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9906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流行病学总复习1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D.生物医学E.医学统计学

4.流行病学中的群体是指C

A.有典型症状的病人B.无症状的健康人

C.在一定范围内的人群,可以小到一个家庭,大到全人类

D.传染病患者E.病原携带者

5.甲乙两地年龄标化死亡率相等,而甲地粗死亡率低,原因是D

A.两地人群有相同的年龄分布B.甲地诊断比乙地更准确C.甲地老年人比重高于乙地D.甲地老年人比重低于乙地E.甲地诊断不如乙地准确

6.在100名血吸虫病人中,60名有游泳戏水的历史,据此可以推断C

A.游泳戏水是血吸虫最主要的感染方式B.游泳戏水引起的血吸虫病发病率为60%C.该组血吸虫病人中,60%有游泳戏水的历史D.避免在疫水中游泳戏水可使60%的人不患血吸虫病E.游泳戏水得血吸虫病的可能性较其他途径高60%

7.某地高速公路交警统计,发生车祸的司机65%都是酒后驾车。

因此,认为酒后驾车是高速公路发生车祸的主要原因,该结论B

A.正确B.不正确,因为比较不是在率的基础上C.不正确,因为没有比较组D.不正确,因为没有进行显著性检验E.不正确,因为患病率代替了发病率

8.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脑卒中发病率的差别可以用如下方法判断C

A.直观两组人群发病率B.对两组发病率进行显著性检验C.对两个率按年龄、性别等有关因素标化后再进行标准化率的显著性检验D.这两个率无法比较E.男女分别比较

9.普查妇女乳腺癌时测量乳腺结节的频率指标应选用D

A.发病率B.发病专率C.罹患率D.时点患病率E.期间患病率

10.关于普查的目的,以下哪一项不正确B

A.早期发现病例B.检验病因C.了解疾病的分布

D.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E.普及医学知识

11.普查妇女乳腺癌时测量疾病的频率指标应选用D

12.临床医生进行社区诊断时最常使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是C

A.个案调查B.典型调查C.现况调查D.问卷调查E.爆发调查

13.关于相对危险度,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的是B

A.相对危险度小于1,说明存在负联系

B.相对危险度等于1,说明暴露与疾病关联很强

C.是暴露组危险度与对照组危险度之比

D.相对危险度的取值范围在O-∞之间

E.相对危险度大于l,说明存在正联系

14.关于分析性研究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A.队列研究中,相对危险度等于暴露组发病率除以对照组发病率

B.特异危险度等于暴露组死亡(发病)率减去非暴露组死亡(发病)率

C.病例对照研究中,可用比值比估计相对危险度

D.病例对照研究中,相对危险度等于病例组发病率除以对照组发病率

E.病例对照研究中,成组资料与匹配资料的效应测量值的计算公式不同

15.下列哪项不是影响病例对照研究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B

A.人群中暴露者的比例B.要求研究的变量的性质

C.要求的显著性水平D.要求的把握度

E.假定暴露造成的相对危险度

16.评价某致病因素对人群危害程度使用A

A.PARB.SMRC.AR%D.RRE.AR

17.在一项有500名病例和500名对照的研究中,分别在400名病例和100名对照中发现可疑病因因素。

具有该因素的人发生该病的相对危险度是D

A.80%B.40%C.20%D.由上述资料不能计算

18.与队列研究相比较,病例对照研究的最大弱点是B

A.花费大,时间长B.确定可疑因素的出现或不出现可能有偏差C.确定疾病结果的出现或不出现可能有偏差D.难以保证病例和对照的可比性

19.下列哪项是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D

A.估计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时,很少或没有偏倚

B.在选择出暴露因素后,可研究多种疾病的结局

C.有可能确立该病的发病率

D.可用于研究罕见病的病因的研究

20.某人研究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他研究的条件是:

选择100例确诊新生儿黄疸病例和同期同医院确诊没有黄疸的新生儿100例,然后调查产妇的分娩卡片,了解产前及产时各种暴露情况,这种研究方法是A

A.回顾性研究B.前瞻性研究C.临床随访研究D.现况调查研究

21.研究方法是人为的给予干预措施的流行病学方法是:

D

A.普查B.现况研究C.病例对照研究D.现场实验研究

22.下列哪项实验不属于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B

A.社区实验B.观察性实验C.现场实验D.临床实验

23.现场实验的三项原则是:

A单盲、双盲、三盲B随机、对照、盲法

C真实性、研究对象、研究因素D研究者、研究对象、研究因素

24.评价人群疫苗接种效果最关键的指标是:

A.安全性B.保护率C.接种后反应率D.抗体水平

25.已知某病的患病率为4%,采用某筛检试验检查了1000人,该筛选试验的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80%,则检查结果为阳性者中真病人数是:

C

A.40人B.4人C.36人D.192人E.768人

26.已知某病的患病率为4%,采用某筛检试验检查了1000人,该筛选试验的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80%,则检查结果为阳性者中假阳性者数是:

A.40人B.4人C.72人D.192人E.768人

27.将某筛检试验用于乳腺癌诊断,检查乳腺癌患者和非患者各1000人,筛检结果为乳腺癌组900名为阳性,未患乳腺癌组有100名阳性,则该筛检试验的灵敏度是:

A

A.90%B.10%C.25%D.30%E.12%

28.将某筛检试验用于乳腺癌诊断,检查乳腺癌患者和非患者各1000人,筛检结果为乳腺癌组900名为阳性,未患乳腺癌组有100名阳性,则该筛检试验的阳性预测值是:

29.下列偏倚中不属于选择偏倚的是C

A入院偏倚B现患病例偏倚C回忆偏倚

D志愿者偏倚E失访偏倚

30.下列措施中不能控制混杂的是E

A匹配B随机化C分层分析D多变量分析E盲法

31.疾病监测的目的不包括C

A.描述疾病分布B.预测疾病流行C.验证病因假设D.制订预防措施

E.评价预防效果

3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措施应遵循的原则是C

A.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国际合作,上下联动,分级负责,反应迅速

B.建立队伍,依靠科技,加强监测,各方合作,群众参与,措施果断

C.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D.加强领导,注重措施,保障供给,协调关系,发动群众,讲究实效

E.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各界参与,防治结合,信息通畅,行动快速

33.可使人群对传染病易感性升高的因素有:

E

A.计划免疫B.传染病流行C.易感人口的迁出D.免疫人口的增加

E.新生儿增加

34.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是:

A.宿主、环境、病原物

B.理化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C.病原携带者、病人、非病人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因素

35.随机选择6岁组儿童500名进行免疫接种,随访观察了5年后发现有80%的免疫接种者未患所研究疾病。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A.该疫苗无效,因为仍有20%的儿童患了该疾病

B.该疫苗有效,因为有80%的儿童未患该疾病

C.能下结论,因为未进行统计学检验

D.不能下结论,因为未设对照组

E.不能下结论,因为观察时间不够长

36.欲评价某疫苗预防甲型肝炎的疫苗,以下哪种人群适合作为研究对象:

A.现患甲型肝炎的人群B.曾患甲型肝炎的人群C.甲型肝炎发病率低的人群

D.甲型肝炎的高危人群E.以上都不行

37.关于传染病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判断暴露时间,寻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B.确定接触者留验、医学观察或检验期限C.确定免疫接种时间D.评价预防措施效果E.有助于判断爆发流行类型

38.现况研究主要分析指标是B

A.死亡构成比B.某病的患病率C.某病的发病率D.某病的二代发病率

E.某病的死亡率

39.连续传播造成的流行或爆发的特点是A

A.病例分批出现,可以划分成代

B.发病曲线突然升高,很快下降

C.有一个流行高峰

D.全部病例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内

E.流行曲线一般不留拖尾现象

40.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不包括A

A.直接验证病因假设B.可以提出病因假设C.评价干预实验的效果

D.应用于疾病监测E.评价现场实验的效果

41.下列哪项不是抽样调查的优点?

A.调查费用相对较少B.出结果速度快C.结果正确性高

D.覆盖面大E.不适宜于少见病的研究

四、简答题

1.试述潜伏期的流行病意义及其应用。

答:

(1)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以追踪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

(2)根据潜伏期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

(3)可确定接触者免疫接种时间。

(4)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5)潜伏期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伏期短的传染病来势猛,病例成簇出现,常呈现暴发,而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2.简述疾病因果判断的标准。

(一)关联的强度,关联的强度是两事件发生频率的相对比。

(二)关联的时间顺序,因果关联中,有因才有果,因一定先于果。

(三)关联的特异性,是指病因与疾病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即某种因素只能引起某种特定的疾病,某种疾病只能由某因素引起。

(四)关联的可重复性,指在不同的人群、地区、时间由不同的研究者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均可获得相同的关联结果。

(五)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某因素暴露剂量的增加,人群中发生某疾病的频率随之增加、因果联系的强度增大,认为该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六)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是指研究的因素与研究的疾病二者的分布相符合。

(七)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应该具有生物学上的合理性,应该符合疾病的自然史和生物学原理。

(八)实验证据,一般观察性研究的结果如能得到实验证据的证实,则说服力大大提高。

(九)相似性

3.学习和研究流行病学,应具备哪5点基本观点?

 答

(1)群体观点群体诊断是流行病学区别其它学科最显著的特点。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的疾病现象与健康状态,即从人群的各种分布现象入手,将分布作为研究一切流行病学的起点,而不仅是考虑个人的患病与治疗问题,更不是考虑它们如何反映在器官和分子水平上。

我们的目光始终着眼于人群中的问题。

(2)社会医学和生态学的观点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同人体的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  (3)比较的观点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

(4)多病因论的观点任何疾病的病因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结果。

不同的疾病,只不过二者作用的比例不同而已。

应当用三维或多维的思维方式去观察、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

(5)概率论的观点流行病学极少用绝对数表示各种分布情况,多使用频率指标,因为绝对数不能显示人群中发病的强度或死亡的危险度。

频率实际上就是一种概率,流行病学强调的是概率。

  

 

流行病学总复习8899------002

一、名词解释

1.暴露: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人们把一切研究感兴趣的、可能与研究疾病有关的因素称为暴露或研究因素。

2.发病率:

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100%

3.疾病三间分布:

描述疾病分布的方法是将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或其他常规资料按不同地区、时间和人群进行分组,并通过计算相关疾病发生和死亡等测量指标来分析比较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群的分布现象。

4.双肓法:

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称为双盲。

5、相关系数:

又称为积差相关系数,以符号r表示。

是说明具有线性关系的两个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方向的指标。

1、抽样调查必须遵循随机化的原则,且样本必须选够大,调查材料的分布要均匀,这样才能获得有代表性的样本,并通过样本信息推断总体信息。

.2、队列研究的研究目的主要为检验病因假设、评价预防效果、研究疾病自然史。

3、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可分为新发病例;

现患病例;

死亡病例三种,其中首选者应为新发病例。

4、盲法分为单盲法、双盲法、三盲法。

5、疾病的自然史分为生物学发病期、亚临床期、临床期、结局四个阶段。

6、偏倚的类型分为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7.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是时针对病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8.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9、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流行需要的三个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影响流行强度的两个因素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10、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为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隐性感染。

1.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D

A.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B.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治

C.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D.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E.只研究疾病的防制措施

2.流行病学研究中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A

A.观察法B.实验法C.理论法D.方法学研究E.以上都不是

3.流行病学主要应用于E

A.研究疾病的病因B.评价人群的健康状况

C.研究疾病预防和控制D.考核疾病的防制效果E.以上均对

4.流行病学的定义可概括为C

A.研究各种疾病的学科

B.研究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如何防制的科学

C.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D.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科学

E.研究各类公共卫生问题的学科

5.疾病三间分布指的是E

A.年龄、性别、季节分布B.年龄、季节、职业分布

C.年龄、季节、地区分布D.病因、宿主、环境分布

E.时间、地区、人群分布

6.描述一个人群中某种疾病的频率指标,最常用的三个指标为B

A.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B.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

C.发病率、死亡率、感染率D.发病率、患病率、生存率

E.死亡率、患病率、续发率

7.可通过下列指标来测量人群中患病的危险性C

A.发病率B.发病率乘以疾病的平均病程

C.患病率D.患病率乘以疾病的平均病程E.发病率除以患病率

8.某病的病死率指的是B

A.每10万人口的粗死亡率B.某病患者中的死亡百分比

C.特殊原因引起的某病死亡率D.某病在所有死因中的比例

E.任何疾病的死亡结局

9.前瞻性队列研究与流行病学实验的根本区别是E

A.是否进行了随访观察B.是否设立对照组

C.是否应用了先进的仪器、设备

D.是否在现场人群中进行E.是否人为控制研究条件

10.队列研究最大的优点是A

A.较直接地验证病因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B.发生偏倚的机会少C.对较多的人进行较长期的随访

D.较易控制混杂因子E.研究的结果常能代表全人群

11.下述哪项不是前瞻性调查的特点A

A.可同时研究多个因素B.多数情况下要计算人年发病(死亡)率

C.每次调查能同时研究几种疾病

D.可直接计算发病率E.因素可分为几个等级,以便计算剂量反应关系

12.在队列研究中,率差是指:

A.病例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同种率之差

B.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同种率之差

C.暴露组的暴露率与对照组的暴露率之差

D.病例组的暴露率与对照组的暴露率之差E.以上都不是

13.欲了解某病在某地区的危害状况,进行现况调查时宜选用B

A.普查B.抽样调查C.典型病例调查D.住院病例调查E.个案调查

14.根据现况调查资料可计算出B

A.发病率B.患病率C.死亡率D.治愈率E.病死率

15.欲调查某地HBsAg携带情况,可采用C

A.个例调查B.前瞻性调查C.抽样调查D.爆发调查E.回顾性调查

16.下列哪种情况适用于抽样调查?

A.为发现某病全部病例并提供治疗

B.为早期发现癌症患者以降低其死亡率

C.欲调查的人群人数很少

D.欲知道某地一定时间内某病的患病情况

E.要了解各种疾病的常年发病情况

17.病例对照研究主要用于探索或验证疾病的病因假设,它的研究对象为C

A.暴露组与非暴露组B.试验组与非试验组C.患病组与非患该病组

D.试验组与对照组

18.病例对照研究按其目的可分为两类,即D

A.描述性和检验性B.观察性和实验性C.前瞻性和回顾性

D.探索性和检验性

19.在一次原因不明的慢性病病因研究中,流行病学工作者从各种因素中逐一探索哪一种因素是可能的危险因素,这种研究为A

A.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B.验证性病例对照研究

C.双向性队列研究D.历史性队列研究

20.广泛搜寻可能的危险因子的分析性研究是C

A.双向性队列研究.B.检验性病例对照研究C.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

D.历史性队列研究

21.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人群来自:

A.同一总体的干预人群和非干预人群B.同一总体的患某病人

C.同一总体的健康人D.同一总体的暴露人群和非暴露人群

22.流行病学现场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人群最大的不同点是:

A.观察指标不同B.目标人群不同C.干预措施不同D.随访方式不同

23.临床上的“双盲”研究是指B

A.研究组接受药物,对照组接受安慰剂

B.观察者和受试对象均不知道谁接受药物和谁接受安慰剂

C.观察者和受试对象均不知道安慰剂的性质

D.研究组和对照组都不知道观察者的身份

24.在一项疫苗试验中,对随机选择的3所小学一年级学生注射某疫苗并随访观察5年,其中85%从未患病。

对于该疫苗的效果,下列哪项结论是正确的?

B

A.疫苗非常好,因为有高的免疫率

B.由于没有对不接种儿童进行追踪观察,所以得不出什么结论

C.疫苗并非特别有效,因为免疫率低

D.患病率为100%-85%=15%

25.将特定筛检试验用于患病率较高的人群时,下列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阳性预测值降低,阴性预测值升高B.阳性预测值升高,阴性预测值降低C.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降低D.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升高E.以上都不是

26.关于筛检方法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评价筛检试验可靠性指标主要包括灵敏度和特异度

B.灵敏度是指实际有病而被筛检试验判为无病的百分比

C.特异度是指实际无病但被筛检试验判为有病的百分比

D.正确指数=真实性+可靠性-1

E.漏诊率又称假阴性率

27.如果某项检验指标表达水平高时为与疾病有联系,若将诊断标准定在该指标表达水平低时则很可能会导致:

A.灵敏度和特异度都增加B.灵敏度和特异度都减小

C.灵敏度减小而特异度增加D.特异度减小而灵敏度增加

E.灵敏度增加,特异度则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或减小

28.采用同一筛检试验在甲、乙两组人群中进行检查,若甲人群患病率为20%,乙人群为10'

%,则下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

A.甲人群阳性结果者中假阳性者所占比例高于乙人群

B.甲人群阳性结果者中真阳性的比例高于乙人群

C.甲人群中灵敏度高于乙人群

D.甲人群中特异度低于乙人群

E.甲人群中可靠性高于乙人群

29.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通过的时间是E

A.2000年B.2001年C.2002年D.2003年E.2004年

30.下列哪组传染病采用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A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B.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和麻风病

C.艾滋病、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D.艾滋病、肺炭疽、麻风病

E.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风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31.下列哪一种是用来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的措施A

A.检疫B.消毒C.预防接种D.疾病监测E.卫生监督

32.1992年我国纳入儿童计划免疫范畴的疫苗是E

A.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B.流行性脑脊髓炎疫苗

C.流行性腮腺炎疫苗D.狂犬病疫苗

E.乙型肝炎疫苗

33.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是D

A.发热B.腹泻C.接种部位炎症反应D.晕厥

E.接种部位附近淋巴结肿大

34.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性措施中,其主导措施是E

A.早期隔离患者B.及时发现带菌者,并给予治疗

C.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D.保护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E.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三管一灭”

35.健康促进的内涵是C

A.个人行为改变

B.集体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变

C.个人行为与政府行为改变

D.特殊人群行为改变

E.政府行为与环境的改变

36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不包括C

A.促进健康B.预防疾病C.预测疾病D.康复服务E.治疗疾病

37.某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