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066980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docx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学设计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1、《笠翁对韵》(节选一)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

“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

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

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2、《笠翁对韵》(节选二)

一、检查复习

检查节选一学习情况,阅读与背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

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

 讲解

重点点拨:

奇对偶、吹竹对弹丝

雨伯

雷公

薄、浓

河、汉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

2、收集对联。

3、楹联试对。

 

3、小儿语

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教学目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它将为人处世道理与儿童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

从容、

体悉、

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

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4、《治家格言》(节选一)

教学目: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哲学。

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情操,丰富我们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言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时候,你会怎么做?

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5、《治家格言》(节选二)

教学目:

1、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便是大恶。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检查节选一诵读。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便是大恶。

”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别人有了成绩或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做?

当别人误解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6、《名贤集》(节选一)

一、教学目

1)了解有关《名贤集》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二、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掌握

三、过程设计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

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刘义庆编撰而成,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二子,后来因为他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分析。

1、重点字词:

末儿

2、重点句子:

3、翻译:

3、课文知识补充

 曹娥碑:

总结:

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魅力。

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特征。

三、知识扩展

1、有关隐语介绍

我国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语言现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歌谣得到了很大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最初萌芽。

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据汉字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娱乐品了。

并且大量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特别钟爱。

2、用猜谜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魅力

1)谜面:

呀(打一成语)

2)谜面:

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

3)谜面:

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

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7、《名贤集》(节选二)

教学目

1)了解有关《名贤集》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掌握

过程设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刘义庆编撰而成,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分析。

1、重点字词:

2、重点句子:

3、翻译:

3、课文知识补充

 曹娥碑:

总结:

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魅力。

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特征。

三、知识扩展

1、有关隐语介绍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8、逢老人

教学目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作者是唐朝诗人隐恋。

诗前两句描写了老人外貌,后两句写了老人走路时艰难神态。

这首诗以简练通俗语言刻画了一位老人形象。

2.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路逢、

两鬓、

白如雪

行、歇。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老人诗句?

说给大家听一听。

 

9、《幼女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话说说诗句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是我们这学期所学《幼女词》,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

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

老师讲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

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

对了,童年是最美好印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内容。

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

有没有不懂地方吗?

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

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

你是怎么读懂呢?

总结学习方法:

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

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例子呢?

请说给大家听听。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材料。

2、总结谈话。

3、布置作业:

把我们今天所学到《幼女词》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10、《陶者》

教学内容:

理解诗人要表达意义:

在封建社会劳动者生活困苦,不劳动衣食无忧,挥霍浪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话说说诗句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别人劳动成果。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是《陶者》,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

老师讲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

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

对了,这首诗讲述了封建社会不公,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内容。

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

有没有不懂地方吗?

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

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

你是怎么读懂呢?

总结学习方法:

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

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类似例子呢?

请说给大家听听。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劳动是最光荣,不劳无获。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材料:

这些都是封建社会不公正现象,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诗句?

如《卖炭翁》。

2、总结谈话:

劳动是每个人起码要求,不劳动是可耻行为。

3、布置作业:

把我们今天所学到讲给家长听。

11《题画》

一、教学目

二、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二、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作者是唐朝诗人隐恋。

诗前两句描写了时间及景致,后两句写了画面主中心:

老牛及水鸟。

这首诗以简练通俗语言一幅恬静淡雅水乡暮色画面。

2.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诗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村落

映水鲜

一鸥眠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景色诗句?

说给大家听一听。

12《池上》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关于池塘或荷花诗句。

2.揭题《池上》。

(板书诗题:

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荷花池塘里。

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关于白居易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

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

边读边想诗句意思,画出不理解词句。

4、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交流自己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感觉样子。

(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

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

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偷采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内容,发挥自己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13、《关山月》节选

教学目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

诗前两句描写了时间及地点,后两句写了清冷月色。

这首诗以简练通俗语言描绘了边关月色。

2.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天山

苍茫

云海

长风

吹度

玉门关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边塞诗句?

说给大家听一听。

14、《棉花》

教学目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作者是清朝诗人马苏臣。

诗前两句描写了棉花生长特点,后两句写了棉花生长过程中季节变化。

这是一首赞美棉花诗。

2.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棉花秀

棉花干

天下暖

天下寒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植物诗句?

说给大家听一听。

15《小松》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

语重心长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二、教学重难点:

背诵这首描写松树诗是重点,难点是能够理解诗意思,并翻译出译文。

突破措施:

通过配乐经典回放,激发学生兴趣。

三、教学过程:

1、启发导入

    音乐播放:

小松(唐 王建)

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

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让学生反复听几遍后,开始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

 2、出示译文

小松树刚刚几尺高,还没有长出挺直树枝。

空闲时站在树旁边,天天看着它,只觉得它长得很慢。

让学生理解后开始背诵。

 3、作者简介

《小松》作者是唐朝人王建,他以简练语言写出了观察松树生长时情景。

四、教学反馈

 学生集体背诵,学生对抗赛。

16、《神童诗》节选一

教学目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作者是宋朝汪洙。

汪洙从小聪明好学,九岁能写诗,被当时人们誉为“神童”,他小时候写诗被编录成《神童诗》集。

这首诗是节选其中一首。

2.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多才学

平生

怀宝剑

笔如刀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劝学诗句?

说给大家听一听。

17、《神童诗》节选二

教学目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作者是宋朝汪洙。

诗描绘了清明时节季节情形。

2.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锦绣文

当此节

底事

雨纷纷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清明诗句?

说给大家听一听。

18、绕口令

            ———《鹅与河》

教学目

理解绕口令意义

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绕口令,是劳动人民创造一种口头游艺形式,由于它短小、活泼、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2.教师范读绕口令,请学生认真听,注意每个字读音。

3.领学生读绕口令。

4.师生共同讨论绕口令意思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

A课本上绕口令,同学们选一首来读一读,看谁读准,读得快。

B我们自己也去搜集一些绕口令吧!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搜集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