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83204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docx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强化训练含答案(3)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守山人

张小萌

   ①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

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

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

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②“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

”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

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

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地行着,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

“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

“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

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

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③“老康,我老了啊。

   ④“老朱,我也老了。

   ⑤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矮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⑥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

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

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多吧,决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

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

“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儿啊,现在是又……”

   ⑦“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

哪三个,哪里有三个?

”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

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儿老朱呵呵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

   ⑧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儿。

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

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

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

“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

”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⑨“三十七年了。

”老康说。

   ⑩“三十七年啊!

”老朱说。

   ⑪“大家都没忘啊。

”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⑫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

   ⑬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

”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嘘不已。

   ⑭“你真的舍得?

”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

”老康似乎是哭了。

   ⑮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

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

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⑯蓝天,白云,清脆的树林。

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人。

   ⑰“老康叔,老康叔——”老康闻声而出,那日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

“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

“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

”明泽的眼圈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⑱“老康叔,我叫陈遗志,当年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

”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

   ⑲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原文有删改)

(1)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①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②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2)第⑭段和第⑲段中两次写到老康“哭了”,但原因不同:

第一次是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__。

(3)结合语境,赏析文章第⑮段中的画线句。

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

(4)第⑯段中的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一段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

(1)老朱因为退休离开了山林,山上只留下了老康叔;朱明泽、陈遗志接过了父辈的守山任务来到山上

(2)为老朱的离去而伤心和不舍;因守山后继有人而高兴,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朱离开工作岗位时自信、坚定的形象,表明他对自己守护山林的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4)环境描写。

表现出了山林的美丽,暗示人物欢愉的心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做铺垫。

(5)①交代老朱离开山林后的人生最后时光,补充交代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

②揭示并深化主题,讴歌了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他们代代相传守护着山林。

③呼应上文,老康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呼应了舍不得老朱离开的情节。

【解析】【分析】

(1)①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②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

③老朱因为退休离开了山林,山上只留下了老康叔。

④朱明泽、陈遗志接过了父辈的守山任务来到山上。

(2)⑭段中老康哭是因为老朱退休了将回到镇上,和自己分开,老康不忍心和好朋友分开,感到伤心和不舍。

⑲段中因为老朱的儿子朱明泽和老陈的儿子陈遗志继承父辈的任务,来到山上守山,老康觉得后继有人,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3)“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象山杨一样沉稳。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朱比作松树、山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朱离开工作岗位时自信、坚定的形象,表明他对自己守护山林的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4)“蓝天,白云,清翠的树林”,是自然环境描写,表现出了山林的美丽,暗示人物欢愉的心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铺垫。

(5)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规范答题:

X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析).突出了…,表现了…

故答案为:

(1)③老朱因为退休离开了山林,山上只留下了老康叔。

 ④朱明泽、陈遗志接过了父辈的守山任务来到山上。

(2)为老朱的离去而伤心和不舍;因守山后继有人而高兴,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朱离开工作岗位时自信、坚定的形象,表明他对自己守护山林的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4)环境描写。

表现出了山林的美丽,暗示人物欢愉的心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铺垫。

(5)①交待老朱离开山林后的人生最后时光,补充交待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

②揭示并深化主题,讴歌了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他们代代相传守护着山林。

③呼应上文,老康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呼应了舍不得老朱离开的情节。

【点评】⑴本题考查情节的概括与梳理。

情节梳理:

从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概括。

⑵本题考查对关键性词语含义的理解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

⑶本题考查品析文章语言。

答题:

明手法--阐运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析效果;

⑷本题考查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或作为情节线索等;渲染怎样气氛,烘托人物的怎样情感和思想、性格、情绪;

⑸本题考查故事情节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高铁”是怎样飞起来的

   ①按照国际铁路联盟规定:

铁路提速达到时速200千米以上,新建铁路达到时速250千米以上,就能被称为高速铁路。

仅仅几年前,说起“高铁”这个词,许多人还非常陌生,对“高铁”到底能有多快还抱有好奇。

而今,高铁已经真实地驶入了我们的生活:

2008年8月1日,时速高达350千米的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标志中国铁路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此后的几年,武广、郑州至西安、沪宁、沪杭等城际高铁相继开通运营,而且时速都在350千米以上。

在京沪高铁利用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进行综合实验时,还曾刷新世界铁路运营实验最高时速,达486.1千米。

   ②时速486.1千米,这是喷气式飞机低速巡航的速度!

那么,我们是如何使高铁列车“飞”起来的呢?

   ③高铁列车能飞驰起来,要给那条看似普通的水泥板铁道记“一等功”。

   ④水泥板铁道,专业名词叫无砟(zhǎ)轨道,砟就是小块石头的意思。

普通铁路用的是有砟轨道,即铁轨下面铺着30厘米厚的小石块和枕木。

无砟轨道下面没有小石头和枕木,在水泥板上面直接铺钢轨。

无砟轨道由五部分组成,从上往下依次是无缝钢轨、轨道板、填充层、底座板、滑动层。

这5个部分看起来很普通,然而,仅仅是那一块块看起来像大地砖一样的轨道板,技术人员就用了整整4年才研制出来。

   ⑤无砟轨道板长6.45米左右,宽2.55米,相当于10个轨枕块。

它的特点是:

每一块的加工尺寸都不完全相同,必须对号入座,它在工厂打磨加工时,为了保证精确度,用的水泥沥青砂都要经过多次淘洗。

   ⑥无砟轨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根钢轨铺到底”,这叫无缝钢轨。

每根钢轨长500米,在整个沪杭线上,由404根钢轨首尾焊接起来,形成一条全长202千米的完整无缝的“高铁”。

因为钢轨平整无缝,列车行驶时不会发出丁当丁当的响声。

   ⑦每根钢轨都要打磨得十分精确,其顶面平直度误差规定:

在1米长度内不能超过0.2毫米,约2根头发丝粗细。

这种精密技术给乘客带来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看窗外景物能感到列车在飞驰,而坐在车内却非常平稳。

   ⑧高铁列车的速度能够飙上去,除了无砟轨道的功劳外,还有一大原因是高铁在建设中以桥代路。

以全长202千米的沪杭高铁为例,除了车站和部分线路无法架桥外,其余175千米都是在桥梁上修铁路,可谓是架在空中的一条直线铁路。

用桥替代了路,对地面原有交通影响很小,使整条路变直了,速度自然就提高了。

   ⑨目前,中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里程达7500多千米,居世界第一位,还有万余千米的高铁路线正在建设之中。

(1)对本文的说明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高铁列车

B. 中国高速铁路是怎样建起来的

C. 中国高铁的特点

D. 中国高铁列车“飞”起来的原因

(2)下列对“无砟轨道”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无砟轨道在水泥板上面直接铺钢轨。

B. 无砟轨道由五部分组成,从下往上依次是无缝钢轨、轨道板、填充层、底座板、滑动层。

C. 无砟轨道板打磨加工时,用的水泥沥青砂都要经过多次淘洗。

D. 无砟轨道最显著的特点是使用无缝钢轨。

(3)根据选文对高铁情况的介绍,一条高速铁路正式运营后,将会给人民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答案】

(1)D

(2)B

(3)高铁速度快,方便人们出行,节省时间,拉近区域、国度的距离;中国人口众多,高铁也能解决交通拥挤的现状;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腾飞。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说明对象的把握,说明对象就是要解说的事物,要阐述的事理,这篇文章要阐述的就是如何使高铁“飞”起来,因此选择D。

故选:

D。

(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六段“从上往下依次是无缝钢轨、轨道板、填充层、底座板、滑动层。

这5个部分看起来很普通。

”可知B选项所说的是错误的。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对高铁的介绍,结合实际,谈谈看法,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⑴D;⑵B;

⑶高铁速度快,方便人们出行,节省时间,拉近区域、国度的距离;中国人口众多,高铁也能解决交通拥挤的现状;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腾飞。

【点评】⑴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把握和特征的分析。

答题技法:

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⑵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⑶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对高铁的介绍,结合实际,谈谈看法,合理即可。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奶奶的茶园

   ①小时候不喜欢喝茶,上山摘茶叶却是我喜欢的。

   ②我常常和奶奶上山,挖药,找柴火,找菌子,找野果子。

离家不到百米的背后山就有茶树。

要采野茶,须到更高的山上。

不记得第一次随奶奶进茶园是几岁了,也不记得去过多少次,印象中的茶园恒久地保持着一个样子:

荒僻荒凉又生机盎然。

   ③回想起来,大概也不过几十上百株茶树。

高的高低的低,有的羸弱,有的丰赡,有的旁逸斜出,有的张牙舞爪。

总之,是浸有一株体态丰满珠圆玉润的。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它们被种茶的人遗忘了,或者说是放弃了。

它们也就此得了大自在,自在生长,也自在死去。

确实有些已经死去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枯枝。

兀自挺立着,任由四围的野花野草野蛮生长,将它的死亡装点恣肆快意。

那几十上百株茶树,默然,肃立。

——这一切,不过是现在的我翻检记忆时的想象罢了。

小时候是不会去揣想植物有没有各自的精神的。

只要一进入那片茶园,我便胡乱跑开了——偶尔,也帮着奶奶摘些茶叶,不过摘得两捧,就撂挑子不干了。

如今想来,那便是我的百草园啊,我可以尽情去搅扰那杂草,去攀折那灌木,去看一朵一朵的野花,有不起眼的鼠曲草,也有夺目的茶花。

   ④奶奶摘够了茶叶,或者把这一片茶园都摘秃了,我们才重新钻出小树林。

回到家后还有很多活要干。

奶奶先是找出一个大的簸箕,把背篓里的茶叶倒出来,翻晒一下,清理掉不小心混进里面的杂物;然后把茶叶下到大铁锅里,那铁锅直径将近一米,茶叶绿蓬蓬地堆了大半锅;接着,烧上火,烘焙。

这是个慢活儿,急不来的。

也不记得需要多久,那小山似的茶叶才软塌了下去,烟气袅袅,茶香四溢。

烘焙好的茶叶再次回到簸箕上,奶奶蹲下身,将滚热的茶叶一遍一遍在手下揉搓。

我摸过,那时的茶叶又湿又烫,不知道奶奶怎么能禁得住;这一切工序完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

奶奶把揉搓好的茶叶匀匀地散开在簸箕上,端到太阳底下晾晒。

奶奶有一双“解放脚”,走起路来并不是很方便的,人又很矮小,两手伸展开端了那直径远超一米的铺满新茶的簸箕,她便踮着脚,身子吃力地朝后拗着。

   ⑤过不了多少日子,新茶晒干了,留下一部分给家里,剩余的,都由奶奶背到街市上去卖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竟从未和奶奶到过街上。

奶奶到街上卖过茶叶,卖过麻绳,大概还卖过些别的什么小零碎。

可我一次都没跟她去过。

她会在街市的哪个角落放下她的背篓呢?

又会怎样招徕生意呢?

我全然不知道。

   ⑥黄昏里,奶奶回来了,背篓里多少会有些吃的,有时是几个橘子,有时是几根香蕉。

   ⑦考上复旦那年,家里为我上学的费用东拼西凑,谁也没想过要和奶奶说说这事。

一天下午,奶奶把我叫到跟前,翻开一层一层衣襟,翻出一个敝旧的装洗衣粉的塑料袋子,袋子用细麻绳绑缚得严严实实的。

奶奶耐心地解开细麻绳,打开袋子,掏出叠得齐齐整整的一叠钱,有角票,有块票,还有两张百元大钞。

奶奶把那两张百元大钞捏出来,递给我。

   ⑧“奶奶钱不多,只能给你两百块。

”我怎么能要呢?

我推脱着,说家里的钱够了。

   ⑨“那不一样,这是奶奶的心意。

你不要嫌少,奶奶卖茶叶和麻绳攒下的。

你拿着!

   ⑩可是,我怎么能要呢?

   ⑪终究,我没要奶奶的钱,她仰起头,一双遮了厚厚阴翳的眼睛注视着我,我低垂了头,一再跟她说,家里的钱够用的,够用的。

   ⑫十多年过去了,九十多岁的奶奶是再也不能上山摘茶了。

   ⑬渐渐的,老家的朋友到上海来,会带些老家的茶叶给我,有红茶绿茶也有普洱茶。

把这一种一种茶叶排开来,一种一种喝过去,确实好喝,不是当年奶奶的“大叶子茶”可比拟的,可它们竟让我愈加思念起奶奶的“大叶子茶”来了。

   ⑭奶奶没喝过我喝过的这些茶——我忽然意识到,奶奶似乎根本就是不喝茶的啊。

而我呢,也再喝不到奶奶做的茶了。

   ⑮记忆在无可挽回地远离,正如故乡在无可挽回地远离。

那储存于一片茶叶上的味觉依恋,竟能一代一代传下去,怎能不叫人嗟之叹之。

(1)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些事情?

请简要概括另外三件。

①摘茶叶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给我买吃的

⑤________

(2)文中第⑤段写道“她会在街市的哪个角落放下她的背篓呢?

又会怎样招徕生意呢?

我全然不知道。

”中的“全然”二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细读文中画线句,品味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奶奶耐心地解开细麻绳,打开袋子,掏出叠得齐齐整整的一叠钱,有角票,有块票,还有两张百元大钞。

奶奶把那两张百元大钞捏出来,递给我。

(4)深山里的那片野茶园,为什么被作者说成是“奶奶的茶园”?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焙茶叶;卖茶叶;我上大学的时候给“我”钱

(2)“全然”是完全的意思,这里表达了“我”对奶奶的不够关心的愧疚之情。

(3)这里的动词反映了奶奶的小心谨慎,且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聚零为整,表达了祖母对“我”的爱。

(4)因为茶园是奶奶和“我”童年时经常流连的场所,奶奶在此采茶为了“我”积攒了足足200元学费,奶奶的茶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见证了“我”和奶奶浓厚的祖孙情。

也是“我”长大后,用来怀念童年,怀念奶奶的媒介。

【解析】【分析】

(1)组织语言时,最好以“奶奶”为陈述的主体。

按先后顺序概述出与“奶奶”做的几件事情。

“④奶奶摘够了茶叶,……接着,烧上火,烘焙。

”可知是摘茶叶、焙茶叶;“⑤不知道为什么,我竟从未和奶奶到过街上。

”可知是奶奶卖茶叶;⑧“奶奶钱不多,只能给你两百块。

”可知奶奶在我上大学的时候给“我”钱。

(2)“全然”本义指完全地。

这里是“我”对于奶奶在哪个角落放下她的背篓招徕生意完全不知道,表达“我”对奶奶的忽略,不放在心上的愧疚之情。

(3)这几个一系列的动词,写出奶奶将她卖茶叶的钱,一点一点的小心翼翼的打开拿出来的情形,钱放的很深,说明钱存放之久,这些零钱换成大钞给“我”,突出奶奶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4)根据文章内容,茶园里有“我”童年美好的回忆,茶园是“我”儿时的乐土。

奶奶摘茶叶、焙茶叶、卖茶叶,给“我”给我买吃的,上大学时换成大钞给“我”学费,奶奶的茶园,见证了“我”和奶奶浓厚的祖孙情。

而“我”通过回忆茶园,想起奶奶,表达对奶奶的感激与怀念。

故答案为:

⑴①焙茶叶;②卖茶叶;③我上大学的时候给“我”钱。

⑵“全然”是完全的意思,这里表达了“我”对奶奶的不够关心的愧疚之情。

⑶这里的动词反映了奶奶的小心谨慎,且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聚零为整,表达了祖母对“我”的爱。

⑷因为茶园是奶奶和“我”童年时经常流连的场所,奶奶在此采茶为了“我”积攒了足足200元学费,奶奶的茶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见证了“我”和奶奶浓厚的祖孙情。

也是“我”长大后,用来怀念童年,怀念奶奶的媒介。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⑵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思路:

解词+内容+情感.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观察该词的特点,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属于哪种刻画方法,如何表现了陈述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和题目的含义。

答题时应注意,综合分析在全文中的作用,从新颖、线索、刻画人物、概括中心、总领全文等角度结合内容分析。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母亲

肖复兴

   ①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

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

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

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

“快,叫妈妈!

”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

“不叫就不叫吧!

”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就是不让她摸。

   ②望着这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

“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和她的女儿。

   ③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

学校开家长会,我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

“这不是我妈。

”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

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

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道:

“你别碰我的妈妈。

”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

“不碍事儿,挂着吧!

”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④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

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儿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昏了过去。

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里了。

大夫告诉我:

“多亏了你妈呀!

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呀……

   ⑤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就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

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⑥“还疼?

”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⑦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⑧“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⑨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

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

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⑩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

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太调皮,而全在于她。

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也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⑪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

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姐姐才十八岁。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了。

她看见了,一把就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

啊?

”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才向女儿挥了挥手。

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

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

“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儿寻个人家好啊,好。

”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