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0080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docx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docx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理论指导】

把STME教育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融合和创新,强调问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倡学科之间的整合和融合,在教学中提出没有明显的边界条件和操作路径的问题来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创造力的发展,我们要看到一个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存在,把学生当成一个可持续可发展的人。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五课。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称为温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并且探究了水的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变化。

本课开始要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了。

首先激趣导入:

给同学们表演魔术——“隐形的文字”,当老师往杯子里加冰块后,杯子上面的文字因为水珠的产生颜色变浅最后消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让学生把一次性杯子里的冰块倒入另外一个玻璃杯,观察放入冰块的玻璃杯的外壁,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选择“盛有冰块的杯子外壁上的小水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引导启发学生大胆的做出假设,鼓励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对每种假设从多个角度进行质疑和分析,通过实验“观察空杯、装自来水的杯子和装冰块的杯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与温度的关系;再通过“设计双层杯子”、在普通杯子和双层杯子里导入冰水观察探究杯子外壁的小水珠的形成与空气中水蒸气的关系,最后得出“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的结论,为下一课《水和水蒸气》的研究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现象的物体,这个时期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通过前几节课些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冰吸热会融化成水,有初步的观察分析、猜想和动手能力,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

设计制作“双层杯”,探究杯子外壁的水珠与空气中水蒸气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作品制作法。

【教学准备】

1、每个实验小组准备2组器材:

A组器材(探究“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吗”):

1只100ml烧杯,1个勺子,2只50ml烧杯,1瓶水,餐巾纸。

B组器材(设计制作“双层杯”):

1个大玻璃杯,1个小玻璃杯,1个大塑料杯,1个小塑料杯,1个透明胶布,1块泡木,2根塑料密封条(50cm),1把剪刀.

2、教师准备:

课件,1个写有文字的大杯子,碎冰块,大勺子,实验记录单,10只250毫升烧杯(装冰块)。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

老师给同学们表演魔术——“隐形的文字”,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魔术的名称叫“隐形的文字”,大家可以看见我手中的容器外壁上有一个字,现在我往杯子里加冰块,大家仔细观察,会有什么奇迹发生呢?

容器外壁上的字隐形了!

同学们想知道这个魔术的原理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在玻璃杯里加冰块进行观察,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教学反思:

魔术——“隐形的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迅速集中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2、新授

1、观察放入冰块的玻璃杯。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提出问题——“水珠从哪里来”,掲示课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把一次性杯子里的冰块倒入另外一个杯子进行观察,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选择“小水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板书:

“水珠”和课题)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观察放入冰块的玻璃杯,很容易就会发现杯子外壁产生大量的水珠,提出“水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开启新课的学习。

2、讨论分析“水珠是冰化成的水吗”

【设计意图:

从三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选择学生最想知道的问题来讨论,可以暴露他们的“前概念”,通过生活经验寻找实证推测“水珠不是冰化成的”,再顺水推舟让学生探究“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吗?

”】

鼓励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测,寻求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对别人的猜测进行质疑。

(如果是杯子漏了,水应该从一个地方漏出来,不是向这样杯子外壁都有水珠;我们加冰的时候没有碰着杯沿,不是冰块碰到杯沿化成水流下来的......)

【教学反思:

学生对“水珠是冰化成的水吗”这个问题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培养了学生勇于质疑、讲究证据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3、探究实验:

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吗?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设计是有层次的,实验分为两步,先通过对比实验观察水珠的出现(初次体验),推断出水珠的出现与冰有关(初步内化),再通过生活经验来修正推断,初步认识“在冷的物体上容易产生水珠”。

(1)拿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其中一只杯子装入常温下的水,一只

杯里什么也不加,与加冰块的杯子进行对比,观察杯子的外壁是否也会出现许多小水珠,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单

(一)。

(2)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在冷的物体上容易产生水珠。

)(板书:

遇冷)

(3)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苹果从冰箱里拿出来,过一会就有水;冰棒从冰箱里拿出来,过一会袋子上会有水;冬天,在家洗澡时,墙壁上会有水......)

【教学反思:

对比实验让学生推出“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再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水珠形成的现象,拓展思维,让学生认识到“在冷的(温度低的)物体上容易产生水珠”。

4、学生活动:

设计制作“双层杯”,探究“水珠的形成与空气有关吗?

【设计意图:

通过制作双层玻璃杯活动,将工程与设计,数学融入科学教学,在教学中提出没有明显的边界条件和操作路径的问题来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创造力的发展。

1、玻璃杯外壁的水珠既然不是冰化成的,哪小水珠是究竟是从哪

里来的呢?

是什么物质变化而成的呢?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原有的生活经验,我们能作出哪些新的假设?

(启发:

跟杯子外壁接触的是什么物质?

空气。

2、杯子外壁的小水珠的形成与空气有关吗?

如果把杯子与空气隔离,是不是就没有水珠产生呢?

下面我们设计制作一个“双层杯”来探究“水珠的产生与空气有关吗”这个问题。

(1)老师给出产品制作的具体要求:

1>小杯子放入大杯子中,小杯子杯壁不要接触大杯子;2>小杯子的杯口与大杯子杯口对齐,杯口之间的缝隙要密封;3>节省材料,设计美观,计算出你们小组设计的双层杯子的成本价(大小玻璃杯每个2元,大的一次性杯子1个5分,小的一次性杯子1个3分,一根塑料密封条2分,一块泡木2分,一个材料只要用过都算入成本价,透明胶带不计入成本。

)4>动作一定要轻,不要用蛮力,注意安全;5>制作时间6分钟;

(2)学生制作,老师巡视。

(3)学生作品展示,教师点评,让学生针对不足进行修改。

(4)实验:

在双层玻璃杯里放入冰块,观察内层杯壁外是否有水珠产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单

(二)上。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空气

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珠。

(板书:

水蒸气)

【教学反思:

通过制作双层玻璃杯活动,将工程与设计,数学融入科学教学,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和创造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学生用自己设计的产品进行实验,探究“水珠的形成与空气有关吗?

”,实验现象明显,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习自信心。

3、知识拓展:

【设计意图:

让学生认识“冷”是相对而言的,只要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它温度低的物体就会凝结成水珠。

1、在烧杯中倒入半杯热水,学生观察,思考“杯子内表面的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解释魔术“隐形的文字”的科学原理。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观察,看见在常温下的玻璃杯倒入热水后内壁也产生了水珠,产生认识冲突,通过讨论和分析,纠正学生“冰箱里很冷的物体才会产生水珠”的错误认识,总结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空气冷的物体就会凝结成水珠”。

4、课外思考:

【设计意图:

将探究活动拓展到生活中去,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课外思考”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

装冰水的杯子外壁的水珠会一直存在吗?

水可以变成水蒸气吗?

是什么原因促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教学反思:

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决定课后去探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5、水珠从哪里来

遇冷(温度较低的物体)

水蒸气小水珠

 

《水珠从哪里来》【实验记录单】

实验一:

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吗

对杯子的操作

看一看:

杯子外壁有无水珠产生

(填“有”或“无”)

摸一摸:

感受杯壁的温度

(填“冷”或“不冷”)

想一想

(实验结论)

空杯

水珠的形成与冰()(填“有关”或“无关”),温度()的物体容易产生水珠。

(填“高”或“低”)

装自来水

装冰块

 

实验二:

水珠的产生与空气有关吗

对杯子的操作

小烧杯外壁有/无水珠产生(填“有”或“无”)

实验结论

普通小烧杯

空气中的()

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双层玻璃杯(隔离空气)

【双层玻璃杯的成本】。

“水珠从哪里来”实验结论:

遇()

()水珠

凝结

 

【教学后记】

在这节课中,用魔术——“隐形的文字”激趣导入,引起学生注意,迅速集中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探究活动“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吗”先让学生大胆猜测,然后通过实验探究,用实证推测出“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温度较冷的物体容易产生水珠”;通过制作双层玻璃杯活动,将工程与设计,数学融入科学教学,在教学中提出没有明显的边界条件和操作路径的问题来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创造力的发展,提倡学科之间的整合和融合,渗透节约资源的意识,重视学生的可持续性质发展,把STME教育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和创新,取得不错的教育效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了本节课的一些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学生的组织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可以通过控制实验器材来有效的组织学生有序的进行探究实验,还可以加强学生学习过程性的评价,督促和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制作“双层杯”的玻璃杯材料还是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考虑可以换塑料杯代替。

总之,要有效的把STME教育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融合和创新,需要我们的一线教师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我们要看到一个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存在,把学生当成一个可持续可发展的人,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有效的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