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9741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文档格式.docx

NO与NQ混合气体溶于水:

反应最后得到的气体是NQ其体积=V(NO+1/3V(NO)

NO与Q的混合气体溶于水:

若V(NO:

V(Q)=4:

3,则容器内无气体剩余,水可充满容器。

若V(NO:

V(Q)>

4:

3,则容器内剩余气体为过量的NO

V(Q)<

3,则容器内剩余气体为过量的Q。

NQ与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

若V(NO):

V(Q)=4:

1,则容器内无气体剩余,水可充满容器。

若V(NO):

1,贝UNO过量,容器内剩余气体为的NQ体积为过量的NO的1/3。

若V(NO):

1,贝UQ过量,容器内剩余气体为过量的Q。

NO、NO与Q三种气体溶于水:

V(NQ:

V(Q)=1:

1:

1,则容器内无气体剩余,水可充满容器。

若按1:

1:

1反应后,仍有某两种或一种气体多余可按前面思路进行判断。

5、硝酸的重要特性:

强氧化性:

5

1浓、稀硝酸在与活泼或不活泼金属发生反应时,硝酸中N被还原,一般不产生氢气。

…54210

2浓、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时,n被还原,所得产物可以是N(NO)、n(NQ、n(N2O)、n(N2)

3或N(NH),鉴于反应复杂,中学对活泼金属与浓、稀硝酸的反应不做要求。

3浓、稀硝酸与金属铜的反应:

CU+4HNQ浓)=Cu(NO3)2+2NOf+2H2Q3Cu+8HNQ稀)=3Cu-

(NO3)2+2NOT+4H2O。

以上反应中,硝酸表现出氧化性同时还表现出酸性。

其他不活泼金属类似于铜与浓、

稀硝酸反应。

注意:

一定量的浓硝酸与足量的铜发生反应时,硝酸会由浓变稀,往往得到的是NO和NO

的混合气体。

4浓硝酸与碳的反应:

C+4HNO(浓)CQf+NQf+2HO。

硝酸只表现出氧化性。

5在浓硝酸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微热,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浓硝酸的酸性及氧化性。

6冷的浓硝酸在常温下.使铁、铝等活泼金属发生钝化(在其表面因氧化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温时,常把浓硝酸存放在铁质、铝质密闭容器里。

但若加热,则会剧烈反应。

7王水:

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合物,其体积比为1:

3。

可溶解金、铂、钛等金属。

6、氨、液氨、氨水、铵之间的区别:

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

氨分子是一种呈三角锥形的极性分子,极易溶于水,易液

化。

液氨是氨气液化的产物,仍然是氨分子,属纯净物。

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是混合物:

NH+H20—NH—NH++OH。

氨水中微粒有:

NH、HONH・H2ONH+、OH、极少量的H。

氨水浓度越大,密度越小。

铵(nhT)是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不能单独存在,只能在铵盐或氨水中与阴离子共存。

凡是含NH+的盐叫铵盐,铵盐易溶于水。

铵盐不稳定,加热易分解。

+H+

氨与铵可相互转化:

NH—NH+,NH+与强碱反应放出NH,

+OH

7、NH+的检验方法:

1检验固态铵盐不必加热,只需取少量晶体与石灰拌和有氨的特殊气味即可;

2若是铵盐溶液,为了使更多的NH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必须加热。

3铵盐溶液与强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三种写法:

а、浓溶液不加热写成:

NH++OH=NH+H20;

b、稀溶液不加热写成NH++OH==NH•HOc、不论浓、稀,只要加热则写成:

NH++OHNHf+H2Q

铵盐与碱共热都能产生氨气:

(NH4)2SO+NaOHNSO+2NHf+2H2O。

实验室常用加热铵盐和碱的混合物

制取氨气,反应生成的氨气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8、光化学烟雾:

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合物(HC在大气环境中受到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后,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主要生成光化学氧化剂(主在是Q)及其他多种复杂的化合物,这是一种新的二次污染物,统称为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主要发生在阳光强烈的夏、秋季节。

【实例分析】

【例1】

(2010浙江卷25)(14分)洗车安全气囊是德国安全的重要保障。

当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安

全装置通电点火使其中的粉末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氮气形成气囊,从而保护司机及乘客免受伤害。

为研究安

全气囊工作的化学原理,取安全装置中的粉末进行实验。

经组成分析,确定该粉末仅NaFe、N、O四种

元素。

水溶性试验表明,固体粉末部分溶解。

经检测,可溶物为化合物甲;

不溶物为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

取13.0g化合物甲,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氮气和单质乙,生成的氮气折合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б.72L。

单质乙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不溶物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化合物丙和另和一种单质。

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可转化为可溶性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的化学式为,丙的电子式为。

(2)若丙在空气中转化为碳酸氢盐,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单质乙与红棕色粉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安全气囊中红

棕色粉末的作用是

(4)以下物质中,有可能作为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替代品的是

A.KCIB.KNO3C.Na2SD.CuO

(5)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后生成可溶性盐的成分(不考虑结晶水合物)。

【解析】本题知识载体很新鲜,很生活,很化学。

简答式的题目首先要进行分析,确定设计的物质及

反应才能完成各小题的内容。

题目关键词:

粉末分解释放氮气,粉末仅含Na、Fe、N、0,水溶性试验部分溶解,可溶部分为化合物甲,不溶物红棕色可溶于盐酸。

13.0g甲完全分解为N2和单质乙,N26.72L,单质乙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不溶物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化合物丙和另和一种单质。

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可转化为可溶性盐。

解题分析:

1、粉末由两种物质混合而成。

2、红棕色物质可能为Fe2O\Fe(OH)3等,根据题意只能是Fe?

3、甲只有两种元素,且含N,必含Na。

3、计算:

N(6.72/22.4)*2*14=8.4g,则Na的物质的量为:

(13-8.4)/23=0.2mol,N与Na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0.6:

0.2=3:

1,则化合物甲为Na^No4、在高温下Na与FezQ反应的产物为NazQ和Fe。

【答案】

(1)NcbN,

(2)2N2Q+4CQ+2H20=4NaHCOQ

(3)6Na+2Fe2Q=3N@Q+4Fe,红色粉末的作用是充当氧化剂,除去氮化钠分解产生的金属钠(金属钠溶于水

产生大量的热和碱性有害物质),提供大量的热量用于氮化钠的迅速分解。

(4)从氧化性角度分析KNQ、

CuO均可,但KNO本身受热分解,产生氧气与氮气反应。

故选择D.CuO。

(5)实验目的:

检验NetQ在空气中与水或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即检验NaOH和NaCO或NaHCO实验设计一:

实验原理:

定量分析法。

步骤:

1、称量混合固体的质量。

2、将混合物加热,并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无气体则无NaHCO石灰

水变浑浊则有NaHCO无NaOH称量石灰水质量变化量mg。

3、加入过量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

灰水,称量石灰水质量增加量ng。

4、通过m与n的计算获得最终结果。

实验设计二:

测定盐

酸用量与产生二氧化碳的量的关系确定混合物成分。

1、不产生二氧化碳则混合物只有NaOH2、开始产

生二氧化碳前,与开始产生二氧化碳直到最大量消耗的盐酸的体积比为1:

1贝U只有NazCO。

大于1:

1贝U为

NaOH与Na^CO的混合物。

小于1:

1则为NaCO和NaHCO勺混合物。

即比较图中a,b的大小。

教与学提示:

题型的难点1是通过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确定物质的化学

成分,其中N&

N又是学生很不熟悉的。

难点2是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及氧化还原原理的应用。

难点3是实验设计,通过定量来定性。

但,题目设计与问题设计都在平时的练习与讨论中必然会涉及。

比如实验设计部分,在省市多次统考中均有有关碳酸盐与酸反应定量问题出现过,或反复练习过。

但,在简

答的环境中也还是有难度的。

解题中要动用到平时知识的积累,决定成败还是在平时。

【例2】

(2010重庆卷27)某兴趣小组用题27图装置探究氨的催化氧化。

(1)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2)加热玻璃管2一段时间后,挤压1中打气球鼓入空气,观察到2中物质呈红热状态;

停止加热

后仍能保持红热,该反应是反应(填"

吸热”或"

放热”)

(3)为保证在装置4中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装置3应装入;

若取消3,在4中仅观察到大

量白烟,原因是.

(4)为实现氨催化氧化,也可用装置5替换装置(填装置代号);

化合物X为

(只写一种),NqQ的作用是.

【解析】本题考查氨的催化氧化。

(1)NH和O氧化生成NQ

(2)该反应为放热,故不加热后仍能保

持红热状态。

(3)产物中有NO和NH,NO会被02氧化生成N02在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HNQ而

HNO与NH会产生白烟。

(4)装置5与1均产生科产生NH。

NHCI加热分解可得NH和HCI而HCI与N@Q可生成Q。

(1)4NH+5Q4N0+6H0;

(2)放热

(3)浓H2SQ;

生成的NC与Q反应生成NO,NO2与水反应生成HNO,NH与HNO反应生成NHN0。

(4)I;

NH4CI与HCI反应生成氧气(合理答案均给分)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河南省内乡一高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区别NO和溴蒸气应当选用的试剂是()

A.淀粉碘化钾试B.硝酸银溶液C.石蕊试液D.酚酞试液

【答案】B

2.

NH)是一种新型电子材料,它在潮湿的空

HF、NO和HNO。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

1

(湖北省荆门市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三氟化氮(气中与水蒸气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反应的产物有:

A.反应过程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B.NF3在空气中泄漏时不易被察觉

C.若NR泄漏,可以用NaOH溶液喷淋的方法减少污染

D.若反应中生成1.0molHNO3,转移的电子数目为6.02X1023

【答案】C

:

3-1

3.(安徽省怀宁中学2010届高三3月月考)14.2g69%勺浓HN(密度为1.42g/cm)与10mL15.5mol丄

4.

HNO的浓度相比

堵塞导管的情况,因此不能用①的方法制取氨气,③中试管口未向下倾斜,会导致液体倒流入试管而

使试管炸裂,③不可行•浓氨水滴入氧化钙固体中,会发生CaO+2NH•H2O===Ca(OH2+2NHf,故可

用②的方法制取氨气•浓氨水受热产生氨气,通过碱石灰吸收水蒸气后即得干燥的NH,所以④符合要

求•

【答案】D

7.(2010•西安模拟)下列对反应3NO+H2O===2HNGNO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1:

2

B.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C.NO是氧化剂,H2O是还原剂

D.若有6molNO2参与反应时,有3mol电子发生转移

【解析】该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为:

3NO+HO===2HF失2e—Q+N得2e—O.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1:

2,A正确;

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1,B正确;

NQ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错误;

若有6molNO2参与反应,则转移电子4mol,D错误•

•“绿色化学”是据此,由单质铜制

【答案】A

8.(2010•宜昌模拟)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化工生产过程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副作用

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要求从经济、环保和技术上设计可行的化学反应,

取硝酸铜的下列衍变关系可行且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8mL—3mL—x

x=1mL

V(NQ):

V(O2)=(8—1)mL:

1mL=7:

1.

(2)

y,则有:

若为C2,设原混合气体中NO的体积为

4NO+Q+2HO===4HINO

41

y8mL—1mL—y

y4

=-,求得y=5.6mL

8mL—1mL—y1

V(O2)=5.6mL:

(8—5.6)mL=7:

3.

10.(2010•南京模拟)某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则图③的试管中的现象是()

A.无明显现象,因稀HbSQ不与铜反应

B.铜片溶解,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遇到空气不变色

C.铜片溶解,放出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铜片溶解,产生无色气体,该气体在试管口变为红棕色

【解析】生成的Cu(NO)2在HSQ的酸性条件上相当于又有了HNO,铜片会继续溶解

生成NO.

干燥足量饱和NaHCC溶液

11.红热的木炭与浓HNO反应产生的气体一一气体xmL干燥气体ymL,假设气体体

积均在相同状况下测定,不考虑气体的溶解,则x和y的关系是()

44

A.X=5yB.y=5x

x

C.x=yD.y=4

【解析】由方程式C+4HNQ浓)=====CQf+4NOf+2HzO>

3NO+H2O===2HNOFNOHNO+NaHC3===NaNOH2O+COf可知当产生3molNO2时,最终生成1molNO和2molCO2,再加上原来

31515

产生的.molCO2,共mol气体,原气体总量为.mol.所以x=y.

444

12•将MgCu组成的2.64g混合物投入适量稀硝酸中恰好反应,固体完全溶解时收集到的还原产物

NO气体0.896L(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2mol/L的NaOH溶液60mL时金属离子恰好沉淀完全.则形成沉淀的质量为()

A.4.32gB.4.68g

C.5.36gD.6.38g

【解析】MgCu均为二价金属,2.64g金属生成氢氧化物实际是增加了0H的质量,

故n(OH「)=2mol/Lx0.06Lx17g/mol=2.04g,所以沉淀的质量为2.64g+2.04g=4.68g.

、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3.(14分)已知:

A是一种正盐,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C的大16,E是酸;

当X无论是强碱还是强酸时都有如下转化关系:

E』目*冋*DzI

当X是强酸时,A、B、CD、E均含同一种元素;

当X是强碱时,AB、CDE

均同时含有另一种元素.

回答下列问题:

(1)A是,Y是,Z是.

(2)当X是强碱时,B是,C是,D是,E是.

(3)当X是强酸时,B是,C是,D是,E是.

【解析】该题的突破口为“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C的大16”,所以Y为Q,B能连续

被氧化.因E是酸,A是一种正盐,且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所以A是弱

酸弱碱盐,综合分析得出A为(NH4)2S,Z为HO.

当X是强碱时,(NH4)2S—―NH—―NO—―NO――»

HNO;

JQQH2O

当X是强酸时,(NH4)2S——>

HaS>

S>

SO——>

H2SQ.

(1)(NH4)2SO2H2O

(2)NH3NONOHNO

(3)H2SSOSOHSQ

14.(10分)亚硝酸(HNQ)是一种比醋酸略强的弱酸,很不稳定,易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而分解

(1)低温下,将等物质的量的NO和NO通入水中,可制得H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其氧化产物或还原产物与溶液的pH的关系如下表所

示:

pH范围

大于7

小于7

产物

NQ

NON2ON2中的一种

1在碱性条件下,NaNO溶液与NaCIO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若HNO与氢碘酸反应时按物质的量之比1:

2进行,且I「被氧化成丨2,则产物中含

氮的物质为(填化学式).

(3)在冷冻的NaNO溶液中加入或通入下列物质,不能制得HNO的是(填字

母).

a.稀HbSQb.稀HCI

c.CQd.SQ

【解析】

(1)NO与NQ发生归中反应生成HNQ

⑵①碱性条件下NQ被CIO「氧化为NO;

②酸性条件下根据HNO与HI的比例,

再由电子守恒计算出HNO中的氮元素降低2价,生成N2O.

(3)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知c、d符合题意•

⑴NO+NO+H2O===2HNO

(2)①NQ+CIO「===NO+C「②NO

(3)cd

15.(16分)(09年全国理综28)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示意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

(1)A中加入的物质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B中加入的物质是,其作用是。

(3)实验时在C中观察到得现象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氧化剂:

生成NONO

(1)HNO3—>酸性:

生成CuNG2

余酸:

HNG

根据溶液中的电荷守恒:

+2+—

c(H)+2c(Cu)=c(NQ)

2+0.1mol—!

由于c(Cu)=oil—=1mol•L

——1

c(NG3)=3mol•L

故c(H+)=1mol•L—1

pH=—lgc(H+)=0。

⑵设生成气体中NG的物质的量为x,NO的物质的量为y,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相等得出x+3y=0.1X2

x+3y=0.1X2

x+y+0.1x3=0.05X9

解得x=0.125mol,y=0.025mol.

(3)由方程式知1molN对应1molNaOH

n(N)=0.125mol+0.025mol=0.15mol

0.15mol

所以V(NaOH)=——-―=0.15L.

1mol•L

(1)0

(2)0.125(3)150

(4)实验时在D中观察到得现象是,D中收集到的物质是,检

验该物质的方法和现象是。

(1)固体NHCI和Ca(OH)22NH4CI+Ca(OH)2CaCl2+2NHf+2fO(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碱石灰(或CaO除去NH气流中的水汽

(3)黑色粉末部分逐渐变为红色2NH3+3CuON+3H.O+3Cu

(4)出现无色液体氨水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无水硫酸铜

变蓝

16.(12分)在50mLamol•L“的硝酸溶液中加入6.4gCu全部溶解,假设硝酸的还原产物只有NO

和NQ将反应后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时测得c(NO3)=3mol•L^*1234.

(1)求稀释后的溶液pH=.

(2)若a=9,则生成的气体中NO的物质的量为mol.

(3)治理氮氧化物污染的方法之一是用NaOH溶液进行吸收,反应原理如下:

NO+NOF2NaOH===2NaN®

HO

2NO+2NaOH===NaNFNaNO+H2O

若将上述的NO和NO的混合气体通入1mol・L的NaOH溶液恰好被吸收,NaOH

溶液的体积为m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