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6640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8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剖析

实验心理学笔记关闭

好友动态

我自己的邮箱 

1057620625@

编辑

往来邮件 

正在加载...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备 注:

编辑

删除

取消

标记:

已将此邮件标记为星标邮件。

 取消星标

第一章引论

  一、实验心理学的性质

  

(一)实验心理学的定义

  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研究方法)

  

(二)实验心理学的学科内容

  1、阐述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

(涉及心理学实验的一般原理)

  2、阐述实验法在一些领域中的应用。

(如何在具体领域中应用实验方法)

  (三)心理实验及其特点

  心理实验是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确定条件和心理现象的关系。

具有以下特点:

目的性、准备性、验证性、因果性、严密性。

  二、心理实验中的变量

  

(一)实验中主试与被试

  主试:

实验者,主持实验的人,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

  被试:

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二)自变量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三)因变量

  因变量即行为变量,也就是被试的反应,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对象。

  (四)额外变量

  额外变量是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它是要被严格控制在恒定水平的,也被称为控制变量。

  自变量的种类及有效性:

  1、刺激特点自变量

  2、被试特点自变量

  3、环境特点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当自变量水平或数量有了变化并导致行为改变,我们就说行为是处在自变量的控制之下。

(自变量是有效的)

  因变量的信度、效度与敏度及种类

  1、因变量的可信度即信度

  信度是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

  当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由自变量造成,而是由其他的因素造成的,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无效的,或者说,产生了自变量的混淆。

  3、因变量的敏感性

  自变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反之就是不敏感的。

不敏感的因变量的两个典型例证:

  高限效应(ceilingeffect)低限效应(flooreffect)

  4、因变量的种类

  

(1)反应速度

(2)反应的准确性(3)反应的难度(4)反应的机率(5)反应的强度

  额外变量的控制

  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如不控制额外变量,就会弄不清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影响引起的,还是由额外变量的变化引起的,因而就不能得出结论。

评价一项实验设计的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研究者是否能成功的控制那些额外变量。

  三、各种不同的实验范式

  实验范式即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它的出现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

  实验范式的价值:

  1、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

  2、检验某种新的假设或概念。

  四、心理学规律的性质

  定性的规律——疾病是由病菌造成的。

疾病是由阴阳失调造成的。

(生物学规律)

  定量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具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物理学定律)

实验心理学笔记:

第二章实验设计

   有关实验效度

  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1、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变量(处理)能被精确估计的程度。

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1)历史(经历)

(2)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影响(3)选择(4)测验(5)被试的亡失(6)统计回归(7)仪器的使用(8)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

  2、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实验研究的外部效度指的是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情景条件以外的程度。

  

(1)测验的反作用效果

  

(2)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

  (3)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

  (4)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

  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是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

这两种效度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要求。

一般而言,在实验中控制额外变量的程度越大,则对因果关系的测量就越有效。

因此,可以在保证实验内部效度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措施以提高外部效度。

  有关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研究者针对需要验证的实验假设,为有计划的搜集观察资料而预先建立和依据的设计模式。

  被试内设计  真实验设计  单因素设计

  被试间设计  准实验设计  多因素设计

  混合设计  非实验设计

  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组)都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处理,而另一被试(组)接受另一种处理,然后比较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混合设计——在一个实验中同时采取两种基本设计的实验设计。

  一、非实验设计

  非实验设计:

是一种对现象的自然描述,一般用于识别和发现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它可以为进一步实施更严格的实验设计积累资料。

  1、单组后测设计:

  

(1)设计的模式

  只有一个实验组,而对实验组只给予一次实验处理,然后通过测量得到一个后测成绩。

    X      O

  

(2)设计的评价

  不足:

①无对照组比较。

②无前测。

③没有考虑对机体变量、自变量及其他无关变量的控制。

  ④很难排除历史、选择和成熟等内在无效来源的作用。

  2、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1)设计的模式

  是对单组后测设计的一种改进,它增加了在实验处理前的测验,但还是仅有一组实验组。

O1    X  O2

  

(2)设计的评价

  优点:

由于前测验,可以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及某些有关信息

  全部被试既属于实验组又属于控制组,通常认为选择变量可得到适当控制。

  缺点:

历史常与实验处理的效应相混淆

  很难控制成熟对内部效度的影响

  前测可能对后测内容和形式产生威胁

  3、固定组比较设计

  

(1)设计的模式

  又称静态组或整组比较设计,该设计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被试,但因这两组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就已经形成,故它不能使用随机化原则来选择被试。

  X        O1

  ………………

  O2

  

(2)设计的评价

  优点:

基本上能对历史因素进行控制

  无前测可以控制测验效应和仪器因素的干扰

  控制组可以对成熟因素做到有限的控制

  缺点:

对选择这一因素缺乏控制

  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以及选择与处理的交换作用常常成为混淆不清的因素影响实验的效度。

  4、事后回溯设计

  事后回溯设计是指所研究的对象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

    (X)    O

  

(1)相关研究设计

  相关研究设计是在一个被试组内收集两个集合的数据,其中一个数据集合是观察到的结果,另一个则是被追溯的数据集合,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这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关系(正相关、负相关和无关)

  O1        O2

  

(2)准则组设计

  要求研究者通过对所研究现象的被试的比较,确定某些被试(准则组)具有一种状态的特征,而另一些被试(非准则组)不具有这种状态的特征,然后去追溯可能存在的原因。

  (X)      O1

  ……………………

  O2

  二、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

是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1、单组准实验设计

  

(1)时间序列设计

  【设计的模式】:

是指对一组被试或个体进行一系列周期性测量,并在测量的时间序列中引进实验处理(X),然后观测引进实验处理后的一系列测量结果,并与引入实验处理X前的一系列测量结果相比较,研究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结果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O1  O2  O3  O4  X  O5  O6  O7  O8

  设计的评价:

  优点:

①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内部效度的影响。

  ②可以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

  ③有可能控制统计回归的因素。

  缺点:

①没有控制组。

  ②不易控制测验与处理X的交互作用。

  ③多次实施前测验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

  

(2)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设计的模式】:

在心理研究中,与选择两等价样本组(实验组和控制组)相对应,当只有一组被试时,常用两相等的时间样本,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不出现实验变量,而采用常规安排X0。

  

  X1  O1  X0  O2  X1  O3  X0  O4

  设计的评价:

  优点:

①能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

  ②能较好的控制“历史”因素。

  缺点:

①测验的反作用效果会影响该设计的外部效应

  ②实验安排的反作用会影响该设计的外部效度

  ③选择的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该设计的外部效度

  ④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也会影响该设计的外部效度

  2、多组准实验设计

  

(1)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设计的模式】:

研究者不能按随机化原则和等组法来选择对等组,有时也不能随机安排哪个是实验组,哪个是控制组。

  O1  X  O2

  ………………

  O3        O4

  设计的评价优点:

增添了控制组

  两组都有前测验

  缺点:

没有使用随机化方法来分配被

  试或实验处理

  两组都使用前测安排

  

(2)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设计的模式】:

它是在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和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组准实验设计。

  O1  O2  O3  O4  X  O5  O6  O7  O8

  ………………………………………………

  O9  O10  O11  O12  O13  O14  O15  O16

  设计的评价:

  在该设计模式中,虚线以上是一个单组时间序列设计,所以该设计具有时间序列设计的特点

  该设计还可被看作是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推广,所以该设计也具有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的特点.

  在两种设计组合的基础上,影响该设计内部效度的因素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即该设计基本上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但测验的反作用效果、以及选择偏差与实验处理X的交互作用则可能会成为影响该设计外部效度的因素。

  (3)平衡设计

  又叫做轮换设计,或拉丁方设计。

在该设计中,研究者为了达到对实验控制的目的,使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而对实验处理的序列和实验时间的序列都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①【设计的模式】

  该设计既称平衡对抗设计又称轮换设计,这两个名称都有其特定的内涵。

  平衡对抗设计是指在实验中,往往由于前一个实验处理影响后一个实验处理的效果,因而该实验设计的作用就在于提供对实验处理顺序的控制,使实验条件均衡,抵消由于实验处理先后顺序的影响而产生的顺序的误差。

  轮换设计是指在实验中,由于学习的首因率,被试容易记住先实验的内容;又因学习的近因率,对刚学过的内容,被试回忆的效果一般也较好。

因而是实验方法上,有必要使实验内容的先后次序轮换,使情境条件和先后顺序对各个实验组的机会机均等,打破顺序界限。

  ②设计的评价与显著性差异

  优点:

平衡对抗设计是仅有后测的模式,这个设计包括三个分类:

组别、时间顺序情况和不同的实验处理。

在该设计中,每个分类的每种变量与其他两类的每种变量都是等同发生的,每种处理(每个实验变量)在每列和每行中仅发生一次。

  缺点:

由于不能采取随机分配被试的方法,各组被试只能选择尽可能相等的固定整组,因此人为选择被试组的差异就有可能造成组与组之间的差异,这种选择因素也可能会与历史、成熟、练习效应等产生交互作用的效应。

  三、真实验设计

  在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真实验设计来进行实验研究是检验实验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

真实验设计对实验条件的控制程度要求较高,在使用这类实验设计时,实验者可以有效地操纵实验变量,能有效的控制内在无效来源和外在无关因素的影响,能在随机化原则基础上选择和分配被试,从而更能客观的反映实验处理的作用。

  

(一)完全随机化设计

  也称简单随机化设计,是指用随机化方法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实验的目的对各组被试实施不同的处理。

  1、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1)设计的模式

  R      O1    X    O2

  R      O3          O4

  

(2)设计的评价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基本控制了绝大多数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优点:

①采用随机分配被试的方法。

  ②安排实验组和控制组。

  缺点:

使用前测的反作用。

  (3)设计的显著性检验

  对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有两类方法可以使用。

  A、对增值分数进行统计分析  B、协方差分析法

  2、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1)设计的模式

  R      X  O1

  R          O2

  

(2)设计的评价①设立实验组和控制组

  ②采用随机化原则

  ③无前测

  (3)设计的显著性检验

  参数:

t-检验

  非参数:

曼-惠特尼U-检验或中位数检验

  3、随机多组后测设计

  

(1)设计的模式

  R    X1      O1

  R    X2      O2

  R    X3      O3

  

(2)实验结果的检验

  ①单因素方差分析

  ②纽曼-丘尔斯(N-K)检验或其他成对比较方法。

  

(二)多因素实验设计

  是指在实验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自变量),并且每个因素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各因素的各个水平互相结合,构成多种组合处理的一种实验设计,又称完全随机析因设计。

  1、完全随机析因设计的类型

  因  素:

对应大写字母  A  B

  因素水平:

对应小写字母  a  b

  (*):

因素之间的相互结合关系

  A*B  a1a2  b1b2b3  2*3

  A*B*C           2*3*4

  2、完全随机双因素析因设计

  完全随机双因素析因设计是指研究者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被试分为若干组(分组的个数等于实验处理的个数),同时用随机的方法分配每一组被试接受一种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

  

(1)实验设计的模式R  a1b1  O1

  R  a1b2  O2

  R  a2b1  O3

  R  a2b2  O4

  R  a3b1  O5

  R  a3b2  O6

  3、双因素析因设计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

  主效应:

指由每个单独因素(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

  交互效应:

指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1)2x2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

  R  a1b1  O1

  R  a1b2  O2

  R  a2b1  O3

  R  a2b2  O4

  

(2)2x2完全随机化设计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的解释

  (三)随机化区组设计

  随机化区组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区组内被试差异尽量缩小,而对区组之间的差异依据设计要求而定。

  首先把被试按某些特质分到不同的区组内,使区组内的被试比区组间的被试更接近同质,将被试分好区组后,再将各区组内的被试随机分到各不同的实验处理或实验组、控制组内,因此称作随机化区组设计。

  原则:

同一区组内的被试尽量“同质”

  人数分配有三种情况:

①一名被试作为一个区组。

  ②每个区组内的被试的人数是实验处理数目的整数倍。

  ③区组的单位是一个团体。

  总之,每一个区组应该接受全部实验处理,每一种实验处理在不同的区组中重复的次数应该完全相同。

  优点:

考虑到个别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而把实验单元(被试)划分为几个区组,并在统计计算上将这种影响从组内误差中分离出来,从而进一步反应出实验处理的作用。

  不足:

在划分区组时有一定困难,如果在同一区组内各实验单元(被试)的差异较大,就出现较大的误差,对这种情况研究者应该引起注意。

  1、随机化区组单因素设计

  2、随机化区组多因素设计

 

 

实验心理学笔记:

第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先驱者:

费希纳  1860《心理物理学纲要》

  心理物理学:

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一、感觉阈限的测量

  

(一)感觉阈限

  1、绝对阈限的定义

  

(1)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一种刺激强度。

  2、差别阈限的定义

  

(1)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差别,也叫最小可觉差。

  

(2)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的刺激强度的差别。

  3、测定阈限的实验特点

  

(1)选择好刺激系列和反应系列(物理量为横坐标,心理量为纵坐标)

  

(2)要尽量简化被试对刺激所做的反应(判断有无,辨别相同还是相异)

  (3)测定的次数要多些(不是分界点而是过渡区,100次以上)

  

(二)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最小变化法

  

(1)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

  特点:

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及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①自变量:

刺激系列

  要按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替呈现,起点要大于或小于阈限;一般选10到20个强度水平;递增和递减序列要分别测定50次左右(共100次左右);避免被试形成定势,每次呈现刺激的起点应该随机变化。

  ②因变量:

被试的口头报告

  当刺激呈现之后,感觉有就报告“有”,感觉无就报告“无”,主试记录“+”“-”;递增时直到第一次报告“有”,这一系列停止,递减同理;说不准可以猜,但不可以放弃,也可以记录“?

  ③阈限的确定:

  阈限是统计值,被试报告“有”和“无”这两个刺激的中点,就是这一刺激系列的阈限。

  具体计算:

可以将所有各系列的阈限求平均数;可以先分别求出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平均数再求出两系列的平均数;也可以将每相邻的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阈限为一组求平均数,然后再求各组的平均数。

  ④误差及控制

  习惯误差:

指被试因习惯于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状态,而对新的刺激做了错误的判断。

  期望误差,是指被试因过早期望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的错误判断。

  分析时对递增与递减系列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控制方法是交替应用递增和递减系列的刺激,而且二者的次数相等。

  练习误差:

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境,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疲劳误差:

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劳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

  分析时对前一半与后一半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控制方法是以ABBA顺序呈现递增和递减序列,其次数要相等,在整个序列中在前和在后的机会也要相等,

  

(2)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阈限

  ①自变量:

两个刺激

  标准刺激(固定的强度,大小不变),每次比较都出现。

  比较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匹配呈现。

  ②因变量:

口头报告,一般用三类反应,  “+”“-”  “=”

  ③差别阈限的确定:

  A、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Lu);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Ll)。

  B、在递增系列中的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下限(Ll);第一次非“+”到“+”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Lu)。

  C、上限与下限之间叫不肯定间距IU。

  D、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叫主观相等点(PSE),理论上PSE应与标准刺激(St)相等,但实际有差距,叫常误(CE)。

  E、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取上差别阈(DLu=Lu-St)和下差别阈(DLl=St-Ll)之和的一半为差别阈限。

  上差别阈  DLu=Lu-St

  下差别阈  DLl=St-Ll

  主观相等点PSE=IU/2=(Lu-Ll)/2

  常误    CE=St-PSE

  差别阈限  DL=[DLu+DLl]/2

  =[(Lu-St)+(St-Ll)]/2

  =[Lu-Ll]/2

  ④误差及控制

  除了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要控制因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同时呈现所造成的误差,用多层次的ABBA法。

  (3)阶梯法

  阶梯法是最小变化法的一种变式,它和最小变化法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增加和减少刺激程序连续进行。

当被试报告感觉不到开始呈现的刺激时,主试就按一定梯级来增加刺激强度;而当增加到被试感觉到了时,又按照一定的梯级来减少刺激强度。

实验按这样的顺序继续下去,直到达到一个先定的标准或先定的实验次数时求出各转折点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恒定刺激法

  又叫正误法,次数法,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等值,还可以用于确定其他多种心理值。

  此法的特点是:

根据出现的次数来确定阈限,即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求阈限。

  具体做法:

  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是5~7个,这几个刺激在整个测定过程中不变。

  选定的每种刺激要向被试呈现多次,一般每种刺激呈现50~200次。

呈现刺激的次序事先经过随机安排,不让被试知道。

  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的某种反应(有或无,大或小)的次数。

  特别注意:

  在实验之前需要选定刺激。

  最大强度:

每次呈现被感觉到的可能性不低于95%。

  最小强度:

每次呈现被感觉到的可能性不高于5%。

  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每种刺激强度呈现不得少于50次.

  

(1)用恒定刺激法测绝对阈限

  ①自变量:

5~7个等距刺激强度

  ②因变量:

口头报告。

有“+”,无“-”,根据被试对不同刺激所报告有无的次数来求出百分数,以此来计算阈限。

  ③绝对阈限的计算:

直线内插法、平均Z分数法、最小二乘法。

  例如:

测定两点阈的实验

  

(2)用恒定刺激法测差别阈限

  ①自变量:

将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加以比较。

  标准刺激是能被感觉到的某一刺激强度;比较刺激一般从完全没有被感觉出差别到完全感觉出差别的范围内选定5~7个刺激强度作为比较刺激。

  比较要随机呈现,每个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至少要比较100次。

  ②因变量:

口头报告

  较早的方法:

三类反应“+”“=”“-”

  后来改进:

二类反应“+”“-”

  三类反应和二类反应各有利弊,实验时可以根据情况情况选定其中的一种。

  ③差别阈限的计算

  三类反应:

  上限为50%次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下限为50%次轻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

  二类反应:

取75%的差别阈限。

  ④误差及控制

  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继时呈现,可能产生时间误差。

正的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