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6781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6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儿科学 第八单元 传染病.docx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第八单元传染病

第八单元 传染病

  麻疹

  发病特点

  麻疹是由麻疹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恶寒,咳嗽咽痛,鼻塞流涕,泪水汪汪,羞明畏光,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依序布发红色斑丘疹,皮疹消退时皮肤有糠状脱屑和棕色色素沉着斑为特征。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6个月至5岁发病率较高,容易并发肺炎。

  

  病因病机

  病因:

感受麻疹时邪。

  主要病变在肺脾。

  

  诊断要点

  1.易感儿,流行季节,近期有麻疹接触史。

  2.初期发热,流涕,咳嗽,两目畏光多泪,口腔两颊黏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

  3.典型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达于手足心。

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可散在分布,或不同程度融合。

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褐色色素沉着。

  4.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

  鼻、咽、眼分泌物涂片,可见多核巨细胞。

应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抗体,检测患儿鼻咽分泌物或尿沉渣涂片的麻疹病毒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

  非典型麻疹可在发病后1个月作血清学检查,血清抗体超过发病前4倍或抗体>1:

100时可确诊。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首先判断证候顺逆。

  顺证:

身热不甚,常有微汗,咳嗽而不气促。

3~4天后开始出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次延及头面、颈部,而后急速蔓延至胸背腹部、四肢,最后鼻准部及手心、足心均见疹点,疹点色泽红润分布均匀,无其他合并证候。

疹点均在3天内透发完毕,嗣后依次隐没回退,热退咳减,精神转佳,胃纳渐增,渐趋康复。

  逆证:

  若因正虚、毒重、失治、护理不当等原因,均可致麻毒郁闭,出疹不顺,形成逆证。

  邪毒闭肺证——麻毒内归,或他邪乘机袭肺,灼津炼液为痰,痰热壅盛,肺气郁闭;

  邪毒攻喉证——麻毒壅盛,上攻咽喉;

  邪陷心肝证——热毒炽盛,内陷厥阴,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出现神昏、抽搐。

  治疗原则

  在治疗上,以透为顺,以清为要,故以“麻不厌透”“麻喜清凉”为指导原则。

  透疹宜取清凉。

还要按其不同阶段辨证论治。

  初热期——透表为主;

  见形期——清解为主;

  收没期——养阴为主。

  注意:

透发防耗伤津液,清解勿过于寒凉,养阴忌滋腻留邪。

  逆证——祛邪安正。

  分证论治

  顺证——邪犯肺卫证(初热期)

  证候:

发热咳嗽,微恶风寒,喷嚏流涕,咽喉肿痛,两目红赤,泪水汪汪,畏光羞明,神烦哭闹,纳减口干,小便短少,大便不调。

发热第2~3天,口腔两颊黏膜红赤,贴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周围红晕。

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数。

  治法:

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代表方剂:

宣毒发表汤。

  邪入肺胃证(出疹期)

  证候:

壮热持续,起伏如潮,肤有微汗,烦躁不安,目赤眵多,咳嗽阵作,皮疹布发,疹点由细小稀少而逐渐稠密,疹色先红后暗,皮疹凸起,触之碍手,压之退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质红赤,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

清凉解毒,透疹达邪。

  代表方剂:

清解透表汤。

  阴津耗伤证(收没期)

  证候:

麻疹出齐,发热渐退,咳嗽减轻,胃纳增加,皮疹依布发顺序渐回,皮肤可见糠麸样脱屑,并有色素沉着,舌红少津,苔薄净,脉细无力或细数。

  治法:

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代表方剂:

沙参麦冬汤。

  逆证——邪毒闭肺证

  证候:

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扇动,喉间痰鸣,疹点紫暗或隐没,甚则面色青灰,口唇紫绀,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

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代表方剂:

麻杏石甘汤。

  邪毒攻喉证

  证候:

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咳声重浊,声如犬吠,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胸高胁陷,面唇紫绀,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代表方剂:

清咽下痰汤。

  邪陷心肝证

  证候:

高热不退,烦躁谵妄,皮肤疹点密集成片,色泽紫暗,甚则神昏、抽搐,舌质红绛起刺,苔黄糙,脉数。

  治法:

平肝息风,清营解毒。

  代表方剂:

羚角钩藤汤。

  预防与调护

  预防

  1.按计划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接触麻疹5天内,注射麻疹免疫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预防麻疹发病或减轻症状。

  2.麻疹流行期间,勿带小儿去公共场所和流行区域,减少感染机会。

  3.麻疹患儿,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隔离至出疹后10天。

对密切接触的易感儿宜隔离观察14天。

  调护

  1.卧室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避免直接吹风受寒和过强阳光刺激。

  2.注意补足水分,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出疹期忌油腻辛辣之品,收没期根据食欲逐渐增加营养丰富的食物。

  3.保持眼睛、鼻腔、口腔、皮肤的清洁卫生。

  历年考点

  麻疹的好发年龄是

  A.6个月以内

  B.6个月到5岁

  C.6~7岁

  D.8~9岁

  E.10~12岁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麻疹的好发年龄是6个月到5岁。

  麻疹的特殊体征是

  A.高热

  B.咳嗽

  C.眼泪汪汪

  D.喷嚏流涕

  E.麻疹黏膜斑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麻疹的特殊体征是麻疹黏膜斑。

  患儿,2岁。

持续壮热5天,起伏如潮,肤有微汗,烦躁不安,目赤眵多,皮疹布发,疹点由细小稀少而逐渐稠密,疹色先红后暗,皮疹凸起,触之碍手,压之退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质红赤,舌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疗应首选

  A.宣毒发表汤       B.清解透表汤

  C.沙参麦冬汤       D.麻杏石甘汤

  E.羚角钩藤汤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诊断为麻疹的邪入肺胃期,应用清解透表汤。

  患儿,2岁。

麻疹高热4天,皮肤疹点密集成片,色紫红,遍及周身,神昏,抽搐3次。

治疗应首选

  A.清金化痰汤

  B.清解透表汤

  C.羚角钩藤汤

  D.天麻钩藤饮

  E.银翘散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诊断为麻疹的邪陷心肝证,选用羚角钩藤汤。

  奶麻

  发病特点

  奶麻,又称假麻,西医学称为幼儿急疹,是由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持续高热3~5天,热退疹出为特征。

  好发年龄为6~18个月小儿,3岁以后少见。

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多见于冬春两季。

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很少有两次得病者。

  

  病因病机

  病因:

感受幼儿急疹时邪。

  主要病变在肺脾。

  幼儿急疹时邪由口鼻而入;

  侵袭肺卫,郁于肌表;

  正邪相争,热蕴肺胃;

  正气抗邪,时邪出于肺卫,疹透于肌肤,邪毒外泄;

  部分患儿疹出后气阴耗损,调养后多能康复。

  诊断要点

  1.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内,尤以6~12个月婴儿多见。

  2.起病急骤,常突然高热,持续3~4天后热退,但全身症状轻微。

  3.身热始退,或热退稍后,即出现玫瑰红色皮疹。

  4.皮疹出现部位以躯干、腰部、臀部为主,面部及四肢较少。

皮疹出现1~2天后即消退,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斑。

  5.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分类淋巴细胞增高。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但病在卫分为主,可涉气分,一般不深入营血。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解表清热为主。

  分证论治

  邪郁肌表证

  证候:

骤发高热,持续3~4天,神情正常或稍有烦躁,饮食减少,偶有囟填,或见抽风,咽红,舌质偏红,苔薄黄,指纹浮紫。

  治法:

疏风清热,宣透邪毒。

  代表方剂:

银翘散。

  毒透肌肤证

  证候:

身热已退,肌肤出现玫瑰红色小丘疹,皮疹始见于躯干部,很快延及全身,约经1~2天皮疹消退,肤无痒感,或有口干、纳差,舌质偏红,苔薄少津,指纹淡紫。

  治法:

清热生津,以助康复。

  代表方剂:

银翘散合养阴清肺汤。

  预防与调护

  1.隔离患儿,至出疹后5天。

  2.在婴幼儿集体场所,如发现可疑患儿,应隔离观察7~10天。

  3.患病期间宜安静休息,注意避风寒,防感冒。

  4.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多饮水。

  风痧

  发病特点

  风痧即风疹,是感受风痧时邪,以轻度发热,咳嗽,全身皮肤出现细沙样玫瑰色斑丘疹,耳后及枕部臖核(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好发,且可造成流行。

1~5岁多见。

患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

  风痧疾病多轻,很少有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孕妇在妊娠早期若患本病,常可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流产,或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脑发育障碍等疾病。

  病因病机

  病因:

感受风疹时邪。

  主要病变在肺卫。

  时邪自口鼻而入→正邪相争,外泄于肌肤。

  邪毒阻滞少阳经络→耳后、枕部臖核肿胀/胁下痞块。

  少数患儿邪势较盛→内犯气营→燔灼肺胃。

  

  诊断要点

  1.患儿有风疹接触史。

  2.初期类似感冒,发热1天左右,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经过1天后皮疹布满全身,出疹1~2天后,发热渐退,皮疹逐渐隐没,皮疹消退后,可有皮肤脱屑,但无色素沉着。

  3.一般全身症状较轻,但常伴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左胁下痞块。

  4.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分类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5.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法可在咽部分泌物中查见病毒抗原。

  6.患儿恢复期血清学检测风疹病毒抗体增加4倍以上可确诊。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按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为纲,主要分辨证候的轻重。

  轻证——邪犯肺卫:

轻度发热、精神安宁、疹色淡红、分布均匀、其他症状轻。

  重证——邪犯气营:

以壮热烦渴、疹色鲜红或紫暗、分布密集为特点,临床较少见。

  治疗原则:

疏风清热。

  分证论治

  邪犯肺卫证

  证候:

发热恶风,喷嚏流涕,轻微咳嗽,精神倦怠,饮食欠佳,皮疹先起于头面、躯干,随即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疹点稀疏细小,疹色淡红,一般2~3日渐见消退,肌肤轻度瘙痒,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触痛,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透疹。

  代表方剂:

银翘散。

  邪入气营证

  证候:

壮热口渴,烦躁哭闹,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稠密,甚至可见皮疹融合成片或皮肤猩红,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赤,苔黄糙,脉洪数。

  治法:

清气凉营解毒。

  代表方剂:

透疹凉解汤。

  预防与调护

  预防

  1.风疹流行期间,不要带易感儿去公共场所。

  2.有接触史者,可口服板蓝根颗粒预防发病。

  3.保护孕妇,尤其在妊娠3个月内,应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

  4.对儿童及婚前女子进行风疹疫苗接种,可预防风疹。

  调护

  1.一般可不必采取隔离措施,但在易感儿群集的地方,须适当隔离,可隔离至出疹后5天。

  2.患儿在出疹期间不宜外出,防止交叉感染。

  3.注意休息与保暖,多饮开水,对体温较高者可物理降温。

  4.皮肤瘙痒者,不要用手挠抓,防止损伤皮肤导致感染。

  5.饮食需清淡而易于消化,不宜吃辛辣、煎炸爆炒等食物。

  历年考点

  患儿,1岁。

发热1天,全身见散在细小淡红色皮疹,喷嚏,流涕,偶有咳嗽,精神不振,胃纳欠佳,耳后臖核肿大,咽红,舌苔薄白。

其诊断是

  A.麻疹    B.奶麻

  C.风痧    D.丹痧

  E.水痘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发热1天,全身出疹,耳后臖核肿大可确诊为风痧。

  治疗风痧邪犯肺卫证,应首选

  A.桑菊饮

  B.银翘散

  C.透疹凉解汤

  D.清胃解毒汤

  E.普济消毒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治疗风痧邪犯肺卫证,应首选银翘散。

  丹痧

  发病特点

  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疠之邪所引起的急性时行疾病。

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发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

  本病以冬春两季为多,2~8岁儿童发病率较高。

因本病发生时多伴有咽喉肿痛、腐烂、化脓,全身皮疹细小如沙,其色丹赤猩红,故又称“烂喉痧”“烂喉丹痧”。

西医学则称为“猩红热”。

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并发心悸、水肿、痹证等疾病。

  

  病因病机

  病因:

痧毒疫疠之邪,乘时令不正之气,寒暖失调之时,机体脆弱之机,从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胃二经。

  痧毒首先犯肺,邪郁肌表——恶寒发热等肺卫表证。

  邪毒入里蕴于肺胃,上熏咽喉——咽喉糜烂、红肿疼痛,甚则热毒灼伤肌膜,导致咽喉溃烂白腐。

  邪毒循经外窜肌表——肌肤透发痧疹,色红如丹。

  邪毒重者化火入里,传入气营,或内迫营血——痧疹密布,融合成片,其色泽紫暗或有瘀点,同时可见壮热烦渴、嗜睡萎靡等症。

  邪毒内灼,心火上炎,热耗阴津——舌光无苔,舌生红刺,状如草莓,称为“草莓舌”。

  邪毒炽盛,内陷厥阴,闭于心包——神昏谵语。

  热极动风——壮热惊风。

  病至后期,毒去阴津耗损——肺胃阴伤证候。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有与猩红热病人接触史。

  2.起病急,突然高热,咽部红肿疼痛,并可化脓。

  3.在起病12~36小时内开始出现皮疹,先于颈、胸、背及腋下、肘弯等处,迅速蔓延全身,其色鲜红细小,并见环口苍白和草莓舌。

  4.皮疹出齐后1~2天,身热、皮疹渐退,伴脱屑或脱皮。

  5.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咽拭子细菌培养可分离出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鉴别诊断

病名

潜伏期

初期症状

出疹与发热关系

特殊体征

皮疹特点

周围血象

麻疹

6-12天

发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

发热3-4天出疹,出疹时发热更高

麻疹黏膜斑

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额面-颈部-躯干-四肢,3天左右出齐。

疹退后遗留棕色色素斑、糠麸样脱屑

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

奶麻

7-17天

突然高热,一般情况好

发热3-4天出疹,热退疹出

玫瑰色斑疹或斑丘疹,较麻疹细小,发疹无一定顺序,疹出后1-2天消退。

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

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

风痧

5-25天

发热,咳嗽流涕,枕部淋巴结肿大

发热1-2天出疹

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玫瑰色小斑丘疹自头面-躯干-四肢,24小时布满全身。

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

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升高

丹痧

1-7天

发热,咽喉红肿,化脓疼痛

发热数小时-1天出疹,出疹时热高

环口苍白圈,草莓舌,帕氏线

细小红色丘疹,皮肤猩红,自颈、腋下、腹股沟处开始,2-3天遍布全身。

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有大片脱皮

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药疹

 

原发病症状

无发热,有用药史

 

皮疹与用药有关,常反复出现,痒感明显,摩擦及受压部位多。

皮疹呈斑丘疹、疱疹、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红疹毒素,引起猩红热样皮疹。

其皮疹比猩红热皮疹消退快,而且退疹后无脱皮现象,皮疹消退后全身症状不减轻。

咽拭子、血培养可见金黄色葡萄球菌。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

可有草莓舌、猩红热样皮疹或多形性红斑皮疹。

两者不同点是:

川崎病婴儿多见持续高热1~3周,眼结膜充血,唇红皲裂,手足出现硬性水肿,掌、跖及指趾端潮红,持续10天左右始退,于甲床皮肤交界处出现特征性指趾端薄片状或膜状脱皮。

有时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

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无效。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以卫气营血为主要辨证方法。

  前驱期——邪侵肺卫证——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痧疹隐现。

  出疹期——毒炽气营证——壮热口渴、咽喉糜烂有白腐、皮疹猩红如丹或紫暗如斑、舌光红。

  恢复期——疹后阴伤证——口渴唇燥、皮肤脱屑、舌红少津。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清利咽喉。

  分证论治

  邪侵肺卫证

  证候:

发热骤起,头痛畏寒,肌肤无汗,咽喉红肿疼痛,常影响吞咽,皮肤潮红,痧疹隐隐,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治法: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代表方剂:

解肌透痧汤。

  毒炽气营证

  证候:

壮热不解,烦躁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压之退色,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起红刺,3~4天后舌苔剥落,舌面光红起刺,状如草莓,脉数有力。

  治法: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代表方剂:

凉营清气汤。

  疹后阴伤证

  证候:

丹痧布齐后1~2天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减轻,或见低热,唇干口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苔剥落,脉细数。

约2周后可见皮肤脱屑、脱皮。

  治法: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代表方剂:

沙参麦冬汤。

  其他疗法

  中药成药——锡类散、珠黄散取药少许吹喉中。

用于咽喉肿痛。

  西医治疗——首选青霉素。

如青霉素过敏,可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

  预防与调护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发现猩红热病人应及时隔离,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链球菌阴性时解除隔离。

对密切接触的易感儿应隔离7~12天。

  2.切断传播途径。

对病人的分泌物和污染物及时消毒处理,接触病人应戴口罩。

流行期间,勿去公共场所。

  3.保护易感儿童。

对密切接触病人的易感儿童,可服用板蓝根等清热解毒中药。

  调护

  1.急性期卧床休息,注意居室空气流通,防止继发感染。

  2.供给充足的营养和水分,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为主。

  3.注意皮肤与口腔的清洁卫生,可用淡盐水含漱。

皮肤瘙痒者不可抓挠,脱皮时不可撕扯。

  历年考点

  (以下两题共用备选答案)

  A.宣毒发表汤

  B.清解透表汤

  C.透疹凉解汤

  D.解肌透痧汤

  E.凉营清气汤

  治疗麻疹初热期,应首选

  治疗丹痧毒炽气营证,应首选

  

『正确答案』A

  

  水痘

  发病特点

  水痘是由水痘时邪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的出疹性疾病。

以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瘙痒性皮疹,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为主要特征。

  因其疱疹内含水液,形态椭圆,状如豆粒,故中西医均称为水痘。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发病率高。

任何年龄小儿皆可发病,以6~9岁儿童最为多见。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一次感染水痘大多可获终生免疫。

  

  病因病机

  邪伤肺卫:

时邪夹湿透于肌表,正盛邪轻,则致水痘稀疏布露、疹色红润、疱浆清亮。

随后湿毒清解,疱疹结痂向愈。

  毒炽气营:

邪毒炽盛,则内传气营。

气分热盛,致壮热烦躁、口渴、面红目赤。

毒传营分,与内湿相搏外透肌表,则致水痘密集、疹色暗紫、疱浆混浊。

  水痘病在肺脾两经。

  若邪毒炽盛,毒热化火,内陷心肝,可出现壮热不退、神志模糊,甚至昏迷、抽搐等邪毒内陷心肝之变证。

  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之后,若邪毒内犯,闭阻于肺,肺失宣肃,出现高热、咳嗽不爽、气喘、鼻扇、口唇青紫等症,为邪毒闭肺之变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起病2~3周前有水痘接触史。

  2.初起有发热、流涕、咳嗽、不思饮食等症,发热大多不高。

在发热同时1~2天内即于头、面、发际及全身其他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以躯干部较多,四肢部位较少,疹点出现后很快为疱疹,大小不等,内含水液,周围有红晕,继而结成痂盖脱落,不留瘢痕。

  3.皮疹分批出现,此起彼落,在同一时期,丘疹、疱疹、干痂往往同时并见。

  4.血常规检查及刮取新鲜疱疹基底物检查等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

  脓疱疮:

好发于炎热夏季,多见于头面部及肢体暴露部位,病初为疱疹,很快成为脓疱,疱液混浊。

疱液可培养出细菌。

  水疥(丘疹样荨麻疹):

好发于婴儿,多有过敏史,多见于四肢,呈风团样丘疹,长大后其顶部略似疱疹,较硬,不易破损,数日后渐干或轻度结痂,瘙痒重,易反复出现。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重在辨卫分、气分、营分。

  卫分:

痘疹小而稀疏,色红润,疱浆清亮,或伴有微热、流涕、咳嗽等症;

  气、营分:

水痘邪毒较重,痘疹大而密集,色赤紫,疱浆混浊。

伴有高热、烦躁等症。

  病重者易出现邪陷心肝、邪毒闭肺之变证。

  治疗原则:

以清热解毒利湿为基本原则。

  分证论治

  邪伤肺卫证

  证候:

发热轻微,或无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起病后1~2天出皮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皮疹瘙痒,分布稀疏,此起彼伏,以躯干为多,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代表方剂:

银翘散。

  邪炽气营证

  证候:

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皮疹分布较密,疹色紫暗,疱浆混浊,甚至可见出血性皮疹、紫癜,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或绛,苔黄糙而干,脉数有力。

  治法:

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代表方剂:

清胃解毒汤。

  预防与调护

  预防

  1.本病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

  2.易感孕妇在妊娠早期接触水痘,应给予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

如患水痘,则应终止妊娠。

  3.控制传染源,隔离水痘病儿至疱疹结痂为止。

学校、托幼机构中已接触水痘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并立即给予水痘减毒活疫苗预防发病。

  4.已被水痘病儿污染的被服及用具,应采用曝晒、煮沸、紫外线灯照射等措施进行消毒。

  5.对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患儿,及免疫功能受损、恶性肿瘤患儿,在接触水痘72小时内可肌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以预防感染本病。

  调护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外邪。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饮温开水。

  3.保持皮肤清洁,勤换内衣,剪短手指甲,或带连指手套,以防抓破疱疹,减少继发感染。

  4.正在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期间的患儿,若发生水痘,应立即减量或停用。

  5.对水痘伴发热的患儿,不可使用水杨酸制剂,以免发生瑞氏综合征。

  历年考点

  患儿,5岁。

发热2天,咳嗽,鼻塞,流涕,皮肤出疹,见有丘疹、水疱,泡浆清亮,分布稀疏,以躯干为多,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疗应首选

  A.柴葛解肌汤    B.透疹凉解汤

  C.清胃解毒汤    D.银翘散

  E.桑菊饮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水痘-邪伤肺卫证

  证候:

发热轻微,或无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起病后1~2天出皮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皮疹瘙痒,分布稀疏,此起彼伏,以躯干为多,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代表方剂:

银翘散。

  

  手足口病

  发病特点

  手足口病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时邪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见。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

本病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

一般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甚或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

  病因:

感受手足口病时邪。

  病位:

肺脾二经。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发病前1~2周有手足口病接触史。

  2.多数患儿突然起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出现发热,多在38℃左右,可伴头痛、咳嗽、流涕、口痛、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症状。

一般体温越高,病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3.主要表现为口腔及手足部发生疱疹。

  口腔疱疹多发生在硬腭、颊部、齿龈、唇内及舌部,破溃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