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与实践领域新旧课标对比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54861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与实践领域新旧课标对比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综合与实践领域新旧课标对比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综合与实践领域新旧课标对比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综合与实践领域新旧课标对比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综合与实践领域新旧课标对比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综合与实践领域新旧课标对比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综合与实践领域新旧课标对比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综合与实践领域新旧课标对比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综合与实践领域新旧课标对比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综合与实践领域新旧课标对比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综合与实践领域新旧课标对比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与实践领域新旧课标对比研究.docx

《综合与实践领域新旧课标对比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与实践领域新旧课标对比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与实践领域新旧课标对比研究.docx

综合与实践领域新旧课标对比研究

“综合与实践”领域新旧课标对比研究

如果让学生在一本好书和一位好老师之间进行选择,我想大多数学生都会首选一个好老师。

因为一个好老师拥有至少是几十本、或几百本好书所蕴含的知识、方法、能力和情感精华。

所以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们不仅仅代表自己,还代表着数学形象.我们的形象影响着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影响着他们对数学的运用。

说大点,我们每个数学老师影响着学生怎样走向未来,怎样实现理想,怎样聪明生活。

那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个好老师,做个好数学老师。

怎么做呢,首先要热情真诚,其次要术业专功,再次有创新精神。

够了,这三点能做到了,就非常好了。

都说“学不可以已”,我也想当一个好数学老师,所以今天来学习学习,并把学习的体会说给各位好老师听。

不会耽误你们很多时间,大概是一年的1/8760。

今天的题目是《“综合与实践”领域新旧课标对比研究》。

社会在变革中前进,科学的发展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程度和前进的速度;科学的发展进步,必须依靠数学的不断发展;数学的发展,不仅需要我们传承数学的优秀元素,更需要我们培养更多的数学人才。

而课程标准的修改,就是指导我们每个数学老师完成好这个使命。

如果语文科是学好其它学科的文字关,那么数学科是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路径。

数学课本的每一块“综合与实践”内容,总是对一个阶段的重点知识或重要技能进行总结性学习、训练,并侧重于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或者可以称为问题能力的培养。

所以它具有阶段总结性、内容方法综合性、理论思维实践性。

它总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基本知识技能和学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综合与实践”领域新旧课标的变化及关系。

1、名称的变化:

统一了名称。

旧版:

实践与综合应用。

新版:

“综合与实践”。

第一学段(1-3年级)叫实践活动。

第二学段(4-6年级)叫综合应用。

第三学段(7-9年级)叫课题学习。

不过,在西师版最新的一年级教材2013版上虽然没注明叫实践活动,但以亲切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好奇、兴趣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统一名称也进一步明确其各学段的目的和内涵。

2、数学观的变化。

旧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强调的是过程。

新版:

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强调数学是一门科学。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观念和良好品质这些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将在“综合与实践”领域中得到有效巩固,基本能力、基本观念和良好品质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得到最有效的锻炼和培养。

3、数学课程与教学理念的标准变化。

把关于“数学学习”与“数学教学”这两个合并为“教学活动”。

“综合与实践”的所有内容,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出现。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传递与接受,而是双边的活动,主体是学生活动。

是在活动中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特别是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品性的培养。

4、基本理念的变化。

旧版: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版: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公平性,也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数学面前本无优生、差生之别,是我们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忽略造成这种区分。

对学生的个体发展求同,以相同标准来评价衡量,就谈不上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在“综合与实践”中,可以有相同的目标,标准可以与差异性结合,活动过程与结果可以求大同存小异,甚至是存大异求小同也未尝不可。

学生都是向前发展的,就像长跑比赛一样在向前跑,只分先后,不分高低。

总之,应该发挥罗森塔尔效应的正能量,激发出每个学生的潜能。

5、学习方式的变化。

旧版:

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新版: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落后的方式:

了解-同化-熟练-发展

现在的方式:

理解-策略-解决-反思

后一种方式就是我们在“综合与实践”中最应该采用的。

数来自实践,所以我们要把数运用于实践活动;数学来自生活,所以我们要把数学运用于生活的探索研究。

“综合与实践”的内容、目的、性质,决定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改变方式。

“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如果像应试教育式的科学课中的演示实验那样让学生观摩、并对实验步骤和结果去记忆的话,将是贻害无穷。

“综合与实践”是探索性的活动课,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如果不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怎能经历让他们充满激情的活动过程,怎能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体会成功的意义,怎能明白数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联系,又怎能理解数学与人类生活、文化艺术的密切关系?

所以学生只有亲自经历活动中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过程,才可以体味这些。

6、核心概念的变化。

旧版:

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新版:

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有几个概念都在原来的理解基础上作了一定的改变。

在“综合与实践”中,最注重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特别强调了现代社会中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比如演绎和归纳推理,数据的整理统计与概率分析。

而创新可以是内容上的新发现,过程中的新方法,对结果的创新性的理解、应用、延伸,和对整个实践活动意义的更多层次上的理解。

在整个活动中应该是知识为基础,重能力;弱化结果,重方法;浅尝内容,重意义。

7、总体目标的变化。

双基变四基: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两能变四能: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有了好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有好的思维形式和解决方法。

这些我们都可以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的实现。

对同一个活动内容,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发现,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也会有各自不同的策略,经历的过程可能是无比艰辛的,得到的结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错误的。

但这并不影响活动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失败也是一种成功。

每经历一次失败,就走近成功一步。

我们不让学生尝试失败才是真正的双重失败。

学生在失败中获得的经验,远比在老师干预下获得成功而积累的经验多而珍贵。

这种经验获得的方式、过程,将影响学生一生,有更多可能让学生走向人生和事业的辉煌。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在许多“综合与实践”课中,失败了,他们知道去分析错误的原因,去反思,满怀期望与激情地投入又一次的数学探索活动中去。

而且,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如果老师过多去指导,作过多的铺垫,甚至干涉结果的发生(哪怕是错误结果),这等于是本末倒置,主辅不分,回到双基教学的狭窄中去。

这种感觉像是我们老师在追求完美的教学结果,却不是让学生享受整个的探索过程,而恰好探索过程本身才是一种有价值的完美。

8、课程内容的变化。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综合与实践”的活动化,要求学生在发现并提出问题后,能有效地分析问题。

并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遇难而退。

在第一学段中,由于学生刚进入学校,在数学上可能只是对最简单的部分数字及最简单的几个计算,有一点点比较生硬的固化式了解。

所以内容选择上都与学生本身有关,与学生周边的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在活动中能以他们的熟悉程度和思维能力,比较容易去理解、接受和思考。

第二学段中,学生带着第一学段所形成的数学素养,和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巩固的技能,特别是已经有了初步的问题能力,所以这时选择的内容的综合性、能力的实践性就更明显些,而且由第一学段的比较具体过渡到比较抽象,由比较单一过渡到比较丰富,更注重过程的有效性、条理性和创新性。

还有就是活动内容的社会意义。

二、“综合与实践”的目的和内涵

1、目的和内涵

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针对问题情境,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2、核心与特征

核心: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特征:

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操作性、开放性。

(1)综合与实践活动要突出“综合性”

这种综合不仅表现为数学内部各分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之间的综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数学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的综合;还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求学生的各种能力、各种方法、各种工具的综合。

比如在一年级下册中的图形拼组:

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美术、语言(拼图讲故事)综合到一起。

(2)综合与实践活动要突出“实践性”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

教师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经历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它的核心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有目标的、自主的实践活动。

比如在一年级下册中,用“抓豆子数数”“摸卡片摆数”“看表格填数”以及小调查等方式突出活动的实践性。

(3)操作性。

不管是哪个学段,由于其内容及所涉及的学生的知识、能力,都要在操作实践过程中实现,所以不管是在室内还是室外,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具有较强操作性。

比如在第一学段,特别是一年级的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外出开展活动的难度相对而言比较在,所以较多活动都安排在教室里进行,第所学校都具备了开展活动的条件,有利于组织实施,操作性就强了。

(4)探索性

“综合与实践”的每个活动过程都不是固化的,有些内容所产生的结果也不是唯一的。

因此学生的探索就显得尤其重要。

需要他们对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适用进行选择,在过程中对策略的有效性进行判断,产生的结果要去进行多种角度的反思。

(5)开放性。

综合与实践活动在每期的内容选择上,可以选择任意次数进行开展,至少一次。

活动开展时间可长可短,可在课内课外,地点可在室内室外。

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时间空间上都比较开放,便于老师灵活开展,学生也可以自由充分地开展活动。

比如四年级下册的三个综合实践活(节约一滴水、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调查、我们长高了),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进行内容选。

每个活动的部分内容可以在课内进行,部分内容就必须在课外进行。

在搜集资料、数据的过程可能比较长,用的时间比较多,因此有些活动必须灵活开放。

而对于活动结果,有些还有必要进行延伸反思探索。

3、《课标》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

“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

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还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学校大环境不同,学生差异性的存在,导致有些活动不是很好开展。

比如四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以三峡为主题的两次活动,都需要好多种调查方式才能很好的完成,特别是电脑网络,但许多乡村学校缺少这些硬件,完成起来就不太容易,可能得到的资源会很少,影响活动经验的积累。

三、各学段的内容与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

对三个学段的差异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一方面突出了创新的核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突出了不同学段的特点。

第一学段内容特征

内容安排强调实践性和趣味性。

问题情境相对简单、生动有趣、学生容易参与,可以把操作活动作为主要形式。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力求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步骤,引导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题,争取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比如一年级下册的《图形拼组》,就非常贴近学生既有生活经验,先准备学过的图形,然后兴趣盎然地动手剪图形,接下来的拼图就是一个小高潮,最精彩的是用拼的图讲故事。

这是多有趣味的活动啊。

第一学段具体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3.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4.较好地理解活动中的蕴含的意义,明白其道理。

第二学段内容特征

内容安排除了趣味性,还体现了更明显的内容综合性及知识、方法和能力的综合性。

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索,引发学习的兴趣和培养思考的习惯;通过交流,发展理解他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师应通过问题设计、求解过程的引导,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克服困难、积极进取;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

比如五年级下册的《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就包含了表面积、体积的认识,表面积的计算;摆的方法、量的方法、计算方法;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问题分析能力、活动步骤设计能力。

第二学段具体目标:

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

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4.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四、“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

1、“综合与实践”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综合与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

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

在学生自主、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发展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模型思想;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等。

应用意识表现在用数学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反过来又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而创新意识的基础是学生能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核心是学生问题意识、独立思考、学会思考;创新的重要方法是通过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

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所以,综合与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模思想表现在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综合与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不过,我要说的一点感受是:

标准化的教学考试让我们师生都疲惫不堪。

虽然本质上是让所有师生都有个共同的标准:

老师知道如何教学,学生知道怎样考试。

但我感觉这加速了师生的僵化,导致现实教育与课标相去甚远。

于是老师教书累累教书越教越累,学生读书苦苦读书越读越苦。

变得求同不存异,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质。

甚至学生成绩还成了政绩的考核内容,学生都不用成绩排名,但学生成绩却成了政绩排名依据之一,学生成了政绩排名的工具。

这能说是“大道合乎自然”吗?

不更让教育僵化吗?

这不是素质教育,而是功利教育。

这不是培养人才,而是培养考试机器;不是从人的需要出发,而是在人为制造社会发展的断层。

因此,在我们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我们应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不要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成为政绩的牺牲品而真正牺牲掉了。

2、“综合与实践”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全面理解。

数学的应用性是一个重要方面,数学是自成逻辑体系的学科,其应用广泛、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是它最主要的特点。

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一不注意就会切断数学与哲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数学与文化艺术的联系,使学生看不见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及相互为用,注重结果,见不到思想性的东西,失去了数学的本质。

“综合与实践”通过问题研究让学生把学习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整合起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比较完整理解数学及数学与其他学科关系。

“综合与实践”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这些,不是字面上的理解,而是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自看、听、说、做、思,来感悟、体验数学的和谐,这种体会最真切。

3、“综合与实践”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在每一个活动中,都有明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有对自己的认识,有对大自然的思考,有对经济的理解,有对人生价值的判断,有对科学的憧憬……我们过去只注重了知识的掌握,技巧的熟练,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忽略对学生科学探讨精神的培养和提倡,更缺少用数学来进行学生的人格培养。

听说在高考过后,不少学校都出现过焚书和弃书场面。

可见学生的学习目的何在。

不是为了用知识丰富自己,不是为了孕育自己的时代梦想,不是在过程中收获情感,仅仅是为了完成进入大学的任务。

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开始了放纵情绪、消极学习。

这算是现代版的焚书坑儒吧,焚的是自己奋发的青春,焚的是少年当自强的情操;坑的不仅是生命,更是曾经飞扬过的灵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虽说数学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但人格品性才是所有教育的本质,数学绝不能例外。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决不会拿来考试的,不会单调的以分数来体现。

过去说过高分低能,现在更危险的是高分无德。

在我们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中,一定要在培养一般的数学素养的同时,发掘宏扬它所蕴含的人格品性方面的元素。

4、“综合与实践”有助于教师的发展。

《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

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

这些问题既可来自教材,也可以由教师、学生开发。

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出更多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好问题。

对问题的选择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提升自己的知识及素养。

同时“综合与实践”重在实践,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

因此,“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有助于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转变教育理念。

5、“综合与实践”有助于课程的建设。

“综合与实践”是数学课程中的一个较新的领域,这一领域的设置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使得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以综合的形式出现,丰富和完善了课程的结构。

通过“综合与实践”,会帮助、探索创造一些新的教与学的模式。

五、“综合与实践”教学建议

1、“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应立足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思维经验。

2、问题的求解过程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有利于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个性和不同特长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挖掘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潜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多维教学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全面清晰的认识和准确到位的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对课程中每部分内容有深入的分析,挖掘其背后的价值,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

“要躬行”有两层意思:

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就是学生的一种“躬行”。

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

这个“躬行”就是社会实践(综合与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我们每一个教学者和学习者应不断“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