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058945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10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docx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

 

2013年3月

 

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指导手册

陕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课《做自己主人》

第一课时:

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上)

一、《课程标准》:

“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到学生克服盲目从众的思想和行为

2、能力:

提高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知识:

知道从众心理是青少年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到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从众心理。

2、教学难点:

避免盲目从众。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P2:

阅读教材故事,思考问题:

产生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2、P4: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情景,思考下列问题.

(1)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从众的影响是积极地,它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2)蒙蒙的行为是否值得,理由是?

3、P4:

看图回答问题:

(1)图片中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2)图片中的情景造成生么影响,我们身边是否有这种行为并举例?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欣赏导入:

富尔顿用新测量方法测量固体氦的热传导度,这种比传统理论要高出500倍。

由于高地太多,他担心别人会认为他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就没有伸张。

而年轻的人也得出和富尔顿相似的结论并伸张出去了,引起科学界的关注。

富尔顿说:

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

思考:

导致富尔顿错失良机的原因有哪些?

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讨论交流,让学生领会知识点:

生么是从众心理?

列举生活中德事例加以说明。

(从众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它是支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悟性的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

2、学生讨论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流程:

出示“故事”根据材料提问学生讨论回答。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从众心理的心理现象。

组织讨论:

联系上述情景,谈谈从众心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的影响。

2、自学解决“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同桌交流,回答问题,

3、引导学生解决“教学用题”3

具体流程:

展示图片完成教材要求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三)总结全课、巩固练习。

具体流程:

学生自由发言,谈学习收获教师总结,出示板书。

六:

板书设计:

从众心理的定义

从众心理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从众行为的影响

七、补充课文正文

1、从众的表现形式?

(1)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

(2)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

(3)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

2、什么是“真从众”和“假从众”?

"真从众"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无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数人在一起不会错"的随大流思想。

"假从众"则往往是碍于情面或者免受群体的指责和惩罚。

例如有的同学不吸烟,也不想吸烟,但伙伴中许多人都抽烟,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抽上了。

这种违心的从众现象,在学生中还是比较多的。

3、从众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从众心理的积极影响:

可以使人自觉接受社会环境积极影响,有利于个人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

从众心里的消极影响:

盲目从众、随波逐流是危险的,它容易使人接受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助长社会生活中的歪风邪气。

生活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明辨是非,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才能克服盲目从众。

第二课时:

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下)

一、《课程标准》:

正确认识好奇心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既要珍惜和重视好奇心,又要把握好好奇心的方向。

2、能力:

提高和发展自身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好奇心,把握好好奇心方向。

3、知识:

正确认识好奇心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懂得好奇心的可贵

2、教学难点:

把握好好奇心的方向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P5:

请大家阅读教材上“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故事”,思考问题。

(1)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如此入迷,你知道什么原因吗?

(2)对昆虫的强烈的好奇心最终使得法布尔成为一位著名的昆虫学家,什么是好奇心?

2、P6向学生展示材料“鸡蛋是大头还是小头先出来的探究过程”,思考问题

3、P6:

请学生们阅读教材知识卡片,思考问题:

(1)科学家的成功与好奇心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许多中学生成为了小小的发明家?

4、P7欣赏图片,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产生了“进去看看”和“来一支尝尝”的念头?

(2)谈谈你对“培养好奇心,要把握好方向”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展示故事——《苹果里的五角星》

问题:

请同学们谈感想。

然后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引导学生解决问题1

具体流程: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完成教材要求,学生会带,老师点评教师引导学生领会什么是好奇心。

2、自学解决“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

展示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同桌交流,回答问题学老师点评得出结论:

好奇心与成功的关系。

3、学生阅读教材:

解决“教学用题3”

具体流程:

阅读教材完成教材要求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看学生是否掌握好奇心与成功的关系。

4、多媒体展示材料:

解决问题4:

具体流程:

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交流问题教师出示答案:

好奇心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

5、学生自学解决问题5:

具体流程:

阅读材料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不健康好奇心带来的危害。

(三)总结全课、巩固练习。

具体流程:

学生自由发言,谈学习收获教师总结,出示板书。

六:

板书设计:

什么叫好奇心

正确认识好奇心理好奇心的重要性

怎样把握好好奇心的方向

七、补充课文正文

1、好奇心的概念:

好奇心是指人们面临新奇剌激情况时,产生惊奇而要探明现状与原因的一种倾向。

2、好奇心的意义和作用:

①“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

好奇是求知的萌芽,是创造的起点,科学的发明和创造很大程度上起因于发明创造者好奇的个性。

②许多中学生因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因好奇而不断探索,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勇于创新,成了小小发明家。

③中学生应当保持和珍惜好奇心,但好奇要把握好方向,要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成长,如果不注意,有时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3、青少年(中学生)培养好奇心,如何把握好方向?

中学生应当保持和珍惜好奇心,但好奇要把握好方向:

首先要明辨是非,区分什么是良莠的好奇心;其次要发展好些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高尚情操与品行,有利于智力与能力提高的好奇心;再次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4、如何正确认识好奇心理?

①“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

好奇是求知的萌芽,是创造的起点,科学的发明和创造很大程度上起因于发明创造者好奇的个性。

②许多中学生因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因好奇而不断探索,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勇于创新,成了小小发明家。

③有的青少年染上不良嗜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起因往往与最初没有正确认识从众和没有把握好好奇的方向有关。

因此,提高和发展自身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青少年辨别是非善恶、抵制诱或、杜绝不良嗜好。

中学生应当保持和珍惜好奇心,但好奇要把握好方向,要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成长,如果不注意,有时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人的好奇心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

唯有健康的好奇心,才能帮你消除无知,让你发现奇迹。

而不健康的好奇心则会使你误入歧途。

但我们对生活也不能没有好奇心,那样你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

当你面对世界不再好奇心时,你不是在变大,而是在变老。

风华正茂的我们应该抖擞精神,对生活充满兴趣。

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若引诱了我们的好奇心,我们或许也能够创造一个奇迹。

第三课时:

《学会主宰自己》

一课标:

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目标

1.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3.懂得怎样避免盲目从众和把握好好奇的方向,以及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主要课堂教学用题

1.青少年(中学生)要避免盲目从众和把握好好奇心的方向,学会主宰自己,需要从那些方面努力。

2.自我控制的概念:

3、青少年为什么要提高和发展自身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提高和发展自身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4.青少年如何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5.青少年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如何把握好人生的第一次?

四教学方法及进程

1导入新课

故事:

有一个甚为流行的“爱”的故事:

日本某户人家装修,拆木板墙时,发现一只壁虎被困在那里,一根从外面进来的钉子钉住了壁虎的尾巴。

主人仔细看钉子,居然是自己十年前盖房子时钉的。

那只壁虎竟然困在黑暗的墙壁里活了整整10年?

主人暂时停止了装修,他要一探究竟。

过不多久,钻过来领一只壁虎,嘴里含着食物来喂,他一时愣住了,这是什么感情啊?

为了就被钉住尾巴而不能走动的壁虎,另一只壁虎竟然在10年的岁月里一直不停地衔。

思考问题:

(1).一只正常的壁虎可以活10年吗?

(2).到底是“谁”钉住了壁虎的尾巴?

壁虎的尾巴果真能被钉住吗?

师:

一些人在生活中盲目从众,这是非常有害的。

那怎样避免盲目从众和把握好好奇心的方向呢?

这是我们今天探讨的内容。

2讲授新课:

学会主宰自己(板书)

一、学会明辨是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具体流程:

多媒体展示故事——《农夫和驴》学生思考:

故事中得人物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教师点评:

每个人生活中应由有主见学生讨论教材P8页关于许衡的故事——谈论之后完成思考题。

教师小结:

每个人应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分辨是非,决定自己的行动,而不能盲目地随波逐流。

对于自己确信的目标要敢于去实现、去争取,不要怕别人议论。

二、提高和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具体流程:

学生讨论P9材料解决教学用题2、3、4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

每位学生应自觉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并且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具体流程:

多媒体展示关于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的图片,展示不良习惯的危害引导学生解决教学用题5、6

教师小结: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所以“第一次”应该是好习惯的萌芽,而不是坏习惯的开始。

3课堂小结:

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有决心、有毅力,就一定能不断完善自我,成为自己的主人的。

4板书设计:

(一)、学会明辨是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提高和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补充正文

1.青少年(中学生)要避免盲目从众和把握好好奇心的方向,学会主宰自己,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①善于明辨是非,养成独立思考习惯;②提高和发展自我控制能力;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自我控制的概念:

自我控制指不受外界因素的引诱和影响,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

具有自控能力的人,通常意志坚强,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能较好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

3.青少年为什么要提高和发展自身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提高和发展自身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有的青少年染上不良嗜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起因往往与最初没有正确认识从众和没有把握好好奇的方向有关。

因此,提高和发展自身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与青少年辨别是非善恶、抵制不良嗜好。

4、青少年如何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在生活中,有些自己不感兴趣却又应该做的事,坚持做下去,便会受益穷;有些自己感兴趣,但又不应该做的事,坚决不做。

这样,会使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提高。

可采用:

自我激励法、请他人监督法等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5.青少年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在青少年中,有一些人盲目地、无节制的参加一些活动,染上了不良嗜好,不利于健康成长。

青少年要杜绝不良嗜好,就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人一旦养成一种习惯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按习惯去做事。

如果一个人的习惯是良好的,就会对个人成长起促进作用;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习惯是不良好的,他这种习惯就会对他的成长起破坏作用。

6.如何把握好人生的第一次?

人生会遇到许多“第一次”,而习惯无论好坏,都是由某个“第一次”开始的,由此难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握好“第一次”。

第一次应该是好习惯的萌芽,而不该是坏习惯的苗头;坏习惯一旦露头,就应警惕并及早掐掉。

八年级上册第二课《自尊自信,快乐生活》

第一课时:

《我有我的尊严》(上)

一、《课程标准》:

“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

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培养自尊和尊重他人的生活态度,不做有损人格和名誉的事。

2、能正确评价自己,学会既自尊,又能尊重他人。

3、理解自尊的内涵,懂得自尊、尊重他人与获得尊重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关系。

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默读15---16页的事例,想一想这位成功的商人为何做法不妥?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贝多芬的事例体现了什么心理品质?

我国古代,现代有哪些类似的例子?

2、想一想自尊的内涵、具体做法、表现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3、分析17----18页的2个事例中张名和外企老板的行为为何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试想一下,一个人如何做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4、自尊和尊重他人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用梅兰芳和朱自清自尊的事例导入新课,我有我的尊严

(二)学生自学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流程:

出示“教学用题1”→学生自学作答→全班统一答题思路。

(三)自学、讲述解决“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

出示“教学用题2”,进行自学自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前后桌讨论交流用题2的答案→全班抽查统一用题2的答案思路→教师讲解各题标准答案

(四)自学,交流,点拨解决“教学用题3”:

具体流程:

进行自学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问题→8人一组,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全班集体讨论→教师总结点拨。

(五)归纳“教学用题4”,总结全课:

具体流程:

出示“教学用题4”,让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思考总结→学生自由发言,谈归纳的收获→老师统一答案→教师精彩演讲,总结全课。

六、补充正文

(一)自尊、知耻

1、自尊的含义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

自尊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源于自己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他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2、自尊的表现

第一,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第二,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心理;第三,懂得知耻,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3、自尊的作用

自尊的人积极向上。

自尊是使人奋发进取的心理因素,它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自尊的人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自尊的人知荣辱,讲自爱,能时刻用正确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形象。

4.为什么要自尊?

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自尊能使自己体验到快乐与感动。

5、自尊与知耻的关系

(1)做人不能没有自尊。

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道羞耻的人。

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唯有自重,才能自尊。

(2)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不知道惭愧,不感到难为情,那就是不知羞耻,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有自尊。

(3)知耻的人首先要做到正确全面地看待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且努力改正它,这是对自己良好形象的维护,是自我尊重的表现。

6、自尊与虚荣的关系

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荣耀、光彩的心理。

虚荣心重的人,常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在动力,总是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虚荣是一种扭曲的自尊。

7、怎样做到自尊?

(1)要适度。

这有助于我们正确地面对批评,改正错误。

而过度的自尊,则使我们过于敏感,作茧自缚,体验不到生活中的乐趣。

但对恶意的侮辱和诋毁,则要及时予以回击,维护自尊。

(2)要维护人格。

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自尊的人不图虚荣,拒绝沾染不良习气;为了维护自尊,可以舍弃许多东西,但绝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3)要不断进取。

要意识到自己的弱点、盲点与误区,严格要求自己,敞开心扉,虚心学习,大胆尝试,不断超越,增强自身实力,做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人。

(4)善于尊重他人。

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己及人;善于欣赏、接纳他人;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

(5)自尊者要豁达。

要养成一种豁达、开朗的性格,不能过于在意他人的态度和言行,更多地欣赏来自他人的智慧,感受自尊的快乐。

(6)我们应该努力在各方面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二)尊重他人

8、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1)我们需要别人呵护、关爱我们的自尊,就有责任去关注他人的自尊、维护他人的尊严,与他人共享自尊的欢乐。

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2)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自尊的人懂得尊重他人。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3)彼此尊重才能赢得更广泛的尊重。

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可以使他人悔过。

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正面效应。

(4)彼此尊重,相互接纳,做一个有价值、有尊严的人。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他人善意的提醒。

9.怎样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

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具体要求:

关注他人的尊严,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己及人;善于欣赏、接纳他人。

与人相处时,能由衷地欣赏和赞美别人的优点、长处,允许他人有超越自己的地方;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对于他人的缺陷、缺点,不能取笑和歧视;对恶意的侮辱与诋毁,则要及时予以回击,必要时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尊。

七、板书设计:

我有我的尊严

含义

自尊{做法}→←尊重他人→二者关系

作用

表现

第二课时:

《我有我的尊严》(下)

一、《课程标准》原文:

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陶冶情操,保持乐观心态,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培养自尊和尊重他人的生活态度,不做有损人格和名誉的事。

2、能正确评价自己,学会既自尊,又能尊重他人。

3、理解自尊的内涵,懂得自尊、尊重他人与获得尊重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自尊和尊重他的的关系。

4、学会分辨自尊和自傲,客服自傲心理。

5、理解知耻的内涵,了解树立自尊心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自尊

2、教学难点:

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的关系,把我自尊和知耻的关系。

四、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用题:

1、认真阅读课本第15页第1圈第1个蓝菱形的故事,回答课本所出示的问题,感受自尊的存在,了解自尊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知道一个人的自尊心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

2、认真阅读课本第6页第2和第3个蓝菱形的内容,完成课本所出示的问题,思考并回答:

什么是自尊?

3、辩一辩《自尊与尊重别人谁更重要》

正方:

要获得尊重,自尊比尊重别人更重要。

反方:

要获得尊重,尊重别人比自尊更重要。

(本辩题旨在引导学生明白自尊的重要性,即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

4、朗读诗歌《中国人,不跪的认》节选并浏览课本第18页蓝菱形3的内容,回答问题:

孙天帅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5、认真阅读课本第18—19页第3圈的内容,完成课本相关习题,让学生明白自尊就要知耻,引导学生善于区分自尊和自傲。

6、测一测你的自尊状况。

五、依据教学用题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朗读情景再现中的引言,导入新课:

我有我的尊严。

(二)学生自学解决解决“教学用题1”。

具体流程:

出示教学用题→读故事→答问题→谈感受。

(三)学生自学解决解决“教学用题2”。

具体流程:

出示教学用题→阅读课本→小组合作交流课→学生发言→师生总结→多媒体出示“自尊”的含义。

(四)辩论时刻。

解决“教学用题3”。

具体流程:

出示辩题→辩论准备(正方事先认真阅读第2圈第1个蓝菱形、反方注意把握第2个蓝菱形内容,双方可以把其内容作为自己的论据)→双方辩论→教师总结。

(五)朗读诗歌,回答问题。

解决“教学用题4”

具体流程:

出示“教学用题4”→指名朗读→浏览课本内容→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六)自学、交流完成“教学用题5”

具体流程:

出示用题→自学文本→合作讨论→教师归纳。

(七)课堂小测试。

解决“教学用题6”。

具体流程:

出示用题→自我测试→谈今后打算。

(八)本课小结。

在赵传的《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的歌声中结课。

六、补充课文正文

(一)自尊的含义:

自尊也称自尊心,是一种自己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尊重与爱护的心理。

(二)你需要自尊的十个理由:

1、你会更有可能去冒积极的风险。

你知道你会失败,但同时你也知道,自己有可能成功。

2、你对自己有足够的尊重,是你不会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3、你会更有可能抵制来自同龄人对你的消极压力。

4、你不大可能仅仅为了融入一个集体而随波逐流。

5、你会很坚强,你能应付人生的变化和挑战。

6、你会很具有灵活性,当生活中的种种难题、失望或挫折将你打倒在地时,你能够反弹起来。

7、你会为自己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8、你会感到你可以自由的探索自己的创造性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华、技术和技能。

9、你能让自己快乐,因为你知道,你理应得到快乐。

10、你会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板书设计:

我有我的自尊:

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

第三课时:

《我自信,我快乐》

一课标:

陶冶情操,保持乐观心态,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意识地引导自己,保持个人自信的正确方向,把个人的自信上升为民族自信心,成为一个对祖国、对人民的有用之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个图表对学生自身进行一个关于自信的调查,是学生对自身的情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然后通过列举、归纳等方法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自信对“他们”的影响,进而形成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三)知识与能力

知道通过寻找个人自信的支点、创造个人成功的记录等方式来确立自信。

知道一些体现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典型事例;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能够初步较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确立自信的前提。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持个人的自信心。

三主要课堂教学用题

1、自信的含义

2、自信的表现?

3、自信的作用?

4、自信与自负和自卑的区别是什么?

5.为什么要自信?

6、如何树立和增强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

1寻找个人自尊自信的支点;创造成功的记录。

2把个人的自信上升为国家、民族、集体的自信是自信的正确方向。

五教学方法及进程:

1导入新课

演讲导入:

自尊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成才与成功者必备的心理品质。

但是自尊自信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培养起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