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97012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6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docx

地灾勘查大纲要求

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勘查及治理方案大纲

1、基本的勘探技术手段及要求

2、勘查方案编制要求

2.1编制基本要求

3、勘查报告编制要求

3.1编制基本要求

3.1.1基本规定

(1)勘查成果原始资料应真实可靠,并应附经当地县(市、区)国土资源局有关人员现场量测复核后认定勘查野外完成工作量表;

(2)最终勘查成果应满足初设及施工图设计要求

3.1.2勘查报告书编制的基本要求

(1)勘查报告对危害对象要进行描述与评价:

包括威胁人员及可能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的数量等。

(2)勘查报告对地灾体要进行分析与评价:

主要对地灾体的基本要素、变形特征、稳定性、危险性、危害性、发展趋势等进行认真的分析与评价。

(3)勘查报告对勘查成果要作出明确的结论,并对下一步工作要提出合理的建议。

(4)各类勘查报告文字部分应满足“勘查报告编制提纲”基本格式要求。

(5)图件及附件应满足相应的要求。

3.1.3勘查报告成册基本要求

(1)资质证书正本  

(2)内审意见及内审专家签到表  

(3)菲页相应人员签章签字  

(4)勘查报告标题应与省厅下达文件的项目名称一致。

 

3.1.4勘查报告基本文件组成

(1)勘查报告文本  

(2)勘查报告附图 

(3)勘查报告附件(勘查费用决算书、计算书、试验报告及野外勘探工作照片集等) 

一、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勘查设计书编制要点

一、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的描述与评价:

主要对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基本要素、变形情况、稳定性、危险性、危害性等作出初步的认识和评价。

  

 二、危害对象的描述与评价:

包括人员、财产、设施、城镇、县级以下的公路(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公路由交通部门治理)等的直接经济损失或间接(潜在)的经济损失。

  

三、治理工程(方案)设想:

对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针对保护对象及现场实际情况怎么治理,要有一个初步设想和治理思路,并对已有治理工程要有相应的描述与评价。

 

 四、勘查工作布置  

1、以地面调绘为主,辅以坑槽探工作,拟设工程部位必须要有勘查工作控制。

 

2、有条件的地方或高陡,人去比较危险的地方可用三维激光扫描。

  

3、拟设主动防护的危岩可适当采取岩样作相应的试验,拟设被动防护的部位可适当作原位测试及采取适当的土样。

 

4、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作一些落石试验,模拟现场危岩的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选不 同块径的石块进行,达到以下目的:

 

 ①不同块径滚落的轨迹及所到达的范围  

 ②不同块径落点的能及能量及弹跳高度  

5、对崩塌堆积体以地面调绘为主,实测地质剖面,必要时辅以坑槽探工作。

  

6、对勘查工作的一些具体要求  

(1)工程测量要求:

工程测量以独立坐标系控制,原则上以三个 GPS 点控制,并按相应控制点等级埋桩保留,以后的测图、勘探点、地质点、施工图地形校核、施工放线、施工监测等,均以此三个点作为基准点测放。

  

(2)测图要求  

①平面图:

工作范围长﹥500m、宽﹥500m,全域用 1﹕1000—1﹕2000 比例尺测图;

拟设被动防护工程部位用 1﹕500 比例尺测图;

危岩带(危岩体)及拟设主动防护部位用 1﹕500—1﹕200比例尺测图;

一个项目若有两处及两处以上危岩离得较远的,需用小比例尺图表示整个项目危岩的分布范围、相关关系及威胁对象,然后再分别按要求测图。

  

②剖面图:

表示危岩与威胁对象关系的剖面比例尺与全域平 ;

拟设工程部位及危岩用 1﹕200 或更大面图比例尺匹配(相同)比例尺实测。

 

 ③立面图:

主要针对危岩及危岩带,用 1:

200 或更大比例尺测图。

  

(3)工程地质测绘要求:

明确测绘范围、测绘内容、测绘精度,对每一个危岩块体(单体)要调查清楚,包括节理裂隙、不同结构面、规模等,并要进行编号、附上相应的照片;调查落石具体位置、运动轨迹、弹跳高度,划分危岩区范围;用测图相应比例尺作底图。

 

 ⑷建筑材料调查与评价:

与工程有关的各类建筑材料的调查与评价:

包括储量、材质、距离、开采条件、运输条件、具体位置、工程用各类材料估算、各类材料运到工地的价格估算;必要时可适当布置工作量控制。

 

 ⑸其它勘探工作应明确相应的目的、任务。

  

7、相应的图件要求及附件要求  

⑴平面图  

①图名、图例、图框及框线坐标、图签、正北标示; 

②比例尺:

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与测图比例尺要求相同;  

③地形地貌、地层代号、岩层产状、节理裂隙等地质内容; 

④危岩带及危岩块体、崩塌堆积体; 

⑤拟布置的长短剖面及其编号; 

 ⑥拟布置的坑槽探位置、威胁对象; 

 ⑦已有工程设施及拟设工程位置;  

⑧各种内容应用不同的符号标志清楚,主体内容应用不同的颜色(颜色要求谈)标志。

  

⑵剖面图  

①图名、图例、图框、剖面方向、剖面编号(应与平面图编 ;号对应一致) 

 ②比例尺:

纵横比例尺一致,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原则上与平面图比例尺匹配;  

③长剖面:

应与平面图匹配,应清楚的表示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地质内容及危岩与危害对象的关系;短剖面:

a危岩体块 ,视规模大小用(单体)每块至少一条;b危岩带(岩体破碎带)多条剖面表示;c在拟设工程部位应有多条剖面表示。

  

⑶立面图:

危岩带及危岩块体区域需用立面图表示,应清楚的表示出危岩块体大小,相关位置,角点坐标或中心坐标。

  

8、勘查设计书成册基本要求  

1、资质证书正本  

2、内审意见及内审专家签到表  

3、菲页相应人员签章签字  

4、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勘查设计书编制提纲、设计书标题应与省厅下达文件名称一致。

二、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勘查设计书目 录 

前言 

一、任务由来 

二、工作任务 

三、前人研究程度 

四、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五、防治工程等级划分 

第一章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

第一节 位置与交通 

第二节 气象、水文 

第二章 勘查区工程地质环境

第一节 地形地貌 

第二节 地层岩性 

第三节 地质构造与地震 

一 地质构造 

二 地 震 

第四节 水文地质条件

第五节 人类工程活动 

第三章 危岩体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及危害性 

第一节 危岩体基本形态 

第二节 危岩体特征及形成机制初步分析

 一 危岩体特征 

二 危岩体变形类型及规模 

三 危岩体形成机制初步分析 

四 危岩破坏后(落石)运动特征 

五 危岩危害性及变形趋势性分析 

第三节 崩塌堆积体特征 

第四节 既有防护工程及施工条件调查 

一 既有防护工程 

二 施工条件 

第四章 勘查工作布置及工作量 

第一节 勘察工作的布置原则 

第二节 工作内容、方法和勘查手段 

一 地形图测量 

二 工程测量 

三 工程地质测绘 

四 勘探工程 

五 室内试验 

第三节 工作量 

第五章 勘查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第一节 勘查工作方法 

第二节 勘查技术要求 

一 地质测绘技术要求 

二 剖面测量技术要求 

三 地形测量技术要求 

四 点位测量技术要求 

五 槽探技术要求 

六 钻探技术要求 

第六章 施工组织及进度计划 

第一节 人员组织 

第二节 设备组织

第 三节 工期及进度计划 

第七章 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第一节 质量保证措施 

第二节 安全保证措施 

第八章 预期成果 

第九章 经费预算 

第一节 经费预算依据 

第二节 经费预算 

附图:

  

1.(项目名称)勘查工作布置平面图 

2 (项目名称)勘查工作布置剖面

三、崩塌(危岩、崩塌堆积体)勘查报告编制要点 

 一、注意危岩带与危岩块体(单体)的划分,若危岩规模较大,或分布较分散,可考虑按区域划分为危岩带,再在危岩带中细分 ;除了干枚岩、板岩及地震震裂了的岩石形成破危岩块体(单体)碎带(危岩带)外。

一般情况下其它岩石形成危岩,基本上是以块体(单体)形式存在的。

 

 二、对危岩块体(单体)的描述与评价:

 

1、编号、坐标(含顶底标高) 

2、所处区域的岩层产状、岩性  

3 、斜坡倾向、斜坡结构类型  

4 、顶底宽、高、厚、体积  

5 、危岩前缘倾角、崩落方向  

6 、控制危岩的结构面特征及组合  

7 、危岩形态及变形特征、破坏方式  

8 、危岩稳定性评价、危险性预测 

9 、治理措施建议  

10 、照片、剖面图、立面图、赤平投影图。

每一块危岩形成 。

一张描述评价表格(见附表) 

三、各单体危岩评价完以后应用表格汇总进行综合评价  

危岩单体稳定性评价结果一览表

 

 四、注意控制危岩结构面特征的调查 

1、位置、产状、延申长度、切割深度、张开度、裂隙间距  

2 、充填物及胶结状态  

3 、裂面形态及粗糙度  

4 、地下水或充水情况  

以上描述的准确性与计算参数的取值密切相关。

  

五、注意破坏模式的确定:

 

需在野外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同破坏模式,其相应的计算公式及参数取值是不一样的。

  

六、危岩块体的稳定性计算

可参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 (DB50/143—2003)及“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范》勘察技术要求”等规范及要求执行。

  

七、危岩的稳定性评价

危岩的稳定性评价应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结果应与野外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八、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可参照滑坡稳定性评价进行。

)  

八、防治方案建议

首先提出两种以上的防治方案思路,做个初步比选后再提出推荐方案,推荐方案可把初步设计报告的方案内容浓缩到该节中。

  

十、与工程有关的各类建筑材料的调查与评价:

应包括建筑材料的储量、材质、具体位置、开采条件、运输条件与距离、各类材料工程用量估算、各类材料运到工地的价格估算。

  

十一、结论与建议:

把勘查报告的主要结果简明扼要的理出几条,如危岩规模、稳定性、提供设计用的主要技术参数、推荐的治理工程方案建议等。

 十二、相应的图件要求及附件要求  

1、平面图  

⑴图名、图例、图框及框线坐标、图签、正北标示;  

⑵比例尺:

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与测图比例尺要求相同;  

⑶地形地貌、地层代号、岩层产状、节理裂隙等地质内容;  

⑷危岩带及危岩块体、崩塌堆积体;  

⑸长短剖面及其编号

⑹坑槽探位置、威胁对象; 

⑺已有工程设施及拟设工程位置;  

⑻各种内容应用不同的符号标志清楚,主体内容应用不同的颜色(颜色要求淡)标志。

  

2、剖面图  

⑴图名、图例、图框、剖面方向、剖面编号(应与平面图编 ;号对应一致)

⑵比例尺:

纵横比例尺一致,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原则上与平面图比例尺相同;  

⑶长剖面:

应与平面图匹配,应清楚的表示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地质内容及危岩与危害对象的关系;

短剖面:

a危岩体块 ,视规模大小用(单体)每块至少一条;b危岩带(岩体破碎带)多条剖面表示;c在拟设工程部位应有多条剖面表示。

  

3、立面图:

危岩带及危岩块体区域需用立面图表示  

4、各种图件比例尺按照测图要求使用  

5、钻孔柱状图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中要求的版本出图。

  

6、探槽及探井:

探槽“―两壁一底”连接出图;探井按“―四壁一底”连接出图。

 

十三、附件及要求  

1、应附所有的室内试验报告;  

2、应附所有的原位测试报告;  

3、应附有代表性的与崩塌有关的照片:

包括全貌照片、危岩照片等; 

 4、各种计算成果。

  

十四、勘查报告成册基本要求  

1、资质证书正本  

2、内审意见及内审专家签到表  

3、菲页相应人员签章签字  

附表W01危岩体特征、稳定性评价及整治方案表

野外编号

W01

坐标

X:

3405011.93

危岩顶标高

168.92

岩层产状

340º∠7º

斜坡倾向

255

危岩前缘倾角

73º

斜坡结构类型

切向坡

室内编号

W01

Y:

540326.06

危岩底标高

140.10

(m)

32.5

(m)

3.5

(m)

28.8

体积(m3)

3276

崩塌

方向

255º

破坏方式

坠落式

控制危岩的结构面特征

照片(方向:

75°)

编号

位置

走向

倾向

倾角

切割深度

张开度

充填物

裂面形态

裂面粗糙度

裂隙间距

地下水情况

1

后壁

165

255

64º

21.0m

5-70mm

粘性土、岩屑、岩块局部充填

略弯曲

略粗糙

0.5m-6.0m

见水蚀痕迹

2

底面

250

340

2.1m

呈凹腔,底面岩块已掉落

平直

较光滑

/

见水蚀痕迹

3

北侧壁

该侧危岩体边界由层面及161°∠68°裂隙组合而成,组合裂隙多闭合,局部张开,张开约5-15mm,未见充填,裂隙形态呈凹凸状曲线,裂面较光滑,见水蚀痕迹。

4

南侧壁

走向62°,裂隙产状为152°∠79°,垂直向切割深度近30米,水平向切割深度约10m,裂隙南侧整个陡崖岩块已被剥落厚约3.5m,裂隙南北两侧呈台阶状,该裂隙在陡崖岩体内呈闭合状,地表局部张开约10mm,未见充填,可见水蚀痕迹。

危岩剖面和立面示意图

稳定性赤平投影分析图

危岩形态及变形特征

危岩大致呈薄板状,立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危岩体下部凹岩腔发育,发育深度约2.5m,危岩体后壁追踪卸荷裂隙形成破裂面,侧壁裂隙切割岩体形成危岩体边界,岩性为厚层状砂岩夹薄层砂岩构成,危岩体自身也易产生局部掉块破坏。

危岩稳定性评价

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该处危岩体主要受②裂隙的外倾控制,已被切割成薄板状,现危岩体底部存在由于原砂岩岩体的坠落后形成的凹岩腔,危岩体前缘及下部临空,有沿后缘陡倾裂隙坠落破坏的可能,定性判断危岩体现状处于基本稳定。

危岩经稳定性定量计算,在天然1、天然2和暴雨工况下,稳定性系数分别为1.23、1.72、1.05,为稳定~欠稳定。

综合判定该危岩体为欠稳定危岩体。

危害性预测

主要威胁其上的岗哨及陡崖下船艇大队船艇航行的安全

治理措施建议

锚索加固+局部清除

四、崩塌(危岩、崩塌堆积本)勘查报告编制目录 

0 前言

0.1 任务由来

0.2 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

0.3工作目的与任务 

0.4 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0.5 勘查工作的依据

0.6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 

1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 

1.1 位置与交通 

1.2 气象、水文 

1.2.1 气象 

1.2.2 水文 

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3.1 地质构造 

2.3.2 新构造运动 

2.3.3 地 震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人类工程活动 

3 危岩区工程地质条件 

3.1 地形地貌 

3.2 地层岩性 

3.3 地质构造 

4 危岩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4.1 危岩分布、类型及形态特征

4.1.1 危岩体分布及形态特征 

4.1.2 危岩破坏方式 

4.2 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4.2.1 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4.2.2 危岩形成机制分析 

5 危岩稳定性评价与危害性 

5.1 危岩变形现状 

5.2 定性分析评价 

5.3 定量计算及评价 

5.3.1 危岩整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5.3.2 危岩单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5.3.3 综合稳定性分析评价 

5.4 危岩破坏后的运动计算 

5.4.1 运动形式 

5.4.2 运动计算 

5.5 危岩危害性评价 

6既有防治工程评述及危岩防治方案建议  

6.1既有防治工程评述  

6.2 防治工程方案布置原则

6.3 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

6.4防治方案建议

6.5各类建筑材料分析与评价 

7环境影响评价  

7.1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7.2 交通影响

7.3综合评价和结论

8地质灾害防治效益评估 

8.1社会效益

8.2经济效益

8.3环境效益

9结论与建议

9.1结论

9.2 建议

 附图成册

 附件成册

 勘查工作经费决算书

五、滑坡(不稳定斜坡)勘查设计书编制要点 

一、滑坡体的描述与评价:

主要对滑坡体基本要素、变形情况、稳定性等作出初步的认识和评价。

 

二、危害对象的描述与评价:

包括人员、财产、设施、城镇、县级以下的公路(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公路由交通部门治理)等的直接经济损失或间接(潜在)的经济损失。

  

三、治理工程(方案)设想:

对地灾体针对保护对象及现场实际情况怎么治理,要有一个初步设想和治理思路,并对已有治理工程要有相应的描述与评价。

  

四、勘查工作布置  

1、根据不同坡体的大小、规模,用纵、横勘探线控制,一般斜长 200m±、下宽(或平面宽度)200m±,原则上用三纵三横勘探线控制,主勘探线上至少 3 个钻孔辅以探井、探槽控制,其它两条勘探线至少 2 个钻孔辅以探井、探槽控制,对边界及裂缝部位辅以适当的坑槽探控制,拟设治理工程部位必须要有工作量控制,勘探线之间可用实测剖面控制。

  

2、岩土水样采取:

原则上滑体土 6 件、滑带(面)土 6 件、滑床(岩、土)6 件;滑坡规模较大且坡体土体结构较复杂,可适当增加岩土样,反之,滑坡规模较小且坡体土体结构较简单,可适当减少岩土样;有地下水的地方一般情况均考虑 1 组(2 件)水样。

  

3、其它规模的滑坡(不稳定斜坡)可参照以上勘查工作的布置,根据规模大小作相应的增减。

  

4、对勘查工作的一些具体要求  

⑴工程测量要求:

工程测量以独立坐标系控制,原则上以三个 GPS 点控制,并按相应控制点等级埋桩保留,以后的测图、勘探点、地质点、施工图地形校核、施工放线、施工监测等,均以此三个点作为基准点测放。

  

⑵测图要求:

  

①平面图:

斜长、下宽(或平均宽)﹥500m 的全域用比例尺1﹕1000—1﹕2000 测图,拟设工程部位用 1﹕500 比例尺测图;斜长、下宽(或平均宽)﹤500m 的全域用比例尺 1﹕500 测图;平面图测图范围一般情况下原则上上下左右各延长 50m 为宜,若需要作截排水工程的项目,可用小比例尺图把与该区域有关的汇水面积表示清楚。

  

②剖面图:

拟设工程部位用 1﹕200 比例尺实测,其它剖面比例尺原则上与平面图相匹配,可根据工程需要适当增加实测剖面图。

5、图件内容要求  ⑴平面图  

① 图名、图例、框线及框线坐标、正北标志、图签;  

②比例尺:

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 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与测图比例尺要求相 同;

③地形地貌、地层代号、岩层产状、节理裂隙等;  ④滑坡体特征、界线、变形等;  

⑤勘探剖面及其编号、钻孔及坑槽探位置等;  ⑥威胁对象、已有工程设施、拟设工程位置;  

⑦各种内容应用不同的符号标志清楚,主体内容应用不同的颜色(颜色要求淡)标志  

⑵剖面图:

  

①图名、图例、图框、剖面方向、剖面编号(应与平面图编号对应一致)  ②比例尺:

纵横比例尺一致,按实际比例尺出图的用数字比例尺,未按实际比例出图的用线条比例尺,出图比例尺要求原则上与平面图比例尺匹配;  

③应清楚的表示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基岩强中风化界线、岩层产状等  ④滑动面或潜在滑动面;  

⑤其它如钻孔、坑槽探、裂缝、威胁对象等表示与平面图一致; ⑥剖面图应有足够的长度表示所要求的内容  

6、勘查设计书成册基本要求  

1、资质证书正本  

2、内审意见及内审专家签到表  

3、菲页相应人员签章签字  

4、滑坡(不稳定斜坡)勘查设计书编制纲要(参考) 设计书标题应与省厅下达文件名称一致 

六、滑坡(不稳定斜坡)勘查设计书目录 

前言  

1 勘查设计书编制依据、勘查目的和任务  

1.1 编制依据  

1.2 勘查依据主要技术标准 

 1.3 勘查目的和任务  

1.4 前人研究程度  

1.5 危害对象等级  

1.6 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2 勘查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及交通  

2.2 地层岩性  

2.3 水文地质 

2.4 区域地质环境  

3 滑坡概况 

 3.1 滑坡发育史  

3.2 基本特征  

3.3 滑坡变形特征  

3.4 滑坡体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3.5 滑坡稳定性分析  

3.6 危害对象  

4 治理方案设想  

5 勘查工作部署  

5.1 勘查范围、内容  

5.2 勘查工作布臵原则  

6 勘查方法及技术要求  

6.1 工程测量  

6.2 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剖面的测制  

6.3 钻探技术要求  

6.4 土、水采样与试验主要技术要求  

6.5 大重度试验  

6.6 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6.7 滑坡稳定性预测与评价  

6.8 变形区预警系统建设  

6.9 资料收集 

6.10 内业资料整理  

7 勘查工作的计划进度  

7.1 进度计划 

7.2 施工进度控制  

8 勘查工作的组织实施  

8.1 人员组织及分工  

8.2 设备、仪器  

8.3 施工组织及质量保证措施  

9 安全保证措施  

9.1 安全目标  

9.2 安全施工措施  

10 预期成果  

10.1 勘查报告及附图、附件  

10.2 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比选方案工程概算  

10.3 治理工程施工图初步设计(可研阶段)及工程预算  

11 服务承诺 

 附图  

1、“项目名称”滑坡勘探点平面布臵图  

2、“项目名称”滑坡典型剖面图  附件  

3、“项目名称”滑坡勘查及设计费用预算书

七、滑坡勘查报告编制要点 

一、滑坡的基本要素:

坡高、坡长、坡宽、坡向、坡度角、 面积、体积(规模)要描述清楚  

二、滑坡的变形情况及边界的确定:

后缘、前缘(剪出口)、 边线(界)、坡体变形(地面裂缝、建筑物变形、树木变形等)  

三、滑坡体的几大要素:

物质结构(组成):

滑体土及物质组 成;滑带(面)土及物质组成;滑床土(岩)及物质组成。

  

四、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㈠C、Φ值取值  

1.室内试验值:

快剪:

天然剪→残余剪,饱和剪→残余剪  

2.反演 :

反演应注意的问题:

采用反演分析确定滑坡力学参数应 注意适用条件,对已滑动位移的滑坡应恢复滑前地形进行反演分析。

用软件搜索的最危险的面及稳定性系数取值一定要与现场实际情况吻合,即F<1.0不稳定,1.01.15稳定,

3.工程类比:

应注意要有可比性  

4.综合取值:

一定要说明取值的依据或理由 

 ㈡稳定性计算与评价  

1.软件的使用:

理正软件,成都理工大学软件  

2.计算模型的确定:

 

 ⑴土体滑坡:

  

①滑面为折线型:

用传递系数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力计算, 用詹布法等进行校核  

②滑面为平面或圆弧形:

用瑞典条分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 力计算,用毕肖普法等进行校核  

⑵岩质滑坡:

用平面极限平衡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和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