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06041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docx

经济增长理论总结

1、经济增长理论

(一)经济增长阶段论

传统社会阶段。

传统社会是在生产功能有限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是围绕生存而展开的经济,而且通常都是封闭或者孤立的经济,生产活动中采用的技术是牛顿时代以前的技术,看待物质世界的方式也是牛顿时代以前的方式,社会似乎对现代化毫无兴趣。

准备起飞阶段。

这一阶段是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准备阶段,它的特征是社会开始考虑经济改革的问题,希望通过现代化来增强国力并改善人民的生活。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经济体制改革,为发展创造条件。

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则通常是第一产业或者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这一阶段要解决的关键难题是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起飞阶段。

这是经济由落后阶段向先进阶段的过渡时期。

罗斯托认为,经济起飞必须具备4个条件:

①生产性投资率提高,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0%以上;②经济中出现一个或几个具有很高成长率的领先部门;③发明和革新十分活跃,生产过程吸收了科学技术所蕴藏的力量;④适宜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风俗环境。

在起飞阶段,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制造业,外国投资明显增加,以一些快速成长的产业为基础,国家出现了若干区域性的增长极。

起飞阶段完成的标志是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从农业出口转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开始出口大量的服装、鞋、玩具、小工艺品和标准化的家电产品。

走向成熟阶段。

这是指一个社会已把现代化的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了它的大部分产业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国家的产业以及出口的产品开始多样化,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不断增多,厂家和消费者热衷新的技术和产品,投资的重点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资本密集型产业,国民福利、交通和通讯设施显著改善,经济增长惠及整个社会,企业开始向国外投资,一些经济增长极开始转变为技术创新极。

大众消费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的经济部门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奢侈品消费向上攀升,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开始大量利用高科技的成果。

人们在休闲、教育、保健、国家安全、社会保障项目上的花费增加,而且开始欢迎外国产品的进入。

超越大众消费阶段。

罗斯托对大众消费阶段以后的社会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不过他认为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这个阶段的到来,一些长期困扰社会的老大难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的优点。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在考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后提出的,它正确地强调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化理论。

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曾经自觉地实践了罗斯托的理论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罗斯托的理论的局限性。

一方面,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一种线性的发展理论,不具备周期理论的预见性,我们注意到,罗斯托的理论中最初只包含了5个阶段,后来被他扩展成6个阶段,那么只要人类社会不灭亡,肯定就还会存在第7个阶段,这第7个阶段是什么?

有什么特征?

根据罗斯托的理论我们都无从知晓。

所以,罗斯托的理论虽然对落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对发达国家的发展却没有多大参考价值。

另一方面,罗斯托的理论忽略了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可能性,实际上,小的经济体——如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完全可能以其他的路径实现现代化,或者实现跳跃性的发展。

(二)经济增长因素论

丹尼尔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变化,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投入。

由于土地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因而主要考虑劳动与资本量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另一类是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即投入量与投入产出之比,又称为全要素生产率。

具体地说,丹尼尔森把这两类经济增长因素归纳为七个方面:

(1)就业人数和年龄-性别构成;

(2)包括非全日工作人再内的工时数;(3)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4)资本存量的大小;(5)资源配置,主要是指低效率使用劳动力比重;(6)规模经济,以市场的扩大来衡量;(7)知识进展,包括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进展。

其中,前四个方面属于要素投入,后三个方面属于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三)增长极限论

增长极限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增长极限理论认为:

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区位经济。

区位经济是由于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若干企业或联系紧密的某几项经济活动集中于同一区位而产生的。

例如,某一专业化生产的多个生产部门集中在某一区域,可以共同培养与利用当地熟练劳动力,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共同承担新产品开发的投资,可以形成较大的原材料等外购物资的市场需求和所生产产品的市场供给,从而使经济活动活跃,形成良性循环。

区位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地理位置的靠近而获得综合经济效益。

第二,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

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外部经济。

外部经济效果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

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

 

2、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假定:

(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不存在货币部门,价格水平不变;

(2)储蓄S是国民收入Y的函数;(3)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要素,且两种要素不能相互替代;(4)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例增长;(5)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问题;(6)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在此假定下,要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必须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产量比二者之比。

即:

公式表明: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产量比二者之比。

第一,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与社会储蓄倾向成正比,社会储蓄倾向越高,经济增长率也越高。

第二,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与资本-产量比率成反比,即资本-产量比率越高,经济增长率越低。

哈罗德模型下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1)均衡增长率(GW)。

均衡增长率是指在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率既定的情况下,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所需要的产出增长率(I=S条件下的增长率)。

又称合意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

假设在充分就业条件下人们愿意的储蓄率为sw,企业家合意的资本-产出比率为vw,则为实现充分就业的有保证的均衡经济增长率(Gw)应是

(2)实际增长率(GA)。

实际增长率就是事后统计的实际达到的增长率,是由有效需求的大小,即实际发生的储蓄率和资本与实际产量的比率决定的。

实际增长率可能高于均衡增长率,亦可能低于均衡增长率。

(3)自然增长率(Gn)。

自然增长率是指长期中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充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也可以说是充分就业的增长率。

从长期的经济发展来看,人口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哈罗德的增长模型中引进了这两种因素,把人口增长归纳为劳动力增长、把技术进步归为劳动生产率增长。

用n代表劳动力增长率,ε代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则经济的自然增长率(Gn)等于两者之和,即:

Gn=n+ε。

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增长的条件:

哈罗德认为:

在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

实际增长率=均衡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即:

GA﹦Gw﹦Gn;现实中这三种增长率往往不一致,因为这三种增长率由各不相同的因素决定的,这就必然会引起经济的波动。

(1)如果实际增长率与均衡增长率不一致,就会引起经济中的短期波动。

情况一:

GA>Gw。

这种情况下,或者是sA>sW,或者是vA<vW,其结果都是引起累积性扩张,出现通货膨胀。

情况二:

GA<Gw。

这种情况下,或者是sA<sW,或者是vA>vW,其结果都是引起累积性收缩,出现失业。

(2)如果均衡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不一致,就会引起经济中的长期波动。

情况一:

Gw>Gn,经济会趋于长期停滞。

因为Gn是增长的上限,当Gw>Gn时,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工资上升,从而投资与产量减少,经济停滞。

情况二:

Gw<Gn,经济会趋于长期繁荣。

因为这时劳,当GA=Gw=Gn时,可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经济增长状态;当三者不一致时,就会引发经济的长期波动。

三者相等只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现实中很难实现。

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缺陷:

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是一个不稳定德增长模型。

由于假定资本与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是按固定比例使用,除非劳动力德增长率等于储蓄率与资本-产出之比,不可能达到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充分利用德长期稳定增长。

因而,该模型所提出德长期增长被称作一条“刀忍式”的途径,并不现实。

(2)新古典增长模型

哈罗德——多马模式出现后,受到重视,但也受到来自索洛、罗宾逊等人的批评,指出了其存在的缺陷

(1)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定不合理,因为它否定了生产要素的可替代性,规定资本—劳动的配合比例不变。

(2)该模式中资本—产出比是一个平均量的概念,意味着平均的资本—产出比和增量的资本—产出比相等,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因为当收益递减时,二者并不相等。

(3)它是一个非价格模式,即主要是以资本价值论为基础,没有考虑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对增长的调节问题。

过分依赖于国家干预,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

(4)没有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5)它所设计的增长道路是一个狭窄的“刃锋”。

1956年,索洛和斯旺分别提出了新古典模式。

新古典模式的基本假定是

(1)资本和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因而资本—产出比可变;

(2)产出的增长主要由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推动,且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3)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价格机制起主要调节作用;(4)技术变化是中性的,所谓“中性技术”是指技术进步使产出水平提高了,但并不改变资本与劳动的边际替代率,即资本—劳动比不随技术进步发生变化。

在这些假定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古典的经济增长模式:

模型的推导:

均衡的决定:

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比较:

(1)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且等于自然增长率。

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条件下,自然增长率即为劳动增长率,而有保证的增长率可以理解为均衡条件下的资本存量增长率。

因此,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实际上是指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必须始终适应劳动增长率。

但由于该模型认为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比例是固定的,因此一旦二者增长的不一致,就缺乏使二者重新协调的内在机制。

(2)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假设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比例是可变的,该模型还认为价格机制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样,当资本存量的增长和劳动的增长不一样时,会反映到价格上来。

价格的改变又会导致生产者改变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比例,从而是资本存量的增长自动地与劳动增长趋于一致。

(3)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式

新剑桥学派是凯恩斯左派,他们以哈罗德—多马模式为基础,以李嘉图和马克思经济分析为依据和方法,提出了新剑桥增长模式,来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形成抗争。

他们认为,哈罗德—多马模式中存在着内在的不稳定性即“刃锋”问题,新古典模式试图用改变资本—产出比来解决,但是,由于投资具有“油泥—陶土模式”(putty-claymodel)的性质,即初始时可变,一旦形成为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本就无法改变,因而凝固在现有物质资本中的生产技术是不易改变的。

这就决定了生产要素不易迅速替代,从而资本—产出比难以调整;另一方面,新古典模式中的技术进步是独立因素,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没有投资增加就不会有技术进步。

这样,他们就否定了新古典模式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

据此他们认为,在资本—产出比既定时,要实现稳定的增长,只有调节储蓄率,而储蓄率的改变有赖于资本利润和劳动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例。

可见,经济增长是同收入分配紧密联系的,从而收入分配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

新剑桥学派是用“两阶级模式”来分析经济增长模式的,并假定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sp)要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sw),以(P/Y)代表利润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以(W/Y)代表工资占国民收入的份额,则社会储蓄率为:

s=(P/Y)sp+(W/Y)sw

其含义是:

当资本—产出比已定时,可以通过调整储蓄率(s)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

而储蓄率的调整可以通过改变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P/Y)或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W/Y)来实现。

所以,调节储蓄率就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比例。

(1)当sw=0,即工资收入者不存在储蓄,全社会的储蓄来源于利润收入者。

这种情况称为“李嘉图的古典储蓄函数模式”,其公式:

s=(P/Y)sp,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则可以减少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以降低储蓄率,使Gw=Gn;反之,则可以增加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

(2)sw≠0,即sp>sw>0,如果资本—产出比不变,当Gw>Gn时,可以通过减少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或增加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来提高储蓄率,使Gw=Gn;反之,亦然。

(3)新剑桥模式不仅认为收入分配的改变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而且认为经济增长改变着收入分配。

上式说明,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P/Y)取决于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sp和投资率(I/Y)两个因素。

假定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不变,则投资率I/Y越高,收入分配越有利于资本家。

又由于投资率和经济增长率关系密切,高增长率意味着高投资率,因此,经济增长越高,国民收入分配越有利于资本家阶级,而不利于工人阶级。

结论:

①在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有利于资本家不利于工人。

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的趋势是:

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工资的比重越来越小。

模型的经济含义:

新剑桥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是以收入不平等加剧为前提的,即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增加,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减少。

而且,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平等有扩大趋势。

因而,收入分配不平等也是经济增值的结果。

另一方面,新剑桥学派认为,政府可以采用分配政策来实现社会经济稳定增长;如果实际经济增长大于自然增长率,则表示利润在收入中多占比重偏高,应该相应降低;反之,如果实际增长率小于自然增长率,就说明利润在收入中所占份额偏低,应该有所提高。

由此,新剑桥学派提出,要使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就必须使利润与工资在国民收入中达到一个适当的比率,而要实现这一点,又必须建立适当的分配制度。

(4)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新古典增值模型与新剑桥模型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新古典增值模型与新剑桥模型都是从生产函数出发,将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要素,在形式上也具有相似性,但他们在经济理论方面存在显著差别:

区别:

(1)三个模型假定的变量不相同。

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假定储蓄率和资本生产率为既定常数。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储蓄率仍是不变,但资本-劳动比率可以变动的。

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与新古典增长模型正好相反,该模型假定储蓄率可变动,但资本生产率不变动。

(2)三个模型的均衡增长途径有所不同。

依照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由于储蓄率和资本生产率都是不变的,因此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等是十分困难的,模型所描述的均衡增长途径是很窄的。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通过资本生产率的调整,可以使实际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相吻合,恢复偏离均衡。

按照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由于储蓄率可以变动,实际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间的偏离能够得到修正,不过,新剑桥学派所提出的调整分配结构主张,在实践中会困难得多。

所以,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所描述的均衡增长是介于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与新古典模型之间的途径。

3、经济周期理论

(一)经济周期的涵义与类型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总体发展趋势所经历的扩张和收缩。

这种扩张与收缩主要表现在总产出、工业生产指数、就业及通货膨胀率、投资、消费等经济变量的上下波动上。

经济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繁荣阶段、衰退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

按照周期波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及发生时间的长短,将经济周期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短周期(小周期或次要周期)。

长度为3~4年,由英国统计学家基钦(JosephKitchin)提出来的,称为基钦周期。

在一般认为,它主要是由企业库存投资的变动而产生的。

2.中周期(大周期或主要周期)。

长度约为8~10年,是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ClementJuglar)提出,称为“朱格拉周期”。

他认为危机是经济社会不断面临的三个连续阶段中的一个,这三个阶段是繁荣、危机和清算,危机是由繁荣造成的不平衡状态的结果,这三个阶段反复出现就形成了周期现象。

一般认为,这一周期是由于固定投资波动而产生的。

3.中长周期。

长度为15~25年,由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Kuznets)提出,一般认为,这种周期是由于建筑投资的循环变动引起的,故也称其为“建筑周期"。

4.长周期。

长度为45~60年,由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Kondratieff)提出,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对这种长周期形成原因的解释有很多种,如人口的增加、地理上的新发现、新资源的开发、战争等,但技术进步和革新可能是产生长周期的主要原因。

熊彼特认为每一个长周期包括六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

其中短周期40个月,中周期9—10年,长周期50-60年,并以创新为标志,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200年划分为三个长周期。

(三)经济周期理论

1.非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

(1)强调自然因素的周期理论

这种理论把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最终归结为经济体系以外的太阳黑子等宇宙天体活动,以及气候、季节变动等自然因素。

认为1O年一次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或8年一次的降雨周期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的周期会影响到农业收成的丰歉,从而形成农业生产的周期性波动。

农业的周期波动必然影响到工商业,最终形成整个经济的周期波动。

(2)消费不足的周期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经济衰退的原因在于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所占比例过大,而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比例过小,即消费不足。

而消费品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品的需求不足,进而使整个经济出现生产过剩型危机。

(3)投资过度的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衰退的原因在于投资过多而不是过少。

所谓投资过多,是指资本品部门的发展超过了消费品部门,即与消费品生产相比,资本品的生产有了过度的发展。

经济扩张时,资本品比消费品增长得快;经济衰退时,资本品下降速度也比消费品快。

正是资本品投资的波动,造成了整个经济的波动。

投资过度论在解释引起投资过度的原因时,出现了几种不同意见。

货币投资过度论。

这种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是通过货币因素造成的生产结构失调,尤其是资本品生产和消费品生产之间的不平衡。

非货币投资过度论。

该理论以内生的投资因素与外生的技术革新、新发明等技术因素相结合来说明经济周期波动。

引致投资过度论。

这一理论认为是由制成品需求变动引起了投资过度,即是加速原理和乘数效应作用的结果。

(4)信用过度的周期理论

信用过度论把经济周期波动看成是一种纯货币现象,认为经济波动是银行货币和信用波动的结果。

银行货币和信用的扩张导致利率下降,引起投资增加,经济走向繁荣;反之,银行货币和信用的紧缩导致利率上升,投资下降,经济走向衰退。

(5)强调心理因素的周期理论

心理周期论是运用人们心理上的乐观预期和悲观预期的交替,来说明经济繁荣和萧条的交替:

一段时期内,人们的心情很好,对未来充满了乐观的预期,这时,投资和生产就要增加,经济走向繁荣;而在另一段时期内,人们的心情不是很好,对未来悲观失望,这时的投资和生产都是下降的,经济走向衰退。

(6)强调创新因素的周期期论

创新周期论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熊彼特认为由创新的多样性、复杂性,形成了经济活动中的多周期,即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并用创新理论解释三种周期,他认为,三种周期中每一个周期都是与一定创新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短周期在于创新活动影响较小和实现的期限较短,中周期是中等程度的创新所引起的经济波动,长周期的根据在于影响比较深远、实现所需期限较长的创新。

制度创新也是经济波动的根源,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由于各种制度的兴起和衰落,引起了经济增长的繁荣和衰退。

(7)强调政治因素的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扩张和衰退的交替是政府交替执行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的结果,政府的干预作为外在冲击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波动。

2.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

主要有三个典型的经济周期模型:

卡尔多周期模型、萨缪尔森乘数-加速数周期模型和希克斯经济周期模型。

(1)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动具有周期性,它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

认为企业投资决定于三个因素:

一是投资的成本;二是投资的收益,特别是新增投资的边际效率,即未来利润率;三是投资者信心和对预期的估计。

在经济处于扩张或繁荣期时,人们对资本边际效率和投资收益的预期比较乐观,投资增加,会带来供给品价格上升,导致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投资减少,失业增加。

市场出现衰退或萧条。

一段时期以后,新一轮的增长开始到来。

为消除经济波动,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一是提高资本边际效率,千方百计地鼓励资本家积极投资,二是国家直接投资,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2)卡尔多经济周期理论

卡尔多在凯恩斯《通论》的启发下,建立了动态的非线性投资函数和非线性储蓄函数。

非线性投资函数呈S型曲线,非线性储蓄函数呈镜像S型曲线。

这两条曲线,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下,当商品市场不均衡时,作相反方向的运动,因而,能够产生出收入的周期性振荡。

由此证明,经济体系在没有任何初始的外在冲击下,可以自我产生出周期波动。

Ø投资函数与储蓄函数

经济中计划的投资I是国民收入Y的增函数:

I=I(Y)。

在较低的收入水平Y上,人们不会把增加的收入较多地用于投资。

当收入水平Y较高时,边际投资倾向MPI也不可能高,因为高收入水平预示着生产潜力已经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增加的收入也就不会较多地用于投资,何况此时收入的增加是比较多的。

只有当收入Y处于中等水平的时候,经济中既有增加投资的愿望和需求,也有满足增加的投资需求的能力,故边际投资倾向MPI才会较大。

这样,投资曲线呈现出先是比较平坦,然后变陡,投资上升加快,最后在高的总投资水平上又变得比较平坦的“斜S形状”,如图a所示。

卡尔多投资曲线和储蓄曲线

经济中计划的储蓄S也是国民收入Y的增函数:

S=S(Y)。

在较低的收入水平Y上,人们的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比较高的。

在收入较低的时期,随着收入的减少,储蓄减少的速度将越来越快;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增加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当收入水平Y较高时,边际储蓄倾向MPS也是较高的,高收入水平已经使人们有相当多的立即消费不了的收入,人们把增加的收入更多地储蓄起来,因而边际储蓄倾向较大。

只有当收入Y在中等水平时,人们的边际储蓄倾向才会较小,因为这时人们既有增加消费的愿望和需求,也有满足增加了的消费需求的能力,故收入的大部分都用于消费,增加的收入中储蓄起来的部分就很少,边际储蓄倾向MPS较小。

这样,储蓄曲线呈现出先是比较陡,上升较快,然后变得平坦,上升速度放慢,最后在高的总储蓄水平上又变得陡起来的“反S形状”,如图(b)

Ø经济均衡及其稳定性

当I(Y)>S(Y)时,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但因计划的投资高于计划的储蓄,故收入有上升趋势。

相反,当I(Y)

只有当I(Y)=S(Y)时,经济实现均衡,收入既无上升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