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06797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同步练习带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古诗词赏析习题带答案

班级:

姓名:

习题:

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

古诗词目录:

一、木兰诗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竹里馆/王维

三、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四、逢入京使/岑参

五、晚春/韩愈

20.古代诗歌五首

六、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七、望岳/杜甫

八、登飞来峰/王安石

九、游山西村/陆游

十、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泊秦淮/杜牧

十二、贾生/李商隐

十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十四、约客/赵师秀

 

一、《木兰诗》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几句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木兰诗》中简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行军神速两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凉州词》诗云: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苦: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

   

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6、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木兰诗》中概括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8、《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二、选择题:

1、欣赏诗歌《木兰诗》,关于诗歌创作背景,理解正确的是(C)

A.木兰诗最初流传于北宋时期,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B.诗歌主人公(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军期间,战友均不知其为女子,可见木兰与战友交流不多,而且很善于伪装。

C.诗歌以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全诗以战事连绵,民不聊生为主题,构思创作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

【解析】A、建功,但没有接受封赏。

B、“木兰与战友交流不多,而且很善于伪装。

”是错误的。

D、“全诗以战事连绵,民不聊生为主题”,主题错误。

2、对《木兰诗》理解不正确的是(C)

A.诗中最能体现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C.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

能力不逊于男子的句子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诗中“将军……壮士……”一句,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的描写了战争况日持久,激烈悲壮。

【解析】C、句子应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

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解析】A分析:

互文这种修辞,翻译时要相互参照,相互补充,要意译,不能直译。

4、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解析】“不闻”给出的是行军路上木兰听不到的内容,“但闻”给出的是木兰在行军路上所听到的声音,二者形成对比,用“不闻”句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但闻”句则表现了行军速度之快。

5、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B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解析】B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6、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解析】B

7、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解析】C

8、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 )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解析】C分析:

A是互文;B是夸张;D是反问。

三、赏析简答题:

1、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1、答:

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2、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2、答:

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二、《竹里馆》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选择题:

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B)

A.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解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是描写。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解析】A、不只是这两个词语,还有“弹琴”“相照”等。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D)

A.独坐幽篁里       B.弹琴复长啸

C.深林人不知       D.明月来相照

【解析】D、明月来相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三、赏析简答题:

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1、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词语是:

独坐、弹琴、长啸。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三、《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选择题:

1、《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A)

A.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解析】A、“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2、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离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C.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D.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解析】分析:

A、诗人的故乡不是洛阳。

C、应为:

变客体为主体。

D、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三、赏析简答题:

1、“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好在哪里?

1、答:

①“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②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③“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2、赏析: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答:

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四、《逢入京使》岑参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 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的是的两句是: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二、选择题:

1、《逢入京使》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C)

A.“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B.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C.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

D.“凭君传语报平安”,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C、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2、《逢入京使》中,关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不正确的理解是(C)

A.诗中“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C.诗写作者归家途中邂逅京使,虽然不久后将会见到家人,但是思乡心切,于是托京使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D.这句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真挚而又不需要添加任何修饰的表现出来,使得诗歌更具表现意义。

【解析】C、错误之处是:

“不久后将会见到家人”。

3、《逢入京使》中,诗句处处流露思乡之情,以下赏析,不正确的是(B)

A.“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寓意作者离家太久,归来时已年华逝去。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马上相逢无纸笔”一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解析】C、“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4、对诗歌《逢入京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C.展开联想与想象,诗歌描绘了离开长安日久,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的情景。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仅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将生活中充满的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表现出来。

【解析】D、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5、《逢入京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写的是诗人从故园回望来时的路,不仅感叹路途遥远艰辛。

诗人即将再次离开“故园”,去往西域,回望走过的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B.“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诗人年老色衰似龙钟,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C.“马上相逢无纸笔”,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仕途落魄,处境艰难,难以纸笔书写家书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D.“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解析】A、错误之处: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B、错误之处: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C、错误之处:

“马上相逢无纸笔”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三、赏析简答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答: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2、答: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句好在哪里?

3、答:

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别出心裁,体现了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

“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五、《晚春》韩愈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字斗芳菲。

2、诗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二、选择题:

1、下列对韩愈的《晚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榆荚杨花虽缺乏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B、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

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

C、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

D、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

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

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解析】B不只是为写争奇斗艳的场景,而是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

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三、赏析简答题:

1、“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有何妙处?

1、答: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请对“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两句诗作赏析。

2、答: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六、《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选择题:

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D)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解析】D、“涕”解释为“眼泪”。

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解析】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强烈的希望与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

三、赏析简答题:

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

1、答:

“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2、答:

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个画面。

3、答: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七、《望岳》杜甫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选择题:

1、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岱宗即东岳泰山。

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

“曾”通“层”。

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

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解析】C.七八句诗人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并不是登上泰山的感受。

2、下列对《望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全诗紧扣诗题“望岳”,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意境开阔。

B.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作者看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慕之情。

C.颈联写了望山的人和归林的鸟。

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

D.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诗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心。

【解析】C.颈联表现的是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三、赏析简答题:

1、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1、a、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强调不是简单的翻译句子,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b、“钟“积聚、汇聚之意。

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2、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3、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3、a、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

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b、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c、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八、《登飞来峰》王安石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选择题: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