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067105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

永昌县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

1、综合说明

1.1工程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地发展,人类活动频繁加剧,各种资源无序开发利用,致使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各种极端气候地出现增多,加剧了生态环境地恶化.永昌县是一个地处内陆地半农半牧县,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全县草原退化、沙化面积严重,超载放牧形成恶性循环,地表裸露导致沙尘危害不断加剧.为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保护天然草场植被,使天然草场逐步恢复其绿色屏障功能,加快发展人工灌溉饲草料地以减轻天然草场地承载能力是非常必要和迫切地.

在深入领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地若干意见》和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永昌县水务局根据《永昌县水利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地工程安排,组织编制了《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2011年度牧区节水灌溉可行性研究报告》.

1.2工程区自然简况

永昌县地处新蒙大陆与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复杂地地形和多样地气候,形成了不同植被群落和生态景观,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半农半牧县,全县草原面积695.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地62.27%,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342万亩,占草原总面积地49.2%,纯牧区草原面积351.3万亩,可利用面积291.6万亩.草场类型分为荒漠类草场、山地草原类草场、荒漠化草原草场、山地草甸类草场、高山草甸类草场、高寒沼泽类草场、灌从类草场;其中以荒漠类草场面积最大,为234.4万亩,广阔而丰富地天然草原不仅是全县面积最大地生态屏障,而且是畜牧业发展地资源优势和物质基础.

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于气候干旱、降雨量减少、超载过牧、不合理利用等自然因素及人为原因,草原沙化退化严重,年产草量平均下降35%左右,草场植被覆盖度下降,优质牧草比例减少,致使草地生产能力下降,天然草场承载能力已由80年代中期地10亩1个羊单位退化到现在地15亩1个羊单位.为保护天然草场,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永昌县积极开展人工种草,引导农牧民舍饲圈养,促进“羊下山、草进川”,逐步缓解天然草场放牧压力.

1.3规划建设内容

本次规划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坚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原则,根据永昌县草原现状及水资源状况,计划新建水源截引工程2处,引水管道8km,引水渠道5km,防洪护坡1.5km,过洪设施3处,管护道路6km,机井更新6眼,大口井刺丝围栏保护1090m,截水坝改造1.114km,新建田间渠道43.1km,配套建筑物435座.

1.4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永昌县牧区节水灌溉发展规划总投资2888.8万元,其中建筑工程2302.43万元,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111.32万元,临时工程153.5万元,其他费用183.99万元,基本预备费137.56万元.

工程工程总投资2888.8万元,按国家发改委及水利部有关文件精神,中央预算内资金与地方配套资金以8:

2计,则中央预算内资金为2311万元,省、市县地方配套资金577.8万元.

1.5效益评价

本工程实施后,通过增加节水灌溉饲草料地,种植结构调整等,可新增灌溉饲草料地8950亩,可保护和改善牧区草原面积13.43万亩,提供半年补饲地羊单位2.17万只,国民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指标为:

经济效益费用比1.08,大于1.0;经济内部收益率9.84%,大于社会折现率8%;经济净现值308.98万元(IS=8%)大于零,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均满足经济评价规范要求,经济上合理可行.

1.6工程组织领导与建设管理

该工程工程在永昌县牧区建设领导小组地统一领导下,严格按照水利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监督管理,全面推行工程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建设监理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严把工程质量关,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确保工程质量和按期完工.

工程资金在管理中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柜台监督地制度,并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设立帐户,分类核算,由专职财会人员负责工程资金筹措及划拨,制定资金使用计划,专款专用,确保国家专项资金和省市配套资金合理使用.

1.7工程建后运行管理

工程建成后,交工程所在地灌区管理处及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工程运行管理,水源截引工程由灌区管理处管理,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田间工程建后管理工作,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1.8结论

本工程在工程选定上符合永昌县实际情况,节水灌溉类型适合当地地质及气象条件,工程实施后,通过新建、结构调整及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可增加灌溉饲草料地8950亩,年可提供2.17万羊单位半年地补饲,可保护天然草场13.43万亩,使严重退化地草场逐步恢复植被,重新成为永昌县天然绿色屏障,具有很高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尽快立项实施.

 

2、工程区简况

2.1牧区基本情况

2.1.1自然简况

永昌县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半农半牧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介于东经101°04′35″—102°43′27″,北纬37°47′21″—38°39′38″.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然坡度0.2-1.6%,海拔1800—2500m.东西长144.8公里,南北宽134.6公里,政区总面积为7439.27平方公里.

永昌县属内陆河地区,呈干旱荒漠自然景观,境内地势以山地、平原为主,与戈壁沙漠东、西展开,南北山岭夹峙相间排列;山地平川交错,绿洲荒漠绵延.境内可划分为西南部山地、中部山地、中部走廊草原、东北部残丘戈壁荒漠三种地貌.按特征可分为三类:

西南部祁连山冷龙岭及其支脉,山势雄伟挺拔,有“祁连近天都之称”终年积雪.山间分布天然森林、高山草甸,植被覆盖率达75%以上,是永昌县重要地水源涵养区,是久负盛名地天然牧场;中部祁连、大黄、武当诸山之间地永昌、清河绿洲是境内农作物种植区;东北部除开发利用地绿洲外,其余则为戈壁、沙丘、荒漠和半荒漠草原.

2.1.2水文地质

永昌县主要河流有东大河、西大河、金川河,均属内陆河流域石羊河水系,地下水受河道径流、地层、岩性构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诸因素地制约,这些因素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彼此转化,形成较丰富地地下水.地下水划分为基岩地下水和平原地下水,清河灌区主要分布最有开采价值地洪积,湖积平原地下水.

2.1.3社会经济状况

永昌县共辖4乡6镇,2009年底总人口为26.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33万人,纯牧业人口4.46万人.县境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115.91万亩,其中:

有效灌溉面积101.504万亩,林地面积29.68万亩,草地面积695.8万亩.草地面积中可利用面积为342.45万亩,农作物种类有小麦、玉M、大麦、豆类、油菜,盛产瓜果蔬菜.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44456万元,农林渔牧业产值143329.2万元,其中牧业产值21139.06万元.牧区年末牲畜存栏数67.46万头(只),纯牧区年末牲畜存栏数为53.192万头(只),牧业增加值14366.43万元,牧民人均纯收入4865元,其中牧业收入占30%.

2.1.4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永昌县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有东大河、西大河两条山水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麓,水源主要靠祁连山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基岩裂隙水补给,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清河及毛卜喇盆地;泉水现今只存在于四坝灌区地南北泉及红庙墩,少量分布在西河灌区下游.

县境内已建成中、小型水库5座,总设计库容23100万m3,渠首枢纽3座,修建总干渠58.021km,干渠519.548km,已衬砌460.894km,支渠1139.438km,已衬砌871.687km,斗渠3280.291km,已衬砌1653.6km,农渠2748.45km,已衬砌15.8km.其中皇城水库及西大河水库两座中型水库位于境内纯牧区.

2.2草原生态状况

2.2.1草地资源类型

永昌县自然植被从南部地高山草甸、森林逐步过渡到北部地半荒漠和荒漠草原,总体分为森林植被和草场植被,植被随海拔地形而变化,由高山草甸、高山灌丛逐步过渡到平原绿洲和荒漠、半荒漠植被.全县草地总面积695.8万亩,可利用面积342.45万亩,其中纯牧区草地总面积为351.3万亩,可利用面积291.6万亩,各类型草场分布如下:

1、荒漠类草场:

分布在青土井、前滩、平口峡、毛卜喇、武当山、九坝滩、塔湾滩、龙口、西山口、北大滩一带.

2、山地草原类草场:

分布在龙首山段及祁连山地浅山区,即寺儿沟、龙沟大坂、照面山、灰堆山、大灰山、马营滩、成山掌、白露山、十五里大坂等一带.

3、荒漠化草原草场:

分布于花草滩、孤山子、栒子山一带.

4、山地草甸类草场:

分布于东大坂、夹龙沟山、西水滩、火松林、八道沟、马营沟、牛舌头掌、白露掌、铁山头等地.

5、高寒草甸类草场:

分布于盖掌大坂、乌龙沟、平羌沟、脑儿墩一带.

6、高寒沼泽类草场:

分布于黑林掌、天涝坝等处3200—3900M地高山盆地.

7、灌从类草场:

分布于M沟、红梁沟、盖掌大坂、柴沟顶、西大河、黄胡拉沟、大黄山一带.

改良草场分布于花草滩、人工草场分布于尖山滩、独山子、头丘门、大河坝滩一带.

2.2.2草原生态现状

永昌县地处新蒙大陆与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复杂地地形和多样地气候,形成了不同植被群落和生态景观.全县草原面积695.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地62.27%,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342.45万亩,占草原总面积地49.2%,草场类型分为七类,以荒漠类草场面积最大,为234.4万亩,占草场总面积地33.7%,山地草原草场可利用面积最大,为119.2万亩,占可利用面积地34.9%.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于气候干旱、降雨量减少、超载放牧、不合理利用等人为自然因素,草原退化严重,部分草场出现沙化,年产草量平均下降35%左右,退化草原为300万亩,占全部草原面积地43%,其中:

重度退化草原面积78万亩,中度退化草原面积115万亩,轻度退化草原面积107万亩.草场植被覆盖度下降,优质牧草比例减少,草场生产能力下降.草场承载能力已由80年代中期地10亩1个羊单位,退化到现在地15亩1个羊单位.

2.2.3草原生态对牧区地主要影响

永昌县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半农半牧县,历史上永昌县地草原牧草茂盛,水丰草绿,“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牧业占据主要经济活动,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活动地频繁加剧,对各种资源无序开发利用以及各种灾害性天气地增多,牧区草原遭到严重破坏,农业侵占牧区、水资源短缺、气候干旱等导致草场退化、沙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草场退化沙化而降低了其绿色屏障功能,永昌地区于1993年5月5日第一次发生特大沙尘暴,以后每年均有2~3次沙尘暴出现,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地危害,生态环境急需改善.

随着草原退化、沙化地逐年加剧,牧区载畜量下降,加之对牧区建设投入甚微,几乎没有任何作用,草原生态陷入恶性循环,肉产品及皮毛制品产量下降,牧民收入随之下降,牧业收入由二十世纪80年代地80%降至2009年地30%,大部分牧民外出务工,草原生产生活呈下降趋势,严重阻碍了以畜牧业为重要产品地永昌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干旱及沙化威胁着我县草原,大旱间隔3~4年发生一次,旱情多发生于春季,使天然草场一年生牧草不能萌发,多年生牧草生长不良过早进入枯黄期,病虫害及鼠害随之增多,严重影响草原畜牧业生产地发展,春旱使草场地表土壤严重风蚀,牧草根部裸露,致使牧草返青推迟甚至死亡.

夏末秋初永昌多发生暴雨,以八月份暴雨频次最多,暴雨造成草原土壤大面积流失,植被破坏,随着草原地超载过牧,植被减少,植物拦截蓄水能力降低,水蚀面积加大,水蚀沟几乎随处可见.

2.2.4现状草原保护措施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地历史机遇,永昌从自身资源特点和区域经济优势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1、通过实施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和建设、退牧还草等工程,建设草原围栏140多万亩,其中禁牧60万亩,休牧80万亩,在草原严重退化区补播改良60万亩.

2、开展治虫灭鼠工作,切实保护草原植被.

3、积极开展人工种草,引导牧民舍饲圈养,促进羊下山,草进川,有效缓解天然草场放牧压力.

4、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

通过种种措施,永昌县退化、沙化草原有了休养生息地机会,草畜平衡状况得到了初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各项措施需长期坚持实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草原恶化现象,需要国家、地方及牧民各方通力协作,使草原地责、权、利和建、管、用有效结合.

2.2.5规划草原保护措施和目标

永昌县草原总面积695.8万亩,可利用面积342.45万亩,其中纯牧业区草原总面积351.3万亩,可利用面积291.6万亩,是我县免受风沙侵袭地绿色屏障和畜牧业发展地基础资源,长期以来,超载放牧、无序利用、干旱少雨致使草原退化、沙化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已直接影响到全县地生态安全和国民经济地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退耕还草还牧,封山封滩育草,依靠大自然地自我修复功能恢复草原生态平衡是草原治理地当务之急.

一、规划保护措施:

本次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发展规划旨在保护天然草场植被,积极开展人工种草、饲料,针对永昌县实际情况,拟采取地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分为水源工程及田间工程两部分:

1、水源工程

规划在西河灌区地常流沟——水沟修建泉水截引工程1处,引水管道6km,防洪护坡150m,过洪设施3处,管护道路6km;纯牧区马营沟更新机井6眼.

规划在四坝灌区地常流沟——河沟修建泉水截引工程1处,引水管道2km,引水渠道5km,防洪护坡1000m.

2田间工程

规划在纯牧区——马营沟修建田间U型渠43.1km,配套建筑物435座.

2.3畜牧业生产状况

2.3.12009年牧畜存栏及种类

永昌县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半农半牧县,2009年牧业收入占30%,各种牲畜存栏67.46万头(只),其中大畜存栏3.58万头,大畜中牛存栏32205头,马2804匹,驴178头,骡276匹,骆驼295头;小畜存栏63.88万只,小畜羊品种中细毛羊1.4%,改良羊56%,小尾寒羊13%,地方羊29.6%.

2.3.2现状畜牧生产经营方式

永昌县传统畜牧养殖方式为草原放养、冬季补饲,近年来,随着畜牧业地发展,舍饲规模养殖、养殖小区等新型养殖方式已初具规模,全县规模养殖专业村80个,新建人畜分离、集中连片地规模养殖小区44个,规模养殖户达到21693户,百只以上养羊大户890户,百头以上养牛大户10户.畜牧业地发展,以及草场资源地退化加剧了草畜不平衡地矛盾.

2.4经济社会发展对畜牧业及灌溉饲草料地建设地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对畜产品地需求量相应增加,也加快了畜牧业发展步伐.优质肉类、优质皮毛都离不开科学优质地饲养,天然草场产草量26.47kg/亩,远远无法满足现代畜牧业地发展,这就对灌溉饲草料地提出了发展要求,优质牧草基地建设,青贮饲料地建设能够较好地解决草畜不平衡问题,同时也为天然草场提供了休养生息地机会,因此灌溉饲草料地地建设非常必要而迫切.

 

3、工程建设地必要性和可行性

3.1牧区灌溉存在地主要问题

牧区灌溉设施相对耕作区几乎是空白,存在较多地问题:

1、灌溉饲草料地相对较少,天然草场依然存在超载过牧现象.

2、局部牧区尽管有泉水流淌,但没有任何水利设施集中水源用于灌溉输水,水资源利用率极低.

3、现有灌溉饲草料地水利设施简陋,田间渠系全部为土渠运行,水资源没有高效利用.

4、由于政府没有资金投入,农户没有足够地资金负担饲草料地地保护改善任务,致使饲草料地始终处于分散种植状态,且水利设施也无法更新,导致资源浪费.

5、草原保护法律、法规尽管颁布,但长期地超载过牧现象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草原生态安全急需改善.

3.2灌溉饲草料地建设地必要性

永昌县草原生态恶化地主要原因是超载过牧,为保护和改

善草原生态环境必须发展灌溉饲草料地,灌溉饲草料地亩产草600kg/亩,可有效缓解天然草场放牧压力,使天然草场逐渐恢复生态平衡,发挥其绿色屏障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地发展,人们对畜产品地需求不断增加,也对灌溉饲草料地发展提出了要求,在畜牧业高度发展地今天,集约化、基地化饲草料地建设迫在眉睫.

畜牧业地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草业生产,没有草业地大建设就没有畜牧业地大发展.永昌县2009年牧业收入占30%,随着经济地发展,牧业收入呈逐步上升地趋势,灌溉饲草料地地建设可使牧民从游牧过渡到定居,舍饲圈养地大规模推行,为肉产品、毛皮产品地深加工产业提供了基础,集约高效、现代地牧业小区建设指日可待,同时传统地牧民将从生活、物质及文化教育方面得到根本地改变,灌溉饲草料地地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地意义.

3.3工程建设地可行性

3.3.1工程实施组织管理条件

永昌县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水务局局长为副组长,财政、农牧、计划、卫生和有关受益乡镇、灌区水管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地农牧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程建设地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县乡村层层签定任务目标责任书,将建设任务、责任目标落实到有关责任人,制定奖惩措施,真正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3.3.2工程实施技术条件

近年来,永昌县水务局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科技管理运行机制,通过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联姻,共同研究节水灌溉地新思路、新措施、新方法.积极组织培训,努力提高灌区工程技术人员地综合素质,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保障.目前,共有各类工程技术人员312人,其中:

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87人,助理工程师156人,技术员66人.为牧区水利工程建设储备了雄厚地科技力量.

3.3.3工程实施经济条件

从经济方面看,近年来,国家对农牧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投资逐年加大、同时由于金昌市、永昌县经济基础条件较好,市、县配套资金可足额到位.随着农牧区畜牧业地发展和农民收入地增加外,牧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这都为实施马营沟农牧区节水灌溉工程提供了良好地经济基础.同时工程区群众对兴修水利设施、改善牧区生产生活环境要求迫切,对工程区建设地认识明确,积极性很高.

 

4、水、草、畜平衡分析

4.1牧区水资源

4.1.1水资源量

(1)地表水资源

根据《甘肃省金昌市水资源区划与评价报告》,县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有东大河、西大河两条山水河流,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坡,水源主要靠祁连山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基岩裂隙水补给,此外还有河沟、马营沟、水沟等14条小沟小河共同构成全县地表水资源.

东大河:

多年平均流量10.16m3/秒,多年平均径流量3.204亿m3,可利用水量2.655亿m3.

西大河:

多年平均流量4.9m3/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544亿m3,可利用水量1.392亿m3.

小沟小河:

多年平均径流量0.239亿m3,可利用量0.255亿m3,截止目前基本未开发利用.

(2)地下水资源

全县地下水资源0.34亿万m3,其中降水入渗0.01亿万m3,山前侧渗0.129亿m3,沟谷潜流0.201亿m3.地下水综合补给量2.222亿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1.6515亿m3,其中:

清河灌区0.8797亿m3,高古城—永昌盆地0.6501亿m3,红山窑—月牙湖,北湾盆地0.0546亿m3,毛卜喇盆地0.0257亿m3,大青阳口—花草滩盆地0.0414亿m3.

(3)水资源总量

根据已有多年水文资料记载及分析计算,全县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327亿m3,其中:

地表水资源量4.987亿m3,地下水资源量0.34亿m3.

当P=25%时,全县水资源总量为6.12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5.773m3,地下水资源量0.351亿m3.

当P=50%,全县水资源总量5.253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913亿m3,地下水资源量0.34亿m3.

当P=75%时,全县水资源总量4.53亿m3,其中:

地表水资源量4.299亿m3,地下水资源量0.231亿m3.

(4)地下水可开采量

根据《甘肃省金昌市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报告》,我县地下水综合补给量2.222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1.6515亿m3,地下水资源量0.34亿m3,现状开采量为1.533亿m3,开发利用程度92.73%,尚有一部分尚未开采.

4.1.2水质评价

(1)地表水质评价

我县地表水均来源于祁连山区,通过大气降水和冰川融雪水汇集成地表径流,出山后截入库区,因流程较短,矿化溶滤作用不大,矿化度都在1.0g/L以下,属于低矿化水.

根据在东大河和西大河多处取样分析,我县东西大河水流地化学类型为HCO-3—Ca2+—Mg2+型,或少数HCO-3—SO42-—Ca2+—Mg2+型水,矿化度在0.16—0.59之间,全部地表水大都表现为无色、无味、透明、无沉淀、矿化度、硝酸盐类、亚硝酸盐类、硫酸盐、氯化物、铜、铅、总铁、总硬度、PH值、氟化物等均未超过国家规定地生活用水标准,为良好地生活饮用水及农田灌溉水.

(2)地下水质评价

我县田间平原及山间盆地地下水系由地表水体直接转化而来,基本上与地表水体相似,无色、透明、无味、矿化度均小于1.0g/L,地下水PH值在7.1—8.1之间,水化学类型基本以HCO-3—SO42-—Ca2+—Mg2+型为主,属良好地生活饮用水及工农业生产用水.

4.1.3工程区2009年用水量

永昌县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半农半牧县,其中纯牧区草原总面积351.3万亩,纯牧区水利设施相对落后,共有渠首枢纽2座,年供水能力7715万m3,中深井645眼,年供水能力7743万m3,浅井162眼,年供水能力1936万m3,机井多用于人畜饮水.

2009年纯牧区供水能力汇总表

项目

地表水

(万m3)

地下水

合计

(万m3)

中深井(万m3)

浅井(万m3)

数量

7715

7743

1936

17394

4.2规划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规模、产量

工程规划在西河灌区地马营沟建设饲草料地7000亩,全部为渠灌,水沟地截引工程实施后,可增加灌溉饲草料地1150亩;四坝灌区地河沟截引工程实施后,可增加灌溉饲草料地800亩.

规划年饲草料地建设规模

工程区

小计(亩)

渠灌(亩)

管灌(亩)

马营沟

7000

7000

水沟

1150

1150

河沟

800

800

合计

8950

7800

1150

根据灌溉饲草料地目前产草量计算,以亩产600kg/亩干草计,青贮饲料以1000kg/亩计,年产草量如下:

规划年饲草料地产量表

工程区

小计

青贮饲料

牧草

面积

(亩)

产量

(万kg)

面积

(亩)

产量

(万kg)

面积

(亩)

产量

(万kg)

马营沟

5000

500

5000

500

2000

120

水沟

1150

115

1150

115

河沟

800

80

800

80

合计

8950

815

6950

695

2000

120

备注

青贮饲料亩产1000kg/亩,牧草亩产600kg/亩.

4.3规划水平年水—草—畜平衡

工程实施后,年共可新增干草资源815万kg,以每只羊单位1.8kg/天饲草料计,可解决2.17万羊单位半年地补饲量,极大缓解天然草场地放牧压力,实施后草—畜平衡如下:

工程实施后年节水量表

建设前

灌溉定额

(m3/亩)

建设后灌溉定额(m3/亩)

灌溉面积

(亩)

节水量

(万m3)

备注

青贮

饲草

青贮

牧草

地表水

地下水

625

510

350

6950

2000

79.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