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党课讲稿22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00452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党课讲稿22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党课讲稿22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党课讲稿22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党课讲稿22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党课讲稿22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党课讲稿22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党课讲稿22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党课讲稿22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党课讲稿22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党课讲稿22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党课讲稿22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党课讲稿22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党课讲稿22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党课讲稿22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党课讲稿22页.docx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党课讲稿2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党课讲稿22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党课讲稿22页.docx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党课讲稿22页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

(党课讲稿)

前言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讲关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些精神,主要是讲新常态,适应新事态,认识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这样一个话题。

“新常态”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我们将从三个方面给大家作一个解读。

第一个,新常态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发展阶段的判断,是大判断,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第二,认识新常态的基本特征,还会有更宽泛的相关拓展内容,这里都回去讲新常态到底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其核心是什么,其他还有哪部分,这部分会讲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和其他内涵。

第三,从发展阶段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

认识新常态是为了适应新常态。

最后,引领新常态。

是这么一个逻辑关系。

一、新常态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发展阶段判断

(一)对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

下面,第一个内容,新常态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发展阶段的判断。

它是对当前,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变化而提出的一个重大的判断。

当时没有作出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下没有作出这个判断。

但今天,特别是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核心概念是论述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地分析这个发展阶段的九大特征的描述,所以新常态论与新发展阶段论是紧密相连的。

一个重大的判断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历史性、辩证性地认识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这是我们认识新常态要从阶段性的特点来把握,不然的话是一个从经济的某种速度变化、某些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来分析新常态,都是不全面的,应该是辩证地、历史地来认识,从阶段性特征来把握。

这稍微作一点展开,为何它是一个重大的关于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判断?

中国经济发展走过了很多的历程,现在现代化进入第四个历程,第一个历程是“五四运动”到建国,这是第一个阶段,国家民族独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标志的,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到来之后,我们马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到了1978年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阶段),到了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三中全会以来,到2008年又进入的第四个阶段,我们现在是新的阶段。

每一个阶段,的战略及施政方略是非常不同的,这种不同是建立在对当前形势的判断。

改革开放前我们是怎么判断的?

我们独立之后,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那时候是探索,但有一个判断,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当时也有冷战,通过计划体制能够解决我们的追赶的这样一些判断,是在这个阶段做出来的。

这个阶段作出来之后就靠政治,以阶级斗争,以政治决定经济的这样一些思路,这些判断之后,相关的政策就会有所配套,我们讲这么一个道理。

我们的判断和政策是一致的。

那到了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的阶段,邓小平是改革的总体设计师,作出了两大判断,这两大判断决定了后来改革开放一系列的政策。

第一个判断,当时的世界经济,有东西南北,全球的和平发展环境是时代的主题,不会有第三次世界大战,和平是主流,是不可能爆发大战争的,不可能从战备的角度来考虑经济建设和布局,这是一个。

发展,都要发展,要解决“南南”的问题,南部的问题、东边的问题,更多的是通过差距和发展来解决的,所以提出的和平与发展的理念,是这个阶段的特征。

还有一个判断,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论,中国经济没办法跳跃式地某种发展阶段,我们不通过发展农业、轻工业,直接进入重工业阶段,这是不可能的,可以部分地通过战略性地考虑这些重化工业,做一些投资和前期的安排,但积累的过程是不可逾越的,所以中国经济发展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需要商品经济,所以当时的判断在逻辑上是非常到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两大判断决定了改革开放政策。

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我们开放没有风险,开放反而能够得到很多利益,改革体制僵化,效率低下的计划体制,不能适应现代化,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以要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在两大判断的基础上作出来的。

这是第三个阶段。

现在我们进入第四个阶段,从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以来,中国经济内生地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个重大的变化是中国在2008年人均收入超过了3000美金,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中等收入水平以后的发展和中等收入前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它面临的环境和内在的一些要求及自身结构的体制的变化,都已经不一样了,所以需要一个新的判断,这个判断有点迟,早时候就该作出判断,但后来我们慢慢认识到这些变化原来是阶段性的变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所以,这一次的新常态指的是一种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对内外部总体发展环境的一个大判断,既然是新常态下,那就应有新政策、新战略、新任务。

所以,新常态是指现在这么一个新状况的未来时,第一个部分是对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的一种重大的判断。

(二)新常态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第二个问题,新常态提出的新要求。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说法,有一个总的要求,观念上要适应,这是一个新常态,不是旧状态、旧的工作方式,一些思路都要改变,因为不适应新的东西,不是它创新,是已经发生了内在的深刻的变化,必须去适应,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新常态的本质特征,新常态里的一些内在要求要去认识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新常态是一个新事物,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的新的任务、新的难题,我们必须去应对,这是总的要求。

具体而言,新常态需要做什么?

要完成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

过去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在十二五”规划就提出要做重大突破,要完成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任务,同时体制也要完善,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2020年。

发展的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体制上是要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里面包含了经济转型升级两个方面的内容。

这也是“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第一个目标的实现,当然为下一个“一百年”目标打下基础,新常态这个新阶段是有这么一个双重历史使命的。

同时,这个新的阶段并不是自然就会向好,自然就不会出现风险,甚至出现重大的风险危机,是这么一个时期。

所以一个说法是它面临发展的关口,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现代化面临一个发展的关口,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中央领导人经常说我们处在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这个坎得过,过不去就会有重大风险,它是这么一个目标导向。

具体的要求有两个方面必须要去适应。

第一个方面,适应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是这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说话。

经济下行压力很大,2014年、2013年、2012年的压力,连续三年我国的经济运行都在8%以下,是这样一个常态,而且还有下行的空间,调整没有到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并不是提出稳增长,要保高水平的增长的要求,当然稳定经济增长这也是一基本任务,但它并不是最根本的(任务),并不是盲目地要追求一个比较高的增长目标,没有这些说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一直是这样,十八大报告里就讲,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要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没有讲快速,这已经适应了新常态,中央现在提出来新常态这个概念,但在十八大的时候已经认识到这个变化,经济发展目标要适当,所以,重点的任务是把调结构、转方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是必须要完成的战略任务。

没有转方式、调结构,那稳增长是不可能稳住的,8%稳不住,那7.5%、7%也稳不住,甚至6都稳不住,没有动力,没有活力,没有新的增长点,转方式、调结构是培育增长点,是增强活力。

第二个适应新常态,就必须在一些重大的改革上有重大突破。

释放改革红利。

人口红利消失,上一轮的改革红利也消失殆尽了,这种情况下需要有新的红利来推动,发展的红利主要是来源于改革红利,所以适应新常态必须在改革突破。

所以昨天总书记在中纪委的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他讲了反腐败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常抓不懈,但同时他前面的一个说法是中国的改革和反腐败这两件事情都是重大任务,反腐败更迫切一些,但改革也是紧随其后,所以2015年以后的两三年内,改革的攻坚战完全地打响了,适应新常态要做的事情是要通过改革来适应,这是新常态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因为发展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要靠转型升级才能够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那必须在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上有一个重大的突破,这是第二个方面。

这是第一部分,新常态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发展阶段的判断。

二、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一)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

第二部分,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这次主要是从经济新常态,其实是一个全面的新常态,各个方面都进入常态的发展,社会发展也进入一个新阶段,但它主要还是讲经济新常态,是经济的一些特征。

“新常态”这个词最早是外国的,它不是一个经济学的标准的术语,但它是对一种状态、形式的很形象的判断,这个判断的意思是,很多海外的学者认为新常态是在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受到重创,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处在一个严重的风化调整之中,全球经济结构处在一个再平衡的过程之中,而我们期待的强劲的复苏、周期性的复苏没有来临,进入了一个长期阶段性、结构性的大调整,而且不断地深化,复苏有时候快一点,有时候慢一点,有时候又遇到新的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债危机,欧洲的经济不景气,2014年欧洲的经济还遇到了通货紧缩的问题,欧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采取了美国的量化宽松的政策,而且还把利率降到负以应对新局面。

日本“安倍经济学”有些效果,但缺乏持续性,它是一个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来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从本质上解决不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内生性的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所以,新常态的概念是对世界经济比较悲观的状态,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常态化的不佳状态,这是其原始意义。

那我们所说的新常态还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将“新常态”这个概念引用以后,一方面,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客观规律,内在的要素进行把握;另一方面,对中国发生深远变化且具有战略性影响的积极方面,我们要去认识。

所以新常态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好的目标。

那具体的内涵是5月份总书记在河南考察的时候提出来的,对其内涵全面地分析是在2014年11月份APEC会议上总书记讲的三个方面,总书记讲的三个方面即是基本特征、基本内涵。

经济发展内生的三个变化。

一个是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即速度“换档”,过去,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之后的一段时间,2009年、2010年,我们不认为中国经济在换挡,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只是受到外部的冲击,暂时地下来了,我们要采取一个政策将它拉回到它应有的10%的高增长的状态,我们也做到了,这是2010年我国的GDP增长速度达到10.4%,但只有一年持续不下去。

到了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连续4年内下降,而且开始的时候下降比较猛,从10.4%降到9.3%,下降1.1个百分点,从9.3%下降到7.8%,下降1.5个百分点,但过去两年(2013年、2014年),是新一届政府上台执政的头两年,我们的增长速度还在下滑,但下滑速度已放慢。

这就形成一个下降的趋势,拉上去还得回来,这说明了我们的经济下来不是外部环境引起的,也不是我们政府不努力,而是一个内生的阶段性的变化引起的,一定要这么认识。

所以经济增长换挡不是换了档以后还有更高的档,不是这么回事,它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增长速度下来了,所以,经济增长降到7%到8%,甚至7%左右,再广泛一点,6%到8%之间的中高速增长是一种常态化的增长,这时候追求8%的增长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不可能的,要追求的话,就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而且我们确实付出这样的代价。

2009年的四万亿的投资,宽松的货币政策,现在带来一系列的后遗症,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其中之一,产能过剩的问题造成现在PPI持续地下滑,连续下滑3年,甚至还有第4年、第5年,现在没有影响CPI,如果CPI变成负的,那就会变成通货紧缩。

我们的经济增长下来,这是一种新常态的最基本的原始特征。

那相应的变化,出口常态化、消费常态化、投资常态化,我们的产业发展常态化,我们现在的投资还未进入常态化,出口已经常态化,消费也差不多进入常态化,但投资还在下行,没有到位。

我们过去的投资长期高增长,平均20%以上,2003年到2012年连续十年,我国的投资都在20%以上,这十年中年均增长速度26%,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我们投资更快,我们要抵挡经济下行,投资要更多,超过30%,但到了最后,2013年我们没有办法再保持30%的增长,只有19.3%的增长,第一次跌破20%,是这么一个变化。

这个变化并不是讲跌了20不是就能止住,那现在连20%,17、18%都保不住,2014年增长速度又进一步地下滑,甚至是加速下滑,目前统计数据还没有完全出来,约为百分之十五点多,一年下降4个多百分点。

我们的投资是向常态化的发展,这个常态是10%左右,甚至是10%以下,那经济下行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出口很早就常态化了,增长速度只能保持在GDP的同步水平,甚至比GDP还要低一点,有低有高,但基本与GDP同步。

我国的消费稍微偏高一点,还具有持续性。

我国的工业也是从十几的增长降到十,最后降到九,现在只有八点几的增长,甚至要降到八以下,与GDP同步,只有七,这些都是由常态化向新常态转变的。

所以这几年的经济运行认为是一种向新常态转化的一个过程,其中反映了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这是最典型的,这是第一个。

看中国经济就得看这个就很悲观,所以,我有一次参加国际研讨会,与国际的一些专家、投资者交流,我说:

你们总是从速度来看中国经济,经济速度不断地下滑,总是看增长率,最后得出中国经济要崩盘,要硬着陆,要出现危机,这是一种很不全面的看法,看中国经济至少在这个阶段看速度有些悲观,但我们也不应该悲观,因为我们的增长水平是国际上到目前为止还是最高的。

我们要用一个相对概念来认识。

美国过去在3%到4%的时候,我们的增长速度是10%,3:

1,中国是3,美国是1,3:

1的速度。

那现在美国的增长速度只有2%,中国的增长速度有7.2%、7.3%,2014年中国的增长速度在7.3%,我们还是美国的3倍多,我们的相对强势并未改变,只是受到全球经济影响和自身阶段性的影响下移了一个台阶,还保持在中高速。

所以,看中国经济的速度比较悲观。

但要看第二个特征,那就应乐观起来,即经济结构的积极变化,或按总理的说法,“深刻的经济结构变化正在现在的经济发展运行中发生”,哪些经济结构的变化?

有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有很多,都在发生一些变化。

讲主要的变化,中国经济有一种力量在企稳,在不断地酝酿一个新的增长动力,这样一个过程是结构变化的过程。

那经济增长最大的动力来自于第三产业的稳定,甚至是上升的趋势在开始形成。

第三产业的变化发生了两次拐点,一个是1994年第三产业的就业超过第二产业,这是第一次变化,一个现代经济增长结构中,就业主要是靠服务业驱动的,这在现在已经形成有20年了,但这个变化不足以讲第三产业的强势地位,只有到了2013年我们又实现了第二个变化,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第三产业的GDP增加值占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个变化才确认了第三产业的强势作用,这是一个重大的结构变化。

城镇化超过50%是重大的结构变化,但50里面是也水分的,我们将农民工的非农人口都当做城市人口,但非农人口,2.6万亿的农民工既非农也非工也非城也非乡,所以是这么一个中间状态,不能完全算城镇化。

所以用常居人口算城镇化,是高估了中国的城镇化水平。

用户籍人口,又低估了。

应取这两者的中间,有40%,没有突破50%,所以现在城镇化还是一个问题,当然总体的结构还在变化,但城镇化太慢了。

第二个方面,制造业在升级,高端、新型制造业也在不断升级,制造力也在增强,其中也包括重化工业增长的调整,这都是它的变化,一些传统的要素比重在降低,速度在下降,一些新的东西比重在上升,速度在加快,形成一个新的结构,总体的制造业就开始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造船、汽车、通用或专业设备的制造方面,一些新兴产业,高铁,高铁属于重大装备制造业,电力设备装备,还有光伏产业等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我们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所以结构是在优化的过程之中,是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三产业比重出现一个重大的拐点变化。

还有一个亮点,就业增长比较快。

新增就业,我们在7%多一点或8%以下的连续三年的情况下,每年新增就业都超过1300万,新增非农就业超过1300万,在过去要达到一年新增1300万要多少增长?

十年前的GDP在10万亿人民币的时候,我们要15%的增长才能新增1300万,那样现在7%的增长就可以达到1300万,那我们的就业形势是在好转的。

整体的就业形势比较好,当然有结构性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结构性失业等问题,这是摩擦性事业,这都是不可避免的,这与结构调整有关。

所以,就业形势好,它本来不是一个结构,但它会带来结构变化,带来两个结构变化。

第一个结构变化,它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第二个变化,带来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

这是我们需要的,因为我们过去的增长确实存在一段时间内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这个过大的问题会影响经济持续性和消费,也是社会的一种不公平的程度上升的问题。

现在就业的转好,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两个结构,一个是需求结构,一个是收入结构。

需求结构是消费的比重上升,所以中国经济结构在向好,消费率在上升,消费增长速度没有下降,调整到一个稳定的水平,甚至以后还有上升的潜力。

那这个结构变化是国内结构失衡,需求失衡方面在改善,消费的贡献力和拉动力在上升。

这是我们最需要的结构变化,因为供求平衡,消费是最终需求,我们投资只是一个中间需求,它最终形成的是供给增长,所以它是投资和消费之间有一个平衡增长问题,那我们现在看来,这个是向好的,是改善的。

第二,收入结构的变化,现在连续两年,城乡总收入的增长速度已超GDP,我们分配给劳动者报酬的比重在上升,而政府所得,企业所得方面,包括折旧部分比较稳定,税收和企业的利润所得的比重是在下降的。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发生着积极变化。

这在过去,居民收入比重在不断地下降,现在在回升。

在八九十年代,这20年左右,我们的增长假如达到10%的话,我们的收入增长只有7.5%,要打三折,甚至有的年份可以是6点几折,那现在它的速度增长超过了GDP,只能超过一点,因为它的总量还是GDP这头大,这边多一点,超一点是可以的,但不可超很多,这也是一个很大的结构变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中国经济的结构在优化的过程之中,这是第二。

第三,总书记讲的变化,增长动力的变化,他说是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我们过去的增长是建立在高投资、高投入的基础上,我们希望做一个重大的转变,靠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靠劳动生产力,靠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来带动经济增长,那这个过程,现在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要素投入,现在成本很高了,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都是比较高的,这种情况下,第一是必须要提高效率和创新,在现在这种情况,加上改革的一些政策,这个变化也是在不断地显现出来,这是增长动力的变化。

这三个变化是我们经济新常态的一个基本内涵。

(二)经济新常态的扩展内涵

经济新常态不仅是基本内涵,还有一些拓展的内涵,有三个方面的拓展的内涵。

第一个方面拓展的内涵,这个新常态是与全球相关联的新常态,我国的发展离不开全球的发展,出口会受到影响,我们许多的活动,包括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中国资本输出的新常态,那肯定要受到全球格局的重大变化的影响,所以新常态也包含着全球的新常态,外部环境的新的变化,这个是情理之中,它不是我们自身的,但它是与外部的一种关联。

第二个方面拓展的内涵,新常态一定包含着体制的变化。

“两个一百年”,其中第一个“一百年”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的目标,一个是改革的目标,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制度,一定要适应新发展的要求,特别是2014年的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它包含在这个体制之中。

依法治国,改革一些深层次的体制障碍,消除体制性障碍,建立一个新的体制。

这个变化也是新常态的一种需要,当然,从另外一个发展的角度而言,我们需要这种提供的动力,但从制度的完善、公平、效率的角度而言,那更应在这方面下工夫,所以新常态意味着体制改革的深化,体制的深刻变化,当然,这是两个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是今天第二讲要重点讲的是政策的新常态,既然经济环境变化了,出现了一些新常态的特征,相应的政策,面临的任务都要发生深刻的变化,追求的增长目标、主要任务、主要手段、调控方式、调结构的方式、改革的一些政策的出台,都要有常态化的,新常态派生出一个政策的新常态。

所以,过去两年经济的变化,政策的变化,创新,但企业很不适应新常态的变化,也不适应中央作的一些重大的政策创新以及变化的不适应,还是老思路,希望经济下行,放松货币政策,开闸放水,还在天天搞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这不适应新常态,中央的政策已经变了,但很多地方不适应,没有变,还是老变化,那最后经济肯定没有什么气色,所以是越来越糟。

所以新常态里面,除了这三个基本特征以外,还包含了三个带有外部性的特征,政策的变化、体制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政策的变化即政策的新常态,这是第二讲的重点内容。

(三)新常态的九大阶段性特征

新常态从描述来讲还有第三个方面,九大阶段性的特征,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新常态更进一步地从三个基本方面进行划分,“变化+必须句式”,总的变了,过去怎么样,现在变了,变了以后有什么要求,应该怎么做,给我们提供一个适应新常态的思路。

一共是九个方面,首先是从三大需求,消费、投资、出口。

再是产业、竞争,产业生产要素的优势变化、市场竞争、自然环境的约束、生态环境的约束,再是风险,风险化解、宏观调控等,一共九个方面。

过去是怎么样的,现在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变化,这个变化提出什么要求,我们必须要去怎么做。

环境的承受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必须适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环境问题是自身的价格、资源量的限制,它造成的污染、负效应,老百姓有意见和期待,这个必须要推动,所以讲这么一个句式,它的逻辑是转变,再是要求,再是必须。

三、从发展阶段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

(一)新常态不是已经实现的状态,而是一种新的发展目标

这一部分的第三点,从发展的阶段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是一个带有总结性的,有人问我新常态到底是一个什么个状态?

是已经实现的,还是没有实现的?

我有回答,我说,新常态不是已经实现的状态,而是一个新的发展目标,是一个未来时。

我在讲课的时候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们没有进入新常态,因为我们描绘的新常态是经济增长速度下来了,但结构在优化,动力在发生变化,我们搞稳中有进、稳中有升,中国经济的效益和质量在提高,是这样一个描述。

我们没有进入这种状态,就说明我们要努力,这是我们的一个新的目标,我们是要把新常态要求达到的目标描绘出来,我们追求的是这种新常态,而不是另外一种新常态。

所以新常态不是现代时是未来时,我们在向那个好的方向转变,这是一层意思。

还有一个新常态,它是有两种,我们要避免一种,进入这种,是两种新常态的认识。

一个是好的新常态,一个是坏的新常态。

何为好的新常态?

好的新常态是指这个常态阶段,中国经过发展,最后从中等收入国家变成了中高收入或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目标,实现了“两个一百年”的目标,那这个发展的趋势和特征便是好的新常态的特征。

那我们的描述,“增长放慢”,放慢了,从10%降到8%降到7%,“并企稳”,不能再降很多,降到5%、4%、3%,甚至是负增长,零增长,那就完了。

“增长放慢并企稳”,现在还未企稳。

“结构不断优化,最终实现经济的全面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升级版最后打造完成了,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中高以上发达水平,现代化基本实现,现在还有距离。

那坏的新常态是什么?

进入这种新常态的状况与阶段,所有国家都经历过,如拉美国家、东南亚国家、“亚洲四小龙”、前苏联的东欧国家,甚至拉丁美洲等,过去一百年之中,全球有五六十个国家都进入这个状态,新常态是一个普遍的状态,但大多数失败了,90%的失败,10%的成功,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失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所以它就会出现一个增长缓慢并持续低迷,放慢还继续放慢,放到最后变坏了。

结构不是优化,是持续恶化,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