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0411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铁西区铁东区

梨树县

伊通满族自治县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延吉市图们市

敦化市龙井市

珲春市和龙市

汪清县

安图县

白山市

临江市

八道江区

江源区

抚松县靖宇县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通化市

梅河口市

集安市

东昌区

二道江区

通化县辉南县

柳河县

辽源市

龙山区西安区

东丰县东辽县

白城市

洮南市大安市

洮北区

镇赉县通榆县

松原市

宁江区

长岭县扶余县

前郭蒙古族自治县

乾安县

二、省名的由来

吉林省名的来源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是来源于唐代鸡林州;

二是来源于清代吉林城,是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

据考,鸡林州即唐代位于朝鲜半岛上的新罗,濒临大海,与今吉林省无关。

故此种说法不成立。

吉林省名来源于吉林城名。

吉林乌拉城创建于康熙十二年(1673),是在顺治十三年(1656)设立于温德河入江口处的船厂的基础上建立的,为吉林副都统驻扎地。

“吉林乌拉”为满语,吉林意为“沿”,乌拉是“大川”的意思。

吉林乌拉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简称吉林。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原驻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的宁古塔将军移驻该地;

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称吉林将军;

光绪三十三年(1907)将吉林将军辖区改称为吉林省,简称吉。

第二节吉林省历史概述

一、吉林省早期的人类活动

(一)旧石器时代

在距今六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吉林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在吉林蛟河市北的拉法河二级阶地上发现的人类制造的石器以及哺乳动物化石,表明这里曾是古人类栖息和开发的地区之一。

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吉林境内的典型古人类代表是“榆树人”和“安图人”。

1951年,科学工作者在榆树市周家油坊松花江支流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人的头骨碎片和胫骨化石以及经过加工的石器等。

经年代测定,这些化石属于距今3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被称为“榆树人”。

1964年,考古工作者在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明月镇东南石门山布尔哈通河阶地的一个石灰岩洞穴中发现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一枚人类牙齿化石。

经过年代测定,距今大约2.6万年左右,也属于旧石器晚期智人,被命名为“安图人”。

据推断,“安图人”的居住环境与“榆树人”类似,都属于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比较寒冷。

在洞穴及其附近的山地上生长着松树、云杉和冷杉,中间夹杂着桦树和榆树;

山间平地和河谷两岸草木丛生,主要生长着茂密的菊科蒿属和十字花科植物。

这种植被为当时动物群的生存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条件。

当时大地上生活着猛犸象、披毛犀、野马、野牛等动物,是人类的狩猎对象。

(二)新石器时代

进入新石器时代,吉林省境内的人类活动明显增多,几乎每条较大河流依山傍水背风向阳的丘陵山岗处都留下了人类活动遗迹。

如在东部的珲春河流域,有著名的大六道沟遗址,出土了人类使用器物如石镐、陶罐、刮削器等,还有比较完整的房屋遗址和烧制陶器的窑址等。

中部地区有著名的左家山遗址,在今农安县城东北4km的伊通河畔,距今7000-4800年之间,出土了人类使用器物包括各种磨制石器、陶器、骨器、角器和房屋遗址等。

西部地区有长岭县的腰井子遗址,出土的有磨制的石器、骨器、角器、蚌器、陶器及各种装饰物,如玉龙、玉璧、玉鱼、玉器等,还有保存完整的居住房屋遗址。

这时的人类以渔猎为主,兼营原始农业。

(三)青铜器时代

在距今约3000年前,相当于我国西周初期,人类社会进入了青铜时代。

此时,在吉林大地上广泛分布着众多人类遗址,至今已发现1200余处。

其中最著名的有吉林市的西团山遗址(古墓群),位于吉林市郊欢喜乡吉兴村。

西团山海拔仅238.2m,墓地在山的西南坡,总面积约4万m2,地下有许多石棺墓,出土的青铜器有刀、剑、斧等。

西团山遗址是吉林省第一个被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分早中晚三期,年代相当于西周到秦汉,族属未定。

其他还有吉林市北郊的长蛇山遗址、猴石山遗址、公主岭市大青山遗址、西部大安市境内的汉书遗址、东部汪清县的百草沟遗址等。

二、吉林省古代民族和民族政权

(一)三大族系

原始社会末期,吉林境内开始出现了早期民族,包括居住在长白山一带和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肃慎人,居住在西部草原的东胡人,以及居住在中部平原与鸭绿江流域的秽貊族人。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些民族不断地分裂、融合。

1.肃慎族系

据史书记载,肃慎族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又称息慎或稷慎。

分布在今松花江中下游、长白山下、牡丹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黑龙江下游一直到海滨的范围。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

据考,不咸山即现在的长白山。

肃慎族属于蒙古人种,与中原远古居民有血缘关系,而且自三千多年前舜在位时,肃慎族就前往中原朝贡,以自制的弓和箭为贡品。

肃慎族系的名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

西汉以前称肃慎;

东汉、三国时代称挹娄;

北魏时期称勿吉;

隋唐时期称靺鞨;

辽代以后,黑水靺鞨统称女真;

明末清初,又改称满洲族,简称满族。

2.东胡族系

东胡族是我国古代东北西部草原上的一个十分强大的部族。

东胡族的风俗习惯与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体相同。

他们擅长骑射,长期的马上生涯,使他们的服饰多为短衣打扮,与中原民族有所不同,故称“胡服”。

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曾引起各诸侯国的重视,以至引发了当时的赵国和燕国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仿制“胡服”。

秦初,东胡族被匈奴击溃,其中一部分沦为匈奴的奴隶,一部分分解为乌桓和鲜卑两个民族。

乌桓后被曹魏所灭;

鲜卑的势力则达到了今天吉林省的西部地区,后来分化为慕容鲜卑、拓拔鲜卑和宇文鲜卑三部分,他们曾在中原创立燕、魏、周政权。

后来在北方地区兴起的契丹族、室韦族乃至蒙古族都可以称其为东胡族的后裔。

3.秽貊族系

秽貊族系是因语言、习俗相同而由多个小的民族共同体组成的,其中秽和貊是两个比较大的族群。

秽族大约分布在吉林省中东部和东南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貊族大约在吉林省的中西部和辽宁省东部。

夫余族是秽貊族系的主体,后来的高句丽族源于貊族。

(二)夫余族与夫余政权

夫余族是吉林省的古老居民,在东北三大族系中属秽貊族系。

夫余的名称初现于西汉的《史记》,后在《后汉书》、《三国志》为其正式立传。

根据记载和考古资料,今吉长地区是夫余族当年的主要活动地域。

夫余人建立的“夫余国”,是东北地区的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约在西汉初年(公元前200年)建国,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被勿吉族所灭,历经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北魏等多个朝代,历经700余年。

关于夫余国的情况,据史书记载:

地方二千余里,户八万。

有宫室、仓库、牢狱,多山岭广泽;

土地宜五谷,不生五果。

国有君王,位世袭,以六畜名官,如马加、牛加、猪加、狗加等。

男女淫,妇人妒,皆杀之。

尤僧妒,已杀,尸之国南山上。

该国善养生,出名马。

在政治上,隶属于汉王朝的玄菟郡管辖。

每当夫余新王即位,东汉王朝就特制一个玉匣,先行运抵玄菟郡收藏。

夫余王死后,派人迎取作为丧葬用的玉匣,然后敛尸下葬。

夫余国的前期王城,当为今吉林市的龙潭山城或东团山南城子。

考古工作者曾在其东南的帽儿山周围发现大量墓葬,更进一步证明该地为夫余前期王城中心。

该古墓群于1996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的后期王城,即公元346年“西徙近燕”的王城,据考证为今长春市农安县城古城。

据考古资料分析,吉林市泡子沿前山遗址、榆树老河深中层墓葬以及吉林市郊区的汉陶遗存等均为夫余的遗存,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遗物有陶器、兵器、工具、马具和装饰品等,尤其是汉陶遗存中的陶器和铁制兵器、农具充分显示了夫余受汉文化的强烈影响及其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

(三)高句(音勾)丽族与高句丽政权

高句丽族是生活在鸭绿江中游和浑江流域的古老民族,属东北三大族系中的秽貊族系。

西汉武帝时,在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设置乐浪、临屯、真番、玄菟四郡。

高句丽族就生活在当时的玄菟郡内。

在高句丽族的聚居区,汉玄菟郡下设了高句丽县,与郡内的上殷台、西盖马两县并立。

可以说,高句丽县名即来源于高句丽族。

玄菟郡的郡治于公元前82年迁到高句丽县,使高句丽县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

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来自北夫余的王子朱蒙(又译邹牟)在高句丽县建立了政权,即高句丽国。

高句丽国建立初期以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为都;

公元3年(西汉平帝元始三年),高句丽的第二代王琉璃明王把都城迁至今吉林省集安市,建造国内城;

同时在其北部山上修建尉那岩城,做为国内城的守备城。

尉那岩城平时驻军,囤积粮草,战时则守卫和避难。

至高句丽山上王和故国原王时,曾两度将其作为正式王都,并更名为丸都山城。

高句丽国以国内城和尉那岩城为中心,兼并了周边的许多部落而形成五部(即分布在今集安霸王朝山城的桂娄部、今富尔江上游的消奴部、今浑江上游的绝奴部、今长白县一带的顺奴部和今鸭绿江两岸的灌奴部),成为与夫余国并立的又一个地方民族政权。

长寿王时,高句丽国于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城,将政治中心转移到朝鲜半岛,国内城作为陪都留存。

公元668年,唐朝军队攻克平壤,高句丽政权灭亡。

高句丽自公元前37年建国,至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灭亡,共存世705年,传28代王。

其中以辽宁桓仁五女山城为都40年(前37-3),以吉林省集安市国内城和丸都山城为都424年(3-427),以平壤为都241年(427-668)。

因为在吉林省集安市为都时间最长,达424年,故留存了大量古墓,总数约为11280座(1966年),现存7000余座。

其中包括著名的将军坟、太王陵、五盔坟和长川一号墓等。

高句丽在19代王平安好太王时,国力最盛,曾打败倭寇,征服百济、夫余、契丹、后燕(慕容氏),将国土扩大到辽河以东以及今吉、长地区。

高句丽时期在吉林省留下的古城除国内城、丸都山城外,还有吉林市的龙潭山城、集安市的霸王朝山城、关马山城、柳河县的罗通山城等。

2004年7月1日,包括辽宁省桓仁县的五女山城和吉林省集安市的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等在内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高句丽政权存在的705年间,始终是在中原各个不同时期的政权管辖之下,与中原各政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臣属、册封、朝贡等。

朱蒙建国不久,就被汉王朝册封为高句丽王。

魏晋南北朝时,高句丽政权与中原一直保持着平稳的臣属关系。

隋唐时期,高句丽尽管不断与中原王朝发生征战,但多数时候还保持和谐的臣属关系。

因此,高句丽政权作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具有地方政权的性质。

高句丽后期,至隋文帝杨坚时,其国王“汤遣使诣阙,进授大将军,改封高丽王”。

从此后,高句丽被改称为高丽。

《隋书·

东夷传》中,第一次以高丽立传。

高句丽灭亡后,其民族多融入东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

(三)渤海族与渤海国政权

渤海既是族名也是国名。

渤海族是以隋唐时靺鞨族为主体,含高句丽遗民及周边部族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

靺鞨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属肃慎族系,隋唐时称为靺鞨。

当时的靺鞨族共分为七部,其中包括居住于长白山一带的白山部、分布于松花江中上游地区的粟末部以及分布于黑龙江下游的黑水部等。

隋朝时,靺鞨族曾经臣服于高句丽。

唐时,武则天为了拉拢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册封粟末靺鞨族酋长乞乞仲象为震国公、白山部酋长乞四比羽为许国公。

乞乞仲象去世后,他的儿子大祚荣率领部下逃往长白山,联合高句丽旧部和当地靺鞨族各部,在白山黑水间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称渤海族。

公元698年,大祚荣创立震国,建都敖东城,即今吉林敦化。

公元713年,唐朝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后来又改忽汗州都督府为渤海都督府,从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震国也改称渤海国。

玄宗开元七年(719年),祚荣死。

其后有武王、文王,到第十代宣王时,统一靺鞨各部,号称“海东盛国”。

渤海国极盛时其疆域西到农安、长春,东到日本海,北起黑龙江、牡丹江流域,南至鸭绿江流域。

渤海国是由肃慎族系粟末靺鞨族在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主,包括朝鲜东北部和俄罗斯滨海的广阔区域里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

渤海国曾经四易都城,初期定都敖东城;

一迁中京显德府,即今和龙西古城;

二迁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渤海镇;

三迁东京龙源府,今吉林省珲春八连城;

最后又迁回上京龙泉府。

上京两次为都,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布局和建筑也最为完备,在都城与建筑方面集中代表了“海东盛国”的文化面貌,其都城布局和建筑就是接受了隋唐长安城的影响。

这些都证明了渤海国不仅在行政建制上仿照唐朝,而且还积极地吸收和学习唐王朝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渤海国仿照唐朝的行政区划制度,创立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五京中上京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中京在今吉林省和龙县西古城,东京在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西京约在今吉林省临江镇一带,南京在今朝鲜咸镜南道。

渤海国在与外部的交往中,形成五条交通要道:

一是朝贡道,由上京向东乘船出鸭绿江,航海至今山东登州,然后转赴长安;

二是自今珲春经海路通往日本的日本道;

三是通往新罗的新罗道;

四是从陆路至西南方向营州(今辽宁朝阳)的营州道;

五是向西经夫余(今农安)通往契丹的契丹道。

渤海国与唐朝交往密切,从渤海国输出的产品有马、羊、鱼、药材、金属、皮张等土特产,从唐朝输入的主要有帛、绵、绢等织品和各种金银器皿。

渤海国是唐王朝统治下的地方民族政权,政治上受唐王朝约束。

渤海国698年建国,926年被契丹族所灭,前后共延续了220多年,传世15代。

(四)契丹族和辽代的吉林

隋唐之后,我国北方地区兴起了一个强大彪悍的民族——契丹族,而其建立的大辽国,也成为与中原王朝抗争的北方王朝之一。

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契丹见著载籍,最早始于《魏书·

契丹传》。

关于契丹族源历来说法不一。

有的学者认为其源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东胡融入匈奴、匈奴融入鲜卑而形成宇文鲜卑,后宇文鲜卑南迁、分流,从而形成了契丹民族。

即契丹族是由古匈奴人与东胡人的后裔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唐时,契丹主体主要分布在今西辽河以南地区,兼有部分在今吉林省西部草原地区。

唐政府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在契丹族驻牧地设松漠都督府,任其联盟首领窟哥为都督。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即皇帝位,并仿效中原制度在中央设南北两个官吏系统(南面官统治汉人,北面官统治契丹人和其他族人)。

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率军灭渤海国,并统一东北;

同年,阿保机之子耶律德光即位。

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

辽自太祖耶律阿保机起,至天祚帝共传九代,历时209年。

辽的地方行政区采用的是道、府、州、县制(仿唐制)与部族制并行的制度。

首都是上京临潢府,治所在今内蒙巴林左旗林东镇。

此外还有南京,治所在今北京;

西京,治所在今山西大同;

东京,治所在今辽宁省辽阳市;

中京,治所在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

辽时,吉林省境内共有50余城。

今吉林省西部地属辽的上京道,东部属东京道。

在上京道中有辽的节度使州——泰州,治所在今白城市洮北区的城四家子古城;

长春州,治所在今前郭县的塔虎城;

在东京道中有辽代著名的黄龙府,治所在今农安县城;

辽代节度使州信州,治所在今公主岭市秦家屯古城。

观察史州有宁江洲,治所在今松原市宁江区伯都古城;

韩州,治所在今梨树县偏脸城等。

其中黄龙府、长春州、泰州等都是辽代的军事重镇。

(五)女真族及金时的吉林

辽代的势力范围主要在东北西部,而东部则为女真族渔猎之所。

女真源于唐时的黑水靺鞨。

女真之名始见于唐贞观年间。

渤海盛时,役属之;

“五代时,契丹尽取渤海地,黑水靺鞨又附属于契丹”,大部分改称为女真。

毗邻契丹,汉化较深的称做“熟女真”;

生活在“粟末江(松花江)之北,宁江州(今吉林榆树西北)之东”的白山黑水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称做“生女真”;

居于乌苏里江以东“极边远而近东海(日本海)”的称做“东海女真”,他们仍保留其原部落的组织形式。

1114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起兵反辽,攻破辽在东北的边防重镇宁江州(治在今松原市宁江区),陷黄龙府(今农安县城),并连取宾(今吉林农安县)、祥(今吉林农安东北)、咸(今辽宁开原境)三州。

1115年(北宋政和五年),阿骨打称帝(即金太祖)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国号大金。

1125年金灭辽。

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十五年(1185),为纪念其祖之战功,在松花江与拉林河汇流处(今吉林扶余县石碑崴子)建“大金得胜陀颂”碑。

此碑汉文与女真文分刻两面,今尚完好。

金时的吉林大地上也有一些重要城镇,大体与辽时相同,如新泰州、宾州、祥州、咸州等,目前多金古城遗址。

此外,还有一些金时名人墓葬,如完颜希尹墓、完颜娄室墓等。

金末,蒙古族兴起,不断南下进攻。

金在东北的统治日将瓦解。

这时驻在沈阳、广宁一带的辽东宣抚使浦鲜万奴在贞佑三年(1215年)十月,拥兵自立,国号大贞,改元天泰。

初都辽太(今辽宁辽阳);

所辖地域主要在今延边及以东地区和牡丹江地区南部。

东夏国存在时间为1215至1233年,长达19年之久。

(六)女真族与元明时代的吉林

1.女真族

在元朝统治的近百年间,原为中国北部统治民族的女真人一部分融入了蒙古族,迁入中原地区的一部分猛安谋克已和汉族融合,只有退回白山黑水和留在原地的部落形成新女真民族。

居于开原以东和松花江中游一带的称“海西女真”;

居于长白山北部、牡丹江和绥芬河流域一带的称为“建州女真”;

居于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流域一带的称“野人女真”。

明初,女真三大部“悉境来附”。

海西女真不断南迁,明中叶后,部分移居吉林省中部和辽宁省北部,形成了较强大的四个集团,即哈达、叶赫、乌拉、辉发等“扈伦四部”。

“扈伦”一译“呼伦”,或“忽剌温”。

(1)哈达部

哈达部,海西女真的一部。

明初在该部设置塔山卫,其后南迁至今开原境内广顺关(又称南关)一带。

海西女真南迁后与辽东地区的经济联系密切。

明王朝当时曾在今东北南部广宁(今北镇)设一关一市,在开原(今开原老城)设三关三市,在抚顺设一关一市。

通过这些关市,明王朝和北部蒙古族的兀良哈三卫、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等进行贸易。

当时的哈达部正处于北方黑龙江、混同江等地女真人至开原的要道上,所以哈达部女真头目从中取利。

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九月,努尔哈赤亲率大军攻陷哈达城,生擒孟格布禄。

(2)叶赫部

叶赫始祖原系蒙古人,姓土默特。

以初灭扈伦国之纳喇部,遂据其地,因姓纳喇。

后迁于叶赫河岸建国,故名叶赫国。

约在16世纪初,其首领祝孔革曾被明朝封为都督佥事。

当时该部建寨于开原东北镇北关外,即人们所谓的北关。

至16世纪中叶,叶赫部强大起来。

明末时叶赫部日益强大,它和东部的建州女真并立形成两大势力。

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叶赫部被努尔哈赤所率领的建州女真所灭。

叶赫部的古城,位于今吉林省梨树县叶赫满族乡境内。

这里也是清孝慈高皇后的出生地和慈禧太后的祖籍地。

(3)辉发部

辉发部原居于松花江下游地区,属海西女真的一部。

其始祖为昂古里和星古力,是尼马察部人。

据载他们南迁至渣鲁地区,有扈伦国人姓纳喇氏,因附其姓。

所以,它和叶赫部结为兄弟部落,并多为叶赫的附庸。

明嘉靖初年,来到今辉发河流域,于河边依山筑城,故名辉发国。

辉发部始终处于强邻建州女真和叶赫之间,其发展一直受到限制。

在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努尔哈赤亲率大军攻占辉发城,杀其首领拜音达里父子。

至此辉发部亡。

今吉林省辉南县城(朝阳镇)东北35里的辉发山城,即该部的政治中心。

它位于辉发河东北岸、古城筑于辉发山上(又称扈尔奇山)。

(4)乌拉部

乌拉也写兀喇,本名呼伦,姓纳喇。

后因定居于乌拉河岸边,故名乌拉。

它与哈达部同先同祖,明初同源于塔山卫(在今黑龙江呼兰河一带),后迁至今吉林市西北70里乌拉街地方。

该部至满泰及其弟布占泰时,逐渐强大。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大军进攻乌拉部。

乌拉遂亡。

现今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北半里的乌拉古城即是当年乌拉部的遗址。

该城占地面积很大,有90万m2。

1961年该城址被吉林省颁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建州女真

建州女真是在明洪武中叶举族南迁的,一部分迁至图们江流域及绥芬河一带,一部分迁至图们江下游珲春一带。

永乐元年(1403),明政府在今吉林市东南的女真人居地,置建州卫,以其酋长阿哈出为建州卫指挥使。

永乐八至十年(1410—1412),又于今吉林珲春与朝鲜庆源、会宁一带增设建州左卫,以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使。

正统七年(1442),明分建州左卫一部分在苏子河、浑河流域另置建州右卫,与前所置两卫合称建州三卫。

万历十四年(1586),建州卫左都督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进而征服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2.元明时的吉林

元王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采用的大省制。

吉林省当时绝大部分属辽宁行省。

其东部为南京万户府;

中部农安、长春一带为开元路(治所在今农安);

西路为中书省的泰宁路(今洮北城四家子古城)。

明代,元至元二十八年(1368年)元顺帝被明军驱出大都(今北京)。

当时吉林一带仍为元的残余势力纳哈出占据。

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将冯胜、付友德、兰玉等率20万大军征讨纳哈出。

纳哈出投降。

明统一东北后,在东北设置了80余处卫所。

吉林大部属奴儿干都司,其中泰宁卫治所为城四家子古城。

明代中叶以后,吉林省的中、东部为海西女真的乌拉部(治今吉林市乌拉街),辉发部治今辉南县朝阳镇东北35km的辉发山城,叶赫部治今四平市的叶赫古城。

(七)清代吉林

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基础上,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称汗,建“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公元1644年,入主北京,统一全国,建立清政权,京城亦由盛京(沈阳)迁至北京。

1.柳条边

由于长白山区是满族的发祥地,清初以柳条边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柳条边,俗称边墙,是清顺治和康熙年间在东北修筑的柳条篱笆墙。

柳条边的边墙是由土堆成宽三尺、高三尺的土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三株,各株间用柳条横连起来,编成柳树栅子。

边墙外有人工挖掘的水沟。

柳条边有“老边”、“新边”之分。

老边建于顺治初,完成于顺治十八年(1661)。

位于辽宁省境内,东起凤凰城,东北至开原以北的威远堡,再折向西南至山海关,全长1950余里,也称做“盛京边墙”。

新边从康熙九年(1670)修起,完成于康熙二十年(1681)。

南自开原威远堡,经吉林省四平、伊通、长春、双阳、九台,至舒兰县的亮甲山,纵跨吉林省中部,全长约690里。

边墙东为封禁之地。

边墙以西在德惠、榆树一些地方划出贡江,专为皇室进贡、捕鱼、狩猎,其余为蒙古郭尔罗斯王公(中部)和哲里木各王公(西部)管辖。

老边有边门16个。

新边有边门4个:

一为法特边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