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998752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羸骏

白居易

一骅骝失其主,赢饿无人牧

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

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

有吏征刍粟。

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①肉。

【注释】①驽骀:

指劣马。

(1)   本诗以骏马被弃之后的不幸遭遇,暗含着对________的同情和对________的呼吁。

(2)本诗在叙述上颇有特色,试赏析。

【答案】

(1)英雄没落;明主要赏识英才

(2)①采用赋的手法,直叙骏马被弃之后的种种遭遇。

②层层推进,先写骏马被弃,再写无人赏识,最后写骏马被吃掉,增强悲剧性。

③叙述中含有深情,增强感染力。

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体现出悲壮与苍凉;“岂无市骏者?

尽是凡人目”体现出对不识骏马者的不屑与内心的辛酸。

【解析】【分析】

(1)本诗先言“骅骝失其主”,后言骏马的种种不幸遭遇,暗含着对英雄被埋没的同情和对明主要善于发现英才、赏识英才的呼吁。

(2)首先,本诗前八句写骏马的种种遭遇,表现它被遗弃之后的彷徨与失落,在传统文学理论中,其实是运用了“赋”的手法。

赋,就是铺陈其事。

简而言之,就是描述事情。

其次,在描写了骏马被弃之后,写骏马因瘦弱更加不被凡人赏识,甚至难逃被杀掉吃肉的命运,悲剧性逐层加重。

最后,作者虽然通篇叙述,但是叙述中是含有深切的情感的。

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表面上客观呈现骏马的遭遇,实际上在冰雪、黄河、大风的衬托中,骏马的一切遭遇都具有一种苍凉悲怆的意味,寄寓了作者的同情。

又比如“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肉”,客观呈现骏马的悲剧结局。

开篇以“骅骝”的身份出场,最后以“化作驽骀肉”结束,如此命运的变化,不知不觉透露出作者的同情,甚至是愤恨。

故答案为:

⑴英雄没落 明主要赏识英才

⑵①采用赋的手法,直叙骏马被弃之后的种种遭遇。

②层层推进,先写骏马被弃,再写无人赏识,最后写骏马被吃掉,增强悲剧性。

③叙述中含有深情,增强感染力。

如“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体现出悲壮与苍凉;“岂无市骏者?

尽是凡人目”体现出对不识骏马者的不屑与内心的辛酸。

【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2)本题考查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的能力。

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王赞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②。

昔往鸧鹒③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释】①王赞,西晋文人。

②商、参:

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

③鸧鹒:

又作仓庚,指黄莺。

④师涓:

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 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 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 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曹丕《杂诗》)

B.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曹植《杂诗》)

C.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阮籍《咏怀》)

D.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古诗十九首》)

(3)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

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

诗经原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节选自《诗经·小雅·采薇》

参考译文:

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答案】

(1)B

(2)C

(3)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

②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

《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解析】【分析】

(1)B项,“三至六句……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错误,这几句主要是说战争不断导致自己和亲人不能相见,没有体现“阴阳相隔”,“商参”只是用夸张的手法写相隔之久;且这几句诗表达的应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选B。

(2)A项中,通过“不能寐”和“起彷徨”可以看出战士的思归之情;B项中,通过“离思”、“孤雁”和“哀吟”可以看出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内心的悲伤;C项中,阮籍的《咏怀》表现的是战士为了国家利益征战沙场的忠肝义胆,和本诗中体现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思乡之情不相符;D项中,通过“鸣悲”、“凉风”和“寒无衣”,天气寒冷,蝼蛄悲鸣,将士独自在外没有过冬的衣服,表现出将士对亲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哀婉。

故选C。

(3)先看手法上,两首诗都是通过昔日和今日的对比表现前后的变化之快和时间之快,如“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是今昔对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也是今昔对比。

再看内容上和情感上,两者都是在表现战士内心的悲伤,但《采薇》中,还有战士在回乡之时对亲人团聚的期望。

故答案为:

⑴B;⑵C;

⑶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

②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

《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

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⑶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情感态度和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表现手法包括:

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至于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释】①巃嵷(lóngsǒng):

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

(1)B

(2)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

(1)B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

故选B项。

(2)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

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行动变迟缓了。

从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答:

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4.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1)下列对本诗鉴赏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应题,写太阳初升,“开门鼓”响,晨光刚刚照亮了屋梁,这一描写,从细微处写时间之早。

B. 颔联写诗人起身出门所见之景,门前仍在睡觉的小狗和在窗前欢叫的小鸟,表现出清晨兴旺之景。

C. 在这样清新的环境中,诗人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心境空明,甚至连夜间都没有乡梦撩人愁思。

D. 本诗语言浅易平实,但字里行间情感丰沛,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主要风格。

(2)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诗中划线的句子.

【答案】

(1)B

(2)“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作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这种轻快的感觉与上一句“宿酒未解的头重脚轻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解析】【分析】

(1)B项,“门前仍在睡觉的小狗”错误,诗句“犬上阶眠知地湿”的意思是:

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

此时的小狗已经爬起,没有在睡觉。

B错误。

故选B。

(2)“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

“体乍轻”而“头仍重”,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

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也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

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

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故答案为:

⑴B;

⑵“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作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这种轻快的感觉与上一句“宿酒未解的头重脚轻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

(2)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3)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________?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4)   四围山色中,________。

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长享送别》)

(5)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答案】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2)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3)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

(4)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5)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

循循、骐骥、驽马、今宵、胸臆、吟啸、蓑。

故答案为:

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⑵骐骥一跃;驽马十驾;⑶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⑷ 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⑸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

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

(北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①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注释】①终了:

纵了,即使写成。

(1)全词抒写________(之情)。

用词典雅精致,如下阕为避免直白重复,分别以________、________指代书信。

(2)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几道是“古之伤心人”,请从上阕赏析词人是如何抒写伤心语的。

【答案】

(1)相思离别之苦;尺素;浮雁沉鱼

(2)①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离别之苦。

⑤直抒胸臆,用“消魂”与“惆怅”直接点明内心凄苦(或:

用“行尽”二字,极写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

③“江南”和“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

【解析】【分析】

(1)结合“离人”“惆怅”“情书尺素”“别绪”分析,这首词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

立足下阕内容,“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

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

“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

(2)“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

借事抒情。

这是说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

“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直抒胸臆,上片后两句是说,梦境里黯然销魂何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误。

这两句写得最精彩,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受;醒来寻思,加倍“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

“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但在重叠中又用反跌机势,递进一层,比“江南”一层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倍增绵邈。

故答案为:

⑴相思离别之苦 尺素 浮雁沉鱼

⑵①借事抒情(虚写、想像),梦中进入烟雨迷离的江南,寻找离人而不得,渲染相思离别之苦。

⑤直抒胸臆,用“消魂”与“惆怅”直接点明内心凄苦(或:

用“行尽”二字,极写求索之苦,反映思念之深之心切;“不与离人遇”,语气哀怨,满含遗憾怅惘)。

③“江南”和“消魂”反复出现,前后重叠,加强抒情力度。

【点评】

(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

官服。

③相如檄:

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

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

“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

(1)D

(2)“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分析】

(1)D项,“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表述错误,“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

原文“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意为:

你到达蜀地时,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并不是怀念过去与李正之一起雪中赏梅之景,时间指向将来而非过去。

故选D。

(2)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

“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

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

一“惊”字,有三层意思:

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

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

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

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

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

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

以此寄人,委婉而深厚,见情见志。

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故答案为:

⑴D;

⑵“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歌。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题目,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认真分析诗歌,认真分析所给的题目,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龙吟虎啸”和“和缓”相对,分别指稼轩词的豪放和细腻。

如上阕的气势、下阕的意境,都给人以“龙吟虎啸”的豪迈之感;又通过“须相忆”等,抒发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有“和缓”之感。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注)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

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注释】这首词大致创作于词人被贬黄州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

援情入理,情理互喻,既朴实又形象生动。

B. 上阕运用典故发端,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尘俗人生的否定。

C. 下阕以高歌结尾,情绪豁达开朗,充满了飘逸旷达超凡脱俗的闲适之情。

D. 全词语言意显词浅,带有口语化的痕迹,似乎毫不经意,然又颇具匠心。

(2)本词上阕蕴含作者多种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

(1)A

(2)①对世俗追名逐利的嘲讽,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蝇头,嘲讽之意一览无余;②对政治斗争相互倾轧的厌倦,词人感叹万事皆由前定,何必争个谁弱谁强;③对自身处境的悲愤,不问世事,全身远祸,未老放我,百年沉醉,抒发的是内心的无奈与悲愤。

【解析】【分析】

(1)A项,“情理互喻”“形象生动”错误,从词中来看,应该是全篇援情入理,情理交融,并非是“情理互喻”;同时“朴实”和“形象生动”本身就是矛盾的,且从词中来看,词人现身说法,真抒胸臆,言语是朴实的。

故选A。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功名利禄本是构成世俗观念的核心,而经历了人世浮沉的苏轼却以蔑视的眼光,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著甚干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虚幻,这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蝇营狗苟尘俗人生的否定;“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词人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也无须过分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