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6155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docx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

六年级文言文、经典诗词

六年级上

1、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jù)契(qì)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1.涉:

渡。

  2、自:

从。

 3、坠于水:

掉到水中。

 4、遽--急忙。

  

5、契--雕刻。

 6、所从坠:

从掉下去的地方。

  7、契者:

刻着记号的地方。

8、求之:

寻找剑。

 9、若此:

像这样  10、惑:

糊涂。

译文:

有个想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在水里。

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下记号,说:

“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他从雕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道理:

“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告诉我们: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的主观认识应该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否则是行不通的。

 

2、《杯弓蛇影》——选自《晋书》

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

“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

“酒中复有所见不?

”答曰:

“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注释:

1、久阔:

久别。

2、广:

乐广,人名。

3、蒙:

承蒙。

4、方:

正。

5、意:

心里感到。

6、恶:

厌恶。

7、既饮:

喝完酒。

8、疾:

得病。

9、于时:

当时。

10、听事:

听事堂。

11、角:

弓。

12沉疴:

重病。

译文:

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时,友人回答说:

“前些日子来家作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

”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了。

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

对朋友说道:

“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

”朋友回答说:

“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道理:

凡是应多作调查研究,千万不能见到一点痕迹就疑神疑鬼。

 

3、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注释:

1、曝:

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

2、钳:

夹住。

3、喙:

鸟类的嘴。

译文: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

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

鹬对蚌说: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

”蚌也对鹬说:

“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

 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

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道理: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

 

4、揠苗助长——选自《孟子》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②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1.闵(mǐn):

同“悯”,担心。

2、揠(yà)——拔。

2.芒芒然:

疲倦的样子。

3.病:

精疲力尽。

4.予:

我。

5.趋:

快走。

6.槁(gǎo):

草木干枯。

译文: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

“今天我帮助苗长了!

”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

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道理:

做任何事都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万万不能单凭自己的意愿,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5、画蛇添足——《战国策》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者:

祭祀的人。

2、舍人:

手下的办事人。

3、卮酒:

一大杯酒。

4、请:

建议。

5、引:

拿过。

6、且:

将要。

7、为之足:

给它添上脚。

8、安能:

怎么能。

9、亡:

失去。

译文:

楚国有个祭祀的人,赏给门客一壶酒。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

“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它才差不多。

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  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

“我能够为它画脚。

”他还没有(把脚)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

“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能为它画脚呢?

”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道理:

比喻做事多此一举,节外生枝反而坏事。

 

6、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

郑人有且置

(1)履者,先自度

(1)其足而置

(2)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2)。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且:

将要。

2、置

(1):

购买。

3、置

(2):

放。

4、度

(1):

量。

5、至之市:

待到市场。

6、操:

携带。

7、度

(2):

尺码。

8、市罢:

集市散了。

9、试之以足:

以足试之。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寸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的时候,他忘带了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

“我忘记带量好的尺寸了。

”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

“你为何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呢?

”他回答说:

“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道理:

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这种人思想僵化,脱离实际,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7、朝三暮四——选自《列子》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

“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

”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

“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

1、狙(jū):

猕猴。

2、损:

减少。

3、家口:

家里的粮食。

4、充:

满足。

5、欲:

要求。

6、俄而:

不久。

7、匮(kuì):

缺乏。

8、驯:

驯服。

9、诳:

欺骗。

10、若:

你们。

11、芧(xù):

橡实。

译文: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

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

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

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

“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

”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

“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

”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道理:

讽刺像猕猴一样容易上当受骗的人,后来逐渐演化,常用来职责反复无常的人。

 

8、杞人忧天——选自《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

“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

“奈地坏何?

晓者曰: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

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注释:

1、崩坠:

崩塌陷落。

2、寄:

依附。

3、③忧彼之所忧:

为他的忧愁而担心。

4、晓:

解释。

5、若:

你。

6、屈伸:

身体四肢的活动。

7、行:

行动。

8、止:

停留。

9、果:

果真。

10、星宿:

星辰。

11、只使:

即使。

12、中伤:

击中。

13、四虚:

四处。

14:

躇践踏。

15、跐:

蹈。

16舍然:

放心的样子。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

“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

“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

“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道理:

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

 

六年级下

1、滥竽充数——《韩非子》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1:

竽:

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2、处士:

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3、廪:

粮食仓库。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

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道理:

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

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2、自相矛盾——《韩非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1、鬻(yù):

卖。

2、誉:

夸耀。

3、陷:

刺透。

4、或曰:

有的人说。

5、莫不:

没有不。

6、以:

用。

7、俄而:

然后。

8、莫能——没有什么

译文:

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称赞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

“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刺不破的盾和什么也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道理:

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3、守株待兔——《韩非子》

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1:

株:

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2、走:

跑,逃跑。

3、折:

折断。

4、耒(lěi):

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5、冀:

希望。

6、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译文: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树桩。

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道理: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告诉我们:

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4、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

1、匡衡:

西汉经学家。

2、不逮:

指烛光照不到。

3、穿壁:

在墙上打洞。

4、邑人:

谓同县的人。

5、大姓:

大户人家。

6、文不识:

姓名。

7、与:

给。

8、佣作:

被雇佣劳作。

9、偿:

报酬。

10、怪:

感到奇怪。

11、遍:

12、资:

借。

13、遂:

终于。

14大学:

大学问家。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让光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却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

“我想借你家所有的书,把它们读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从此,匡衡努力学习,成了一个学问家。

道理:

学习条件是可以创造的,困难的客观条件难不倒有志者。

 

5、囫囵吞枣

客有曰:

"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

"一呆弟子思久之,曰:

"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

"狎者曰:

"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

"遂绝倒。

注释:

1、狎:

开玩笑。

2、绝倒:

笑得前俯后仰

译文:

有个客人说:

“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却对牙齿有损害。

”一个痴呆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

“我吃梨子时只嚼不吞,就不能损伤我的脾;我吃枣子时只吞不嚼,这样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

”有个人和他开玩笑说:

“你真是囫囵地吞掉一个枣。

”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道理:

比喻学习上笼统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多指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

 

6、铁杵磨针——《方舆胜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

“欲做针。

”白曰:

“铁杵成针,得乎?

”曰:

“但需工夫深!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

1、世传:

世世代代相传。

2、成:

完成。

3、去:

离开。

4、逢:

碰上。

5、方:

正在。

6、卒业:

完成学业。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

“我想要做针。

”李白问道:

“铁杵磨成针,能行吗?

”老婆婆答道:

“只需功夫深!

”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道理: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7、名落孙山——《过庭录》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

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

乡人子失意,山名榜末,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注释:

1、滑(gǔ)稽:

能言善辩,应对如流。

2、赴举:

参加科举考试。

3、偕:

同,一起。

4、失意:

没考取。

5、缀:

附着。

榜末:

录取名单的最后。

6、解名:

录取名单。

解,(乡试)录取。

7、更:

又。

译文:

吴国有一人叫孙山,是个能言善辩、语言流畅的才子。

孙山去别的城参加科举,同乡人托孙山带儿子一同前往。

同乡人的儿子未被录取,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孙山先回到故乡。

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说:

“中举人的名单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在我后面呢。

解释:

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

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8、沐猴而冠——《史记》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人或说项王曰:

“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说者曰: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注释:

1、引:

率领。

2、说:

劝说。

3、塞:

要塞。

4、沐猴:

猕猴。

5、冠:

戴帽子6、烹:

煮。

译文:

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

有人劝项王说:

“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

”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

“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

”那个劝项王的人说:

“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

”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解释: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经典诗词

1、《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十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注释:

1、衡阳雁去:

大雁向衡阳飞去。

2、边声:

边境特有的风声,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3、角:

军中的号角。

4、千嶂:

崇山峻岭。

5、燕然未勒:

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边地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余晖将城池紧紧围住。

喝一杯陈酒遥寄万里的思想情,还没有在燕然刻石记功怎能谈到还家!

羌笛声飘荡不定,寒霜洒满大地。

边疆的战士不能入寐,将军愁白了头发,战士们流下了思想的眼泪。

赏析: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2、《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qíng)苍,锦帽貂裘(diāoqiú),千骑(jì)卷(juǎn)平冈。

为(wèi)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注释:

1、左牵黄:

左手牵黄狗。

右擎苍:

右臂举着苍鹰2、卷平岗:

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3、倾城:

全城人。

孙郎:

孙权。

这里是作者自喻。

《三国志》记载,孙权曾乘马射虎

4、冯唐:

人名,汉文帝时的一位郎官,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报战功时多报了杀敌六人而获罪,经冯唐代为辨白后,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

这里作者是以以魏尚自比。

5、会:

定将。

6、天狼:

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略”,这里比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西夏军队。

译文: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

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赏析:

苏轼在熙宁五年(1072),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初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

3、《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一生力主抗金,但理想不能实现,终忧愤而死。

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豪放词派,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其词悲壮豪放,抒发爱国情怀,代表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注释:

1、破阵子:

词牌名。

题目是《为阵同甫赋壮词以寄》。

2、挑(tiǎo)灯:

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3、梦回:

梦醒。

4、吹角:

军队中吹号角。

5、连营:

连接成片的军营。

6、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

分牛肉给部下享用。

麾下:

指部下将土。

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

八百里:

牛。

7、五十弦:

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

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

翻:

演奏。

8、塞外声:

雄壮悲凉的军歌。

9、沙场:

战场。

10、的(dí)卢:

一种烈性快马。

霹雳(pīlì):

雷声,形容射箭时弓弦震动的声音。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美餐,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赏析:

这首词,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开头两句写军中夜晚生活,“八百里”三句写军队生活和阅兵场面。

下阕开头两句写投入战斗,最后一句写破敌立功的愿望落空。

整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英雄迟暮的悲愤之情。

4、《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简介:

刘方平,河南洛阳人。

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

工诗,善画山水。

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注释:

1、更深:

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

月光照到人家庭院的一半。

2、月色半人家:

月光只照亮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3、偏知:

才知。

偏:

偏偏,表示出乎意料。

4、新透:

第一次透过。

新:

译文:

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

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赏析:

《月夜》写得自然流畅,生趣横溢,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

“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展现诗人捕捉物象的敏锐能独特的审美视角,特别是一个“透”字,写出了“感觉”,可谓传神。

5、《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作者简介: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温庭筠少敏悟,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

《旧唐书》本传中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

在当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

注释:

1、动征铎:

震动出行的铃铛。

2、驿墙:

驿站的墙壁。

3、驿:

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