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0141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docx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

新兴产业研究课程考试论述题

1.以跳出江西看江西的方式来分析江西为什么不能培育出相当影响力和战略性的新兴产业?

2.你以为江西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中两个最有可能成为江西支柱产业的是什么产业?

阐明原因。

江西十大战略新兴产业“光伏、风能、核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绿色食品、文化及其创意”。

首先从分析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含义和特征

新兴产业是指通过一些因素产生的,哪些新型层或重新型层的产业,这些因素包括技术创新,相对成本关系的变动,新的消费需求的出现或者出现其他经济或社会方面的变化,致使某种新产业或新服务得以市场化。

新兴产业是技术创新所催生的产业,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过程创新分为渐进式创新和革命性创新。

而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技术发达的地区也不过通常是经济发达地区或商业发达地区。

因为他们有经济基础、技术基础。

然而,江西地处中部,三面环山,和外部联系相对不变;区域内交通还不完善,经济不发达,消费市场不旺盛。

而且技术还不是高精尖,一部分创新也是渐进式的创新,对现有技术的改进,而不是进行彻底的革命性的改变。

况且虽然江西资源物产丰富,但仍处于沿海地区工业梯度转移的省份。

目前,许多东部地区将重工业、制造业及污染比较大的企业转移到江西来发展。

这不但不能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且对江西的环境污染较大,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

此外,新兴产业的产业带动性大,可是目前产业发展的产业链还不完善,虽然在政策规划上强调产业链的发展,但实际上都是单个的经济行业,区域发展,对外交流不够,特别是国内外经济产业的合作与交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技术和市场),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强大的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其次分析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资源、能源、(设备技能)技术、资本、品牌

资源和能源是否丰富,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大批廉价劳动力(原为农业区、发达国家少见)

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条件:

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融资渠道多样化,为发展新兴产业打下资金基础

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

政府的大力支持

人的创新意识是促使新兴工业区形成的关键因素。

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拓展市场,商业意识强,商业化运作体系健全,产销一体化发展

产业集聚发展,或区域产业的综合发展,减少生产成本

龙头产业和品牌企业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

加强技术文化发展,提高创新能力,产学研相结合

独立经营,密切协作,实现了规模经济生产

既然新兴产业的综合效益好,扩张能力强,那么从影响新兴产业扩张能力的因素分析:

1.产业的需求弹性,弹性大,市场前景好

2.技术的进退,附加值的提高。

技术高产业变动快,附加值就高

3.产业关联度高,产业带动效益强

4.市场潜力大

2010年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已占GDP的4%。

从发展趋势看,“十二五”期间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均面临着良好机遇,发展前景广阔,但不同行业由于政策支持、产业基础、市场应用等方面情况各不相同,发展状况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产业投资在十二五期间都注重该问题,心有及而力不足。

2.我认为江西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中生物和绿色食品有望成为支柱产业。

    三、生物产业:

发展规模初具,市场前景广阔

  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海洋生物产业等。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21世纪是生命科学大发展的世纪,生物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的重要成果,就是将显著提高农业和人口健康水平。

现在发展比较快的是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

截至2010年,中国生物产业的规模为1.8万亿元,其中生物医药的规模在1.1万亿元。

生物技术产业,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都属于民生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经合组织《2030年生物经济》报告,对生物技术潜在影响最大的农业、卫生和工业三个部门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预测到2030年,生物技术对全球GDP的贡献率将达到2.7%以上。

未来5年我国将会不断出台新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加大生物基因、分子生物、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投入。

《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指出,未来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外包五大方面。

关于生物医药方面的发展,未来五年将主要强调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等创新型药物品种。

到2015年,百强新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销售总收入的50%;到2020年,5家企业进入世界医药百强。

目前我国人均收入已经超过4000美元,处于市场潜力释放期,加上在国家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生物制造产业作为生物产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必将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更上一个台阶。

预计2020年广义生物产业市场规模约为6万亿元。

(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9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会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会议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

(一)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二)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三)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四)深化国际合作。

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五)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条件

  世界2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仅使不到10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但资源和原生态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再也不能延续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人类文明进步呼唤着可持续发展和新科技革命,中国即将面临严峻挑战。

要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

让中国这块美丽古老的土地,成为炎黄子孙世代繁衍生息的绿洲和乐园!

当今世界正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

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核心的物理学革命,加上其后的宇宙大爆炸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板块构造理论、计算机科学,这六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共同确立了现代科学体系的基本结构。

自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尽管知识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基本表现为对现有科学理论的完善,没有能够出现与这六大革命性的科学突破相提并论的理论成就或重大发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沉寂”至今已经有六十余年了。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初显端倪。

这场新科技革命,将依赖现代化进程强大需求的拉动,将源于知识与技术体系创新的驱动。

   2008年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挑战。

这场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扩散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中国经济也受到严重的冲击,主要是外部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凸显,一些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速明显下滑。

  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

短期的困难和长期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突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

只有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因此,在经济积极向好的趋势得以巩固的时候,应该而且必须开始考虑长远的事情。

长远的事情是科技和教育。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

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最近又两次提出美国科技的主攻方向,包括节能环保、智慧地球等。

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英国从高新科技特别是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强产业竞争的优势。

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

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

我们必须目光远大,把握机遇,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中国经济要想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想要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必须在战略决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产业化这四个方面的储备努力。

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这些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安排,体现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我国科技发展战略方针。

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非常关键。

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将会贻误时机。

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一个深度结合,从而推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从而最终形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涉及三个关键词:

新兴科技,新兴产业、战略性。

从产业内容看,“七大产业”一直是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目标和主要方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承担重要作用,与上海市明确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具有传承和深化的关系。

从战略地位看,强调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各国都在寻找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大力关注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例如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

英国为了应对目前的经济衰退,启动了一项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

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

韩国制定《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

从选择依据看,最重要的有三条:

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

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水平。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

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三)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

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

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类别。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支持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

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

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

  (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的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重大突破。

  (五)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

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业态。

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

  (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的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1]

编辑本段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

  

(一)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

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试验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

  

(二)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

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

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支线航空与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

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

  (三)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

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

进一步健全药品注册管理的体制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

完善新能源汽车的项目和产品准入标准。

改善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

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

[1]

编辑本段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要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

  

(一)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项目。

支持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

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共同形成国际标准。

  

(二)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

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外汇支持。

积极探索在海外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

制定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

  (三)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

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结合对外援助等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

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

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

[1]

编辑本段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鼓励社会投入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

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

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完善税收激励政策。

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

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

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

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

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

  (四)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的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的需求。

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衔接。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

  (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建立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与监管体系。

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创造条件。

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1]

编辑本段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

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

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

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的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

  

(二)加强宏观规划引导。

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

加强对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三)加强组织协调。

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1]

 新兴产业:

  没有过剩就没有创新

  钮文新

  中国需要大力推动的战略新兴产业是否可以被“计划”出来?

政府的作用到底应当是什么?

如何看待“一哄而上”?

如何理解多晶硅、风能等所谓“产能过剩”?

  先来回答一些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政府的作用最多就是个“药引子”,它一定是通过优惠税率、去除垄断等手段,为战略新兴产业创造必要的环境;至于具体如何发展,资本从何而来,那都是市场的自然选择,政府可以“适度调控”而无法大包大揽。

  以多晶硅、风能为例。

由于这方面的技术门槛较低,于是在政府鼓励下,很容易形成“一哄而上”,很容易“产能过剩”。

政府过去的做法是,一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以避免浪费为名,强化审批,限制发展,并使市场立即降温。

于是,使得现有产能维系高价,维系简单再生产,弱化技术进步。

在成本居高不下、产品功效难以提高的前提下,下游产业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这到底是“鼓励”还是“限制”?

  其实,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初期一定伴随着“一哄而上”,根据现有的“下游需求能力”,一定会出现“产能过剩”,但这些都是发展期的必然产物。

  以互联网为例,刚开始时,其市场需求几乎为零,而且谁也不知道未来互联网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会有多大需求,这是不是严重的“产能过剩”?

包括现在,互联网是不是“产能过剩”?

但是,没有这样的“产能过剩”,甚至“资本泡沫”,市场能不能获得足够的创新动力(310328,基金吧)?

会不会在新浪、搜狐、网易已经占据了市场大部分江山的情况下,还有腾讯的异军突起?

  所以,在面对资本市场的时候,这些创新企业必须会“讲故事”。

它实际上是从市场和社会心理的角度,阐述一个“完整的、令人信服的”逻辑关系一条“通向市场需求、通向赚钱的逻辑线”。

如果只看到产能过剩、资本泡沫,那创新又从何而来?

  笔者认为,政府必须正确认知市场规律,理解过程中的“过剩”,而不要替代市场去判断,允许市场自己去选择、去决策,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创新环境。

  同样,对于风能、太阳能等产业,依据现实需求,产能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