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0121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docx

星光一号井井下物探成果报告

 

内蒙古星光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号井1604工作面井下物探

成果报告

(送审稿)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4年8月

 

项目名称:

内蒙古星光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号井井下综合物探

委托单位:

内蒙古星光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承担单位: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院长:

董书宁

总工程师:

虎维岳

项目负责:

代凤强

报告编制:

李明星侯彦威

审核:

曾方禄

项目成员:

侯彦威、李明星、康杰杰、赵广军、庞少东、张卫华

完成日期:

2014年8月

前言

内蒙古星光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号井(以下简称“星光一号井”),2011年11月由原“伊盟西部煤炭工业运销公司一矿”更名,该矿井隶属于内蒙古星光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行政区划隶属鄂托克旗棋盘井镇管辖。

1604回采工作面,位于井田16号煤层中部一采区中部。

煤层底板下有一层平均厚度18.51m的砂岩含水层,其含水性弱,局部地段变薄。

16号煤层底板至奥灰顶界厚度27.39~50.73m。

根据地质资料,井田奥灰水位标高为1145.17~1056m,16号煤层开采标高为1190~1070m,部分区域为带压开采,若底板裂隙发育则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水有沿裂隙顶托补给的可能。

在工作面回采期间底板水也有可能沿底板扰动裂隙带涌入工作面,对工作面安全回采构成一定威胁,因此在工作面回采前需要对工作面底板富水性异常分布范围进行物探探测,以查清工作面底板含水层富水异常区的分布范围、特征及相对强弱,为工作面探放水工作的设计、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1604工作面的井下数据采集工作于2014年8月22日完成,之后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解释,现提交1604工作面井下物探成果报告,供矿方在防治水工作中参考使用。

在数据采集与资料分析解释过程中,内蒙古星光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一号井各主管处室领导及技术部同志们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报告内容包括文字报告一篇、附成果图4幅。

 

目录

目录1

1概况2

1.1目的任务2

1.2工作面概况2

1.3地质概况2

1.4地球物理特征6

2工作方法与技术7

2.1方法选择依据7

2.2方法原理7

2.3仪器设备8

2.4施工技术9

2.5测点布置与工作量10

2.6技术保障措施与数据质量评述10

3资料处理与解释11

3.1资料处理方法11

3.2资料解释方法11

4成果资料分析12

4.1断面异常特征12

4.2平面异常特征13

4.3异常性质推断14

5结论及建议14

1概况

1.1目的任务

采用矿井瞬变电磁探测技术探查工作面底板岩层0~80m范围内富水性异常分布范围、特征及相对强弱,为防治水工程与技术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1.2工作面概况

1604回采工作面,位于井田16号煤层中部一采区中部。

工作面条带宽度135m,条带推进长度约867m,开采面积约0.117km2。

1604工作面条带内可采16号煤层厚度4.75~6.64m,平均厚5.5m。

1604工作面条带内煤层底板标高为1120.0m~1140.0m之间,煤层埋藏深度为150.0m~200.0m之间,平均埋深180m左右,倾角6°~8°。

煤层结构简单,一般无夹矸,局部含1~2层夹矸,夹矸厚0.05~0.27m,夹矸层位稳定,岩性主要为泥岩、炭质泥岩。

1.3地质概况

1、地层

井田位于白云乌素Ⅰ勘探区的东北部,根据内蒙古义民资源勘查与环境检测有限责任公司编制的《内蒙古自治区桌子山煤田白云乌素Ⅰ勘探区伊西一矿(整合)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本矿井地质特征简述如下:

1、奥陶系下统(O1):

为石炭~二叠系煤层之基底。

按岩性特征及动物化石,分下部岩段及上部岩段。

桌子山组(O11):

分布在本井田东北侧煤层露头外的山上,为兰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致密质纯,含有直角石等头足类化石,约厚200m以上。

三道坎组(O12):

分布在本井田西侧西来峰逆断层以西。

为深灰色薄层石灰岩、黄绿色薄层状砂泥岩、钙质泥岩及薄层灰岩。

全层厚大于400m。

2、石炭系(C):

本井田的主要含煤地层。

本溪组(C2b):

以灰白色致密坚硬的石英砂岩及薄层灰黑色泥岩组成,夹薄煤1~2层,一般不可采。

底部与奥陶系平行不整合的接触面上有鸡窝状山西式铁矿。

砂岩颗粒由下而上有变细趋势,厚度变化较大,全层厚度6.61~34.63m,平均厚23.04m。

太原组(C2t):

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

组成岩性为砂泥岩,煤层及中、细砂岩。

本组下段地层含煤丰富,共含煤五层,13、14、15、16、17号层,称丙煤层。

本段岩石粒度较细。

上段地层含煤较少,煤层也薄,细中砂岩逐渐增多。

厚度由56.57~87.04m,平均67.46m。

3、二叠系(P):

是本井田含煤地层之一,根据岩性特征,颜色等将其分为上下两统。

下统(P1):

根据岩性特征及含煤情况又分为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

(1)山西组(P1s):

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段,含煤四层,7、8、9、10号层,合称乙煤组,富煤层段在本组下段,含煤稳定,中上部多以中、粗砂岩夹砂质泥岩组成。

根据富煤情况及岩性特征,将此组又分为四个岩性段(P1s1~P1s4),各段岩性分述如下:

第一岩段(P1s1):

其岩性下部为灰色、灰白色砂岩、粘土岩及砂质泥岩,与煤层互层,含8、9、10号三个煤层,称为“乙煤组”或“中煤组”。

上部岩性以灰色、灰白色砂质泥岩及灰黄色中粗粒砂岩为主,含砂质泥岩。

井田内该岩段厚度约23m。

第二岩段(P1s2):

岩性以灰白色中粗粒砂岩为主,夹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含煤线,层位相当于5号煤层,很不稳定,仅局部发育,呈薄煤层或煤线。

该岩段底部粗砂岩局部含砾。

核实区内零星出露,厚度约34m。

第三岩段(P1s3):

据区域资料,岩性以灰黄绿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细砂岩、粉砂岩及1~2层薄煤,相当于2、3号煤层位,局部发育,呈薄煤或煤线,称甲煤组(或上煤组)。

核实区范围内厚度约15m。

第四岩段(P1s4):

据区域资料,其岩性下部以灰白色、局部风化面呈浅褐红色中粗粒砂岩为主,该层砂岩底部含砾石。

中上部岩性为灰黑色粉砂岩、砂泥岩互层夹不稳定的砂质粘土岩。

零星出露厚度约20m。

(2)下石盒子组(P1x):

为灰白色巨厚层状中~粗粒砂岩夹少量灰绿色砂质泥岩组成。

根据岩性将此组分为三个岩性段(P1x1~P1x3)。

本组不含煤。

本组厚度较稳定,总厚在200m左右。

上统(P2):

为一套紫红、灰紫、灰绿等杂色砂泥岩,砂质粘土岩及中、粗砂岩组成。

由于本统岩层胶结松软,易风化剥蚀,只在中部分水岭的山上有零星残存。

4、第四系(Q):

本井田北部的白云乌素沟、黑龙贵沟及其它本井田内小的冲沟内多被此层覆盖。

洼地上多为黄土、砂土及风积砂。

阶地上为半胶结及松散砾石层。

河床内多为沉积砾石或砂粒,厚度0~10m。

2、煤层

本井田内煤层自上而下编号为2~18号。

按各煤层在地层中所占空间位置及组合,将其分为三个煤组,即甲、乙、丙煤组。

甲、乙煤组在二叠系山西组的中部及底部,丙煤组在石炭系太原组的下部。

甲煤组含2、3、4三个煤层,为薄煤层或煤线。

乙煤组含7、8、9、10四个煤层,其中8、9号两层煤较为发育,为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

丙煤组包括14、15、16、17、18号五层煤,其中16号煤层全井田发育,为主要可采煤层。

井田内可采煤层为:

8-1、9-2、16-1、16-2、17号五个煤层。

1、8-1号煤层、9-2号煤层已采空。

2、16-1号煤层:

本矿井主要可采煤层,全区可采。

厚度0.51~3.81m,平均2.16m,一般厚度为1.70~2.00m以上,夹矸0~8层,一般2~3为层结构较复杂的较稳定煤层。

3、16-2号煤层:

本矿井主要可采煤层,全区可采。

厚度0.82~4.75m,平均2.26m,一般在2.30m以上。

夹矸0~8层,一般为3层,属结构较复杂的较稳定煤层。

4、17号煤层:

厚度0.40~1.50m,平均0.86m,仅西部区外补37及8566孔达不到可采厚度,但插点后不影响区内,属厚度煤质变化较大的不稳定煤层。

3、水文地质概况

(一)地表水系

本井田位于桌子山背斜西翼南部的转折端。

为半干旱的半沙漠区,少量的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

强烈的蒸发,地形高差的限制,地表水系很难形成。

井田内小型干沟较多,主要有北部的白云乌素和南部的棋盘井沟,只在雨季偶发洪流,经阿布且亥沟和拉僧庙沟注入黄河。

矿区北部为低山丘陵地,南部地形较低,为荒漠化平地,区内一般海拔标高在1270~1330m,黄河水面标高为1065m。

地表无常年迳流,因此矿区的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

但由于降水期集中,偶发洪流下泄迅速,只有很少部分可补给地下水,致使井田内的各含水层含水性贫弱。

(二)含水、隔水层带

1、松散的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组

风积砂、黄土状亚砂土、半胶结的阶地砾石层分布零散,厚度0~10米,透水而不含水。

南部平缓地区较厚,1966年施工的168号钻孔抽水试验q=0.679L/s·m,K=26.02m/d,硬度为8.58德国度,矿化度0.295g/L,为HCO3-1-Ca2+·K++Na+型水。

2、坚硬岩层裂隙孔隙承压水含水层

第Ⅰ含水带(P23):

紫红色、砖红色的砂泥岩及灰白色、深绿色中细砂岩互层,厚度0~150m,含水微弱,抽水试验q=0.109l/s·m,K=0.119m/d。

本井田内基本无此层出露。

第Ⅱ含水带(P1s4—P1s3):

上部为灰白色粗中砂岩,下部为中细砂岩、泥岩夹粘土岩,岩层大部分裸露于地表,风化裂隙较发育,地面坡度较大。

含水层平均厚104m,155号钻孔资料q=0.0639L/s·m,K=0.476m/d,矿化度0.211k/L,总硬度为6.38德国度,水质类型为HCO3-Ca·K+Na。

第一隔水带(P1s3下部):

砂泥岩粘土岩及2号煤,一般厚6m。

层位较稳定,隔水性较好。

第Ⅲ含水带(P1s2—8号煤顶):

灰白色粗中砂岩及细砂岩,平均厚26.87m,含水微弱。

第二隔水带(P1s1及8、9号煤层):

主要为粘土岩、砂泥岩,8、9号煤层厚9.85m且较稳定,隔水性能良好。

第Ⅳ含水带(C2t2及16号煤层顶板岩层):

灰白、浅灰色细砂岩局部中砂岩含砂泥岩,平均厚度15.63m。

含水弱,抽水试验资料:

q=0.000442L/s·m,K=0.00362m/d,总硬度24.6,矿化度1.126g/L,类型为SO4·HCO3·Cl-K+Na·Ca型。

第三隔水带(16号煤层及砂泥岩):

一般厚6m。

靠近西来峰断层一带含水层变薄,但总体隔水性较好。

第Ⅴ含水带(16号煤底~O2):

灰白色细砂岩、中砂岩、局部为含砾粗砂岩,平均厚度18.51m。

8531钻孔内含水层5m,弱含裂隙孔隙水。

q=0.000254~0.00217L/s·m,K=0.00139~0.545m/d,总硬度72.1~14.66德国度,矿化度3.675~0.776g/L,水质类型为Cl·SO4-K+Na·Mg。

该层含水性弱,局部地段变薄,下有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水,有沿裂隙顶托补给的可能,生产中一定要引起重视。

各隔水层层位稳定性较好,但在断层附近或乙煤组、丙煤组采空区,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被破坏,有可能造成局部涌水量加大,应予以注意。

(三)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水

地质报告揭露奥陶系灰岩钻孔很少,未作抽水试验。

一般含水微弱,但在西来峰断层以西的拉僧庙水源区含水较丰富,据106号钻孔抽水试验资料,q=O.551L/s·m,K=7.88m/d。

105号钻孔抽水试验q=O.581L/s·m,K=1.32m/d,该钻孔已成为公乌素矿区供水水源孔。

但由于岩溶裂隙发育程度很不均一,赋水程度往往相差悬殊。

总的看西来峰两侧含水差异性很大,西南部较丰富,东部含水较微弱。

参照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5月编制的《伊盟西部煤炭工业运销公司一矿16煤层奥灰带压开采安全性评价》报告,本井田内无揭露奥陶系的钻孔,未作过正式抽水试验,白云乌素Ⅰ区内只有145、8523及4号孔进行过抽水试验,其单位涌水量为0.00353~0.50598L/s.m,另有华泰洗煤厂水源井揭露奥陶系灰岩153m,Q=28m3/h;星光一号井副斜井水仓中揭露奥灰,厚度不详,估算涌水量约11m3/h。

本矿区(10号、8523、145号钻孔)16号煤层底板至奥灰顶界厚度27.39~50.73m,岩性包括石英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细砂岩,16煤与奥灰之间以砂岩为主。

在精查地质报告中,将这一段划分为第Ⅴ含水带,据区域抽水资料,q=0.000254~0.00217L/s.m,K=0.00139~0.545m/d,渗透性很弱,并且山西组底部含有泥岩和山西式铁矿,具有较好隔水作用。

因此,相对于奥灰含水层而言,它能够阻止奥灰水进入16煤采空区,可以认为是一个相对隔水层。

这些岩层中既有阻水性较好泥岩和砂质泥岩又有抗压强度较强的砂岩,有利于16煤开采安全。

根据井田内3个奥灰钻孔和井田内的水源井资料,奥灰水位标高为1145.17~1056m,若取最高水位1145.17m,M0为隔水层厚度,取最小厚度27.39m,在井田最低开采深度为1070m时,P=1.03Mpa;代入公式计算得T=0.04Mpa/m。

按《煤矿防治水规定》附录四规定,在底板隔水层完整地段,当突水系数值小于0.1Mpa/m时,或在底板受构造破坏块段突水系数小于0.06Mpa/m时是安全的。

据此可以认为在整个井田内,1145.17m以上为非带压区,开采是安全的,而1145.17m以上为带压区,但16号煤突水系数T都小于0.06Mpa/m,在无导水构造的情况下开采是安全的。

当取奥灰最低水位1056m时,已低于1070m开采标高,整个井田为非带压区,无突水危险。

根据突水系数值和断层的分布状况可以看出,在本矿井大部分区域回采是安全的,只有在断层附近回采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1.4地球物理特征

不同岩石具有不同的导电性,一般泥岩、粉砂岩、中粗砂岩的电阻率值依次增高,而灰岩电阻率更高。

煤系在垂向上的岩性变化,表现为电阻率的升高或降低;顺地层方向岩性变化一般较小,表现为电阻率较均匀。

当煤系稳定时,垂向上电阻率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顺层方向导电性相对均一。

当煤系砂岩中有充水裂隙,或受断层切割导致破碎带含水时,由于水体良好的导电性,使构造处与围岩产生明显的电性差异,这就是用矿井电法进行水文地质探测的地球物理前提。

2工作方法与技术

2.1方法选择依据

矿井瞬变电磁探测法,在国际上广泛应用,并在近十几年煤矿防治水方面取得长足发展的煤矿物探新技术。

该技术是采用测量地层中建立特定磁场的分布规律,对含水、导水构造进行探查,对地下水体反映敏感,效果良好。

2.2方法原理

瞬变电磁法,又称时间域电磁法。

常用的勘探过程为:

首先向发射源中通一定的发射电流,发射源为具有一定形状及匝数的线圈,此时在空间中建立起稳定的磁场即一次场;某时刻突然切断发射电流,发射电流的突变导致一次场随之改变,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变化的一次场能够在导电地质体中激发感应电流,同样此感应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感应磁场即二次场,此时利用接收线圈对二次场进行观测记录。

因为二次场是导电地质体在一次场作用下产生的,所以其有关电磁特性与导电地质体的电性特征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对观测记录的二次场进行分析,就能推得相关导电地质体的地电信息。

又因为地质体的相关地电信息与其成分组成、构造发育及含水性等有关,构造发育程度高、含水性强的地层导电性往往比较好,因此利用分析得出的地电信息就能对地质体相关地质特征作出合理解释。

矿井瞬变电磁法基本原理与地面瞬变电磁法基本原理相同。

所不同的是,矿井瞬变电磁法是在井下巷道内进行,瞬变电磁场呈全空间分布,全空间效应成为矿井瞬变电磁法固有的问题。

再一个最主要的原因瞬变电磁对埋深较浅的铁器等低阻体比较敏感。

图1全空间瞬变电磁场的传播

2.3仪器设备

探测仪器采用澳大利亚生产的TerraTEM瞬变电磁仪,如图2所示。

图2TerraTEM瞬变电磁仪

1)仪器特点优势

仪器采用便携式接收机和发射机为一体的独特设计,设计紧凑,携带方便,封闭性很好,中功率发射电流10A。

可做当前瞬变电磁方法所有的工作装置,包括同一回线、重叠回线、中心回线、分离回线、用户自定义装置等。

500KHz的高速采样率以最小2微秒速度进行采样,大大提高了分辨率,丰富的时间门窗口,并且窗口选择非常灵活,可以根据野外工作情况具体手动或自动调整,最大可达144个;完全数字化采集;相比传统的模拟信号采集仪器性能大大提高。

大动态范围,可达156dB。

分辨率:

28位。

采用极低的关断时间,在发射线圈40m×40m,电流2A情况下,关断时间≤2微秒。

15英寸触摸屏液晶显示器配合完整的数据处理和初步解释软件,可实时显示采集数据、采集发射波形、分析信号噪音、监控数据采集的质量、数据处理。

具有仪器自检功能,在仪器开机后,仪器会首先进行自检,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工作,避免因非人为原因采集无效数据,可单道或者三道接收。

2)主要技术指标:

(1)发射机:

中功率:

输出:

10安培(最大),

开/关周期:

10ms(50Hz)或8.33ms(60Hz)可调

(2)接收机:

采样率:

每道500KHz,固定

模拟输入:

+/-40伏连续过压保护

增益:

1,2,4,8,16,32,64,100,1000,8000和自动(软件可选)

动态范围:

156dB(有效)

分辨率:

最大28位

测量内容:

接收发射线圈电阻、发射电流、关断时间、电池电压、自动增益调节、位移标定。

显示:

15英寸液晶显示屏、触摸屏(防潮)、1GB存储、USB接口传输数据。

规格:

轻质铝制机箱,尺寸:

530×350×160mm

电池盒尺寸:

280×050×180mm

2.4施工技术

矿井瞬变电磁法探测采用专门用于井下的多匝矩形发射线框,边长为2m×2m。

采用重叠回线装置进行探测,发射线框和接收线框是两个独立的线框,探测时主机与发射机中间间隔一定距离,一般大于2m。

矿井瞬变电磁法超前探测是将发射线框和接收线框垂直放置于巷道掌子面后方,转换不同角度则可探测掘进头前方或侧方一定范围的电阻率分布,根据电阻率分布情况推断巷道掘进头前方是否存在含水异常体。

 

2.5测点布置与工作量

本次物探设计控制区域为1604工作面切眼向工作面开口方向300m区段。

测点布置以巷口为起点,用皮尺量距,以10m为点距,编号分别在回风顺槽、运输顺槽编点,两条顺槽均从0#点30#点。

实际工作量如下表:

表1井下电法工作量统计一览表

巷道名称

矿井瞬变电磁

设计(m)

实测(m)

运输顺槽

300

300

回风顺槽

300

300

共计

600

600

2.6技术保障措施与数据质量评述

技术保障措施:

井下物探施工时,无其它生产活动,施工时机较好。

遇到铁器等干扰时线框离开铁器一定距离。

原始资料质量评述:

为了保证原始资料质量,施工严格按照《煤炭电法勘探规范》进行。

资料质量以检查点相对均方误差值来衡量。

其公式表示为:

式中n为检测点个数;

为第i个点的原测值;

为第i个点的检测值

按公式计算,井下采集数据总的均方差不超过5%,符合规范要求,说明原始数据质量可靠。

3资料处理与解释

3.1资料处理方法

井下数据采集工作完成后,就进入了资料整理阶段。

对所测的视电阻率数据进行全空间校正,巷道空间校正,为了形象地表示各探测区段巷道底板视电阻率的变化情况,将所测各点的视电阻率值绘制成横坐标为点号,纵坐标为深度的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

此图可直观地看出沿巷道方向煤层底板以下岩层横向、纵向视电阻率的变化情况。

一般约定绿色区域为低阻区,而砖红色区域为高阻区,从剖面图的颜色上极易分辨出探测区段巷道底板视电阻率的高低变化情况。

井下电测深数据采集工作结束后,就得到了反映岩石电性特征的第一手资料。

采集的视电阻率数据经检查验收后,分别送入软件库进行资料处理。

通过对各种定性、定量图件的分析和解释,可查明探测区段内煤层底板异常区段的分布及上下连通情况。

资料处理后所绘制的定性和定量图件包括:

视电阻率等值线断面图,视电阻率低阻异常断面图,底板下某一深度的视电阻率低阻异常趋势平面图和音频电穿透成果图等。

本次电法解释工作是在已知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取由已知到未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的解释原则。

首先对探测区段内资料进行定性解释,定性分析剖面和平面上视电阻率的变化情况;然后在定性解释的基础上对数据做进一步处理,可得到各探测区段相对异常区的分布情况。

3.2资料解释方法

数据的解释遵循与其它电法相同的规律与程序,即结合已知的地质、钻探和水文等资料,从已知到未知,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简单到复杂,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分析推断。

1)人工解释与计算机解释相结合

以人工解释为基础,计算机为工具,由粗到细逐步进行。

人工解释通过对主干剖面的解释,确定所对应的地质层位,勾绘地层总体赋存形态以及构造格局,为后期人机联作精细解释打下基础;而人机操作交互解释系统对于电磁法数据的解释具有特殊的优越性,是精细解释必不可少的工具。

它能充分地利用人机界面对数据体进行精细解释,具有保持追踪功能,从而大大提高对各种地质现象的分辨率。

2)垂直断面与水平/顺层切片解释相结合

视电阻率—深度拟断面图直观地反映地层的电性变化特征,可以提供层位划分、层位追踪、深度确定、异常圈定等方面的诸多信息,视电阻率—深度拟断面异常图是资料分析和成果表现的主要图件之一。

如果把已知钻孔、断层、煤层和其它特征层的地质信息附加其上,即可构成综合推断解释成果的断面图。

视电阻率异常平面图反映某层位岩层的电性分布和变化特征,常用来分析和确定地质异常体的平面分布位置、规模范围、走向延伸等情况,形象地称之为水平切片,原则上可以提供任意深度的水平/顺层切片,视电阻率平面等值线异常图是资料分析和成果表现的主要图件。

视电阻率拟断面图和视电阻率异常平面图各有侧重、相互补充,从不同的观察角度立体地反映地层电性及含水异常分布特征。

相对于某个具体的地质异常,断面图与平面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对应的。

3)电性解释与地质信息相结合

物探异常具有相对性与多解性,需要结合已知的地质信息,按从已知到未知,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成果的可靠性和精度。

4成果资料分析

本次物探工作提交附图4幅:

附图1:

1604工作面矿井瞬变电磁探测回风、运输顺槽底板下岩层视电阻率异常等值线断面图

附图2:

1604工作面矿井瞬变电磁探测底板下方20m深度附近岩层平面异常图

附图3:

1604工作面矿井瞬变电磁探测底板下方40m深度附近岩层平面异常图

附图4:

1604工作面矿井瞬变电磁探测底板下方60m深度附近岩层平面异常图

4.1断面异常特征

在视电阻率异常断面图上,若地层不受富水区或含导水构造影响,煤系的电阻率有序变化,在视电阻率断面图上等值线变化稳定,呈似层状分布;当存在低阻富水区或含导水构造时,异常处电阻率值降低,等值线分布表现为扭曲、变形或呈密集条带等形状。

视电阻率断面图横轴为距离0号测点水平距离,纵轴为深/高度。

图中用蓝色表示相对低的电阻率值,砖红色表示相对高的电阻率值。

为了更加突出异常,对视电阻率-深度等值线断面图进一步处理,得到视电阻率断面异常图。

下面分别对回风顺槽、运输顺槽简要描述:

1)回风顺槽底板视电阻率断面异常特征

如附图2所示,1064工作面回风顺槽本次探测的底板下方主要发育有3处低阻异常区,分别位于0号~4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