自学成为一堂课的起点,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点。

每堂课教师都不要先讲,而是先让学生自学。

学生不是盲目地自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的指导必须符合“四明确”要求:

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

只有做到四明确,才能为学生指明自学的目标和方向,学生也才能高效率地进行自学。

“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系统讲授的意思,是“点拨”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

由于学生通过自学已基本掌握了书上的知识,所以教师真正讲解的东西不是很多。

课堂上能够省出很多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

学校经过比较研究而作了硬性规定:

“每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学生练习的时间不能低于20分钟”。

这些规定似乎有些机械,但改革的初期,给教师一些基本的规定和模式便于教师遵循,一旦教师理解了新的课堂模式的意义,就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的内容灵活变通。

在洋思中学改革之前,国内已经有很多提倡学生自学的实验,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老师主持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常州市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实验”,盘锦市魏书生老师的“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等等。

这些实验都为洋思中学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但在整个学校、在各门学科都推行“先学后教”的做法,洋思中学在全国确属首例。

他们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

洋思中学的做法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被称为“洋思经验”或“洋思现象”。

一、什么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

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

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难点的理解。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看似简单的8个字,实际上蕴含的理念是——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洋思人认为,只有真正做到“不学不教,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学定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

学生“学什么”、“怎样学”?

谁更重要?

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

洋思人认为,答案应该是:

以学定教,学情决定教情,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陶行知先生曾说:

“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

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

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非常重要。

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更快一些。

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

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却成了“听众”、“哑巴”。

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教师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大都能学会了。

其实,“教”也是有讲究的。

教什么?

怎样教?

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

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

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更正。

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

在“做”中学。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

但自学并不只是单纯地看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学生自学的过程,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

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更是一种创新。

二、怎样落实“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要分下述五个阶段落实

1.准备阶段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引入新课时,教师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境中,使学生进入准备阶段。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人类的语言》这篇课文时,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上课时,教师让课代表去办公室取书,课代表问什么书,教师不正面回答,反而催促课代表抓紧时间去取。

这时,全班同学纷纷向教师提意见:

老师语言不准确、不严密。

这时,教师对同学们说:

“语言不准确,害人不浅,可见,语言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人类的语言》这篇课文语言使用就非常准确,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你认为这篇文章中哪些词语运用准确并说明理由,看谁找得既多又准确。

”教师就这样巧妙地使学生进入了“准备状态”。

2.自学阶段

学生在面对感兴趣的问题时,便乐于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自学。

一位物理教师在教“浮力”这一章时,在准备阶段讲了死海淹不死人的奇怪现象,学生兴趣盎然,教师接着说:

“谁能用物理学的原理解开这个谜?

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有关章节后回答。

”这样,学生的内动力被激发起来,他们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认真思索,大胆探求事物的本质,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和克服困难的极大勇气。

这样的自学效果非常好,按教学大纲规定5课时授完的课,这位教师只用4课时就完成了。

3.讨论阶段

学生在自学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得到解决。

在讨论阶段,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大家讲解,一起评议”,同桌学生或座位前后几位同学可以交流自学收获,相互质疑,相互启发。

这样,不仅能够加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集体智慧,相信他们可以通过讨论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要进行调控,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自学、讨论情况,及时发现和指出带有共性的问题,例如偏离重点、学法不当等。

4.点拨阶段

在学生“先学”后,教师可以通过调查巡视或课堂练习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师可以略讲或不讲。

例如,课本中常常运用例题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而这些概念和例题往往是比较简单的,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学完全能够理解,少部分有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在讨论阶段解决这类问题。

如果教师仍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势必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造成学生学习情绪低落,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反,教师如果集中精力对症下药,对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或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进行点拨,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5.延伸阶段

延伸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升华。

在这一阶段我们要做到“三化”:

①知识的深化。

教师主要通过变式、求异、拓展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样,不但可以加大知识信息的输入量和思维的难度,而且可以进一步揭示问题的一般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使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

例如,数学中讲“内错角”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先把内错角设计在两条不平行的直线之间,再设计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如设计在两条横直线之间、两条竖直线之间或两条斜直线之间),然后设计在四线形中,最后设计在复杂的几何图形中。

②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我们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改造世界,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因此,在延伸阶段,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促进学生的知识向能力转化。

这对于学生巩固和检验新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有重要意义。

③学习方法的固化。

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感》这篇文章时,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类文章的一般结构及写作要领。

这样生不仅学会了这篇课文,而且能够运用自己总结的一般方法,写其他题目的读后感、观后感、听;等。

三、落实“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注意点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但绝对不能将之模式化,变成死板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模式。

它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做到实事求是、遵循规律,这样,课堂教学才富有生机与活力,达到高效。

1.切实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备课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效果。

为确保备课充分,预设到位,我们应采取“自备”—“研备”—“改备”的方式。

“自备”,就是自行备课、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分析学情、拿出教学预案,这相当于“先学”。

“研备”,就是在“自备”的基础上,学科组老师之间所进行的相互研讨,这一过程必须真实而有效,通过研讨首先要解决各自在备课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必须达到“六个统一”:

课时划分统一、教学流程统一、学习目标统一、自学指导统一、解决策略统一、作业训练统一。

这一过程相当于“后教”。

“改备”,就是在“研备”的基础上,老师针对本班实际所进行的“回备”,对“研备”内容进一步研究,改正“自备”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2.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上,教师的“教”非常重要。

事实上并不是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

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却成了“听众”、“哑巴”。

我们认为,教材上的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教师要讲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五分钟就能学会了。

如果学生不能深入地走进教材,只是一味听从老师讲解,那就是隔靴抓痒,只有让学生围绕问题、目标和任务自学,才能真正把握要领,暴露出学习中的问题。

暴露问题后,也不是教师着手讲,而应该调动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样,教师表面“无为”了,讲少了,实际上促进了学生的“有为”。

所以,课堂上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占了大部分,教师讲得很少,一般10分钟左右,有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达到35-40分钟之多。

这样,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变成了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

教师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

3.评课标准必须实现三个“转向”。

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课堂是否高效。

只有从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才是科学的、有效的。

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应做到三个“转向”:

(1)评价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

从“单一”的评价认知多少,转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了多少(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学习习惯、情感价值观等培养得怎么样),通过评价,促进教师认真确定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并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评价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

从主要评教师怎样教(教态、语言、板书、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等)转向重点评学生怎样学,是否人人紧张地动脑、动口、动手,自学的效果如何。

这样,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学习这方面来,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爱学、会学,能力不断增强。

(3)评价重点从“形式”转向“效果”。

课堂上能最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真正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就是好课,相反教师讲得再好,形式再美也不是好课。

这样,教师备课、讲课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杜绝了形式主义、花架子。

四、对“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从洋思中学推开已有一段时间了,现在已有许多学校在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在推广和尝试过程中,我们还有以下问题值得思考和探讨:

1.关于“先学后教”中“学”的问题

(1)学的内容

“先学后教”中“学”的内容似乎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那就是教师课堂时的预习可以是比较随意的一种浅度的学习行为,或许也是比较泛化的一种学习心理准备。

但在“先学后教”的理念中的“学”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学习的内容应该是非常明确的一种学习任务,教师应根据将要进行教学的内容认真分析,有侧重的分配学习的任务。

其次,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要求学生比较深入的参与其中,这样教师方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困难,以便上课有比较高的针对性。

最后,该学习任务必须通过一定的文本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困难。

这也就是说,学生学习后需要一定的载体,教师才会教全面地掌握学生学的情况。

(2)学的载体

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得怎样,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着“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教师口头的预习内容布置无疑会影响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不能检查学习的效果。

所以,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先学”的过程中,学生书面的学习任务布置就起了关键作用。

我校提出了”学案导学”的方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学案导学”就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等特点而为学生设计的书面学习任务。

当然也可以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其他相关知识铺垫或知识唤醒。

学案的使用规定了学生的学习任务,控制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同时也为教师检查学生先学的情况提供了科学的反馈。

当然,这给教师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

教师首先要在每次上课之前设计编制并发放学案,以便学生先学。

其次,教师还要针对不同的课型进行不同的设计。

但这似乎又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最为必要和有效的载体。

(3)学的时间

根据“先学后教”的字面意思,学生什么时候学也似乎根本不需研究,在教师教之前学就可以了,如果这样认识,学生的先学就跟普通预习没有什么区别了,“先学后教”的很重要一个理念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教。

这务必需要教师有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如果放在课堂的前部,教师不可能有时间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即便是在上课前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在上课时了解检查学生是否学习过,但还是没有时间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深度。

所以,学生的学习还必须提前。

通常情况,教师应在上一节课的最后发放学案,学生科学安排学习时间,完成学案上的学习任务,然后上交学案,让教师作一简单批改,然后在上课时发放已检查批改学案,进行有针对性探究教学.这样的话,学生的“先学”才能真正为教师的“后教”发挥作用。

2.关于“先学后教”中“教”的问题

(1)教的内容

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教什么?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这个问题也无需回答,教师教的就是课本予设的内容.教师因不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只根据自己的推测来讲解课程内容.教师通常会陷入不讲不放心,面面都讲时间又不够,学生反映又不积极的尴尬局面.这也正是先学后教模式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学生先学的效果,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学生不懂或有偏差的内容,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先学后教”模式的核心。

学生已经学会的坚决不讲,少数同学不会的简单讲或课后单独讲。

这样做将大大的解放学生的听课时间,增加学生自己领悟的时间,增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2)教的形式

传统的教师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

比较有智慧的教师会随着学生的听的状态进行临时调整讲的方式和时间长度。

但在“先学后教”的模式下,因为教师在教之前已经通过对学生先前学习情况的了解,对于学生的困惑已经有比较充足的估计,而且在课前还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怎样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突破绝大多数学生的困惑。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科学设计教学步骤,采用共同探究问题的形式,精讲少讲,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教师”满堂灌”课堂的形成,。

但这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高效解决学生的困惑,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较高的教学技能,教师会感到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对案导式教学的教师教的环节提出的要求是“研”,也就是“课堂探究”,也就是教师设计一定的学习情景,师生共同解决学习问题。

这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进一步保留学生的学习痕迹,教师在学案上也设计了一些学生可以尝试解决的学习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完毕后还可以在以后的复习巩固中找到当时的学习思维轨迹。

(3)教学巩固

教学后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和理解的巩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

传统的课后巩固是教师在下课前布置学生作业,课后完成。

传统作业有两大弊端:

其一,因课后还要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做作业时间不能确定,不能即时进行作业,不能对知识进行即时强化,使学习后巩固的根本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其二,学生在做课后作业时,因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学生对作业的完成缺乏期待性和挑战性,容易在主观上仅仅把它当成任务而降低重视程度。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强调训练的及时性,即在课堂完成,至少完成一部分。

也就是说,在师生共同完成对疑难问题的探究之后,应马上进行训练反馈。

也就是我们提倡的“训练前移”。

教师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定任务的巩固训练,而且还要进行当堂的情况反馈。

一方面,即时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巩固效果;另一方面,当堂反馈的要求也使学生高效参与。

可以使教学巩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如果教师对当堂训练的效果仍感到不满意,教师也还可以在课后布置一定的作业,并做进一步的检查和反馈。

3.关于“先学后教”中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问题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一次变革,它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学习观,创新了教师的传统备课观,也革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

教师从认识到认可,最终到践行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更新观念。

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师的观念需要转变:

(1)从只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到关注课前学习和课中学习状态并重转变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在课堂进行,这是传统的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认识。

由此,教师也会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深度研究,以便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丰富,或者说是忙碌。

然而,教师往往忽视的是,因为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甚了解,所以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很难定位。

学生虽然积极参与教师的课堂活动,但是真正起到训练学生思维训练的时间并不长。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观。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以自我学习后的探究困惑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要既关注学生的自我学习效果,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课堂高效活动。

学生的主动积极先学,加上教师“四两拨千斤”的点拨,必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2)从只关注课堂备课到关注学生课前学习备课和课堂备课并重转变

传统的教师备课主要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准备上。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但要备好课堂环节,更应把备课环节扩展到学生的先学上去。

教师要研究学生在先学时可能遇到的旧知识,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甚至可以梳理相关的知识体系,并提供学案文本让学生提前学习。

总的一句话,教师还要尽可能为学生的先学提供帮助,以便达到最佳的先学效果,为后面的教学节省时间和提高最大教学针对性。

(3)从只关注教师课堂教学引导到关注思维突破和课堂引导并重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关注对学生的学习引导,教师根据自己予设的学习重点难点进行设计教学流程,按部就班逐步推进,追求完整和理解程序。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课堂因为有了对学案的初步反馈和当堂反馈等环节,大大缩减了教师课堂引导的时间。

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探究时间内,集中智慧对学生的学习困惑解决提供思维训练的突破,以便使学生学得聪明,具备智慧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当然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堂引导也不能偏废。

4.“先学后教”模式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几点要求

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教学管理的创新,两者发挥合力,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年实践,我们发现“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也需要很多配套的教学管理措施:

(1)要让学生先学,就必须在课程的设计上留足学生先学的时间。

因此,我校每天在上午和下午最后一节课都安排成自习课,而且规定教师不得进行讲课,培养学生自行先学的习惯。

(2)要让学生先学,就得深入落实备课组集体研究学生先学的学案和课后配套的练习。

我校从去年开始就不再征订学生的教辅资料和练习,因为外来的练习无论从内容分块还是从难度上都无法与教学内容完全匹配。

学校改由教师自行编写学案。

这也大大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

(3)要让教师自觉落实先学后教的课堂,学校必须对课堂的模式进行指导和培训,直至检查反馈。

有些学校推出了“102010”课堂模式,即课堂总共40分钟,前10分钟为教师针对学生先学的学案中一些问题做一些初步解答和梳理,接着20分钟左右师生开展探究,解决学生学习困惑。

最后10分钟学生当堂训练。

这样的时间分配基本符合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学校采取了诸多措施如示范推进、检查反馈以及评比激励等进行行政推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当然要解决以上问题,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情,在推进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问题的反复以及新问题的产生,但我们相信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能探索出一条比较高效的教学之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