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0566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x

获得国家和省级(含中国公路、航海学会)科技进步奖80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数比“九五”增加了一倍多;

特殊地质条件筑路技术、公路桥梁隧道建设技术、农村公路建设技术、外海区深水港口建设技术、航道整治和通航技术等一大批交通建设和养护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其中高等级公路建设成套技术、大跨径桥梁和深水筑港技术等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保障;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行业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加强决策支持技术研究,提高了科学决策的水平;

注重交通安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高了交通安全保障能力;

加快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技术研究,提高了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一五”我国国民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交通需求仍十分旺盛。

预计“十一五”公路客货运周转量年均分别增长%和%,水路货物周转量将年均增长%,汽车保有量将年均增长10%以上,全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将年均增长%和%。

在交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交通建设任务仍然繁重,运输服务要求不断提高,我们不仅面临着重大技术突破和管理水平提升的挑战,还面临着土地、能源、环境、资金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必须实现交通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向科技驱动的根本性转变,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

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大力提高科技进步对交通发展的贡献水平,不断提高交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体系。

二、发展需求

“十一五”期间,交通科技要面向交通发展主战场,以解决当前和未来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为核心,满足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扩充能力、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改善服务、保障安全、缓解制约的需要,为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扩充能力。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跨江跨海通道工程、离岸深水港航工程、特大桥梁与超长隧道、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公路工程等新项目建设的自然环境恶劣、工程难度大,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亟待攻克。

随着交通网络的扩大,已有设施改扩建、养护问题日渐突出,危旧桥改造技术、高速公路改扩建技术、无损与快速检测技术、工程快速修复技术等亟待突破。

―提高质量。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高度重视工程建设质量。

工程设计要科学合理,工程结构要安全耐久。

高速公路路面的早期破坏、水工工程设施的耐久性、大型桥梁隧道的可靠性等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技术挑战,需要在机理、设计、施工、管理上开展深入研究。

―降低成本。

公路水路交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次性投入大,运营时间长,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有很大的节约潜力,要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需在上述各个环节进行科技创新。

我国区域差异性大,根据区域气候、地质、地理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创新,合理确定建设标准,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改善服务。

提高公路水路交通服务社会的能力,需要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府;

需要加快行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综合利用,建设公众信息服务系统;

需要加强综合运输枢纽建设,构筑现代综合运输体系。

因此,要加强智能化数字交通技术、多式联运技术以及集装箱一体化运输关键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促进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保障安全。

交通安全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社会文明。

要对交通设施实施有效的监控与安全评价,提高安全事故的主动防控能力。

要从驾驶员、车辆、道路、管理等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我国公路交通安全的技术体系。

要在船舶交通安全监控、水上事故应急处理、港口安全等方面形成成套技术。

要从技术上保障立体搜救与深水打捞,建立全天候运行、全方位覆盖的现代化水上安全监管和人命救助保障体系。

―缓解制约。

交通的发展必须做到与自然的和谐。

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在建设、运营、使用、管理等环节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发展洁净运输和绿色交通;

加大交通领域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在发展中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章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十一五”交通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科教兴交”和“人才强交”战略,按照“以人为本、需求引导、综合集成、强化创新、重点突破”的基本方针,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加快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交通科技的总体水平,提高科技对交通发展的贡献水平,为建设创新型行业,推动公路水路交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科技的发展目标是:

(一)建立一个适应交通发展需要、符合交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显著提高交通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1.建成35个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覆盖公路、水路、材料、运输工程、交通安全、决策支持、环保节能、智能交通等8个专业领域的25个研究方向,力争培育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在交通建养技术、智能交通技术、运输组织技术、决策支持技术、安全保障技术及绿色交通技术等方面,整合形成3-5个专业优势明显、学术水平突出、服务全国或区域的交通行业技术研发中心;

3.以交通科技信息资源集成共享为目标,基本建成数字化、智能化的公共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为交通行业以及全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准确及时、使用便捷的科技信息服务。

(二)突破交通生产建设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大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全面提升交通的科技含量。

1.着力解决公路水路交通重大工程建设、养护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在高速公路、桥梁隧道、深水码头和航道整治等工程建养技术方面达到和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2.大力开发应用交通信息化技术,以信息化推动交通产业的升级,在智能交通技术、现代化运输管理技术、交通事故应急反应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努力突破交通领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在交通决策支持研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

4.不断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推广率和转化率显著提高,将交通科技普及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三)培育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形成比较完整的科研梯队,为交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以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和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为基地,依托重大科技项目,造就50名左右学术造诣深厚、具备国际先进研究水准、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交通科技领军人才;

2.形成一支高素质、有活力、创新能力强的交通科技人才队伍,培养1000名左右有学术造诣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3.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高的科技管理人才队伍。

第三章重点任务

“十一五”交通科技发展的重点要按照总体部署、分步实施、远近结合、解决急需的原则,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全面加强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着力解决牵动性、关键性、前瞻性重大技术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的支撑、推动和引领作用。

一、创新能力建设

(一)科研基地建设

以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切入点,启动交通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改善交通科研条件,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完善行业科研力量布局,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基地,培养交通行业的主力研发力量,初步建成适应交通现代化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符合交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

1.建设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在“十一五”期间,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建设要覆盖公路工程、水路工程、材料工程、运输工程、交通安全、决策支持、环保节能、智能交通等8个专业领域的25个研究方向。

重点实验室的布局突出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其他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机构,充分吸纳社会各类科技资源。

在强化调整现有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在长大桥梁和隧道建养技术、大型公路工程构造物的检测与诊断技术、新型港口水工建筑物设计与建造技术、大型水工构造物的检测与诊断技术、交通设施安全技术、道路安全保障技术、交通应急处理技术、交通防灾抗灾技术、水上三品(危险品、化学品和油品)污染监测、防治和处理技术、公路水路环保新技术、智能公路、船舶远程状态检测与信息处理技术等12个研究方向优先认定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到2010年完成其它研究方向的行业重点实验室认定工作。

结合交通行业发展的需要,适时发布行业重点实验室认定指南,指导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2.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

对研发能力强、优势明显、业绩突出、影响广泛,对交通行业发展有重大作用,符合“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域和方向的行业重点实验室,加大支持力度,培育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3.建立交通行业技术研发中心

在公路水路交通建养技术研究、智能交通技术研究、一体化运输系统研究、船舶标准研究、交通决策支持研究、交通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建设形成3-5个专业优势明显、学术水平突出、服务全国或区域的交通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使其具备承担重大交通科研攻关和长期从事交通应用基础研究的条件,成为交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力。

4.改善交通科研单位的基础条件

“十一五”期间,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交通科研单位的投入,改善基础条件,提高科研开发能力,保障交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部直属科研单位要在道路工程、港口工程、智能交通、集装箱运输和决策支持研究等方向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交通科研机构。

主要改善规划与决策咨询、港航安全、动静态数据统计和分析、环境保护、路面试验、公路和港口检测设施、海岸动力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条件,改善科研业务用房。

(二)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以交通科技信息资源的集成共享和优质服务为目标,以信息保障系统和共享制度体系为基础,建成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数字化、智能化交通公共科技信息服务。

1.加快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基础设施建设。

编制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规划,形成交通科技信息资源中心。

重点加强科技管理、信息服务、成果发布与技术交易等信息系统的整体开发,形成行业科技管理工作平台与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2.加强交通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打破科技信息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对公益性、基础性科技数据资源和工程技术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有效集成、高效流动与低成本使用。

3.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运行管理机制。

开展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信息资源、应用系统、服务体系和标准规范建设研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形成有效的平台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实现交通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

交通行业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良好环境,通过交通生产建设实践、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培养、锻炼和发现人才,使优秀科技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脱颖而出。

加快交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改善科技人才结构,着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建设科技人才梯队,促进交通科技的持续创新。

2.开发利用各类科技人才资源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结合起来,开发利用国内外科技人才智力资源。

建立更加开放的科技人才引进、使用机制,通过合作研究、技术交流与培训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科技人才为我国交通科技创新服务。

采用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员为基层、为交通生产建设第一线服务。

二、重大专项攻关

开展重大专项攻关,重点解决交通生产建设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重点支持对行业发展具有明显支撑和引领作用的重大科研项目,力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世界领先、成果实用性强、生产效益显著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产品。

组织开展5个重大专项:

(一)大型公路桥梁隧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1.预期目标

开展公路桥梁、隧道等重大建设工程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若干单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型跨江跨海桥梁、公路隧道建设成套技术;

在勘察设计、施工组织、质量管理、安全控制等方面的水平均有明显的提升,为我国公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主要研究内容

—深水地域地质、水文勘察技术

—构造物抗风、抗震、抗潮汐性能

—超大跨径桥梁关键部位设计、施工技术

—超大跨径桥梁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

—钻爆法、盾构法海底隧道建设技术

—连拱隧道与特长隧道修筑与围岩监控、施工技术

—长隧道运营管理与交通管理技术

—特大桥梁和长隧道运营安全与紧急援助系统技术

(二)高等级公路养护技术及装备开发

1.预期目标

初步形成以路桥状况数据采集为中心,以评价管理系统为基础,以材料、装备、工艺为重点的适应我国国情的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技术,推动养护材料、养护装备和检测设备的开发,以适应我国公路交通养护工作发展的需要。

—网级、项目级公路养护管理系统的完善与应用

—高速公路改扩建关键技术

—道路预防性养护与快速维修技术

—桥梁运营状况检测、评定与桥梁加固技术

—无损检测技术

—养护新材料、新工艺应用技术

—大型桥隧结构健康诊断与养护管理技术

—多功能养护设备

(三)大型深水港口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解决大型外海深水港口建设设计、施工和养护中的技术难题,提高工程质量和结构物的耐久性,降低工程的全寿命成本,使我国筑港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适应全球船舶大型化和专业化发展需要,从技术上保障我国深水港口建设目标的实现。

—大型外海开敞式深水码头建设成套技术

—新型水工建筑物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

—新型深水防波堤结构与施工关键技术

—码头基础设施健康状态检测、诊断及养护技术

—航道适航水深关键技术

(四)智能交通技术研究开发

建成区域高速公路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示范车道,实施精确气象预报,完成与大经济区域联网信息服务相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形成相关的成套标准规范。

通过集成开发路上行驶车辆的信息采集和计量技术,为未来道路用户费用征收模式的改革提供前瞻性技术支撑。

—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

—车辆导驶与路侧通信系统

—计算机识别与动态交通数据采集技术

—公路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

—公路运输紧急事件应急管理及处置系统技术

—基于定位系统的车辆运营监控、调度和精确计量技术

(五)水上突发事故应急反应关键技术研究

在海上遇险人员快速撤离、溢油和化学品处置、深潜水打捞作业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有所突破,提高深潜水施工和装备的集成应用能力,形成水上突发事故应急反应成套技术,为提高水上人命救助能力,改善水上安全状况提供技术支撑。

—溢油应急决策、指挥支持系统及跟踪监测技术

—大面积溢油清除、回收及生态恢复技术与装备

—水上快速搜救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及船舶应急响应系统

—海上快速搜救技术及遇险人员安全撤离装置

—深潜水饱和系统及潜水模拟训练系统

—水下遥控机器人、水下切割设备、多波束扫测设备研发

—深水打捞成套技术与装备集成应用和开发

—水上危险品、化学品应急处治技术

三、重点研发方向

重点研发方向主要支持为制修订重要技术标准规范开展的研究,具有行业技术共性的应用研究,需要长期跟踪的前瞻性基础研究,难以靠市场力量完成的高风险、公益性的研究等。

确定10个重点研发方向:

(一)长寿命路面关键技术研究

从结构、材料、工艺入手解决路面早期损坏问题,形成我国重交通沥青路面的修筑技术,保证路面在使用寿命内的使用功能,降低公路的全寿命成本,通过预防性养护和不定期表层维修,路面的使用寿命力争达10-20年。

—路面长期性能观测与数据库开发

—路面损坏机理分析研究

—路基路面综合设计体系研究

—长寿命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研究

—长寿命路面施工与质量控制

—长寿命路面养护与维修技术

(二)桥梁耐久性及安全性检测评价与加固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方便、实用、快捷、有效的提高桥梁耐久性和旧桥检测、评定、加固成套技术。

在混凝土桥梁耐久性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理论上取得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桥梁铺装材料耐久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混凝土耐久性检测评价指标体系上有所创新;

在耐久性桥面铺装施工工艺和大型桥梁结构物全寿命设计及养护管理技术方面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支持公路旧桥检测、评定、加固技术工作向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桥梁病害识别与成因机理分析

—桥梁耐久性设计方法

—桥梁关键性部位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桥梁安全可靠性评定、养护管理与加固关键技术

—桥梁质量通病的防治技术

—钢桥面铺装关键技术

—桥梁施工安全评价与管理技术

—桥梁隐蔽工程无损检测装备与检测技术

—特大桥隧运行过程中病害检测技术开发

—新型高性能加固材料

(三)内河航运技术研究

推进内河航运信息化建设,开展内河航运监控、运输组织管理、航道整治、运输装备等技术研发,全面提高建设、装备与管理的技术水平,为发挥内河运输优势提供技术支撑。

—电子航道图技术

—河道演变规律研究

—航道整治与疏浚技术

—内河灾害监控和预警技术

—内河运输拖带方法研究

—内河新型船舶和动力装置开发及江海直达关键技术

—内河新型港口装卸工艺及装备

(四)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支持交通系统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形成交通运输管理信息与服务网络,提高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交通电子政务及公众信息服务关键技术

—交通大型数据库群建设及应用关键技术

—交通应急反应系统建设关键技术

—道路运输联网信息服务、分析统计系统关键技术

—综合运输管理系统接口设计技术

—内河和沿海港航运政联网系统技术

(五)运输组织管理技术研究

深化区域交通运输管理、多式联运及集装箱一体化运输、运输组织调度、客货运枢纽规划和设计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推动区域交通资源整合,为区域交通一体化提供技术支撑,推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区域交通一体化及综合运输规划设计技术

—综合枢纽功能设计、智能管理及建设关键技术

—多式联运和甩挂运输组织技术

—智能化集装箱运输关键技术研究

—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关键技术

—跨国运输关键技术研究

(六)交通决策支持研究

开展交通发展与改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深刻认识交通发展规律,为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制定以及体制改革等提供决策支持。

—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交通行业发展政策、行业立法、管理体制

—交通运输宏观调控问题与现代交通规划理论方法

—交通运输市场的监测、管理和机制

—行业发展前瞻性、敏感性问题

—现代交通统计技术

—交通行业行政执法相关问题

—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七)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从驾驶员、车辆、道路以及管理等多个方面开展公路交通安全技术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路安全技术体系,并大力推广和应用,促进我国公路交通安全形势的逐步好转。

—超限运输长效治理机制与管理技术

—公路安全设计与运营安全评价技术

—车辆安全性能检测与危险品运输保障技术

—事故多发路段综合治理技术

—驾驶员行为特性与培训机制

—特殊气候条件下道路交通安全保障技术

(八)水上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在船舶交通安全监控、船舶主动避碰、水上事故应急处理、港口安全等方面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提高水上安全事故的预防、应急反应和处治能力,促进我国水上交通安全保障能力的显著提高。

—水上安全监管系统关键技术

—船舶航行安全监控关键技术

—危险品运输船舶监控技术

—船舶避撞技术

—辅助安全驾驶技术及设备

—港口防灾减灾关键技术

(九)技术标准与规范研究

在工程设计、建设养护、运输组织、管理服务、安全保障、信息技术、环保节能等方面开展技术标准与规范研究,基本形成适应交通发展需要的交通技术标准规范体系。

—交通标准规范发展战略与框架体系

—国外先进标准规范引进、消化、吸收

—交通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标准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系列技术标准

—交通运输管理及危险货物运输技术标准

—交通安全、环保与节能技术标准

—交通建设质量监测标准与计量规程

—船型标准化技术

(十)交通资源节约与环保新技术研究

开展以节约土地、岸线、能源、材料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促进交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