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9982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一文档格式.doc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3.“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B)

A、宿命论B、主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14.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D)

A、是否坚持唯心论B、是否坚持辩证法

C、是否坚持唯物论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5.哲学是(C)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C)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7.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D)A、世界是物质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18、古希腊唯物主义的代表是(D)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德谟克利特

19、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D)

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

20、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A)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

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D)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C)

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D)

A、机械力学B、地质学和胚胎学C、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

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A)

A、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B、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C、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律D、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律

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C)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理论和实际的关系

5.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B)

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基本原理作了否证

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向社会实践学习的方法

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D、逻辑推理的方法

7.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

A、对立统一规律B、实事求是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为人民服务

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C)

A、坚决批判、彻底否认B、避而远之,不闻不问

C、弃其槽粕、取其精华D、有用则取之,无用则舍之

9.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B)

A、黑格尔B、尼采、叔本华C、萨特D、费尔巴哈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B)

A、运动的、发展的B、批判的、革命的C、科学的、真理的D、实践的、客观的

1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早的代表人物是(A)

A、李大钊B、陈独秀C、毛泽东D、周恩来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

A、运动变化性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D、可感知性

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3.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4.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这是对运动的(C)

A、唯心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5.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的存在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6.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A)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B、否认运动的存在C、设想无运动的物质D、否认静止的存在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8.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9.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

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

10.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D)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1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

这种观点是(A)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念是(D)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3.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B)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14.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A)

A、精神B、某种实物C、原初的物质D、原子

1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存在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可知性

16.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A)

A、社会实践B、主观努力C、客观规律D、先进的物质手段

1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8.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 B  )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哲学物质范畴可以取代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D、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1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B)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

20.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哲学是(C)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21.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是世界本原的哲学派别(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

22.运动是物质的(A)

A、根本属性B、唯一特性C、外部现象D、内部本质

23.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C)

A、形而上学B、机械唯物论C、唯心主义D、二元论

24.在世界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A)

A、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B、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

25.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C)

A、可变性B、无限性C、不可逆性D、连续性

26.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能(B)

A、创造物质B、改造客观世界C、自由地创造和运用规律D、决定物质的状态

27.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与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一种(A)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28.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这种观点属于(C)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D、历史唯心主义

29.意识的本质(B)

A、在外界刺激下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B、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人脑纯粹的主观想象D、在内外刺激作用下人脑发生的生理变化过程

30.“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B)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1.“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D)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2.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B)

A、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B、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C、对人脑机能的认识已经完成D、及其四位最终会超过人类思维

33.物质运动最终高级的形式是(D)

A、化学运动B、物理运动C、生物运动D、社会运动

3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B)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35.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C)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

36.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是一种(C)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37.能够证明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是(D)

A、电磁场理论B、原子结构学说C、牛顿力学理论D、相对论

38.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D)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B、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C、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D、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39.古诗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D)A、是客观的B、是有限的C、是可知的D、是相对的

4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B)

A、时间的连续性B、时间的一维性C、时间的顺序性D、时间的重复性

41.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C)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42.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C)

A、历史范畴B、经济范畴C、物质范畴D、阶级范畴

43.“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

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

”这是(B)A、主张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4.事物的规律是(D)A、事物之间的特殊联系B、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C、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D、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5.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D)

A、人可以改变规律B、人可以创造规律C、人可以消灭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46.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地空洞的观念、抽象。

”这段话是说:

(D)

A、时间和空间是人脑中自生的概念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47、因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所以(C)

A、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B、没有物质就没有运动

C、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D、运动是无限的,静止是有限的

48、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D)

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

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没有宗教信仰D、人类能生产自己必须得生活资料,动物不能

4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D)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C、物质运动的永恒性D、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5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C)A、人们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政治思想工作的加强

51、客观实在性是(B)

A、运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唯一特性C、存在的唯一特性D、意识的唯一特性

52、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D)

A、相互作用构成运动B、运动和发展引起质变C、发展引起运动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53、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A)

A、合乎逻辑的B、唯心论C、形而上学D、诡辩论

1.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B)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辩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4.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B)

A、头脑中自生的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C、“绝对观念”固有的D、从书本上学来的

5.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

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

这说明(B)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D)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唯心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7.“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B)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8.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D)

A、先有联系、后有运动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

C、运动构成联系D、联系构成运动

9.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A)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1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12.“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句话是一种(A)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13.规律是(A)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14.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1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B)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16.质和事物的存在是(C)

A、相互对立的B、相互包含的C、直接同一的D、相互转化的

17.事物的质是指(C)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18.区分同质事物的差别依据是(D)

A、事物的度B、事物质的规定性

C、事物量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

19.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C)

A、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B、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C、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是不直接同一的

D、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

20.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因为(A)

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1.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D)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

22.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23.事物的质变是指(D)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D、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24.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D)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25.量变的复杂性是指(B)

A、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

26.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D)

A、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B、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C、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D、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27.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B)

A、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B、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C、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D、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28.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C)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规律

29.“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这是一种(B)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30.庄子说: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

31.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D)

A、事物的积极方面B、事物的消极方面尽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32.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C)

A、既保留又继承B、彻底抛弃C、既克服又保留D、矛盾的调和

3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C)

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34.否定之否定规律(A)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35.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D)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6.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B)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37.循环论的错误在于(C)

A、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殊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

D、只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没有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38.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D)

A、视为精华全部继承B、视为糟粕全部抛弃

C、应保留一半,抛弃一半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3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4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法的规律

41.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B)

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4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D)

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C、变动性和稳定性D、斗争性和同一性

43.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B)A、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的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