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0380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docx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教案设计

孩子的成长不容错过

——《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小学第二册第一讲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1、今天的碗我来洗

2、爸爸,你还爱我吗?

【教学目的】

1、通过本章学习,让家长认识到爱孩子要讲究方法,了解培养孩子生活能力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2、帮助家长避免或者改掉对孩子溺爱或过分严格的毛病,掌握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让家长了解爱孩子要讲究方法。

难点是帮助家长避免或者改掉对孩子溺爱或过分严格的毛病。

【教学方法】

采访对话式、案例分析式、讲授说理式

【教学过程】

一、现场采访,问题导入

1.开场谈话

师:

各位家长,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再次走进我们的教室,感谢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本次家长学校的学习!

不知不觉,我们的家长学校课程进入了新的学期。

本册教材的题目是《好孩子是怎样炼成的》,这个题目相信大家都很感兴趣,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啊!

这一学期的学习目标很明确:

就是共同探讨、学习炼出好孩子的方法。

相信本学期我们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同时也祝愿各位家长在新学期里学习愉快、收获多多。

2.现场采访

师: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想先和大家探讨一个家庭教育中普通而又美丽的话题——爱。

采访:

(1)你爱孩子吗?

(2)你都怎样爱孩子?

家长自由回答、交流。

3.导入新课

师:

“爱子乃人之天性”,哪有父母不爱自己孩子的?

但是,天下爱孩子的父母,不一定都会爱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

“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

”曾经有个女孩写过一篇文章,她取的题目叫:

妈妈,请爱我少一点!

在当代家庭中,这份如此重要的感情,竟产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爱的误区”。

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世界,就无法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而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一旦因为不当的爱错过相应阶段正确的教育方法,就会造成孩子任性、叛逆等问题。

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何正确地爱孩子呢,相信,在我们共同学习完《孩子的成长不容错过》这一课后,您会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二、解读溺爱,深入分析

(一)情景对话

请两位家长声情并茂阅读﹕情景对话《今天的碗我来洗》和心灵独白(方式自定)

(二)案例拓展

我们听完《心灵独白》后,发现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孩子要成长,要自己做家务,而妈妈爱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做家务。

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

遇到过的请举手。

好像孩子和妈妈谁都没有错。

我们不忙判断谁对谁错,我们先一起去了解两个案例。

案例一:

《东方神童魏永康》魏永康三岁能认2000个字,十三岁考入湘潭大学,十七岁考入中科院念研究生。

他母亲一直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

于是,她就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都包下了,包括给儿子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

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魏永康读高中的时候,他的母亲还亲自给他喂饭。

后来读大学时,他母亲也一直跟在儿子的身边“陪读”,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

到北京读书后,魏永康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便执意不要母亲“陪读”,孤身一人北上求学。

身边突然没了母亲的照料,魏永康感到很不适应,竟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有一年冬天,他竟然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去天安门逛了一圈,周围的游客像看怪物一样使劲盯着他看。

由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并且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模式,2003年8月,已经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回家。

是谁造成了魏永康这样的结果呢?

案例二:

无独有偶,在天津南开大学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从南方某城市高分考取南开大学的一位同学,在开学不到两个月的时候,生病感冒,硬是打电话回家让他妈妈去照顾他。

结果他妈妈真的请假去了,问他怎么感冒的?

他说:

“按你标的衣服顺序穿,就感冒了。

(1)家长发表看法,现场采访

(2)教师总结

爱孩子是人的天性,两个故事中的父母爱孩子没有丝毫的错。

错的是父母以爱孩子为借口、以爱的名义破坏了孩子的成长。

他们一只手帮助孩子成长,另一只手阻碍孩子成长。

结果把孩子变成了人格分裂的两个人:

从身体方面看,他发育良好,简直像个大人了;可从心理方面看,他还是个幼儿。

以至一旦要独自面临新的挑战时,便无所适从。

(三)深入剖析

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语:

“惯子如杀子”。

这句话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尽管我们有这样的古训,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根本就听不到“惯子如杀子”的声音,看不到“惯子如杀子”的现象,更感受不到这个“惯子如杀子”的体验。

因此就不知道溺爱对孩子的危害有多深。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分析出来:

1.容易受挫折,遇到问题总想寻求帮助或逃避

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拿一个10米外的玩具,大人懂了他的意图,于是急走几步,将这个玩具拿给了孩子。

殊不知,相比拿到这个球的目的,孩子更重要的需要是要独立完成这个过程。

在跌跌撞撞地走向这个球的过程中,他的手、脚和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感觉和体验,他会感觉到,是他在努力,是他在运动,是他在感受……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顺利地拿到了球,他会喜悦,他会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切实地体会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力量。

有时,这个过程中他会摔跤,甚至会跌伤,从而产生受挫感,但毕竟,最后他还是独立完成了这个自我探索的过程,这会让他产生一种信念:

尽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

假若一个孩子这样长大,他就会形成高挫折感,等离开家进入学校或进入社会后,一旦遇到挫折,他不会有严重的受挫感,因为他相信自己最终会靠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而,假若是大人帮他拿到了10米外的球,也许他会开心,但他同时也会有这样一些感受产生:

大人很强大,而我很弱小;有了问题,自动会有人帮我解决,遇事再遇到问题后,总是不由自主的寻求帮助或逃避。

2.过度溺爱,会令孩子既依赖又恨父母

在严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一离开家势必会遇到大问题。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则习惯以为,他可以靠别人实现他的愿望。

在家以外,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于是,一个习惯了溺爱的孩子会无法在学校和社会上靠自己去实现他的愿望,这就不只是受挫感的事,而是他切切实实地无法实现他的目标。

这时,这个大孩子的世界就会崩溃。

一旦崩溃后,他容易对父母产生很大的怨恨。

不过,这个怨恨其实不是现在才产生的,而是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累积了,当父母非要喂他吃饭时,当父母非替他穿衣时,当父母以安全的理由而非限制他的活动时……这种怨恨早已经产生了。

父母常将“做什么”视为爱,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

太多的时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干预孩子行为的冲动,因为太多的干预是不必要的。

3.使孩子产生爱的麻痹,不懂感恩

一位母亲很伤心地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我的儿子上高中了。

我每天除了工作还要马不停蹄地为儿子买菜,做饭,洗衣,收拾房间……可儿子认为这些都是应该的,一点儿也不领情。

一天,我生病了,躺在床上,浑身十分难受。

儿了放学回来,看看锅里没有饭,只是冷冷地说了声:

“我出去吃了。

”就离开了家。

过了不久,他吃饱回来了,竟然没过来看看我,也没给我带回一点吃的东西,就钻进了自己的房间,“砰!

”的一声关上了门,一晚上再没出来。

我伤心极了。

我想,我的儿子是得了爱的麻痹症呀!

只怪我平时只知爱他,却没有教他也要爱别人,关心别人。

孩子长大了,变得麻木不仁,我这是自作自受啊!

有多少家长,他们只知道盲目地疼爱孩子。

只要使孩子高兴,他们为孩子做什么都心甘情愿,这些受到过分关心、过分照顾的孩子,从没有回报的行动,也没有回报的意识。

我们所谓的无私的爱,使我们一次次犯错误,父母早已把孩子捧成了“皇帝”,而你想让“皇帝”孝顺他的“奴仆”吗?

这怎么可能呢?

4.丧失基本生活技能,适应能力低

有一位上六年级的学生,学校里组织春游,妈妈给他煮了两个鸡蛋,让他饿了吃。

结果,孩子晚上回到家里,把鸡蛋原封不动拿了回来。

妈妈很奇怪,问他为什么没有吃鸡蛋?

孩子很委屈地说:

“这鸡蛋光溜溜的,连一道缝都没有,让我怎么剥啊?

难道让我连壳吃啊!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生存,可是我们很多父母却在教孩子“不会生存”的本领。

独立能力都没有培养起来,生存能力何在?

孩子的成长需要实践,孩子的成长需要体验。

父母不必要的帮助是孩子智能发展和性格发展的最大障碍。

你可以代替孩子做这做那,但你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

孩子缺少实践、体验和尝试就成长不起来。

三、解读严爱,深入分析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这样是否正确呢?

(一)情景对话

1.播放录音《爸爸,你还爱我吗?

2.分析对话

(1)爸爸对孩子过于严格的爱,使孩子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情绪上:

伤心、难过,认为爸爸不爱自己;

②行为上:

心口不一、被迫接受、;

③心理上:

挫败感,不服气、逆反;

(2)如果爸爸长此以往,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呢?

①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亲子关系出现紧张;

②孩子容易产生无能感、挫败感,缺乏信心;

③心理受到长期压抑,性格孤僻;

④适应性差,做事情缺乏主见;

⑤习惯于接受,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

(3)如果你是这位爸爸,你会怎样做?

(二)教师讲解

较之第一个情景对话中的妈妈,这位爸爸的教育方法又过于严格了,这种爱和溺爱一样,同样也是爱的误区。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共同来剖析一下。

(三)剖析严爱

1.原因分析

严厉的教育在我国有很久的历史,中国自古就有“严父出骄子、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曾子杀猪等等,都对小孩起到了终生的影响。

古时这种教育方法能存在并且颇有成效,是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古时人民文化水平的局限性,然而,时至今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对新时代的孩子,过于严厉的教育本就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有的家长继续信奉“棍棒出人才”的教育方式,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威也往往选择直接、粗暴的压迫式严管,虽然严厉的教育下也出了人才,但是这种方式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也造成了很大的创伤。

2.行为表现

适当严格教育是必须的,但过于严格的教育就成为爱的枷锁,从而导致相反的结果。

这种爱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行为:

行为一:

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很多情况下,父母的期望可以化作孩子奋发向上的动力。

而有时,过高的期望会成为孩子肩上沉重的压力。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父母为他设立了非常高的标准,希望他能够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出色。

除了在学校里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外,家长还给设立了许多课余的活动:

拉小提琴、练体操等。

对孩子设立了太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实际上破坏了他的正常发展。

培养了一种强烈的愿望,要用自己最好的行动来使父母高兴。

在父母的高要求下,孩子失去了一个儿童所应该享受的天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而父母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孩子作为一个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

现在,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成为许多家长督促孩子读书的指导思想。

在某些家长看来,孩子只有考进重点中学,才有希望进入名牌大学。

而只有考进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才会有光辉灿烂的前途。

反之,就没出息,没前途。

所以孩子能否考进重点中学.就成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链。

于是.在孩子进入小学时就出现这样一种反常现象:

家长宁可舍近求远,每天接送孩子,也要想办法拉关系、走后门进所谓的重点小学。

在平时,有意无意以“用功学习.考上重点中学”、“不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大学就没工作”之类的话来吓唬孩子。

这些督促孩子努力学习的方法.使孩子从小就挤入这样一条狭窄的艰难之路:

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行为二:

对孩子的错误不能包容

成人能包容孩子,孩子就有胆识直面错误,有胆识改正,有胆识尝试新的事物。

在这方面,史蒂芬的母亲为家长们作出了榜样。

有位叫史蒂芬·葛雷的医学科学家,当记者问他为什么比一般人更有创造力时,他回答,这与他两岁时的一件小事有关。

有一次,他尝试着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牛奶,因瓶子很滑,他一失手,瓶子掉在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像一片牛奶的海洋!

他的母亲来到厨房,并没有对他大呼小叫、教训或是处罚,她说:

“哇,你制造的混乱可真棒!

我还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奶水坑。

牛奶反正已不能喝了,在我们清理以前,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几分钟?

”他的确这么做了。

最后在与母亲一起清理完厨房后,他母亲又说:

“如何用两只小手拿大牛奶瓶,你已经做了一个失败的实验。

来,让我们把瓶子装满水,看看怎样才能拿得动它。

”小男孩很快就学会了,用双手抓住了瓶颈,就可以拿住它不会掉。

天底下不会有从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待他们的错误行为。

要学会包容,毕竟他们还小,有的是改过的机会,那我们就应该允许幼稚的他(她)犯错误,而不可以为此采取过激的行为来打击孩子、伤害孩子啊。

行为三:

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

作为父母的,我们大多会亲身经历,或看到或听到这样的话语和场景:

街头、角落里,大人正对着孩子,大声呵斥:

“瞧你这个孩子,一点也不乖,你看谁谁,又听话,又聪明,你怎么就如此不争气呢。

”心理素质好的孩子也许扮个鬼脸,或赌气不理会,可心理素质差点的孩子,心里就会有一种排斥或逆反心理,即使口中不说,可心理却十分痛恨。

明明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但在平时的生活里,很多家长常常犯这样的错误的。

某报纸上曾有这样的报道:

一个孩子因为忍受不了妈妈一直拿他跟隔壁的年纪相仿的孩子相比较,而心理失去了平衡,认为是隔壁的孩子衬托了他的缺点,由此产生妒忌和憎恨的心理,而失手将其误伤的非常严重,而他的理由就是:

他让我变成了妈妈眼里的坏孩子。

看了以后,我感觉非常震惊,因为一个花季的孩子,有着多少梦想还未实现,人生的道路,才刚刚开始,但却是因为仇恨,而走向了错误的歧途。

我们的父母是否应该为此,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和过错呢?

行为四:

过分的批评甚至打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家长因使用语言、批评方法的不当造成亲子冲突、对立,做父母的大动肝火,孩子宁死不屈,最后导致不良后果发生。

不少做父母的感到困惑难解:

自己尽心尽责的教育孩子,一门心思为他(她)好,他(她)为什么就不好好接受不懂父母的心呢?

难道孩子犯错后就不该批评吗?

我们许多做父母的在批评教育孩子时,总是抱着这样一个观念: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殊不知,良药若是苦得让人难以入口,功效从何而来?

忠言若是逆得进不了耳朵,何来作用?

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而且更利于行。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的心理容易接受肯定、赞美、欣赏的信息,排斥否定、批评、讽刺、挖苦的信号。

教育必须遵循人心理发展的规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解决问题,明确方法

那么,我们家长如何做才能做到宽严有度,爱的方式才正确呢?

有那位家长说一说你在这方面比较好的建议。

(一)家长现身说法

可以涉及到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学习习惯、感恩教育、自主管理等等多方面事例。

尤其是当遇到情景对话中问题时解决的办法。

(二)教师总结讲授

宽不是放纵,它是对孩子行动上的理解,是一种对孩子的信任。

严不是对孩子的严历,而是严而有度。

所以,对孩子教育要宽严相济,这是是教育孩子的法宝。

那么如何做到对孩子宽严有度呢。

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思想品德上必需要严,在无关紧要的事上要从宽。

假如孩子在骂人、说脏话、拿别人东西等等的一些品德上的过错误必需要严,要对他严肃批评,必要时给他一点小的惩罚。

不要让他养成坏的习惯。

在一些小的事上要从宽,如孩子不心打破了碗,等一些小事应当心不气和地同他说,教他下次注意,再把可能出现的危险同他说一点就可以了。

2.在学习上要严要求,在个人兴趣爱好上要从宽。

在学习上不能放松对他的要求,学习上放松了对孩子要求,他的学习成绩就会退步,知识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对他将来的前途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3.对重复出现的错误和原则性上的问题必须严格要求。

4.对危急自身和他人的不良动作要从严重罚。

因为孩子往往对自己所做的事并不完全理解,并不知自己所做的事会千成什么样的后果。

从严惩罚,使他深刻牢记这种事不可再犯。

5.性格内向的要宽,性格外向的要严。

(三)指导家长方法

爱是一种感受。

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一个孩子被大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幼小的生命是多么的伟大,从而感悟到一种深深的爱意。

因此,对孩子宽严有度,家长应注意以下方法:

1.给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给孩子发挥的空间。

每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总是过分溺爱,以至于愿意为孩子做任何事。

但是,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会给自己孩子爱的机会。

只要给孩子机会,他们就会向家长展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孩子的表现也提醒家长,他们有给予父母爱、帮助别人的美好愿望与能力。

对孩子的能力我们确实应该重新认识。

认识到孩子的能力,我们就会增加对他们的信任,有了这种信任,我们就会给孩子更多的机会。

多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机会,从某中角度讲,也可以让孩子有更多接触外界的空间。

家长不能怕孩子‘吃亏’而锁住孩子或包办代替。

时间长了,孩子就自然而然的明白该如何为人处世,哪怕是出现一些小的磕绊,对孩子今后的发展都未必是坏事。

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并且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学会给予爱。

给孩子提供接触困难和艰苦环境的机会,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仁慈博大的爱心,就会在孩子心里扎下根。

2.让孩子独立,鼓励和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相信自己的孩子,

要从小积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

让孩子学习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洗脸、自己洗澡、自己穿脱衣服、自己与人交往、自己保管零用钱、自己保护自己……学会生活才可能真正学会学习,借用一句时髦的话“我的事情我做主!

”让孩子始终能享受到自己成长的过程。

不要帮孩子完成所有的事情,相信没有你的帮助,他也能把一些事情做好。

如果孩子已经能够将水倒进杯子里,那就让他自己做。

小事上的成功,也能让孩子有成就感,变的坚强和自信。

就算失败了,还也能从中学到如何面对挫折。

家长应该让孩子独立处理一些事情。

当孩子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事情时,家长不应该马上帮助他们,应该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出面解决,自己出面找老师,找同学,自行把问题解决。

这样,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也能锻炼他们面对问题的应变能力。

要鼓励孩子自己克服困难,以自己能力完成自己的事。

不溺爱孩子还意味着让孩子有一定的自立能力,这包括孩子要能够完成和承受一些与他年龄相当的事情。

如果孩子能够完成这些任务的话,他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增加他的信心。

如果孩子没有做好,那他也能学到如何正确对待失败。

3.孩子做好了要给予赞许和鼓励,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但在表扬时,请你遵守这个黄金规则,即“表扬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

比如,你的孩子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纸和笔,那么就不必对他的随手乱涂也拼命赞扬,而应该只能在他画的好的时候表扬他。

4.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如果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事件,不怕苦难,不逃避,那么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便能模仿及认同健康懂得生活态度,从而积极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可以结合身边的优秀案例具体解释)

*家长有健康的教育心态,教育孩子意见要一致。

*要倾听孩子的生音,积极地和孩子沟通,充分地了解孩子。

*对生活习惯严格要求,使孩子有规律的生活。

*合理满足孩子的愿望和要求。

*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父母爱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但要爱中有严,严格与爱互相融合。

保护适度,而不失方寸。

保护是为了不保护,要给孩子机会和空间,让孩子自己去锻炼,去成长。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建议家长测一测亲子关系。

在课本22、23页的

2.做一做练习册中本章相应的内容。

六、畅谈收获,课堂总结

1.今天的学习,对你有哪些启迪?

2.教师总结:

家长朋友们,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很可能出在自己身上。

父母爱孩子,这是人之常情,但爱得过分、过于严厉都是错误的爱,都会伤害孩子,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可弥补的遗憾。

所以,只有正确地来爱孩子,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杜绝孩子造成任性、不听话等问题的根源。

那就让我们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一味的去改变孩子,更需要的是改变自己,运用恰当的爱,陪孩子一起成长!

祝愿大家都能做好现代社会的成功家长,祝大家事业发达、家庭幸福!

再见。

小学②第二讲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教学目的:

1如何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毅力和耐心。

2通过学习引导家长怎样帮助孩子,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毅力和耐心。

教学方法:

1、谈话法:

与家长进行亲切交流,了解孩子在家出现的一些现象,及家长的解决策略。

2、案例分析法:

列举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适当采用讲授法,使家长通过案例和讲授,了解儿童心理现象和情绪变化的原因。

3、情景演绎法:

生活中的情景是家长极为熟悉的,演绎生活中的情景,引起家长的反思和对比,更能加强对家长教育实践的指导。

(课前发一张问卷调查表,附后)

教学过程:

各位家长朋友好,首先感谢各位家长的到来。

在这里我想请问一下各位家长,今天我们为了什么而坐在这里?

您觉得这个“家长学校”有多大的必要性?

(找几名家长简略谈一谈,教师适当小结)

对于家庭来说什么都能延误,惟有孩子的教育不能延误。

有人说,中国有三种家长:

第一种家长有责任心,又懂得教育,这类家庭中的孩子最容易成才;第二种家长没有责任心,也不懂得教育,这类家庭中的孩子任其自由发展,一部分也会成才;还有第三类家长,他们有高度的责任心,却又不懂得教育,这类家庭中的孩子呢?

很难成才,为什么?

因为他们往往用一些偏离孩子成长规律的方法“教育”孩子,而让孩子发展成“问题儿童”。

所以,为了孩子我们必须重新当一回学生,成为真正懂得孩子懂得教育的人,这也是今天我们每一位家长坐在一起的共同目标。

一、问题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经常感叹“我那孩子其实头脑很聪明,不知为什么就是学习成绩上不去。

”有的父母抱怨,我的孩子太不自觉了,从不主动自觉地学习;有的父母抱怨,我的孩子干什么事都没有长性,总是半途而废,要能坚持就好了;有的父母抱怨,我的孩子做事犹犹豫豫,优柔寡断,没有果断性;还有的父母抱怨,我的孩子总想学好,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自制能力太差……每当这时候,我们总是百思不得其解:

这孩子是怎么了?

每当这时候,我们总是会责怪孩子,把孩子拉过来教训。

弄得孩子是哭哭啼啼,我们怒气冲冲。

结果呢,问题没有得到一丁点的解决。

这些问题是否让你束手无策?

是否让我们做家长的特别苦恼?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家长一起探讨的问题:

小学2第二讲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二、请家长听一段情景对话(由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对话27页的案例)

吃过晚饭后,妈妈像往常一样,给孩子准备好练字用的纸和笔。

妈妈:

“孩子,该练字了,妈妈都给你准备好了。

孩子:

“妈妈,今天我不想练字了。

妈妈:

“怎么了,为什么?

孩子:

“妈妈,上个星期天书法老师教的我都会了,我已经写得很好了,不信你看看?

妈妈走过来,看了看孩子写的毛笔字。

妈妈叹了口气:

“孩子,你的水平还差得远呢你看看你爸爸的毛笔字,那才叫水平呢,你必须天天练习,持之以恒,才能赶得上爸爸啊!

孩子:

“妈妈,我这是不想写了,刚刚做完作业,我都很累了。

再说了,我为什么一定要赶上爸爸呢?

妈妈突然火冒三丈:

“你这孩子,怎么给你讲道理你都不听啊?

今天,你不练字就别想睡觉!

孩子“哇”一声哭了。

三、分析对话

(一)案例中的孩子因为不想练字,她发生了哪些变化?

1.情绪上:

不高兴

2.行为上:

积极性越来越低(功课多、课业负担重、数学没考好)、不想练字,出现放弃的行为

3.心理上:

累(由于作业越来越多,好不容易完成作业,又让练字,都快累死了)、害怕(妈妈发火,爸爸不理我)

(二)这些问题的产生的根源在于孩子的意志力不坚强,如果家长不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呢?

1.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2.孩子容易出现娇气;脆弱;胆怯;缺乏自信;做事经常半途而废的现象。

3.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容易产生放弃的行为。

四、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