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9641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因为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8、表示目的关系,可翻译为“目的是”,“来”,“用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查封官府金库,来等待将军的驾临。

(二)通"

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你们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你们)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找你算帐的。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这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③余知而无罪也。

--我知道你没罪

作代词,“这样”: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固定词组】

【然而】在古汉语中,一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的连用,“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然时运,这样但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然的时运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的原因。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像这样罢了。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我虽是愚人,也知道那是不行的,何况对于明智的人来说呢!

【既而】不久,一会儿,后来

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后来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公婆,公婆溺爱自己的儿子,管束不住他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什么这样呢?

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豫州(先生),现在打算往哪儿去呢?

②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大王拿着什么过来?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在这里从早到晚听到的是什么事物的声音?

是杜鹃声声啼血,猿猴声声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快乐呢?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打仗是那些做高官得厚禄的人(肉食者)来策划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蜀道难》--青泥岭上多么曲折,百步九折绕山峦。

(三)何:

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若】【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那士兵〕逃跑了五十步的人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呢…?

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鸿门宴》)--刘邦大吃一惊,说:

“怎样应付这件事呢?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

--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如同泥沙呢?

...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

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君何以知燕王?

--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

--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焦母对仲卿说:

“(你)怎能这样没见识!

[何异、何异于]有什么不同。

例:

何异以孤羊投狼群?

[何其]多么。

例: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何则]为什么(用于自问自答)。

百仞之山,任负载登焉。

何则?

陵迟故也。

[何……为]还(做某件事)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如……何、奈……何]将……怎么办呢。

例:

虞兮虞兮奈若何?

三、【乎】

(一).在句子末尾人们要表示出说话的语气——语气助词,表达话语的多种语气

1、用于句尾,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有权利高贵的人,都是生来就有的吗?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我(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2、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

欲食乎?

--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

“孩子冷吗?

想吃东西吗?

3、用于句尾,表示感叹或祈使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唉!

--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4、用于句尾,表示揣度或商量的语气,可以翻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圣明的原因,愚人愚蠢的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二)、用于句中停顿处,可不译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唉,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

(三).用于句中,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1、相当于“于”。

表时间、地点、范围:

在,在……时候,在……方面

①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

在)

--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已经死在后面了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于)

--原是作者的本意不在于酒,而在于山间风景。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前一个"

乎"

在;

后一个"

比。

---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2、表比较,译为“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以吾一日长乎尔(《与妻书》)--因为我比你年长一天...

3、表动作对象,对、对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

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也就不必奇怪他们将天下据为私有了。

(四).形容词词尾,表示性状,可以翻译为“……的样子”

①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恢恢:

宽广;

游刃:

运转的刀刃。

--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和组合部位间,对于刀刃的运转和回旋来说那是多么宽绰而有余地呀。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前进时)前进时就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四、【乃】

1.代词,常作定语,译为"

你的"

也作主语,译为"

不能作宾语

①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现在将要发兵,你肯跟随我吗?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之事》)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应该继位的是公子扶苏。

4.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相当于“才”“这才”“就”等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老虎)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估计我达到军营中,您才进去。

5.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相当于“却”“竟然”"

反而"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6.副词,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相当于“只”“仅”“仅仅”“只是”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

【乃尔】如此、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五、【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果然)大王恩赦了我的罪。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怕他撞坏宝玉。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师说》)--我赞扬他能遵循古代传下来的从师风尚。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也后悔自己因为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孔雀东南飞》)——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往后你打算怎么办?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些”“那里”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有一个姓蒋的人,专有这捕蛇的好处已经三代了。

6.指示代词,表示"

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在乱石中间选其中的一两处敲打它。

(二)语气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揣测、反问等语气.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千万”、“一定”、“多么”等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

可要)

--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一定要答应我!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攻又攻不下来,围又围不下去,我们还是回去吧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么?

还是真的不善于发现千里马呢?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带上好服饰多彩缤纷,香喷喷那气味真是好闻。

【何其】译为“多么”。

(《伶官传序》)

--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多么衰败差劲啊!

六、【且】

(一)作连词,连接前面的话语

1表示并列关系,可以翻译为“又……又”“一面……一面”“一边……一边”或不译

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河水很清,有涟漪。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述而》)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廉颇,相如计曰: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相如商量说:

“大王不去,显得赵国儒弱和胆怯

2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而且”“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

3、让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尚且”“即使”“纵然”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面对死我尚且不退让怎么会推辞一杯酒呢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4、选择关系相当于“还是”

足下欲助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

--你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国?

(二).用作副词,表示多种关系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将”“将要”“就要”“几近”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

“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②且为之奈何?

(《鸿门宴》)(将)---将怎么办呢?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将要)--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所俘虏!

④人且饥死,而必得谷。

(几近)

⑤吾攻赵,旦暮且下。

(司马迁《史记·

信陵君窃符救赵》)(就要)

⑥年且九十。

(将要)

2、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姑且”“暂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发誓不和你分开,你暂时回娘家去。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况且我们的天下没有变小变弱,雍州和肴函的城池牢固,也依旧没有变化。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赤壁赋》)

--更何况(再说),在这天下,什么东西都有自己的拥有者。

【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就象今年已经是冬天了,关系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

七、【若】

(一)动词,像,好像,比得上,及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看它的形状就像土狗,带有梅花图案的翅膀,头显得方正,大腿很长。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我不忍心看它惊惧哆嗦的样子,像这么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它)如果真的像这样,谁又能有办法控制他(它)呢?

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你进去,上前给他们祝酒,祝过酒,请求舞剑。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

你们这些)

--不这么做的话,你们这些人将来都会成为他的俘虏!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改变改变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以您这样的作法,来求取你要达到的目标,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②南宫适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南宫出去后:

孔子说:

“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

这个人真尊重道德!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

--如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

高帝纪》)--带领一万人或者一个郡投降的,封为万户侯。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至于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至于说到”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像那阴雨连绵不断,一连几个月都不放晴。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

(《崤之战》)--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

(《高祖还乡》)---车子后面跟着好多递送的男子。

[若辈、若属、若曹]相当于“你们”。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将来都会成为他的俘虏!

[若……何]对待……怎么样、拿……怎么办。

寇深矣,若之何?

(《左传·

僖公十五年》)

八、所

(一).用作名词,“处所”“地方”“应有的归宿”

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

--成名反复思索,难道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

(《项脊轩志》)

--“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二).用作助词,放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此处用法区分又分两种:

看所字结构在句中位置,判断作何成分——宾语还是定语

1、所字结构做宾语的用法: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乐府诗集·

木兰诗》)

--问木兰在叹息什么?

问木兰在思念什么?

(木兰回答道)我也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理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

--被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夷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的时间学习的东西多。

2、所字结构做定语的用法: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指南录〉后序》)--晚上派士兵包围其所住的地方。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我所拜访的人屠者朱亥。

③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司马迂《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

(三).用作助词,与“为”合用,组成"

为…所…"

(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嬴听说如姬的父亲是被人杀的。

(四).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大概的数目,通“许”左右

父去里所,复还。

留侯世家》)----离开了一里地左右就又回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