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06857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docx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

《道德经》(1-3章)课堂笔记

道德经

《老子》概说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是楚国苦县人。

苦县原来属于陈国,后来楚国跟陈国打仗,把陈国打败了,并夺走了苦县,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楚苦县。

司马迁又说老子姓李,名耳字摐。

名字叫“耳”是因为耳朵大,不过,春秋时候并没有“李”字,更没有“李”姓,那么老子为什么姓“李”呢?

我想大概是后人以为世上没有姓“老”的,而“李”和“老”的读音非常相近,就把两个字混淆了吧。

但我们知道,“二十四孝”里头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老莱子戏亲”,这个故事的主角“老莱子”就姓老。

后来有人说老子就是老莱子,这完全是误会。

也有人说老子在娘胎里头呆了八十一年,生下来的时候头发胡子全都是白的,所以人们就管他叫老子,这也是揣测之词。

老子曾经担任周朝的守藏吏,管理中央藏书机构的档案、文书卷宗等,所以他的学问非常好。

老子生活的时代中周室已经东迁周王朝统治者为了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周室已经慢慢衰萎了。

春秋时候虽然还是周朝一统天下,但我们知道诸侯国非常强大,中央王朝根本没有办法控制他们。

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先后称霸的有五个国家。

老子看到天下混乱纷争的情形,就辞职离开了中央王朝,往西边去了。

诸位都知道,往新疆去的路上要经过一个重要关卡,就是函谷关。

西汉刘向在《列仙传》对老子西行的故事记载得很有传奇色彩。

一天早上函谷关守吏尹喜起来望气,看到关内一股紫气正从东边飘来。

我们春节时候贴的春联上,横批常常写着“紫气东来”,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尹喜看到紫气东来之后,知道今天必定有圣人从这里经过,于是就在那里等着。

果然他看见老子骑着一匹青牛慢慢地走来。

尹喜既然已经知道他是圣人,就决不肯轻易放他过去。

他问:

“请问您要到哪儿去?

”老子说:

“我要出关,请你放行。

”他说:

“您是不是老子啊?

中原再找不到学问像您这样的人了,您必须把平生的学问、著作都留下,要不然我不放您出关。

”老子没办法,只好停下来为尹喜写书。

尹喜请老子写书,否则不给他过关,就这样老子写了《道德经》八十一章然后骑着青牛向西域去了,这就是关于《道德经》成书的传说。

中国古代的圣人有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孔子,古印度的圣人有释伽牟尼,古希腊的圣人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删:

这四位圣者在历史的生活时间大概相隔不到五十年。

这五十年间出了四位对东西方文明影响极为深远的大圣人。

按:

老子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前600~500,苏格拉底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69~399,孔子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51~479,释迦牟尼565~486),这几位圣人生活的时代都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释迦牟尼是佛教思想的创始人,西方哲学往上追溯最重要的哲学家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我们现在谈中国的思想史,就不能不谈儒家和道家所以这个时代曾被称为人类文化上的轴心时代。

我们都知道老子比孔子大几岁。

根据《史记》所载,孔子在周朝的时候还去见过老子。

那时孔子专意研究礼制,最爱向别人问礼,他以为老子管理周朝文卷,对于礼一定懂得非常多,便想从他那里了解三代的礼。

结果老子一见了孔子,就说:

“子所言者,人与骨皆已朽矣。

”也就是说你要问的这个东西,连说话人的骨头都已经烂了。

“独其言在耳”,只是他的话还在就是了。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那么一个真正的君子,运气来了就采取行动。

“得其时”是说时运济了,“驾”就是采取行动。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假设时运不好,没有人用你,就“蓬累而行”吧。

什么叫“蓬累”呢?

就是把铺盖卷顶在头上,两个手扶着它走了。

诸位看这句话描写得很好,不得其时就卷铺盖走路了。

老子又进一步阐述他的思想,说: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后来我们常说的“良贾深藏若虚”就是出自这里,意思是“我曾经听说过,一个真正非常会做买卖的商人是不显山露水的,他把自己的东西都深深的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

因为只有暴发户才喜欢摆阔,真正有钱的人是不屑于跟别人攀比的。

同样,真正的君子,他的德行非常之高,然而却不会随便炫耀自己的学问。

他是怎么样的呢?

“若愚”就是指外表笨笨的样子。

老子认为孔子动不动就谈礼,虽然显得好学,可也有卖弄学问的嫌疑。

所以,必须“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把骄傲的神色先去掉,把多欲的心志也改掉,不要摆出一副很有学问、很愿意知道更多东西的样子。

“淫”字在古代就是过分、太多的意思,如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就是说富贵之后不能放纵自己,各方面做得太过分。

刚刚有了些小富贵便露出骄傲的神色,志气高昂得不得了,“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这些都对于你自身是毫无益处的。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我所能告诉你的只是这些。

春秋时候从鲁国到周朝国都洛邑的路很远。

孔子带着弟子去拜访老子,却当着弟子的面挨了一顿骂。

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会拂袖而去,可是孔子出来之后跟他的弟子说: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鸟我知道它会在天上飞,鱼我知道它会在水里游,兽我知道它会在地上跑。

地上的走兽可以用罗网罩住它天上的飞禽可以用弓箭去射它,水里的游鱼可以拿钓竿去钓它。

只有一种东西是人类没办法对付的,这就是龙。

我们现在总是说龙是中国古老的图腾,是很神秘的东西。

因为龙并不为人所知,所以画龙的时候就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爱怎么画就怎么画,就跟画鬼一样,反正没有人看到过。

所以孔子说鸟、兽、鱼虽然会飞会跑、会游,但人们都有办法逮住它,只有龙“乘风云而上天”,是不可捕捉之物。

所以《易经》第一卦讲“乾为天”,拟象于龙也就是“乾龙”。

乾卦六爻从下头数起都是阳爻,第五爻“飞龙在天”,位得中正,是最佳的爻,我们管它叫“九五”,皇帝称“九五之尊”就是从这里来的。

但物极必反,到第六爻“亢龙有悔”就不好了。

(原文“爻”作“学”,今改之)天上的龙变化莫测,孔子说老子“其犹龙邪”,表现出对老子非常高的推崇

这一段故事儒家向来都不承认,因为孔子的学问在老子面前显得境界太低了。

但是史书中记载得非常明白,是很难否认的。

不管如何,我们不要谈孔子学问如何,只想想他千里迢迢来到周都对老子执弟子礼,被指着鼻子骂了一通之后,还对自己的弟子这么称赞他,就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广阔,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物,只在这一点上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了。

清末民初的时候,历史学界兴起了疑古思潮,很多学者对先秦两汉的历史传说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甚至于认为“禹”是一条虫,“伏羲”、“女娲”是两条蛇。

在疑古风气的影响下,考据家对《老子》书进行重新审视,认为其中的“性”字在春秋时候并没有人用,是到战国之后才开始用的,如《中庸》开篇说“天命之为性”,《中庸》是战国的作品,所以《老子》是战国时候的书。

可是我们再查看《老子》,八十一篇里头根本就没有谈到这个“性”字。

又有些无聊的人说《老子》是收集当时的俗话、谚语而成的。

诸位且看,《老子》的文字非常美,因为它基本上都是押韵的,有的地方还用对仗句式。

它如果要引用古人的话,一定会说“某某曰”,古人写文章引用别人的话都是这么样做的。

可《老子》中并没有这样,八十一章从内容上看一气呵成,连贯起来就是一篇好文章;同时每一章最后一句话跟后一章第一句话都有相应关系绝不可能是把当时的俗话、谚语随意凑在一起而成的。

前几年大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殉葬品有帛书《老子》,篇数和内容跟今天流传的《老子》基本相符,足可以证明老子这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老子》被抄在昂贵的帛上面,也可见这书对后世影响相当深刻。

(原文作:

“还好前几年,大陆挖一个汉朝的一个王的墓,从殉葬里头找出来了老子的帛书,居然没有烂。

这里面跟后头我们传的八十一章完全相符,这没得可说了,这是汉朝的时候传下来的东西。

所以老子这一个东西真正在汉朝的时候已经把老子的东西,这本书写在了卷上头,所以称为帛书。

所以知道不但这个书不是战国时候人伪造的,而且老子真有这个人,也不是假的,都实实在在的。

”今按:

汉代出土的帛书并不能说明它在春秋时已经成书,只能说明它在汉代已经有了,并且影响甚广。

又帛书《老子》的次序跟今本《老子》有些不一样,《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老子离开中原之后到哪儿去了呢?

西晋时候有个叫王浮的道士写了一本《老子化胡经》,“化”是“感化”的意思,“胡”是指西域的外国人。

(原文作:

“老子到哪去了呢?

于是有一个姓杜的杜先生叫杜光廷。

他就写了一本书《老子化胡经》。

”今按:

《老子化胡经》是西晋王浮所作。

前蜀杜光庭所作《道德真经广圣义》中并无老子化胡说。

)这本书里说老子出函谷关之后到了印度,在那里他教了一个学生,就是释伽牟尼。

这个故事是西晋佛教和道教争衡时,王浮为了说明道教比佛教更早、更高明而杜撰出来的。

(此处删:

后来我们称人家乱说话为“胡说八道”,写文章自己瞎邹我们称杜撰,就是这么来的。

)那么,老子真正到哪去了呢?

老子到秦国去了。

秦国是春秋诸国中后起的大国,那时刚刚兴盛,国君励精图治,所以老子在那里呆了二十六年。

有人说老子活了84岁(原作120。

按:

民间有谚: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找自己去.就是因为老子活了84岁,而孔子活了73岁。

)有人说老子活了160岁,有人说老子活了200多岁。

反正不管怎么样,老子差不多是在九十岁左右死掉的。

《庄子》中还有一个记载,说老子死的时候,一个叫秦失的人去吊丧,出来之后对弟子说:

“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岁数大的人就像死了儿子一样痛哭流涕,年轻人哭得就像死了母亲。

老子是从周都去了秦国,差不多等于外国人了他一个人在秦国住了二十六年,死的时候让异乡的人如此悲伤,说明他能够感动人家到这个地步,实在是很了不起的。

虽然我们知道,老子不是释伽牟尼的老师,《化胡经》中的故事完全是杜撰,但无损于老子的伟大形象。

《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非常深远。

我们说《道德经》五千言,实则共5254字。

从古至今有1700家给他作注解的,假设一个字的注解有10000个字,那么古今注解《老子》的就有5000万字。

《老子》不但在中国有巨大影响,诸位假如到书店里头去,英文的译本也可以找到很多很多。

世界上的典籍除了《圣经》以外,翻译最多的恐怕就是它了。

为此我们应该感到骄傲。

当然,我们还有其它很多典籍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如诸位熟知的《孙子兵法》,拿坡仑打仗的时候经常带在身边的一本书就是它。

最近中东战争,不知大家看报纸的时候注意到没有,美国西点军校培养的人必读书目之一就有《孙子兵法》。

但目前我们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反而不爱惜了《老子》也好,《孙子兵法》也好都有待重新发掘它的价值。

老子的学说对后代诸子影响也非常深。

当然他首先传的就是关吏尹喜了,尹喜再传给别人。

其中包括列子,这个据说能“乘风而行”,不必买飞机票就能上天的人;还有杨朱,据说他是连“拔一毛以利天下”都不干的,但也接受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再后来像申不害、韩非子等法家人物,也都是学了老子的思想,其他像纵横家、兵家都曾从老子那里吸收精神营养。

一直到汉朝开国最重要的两个人——张良和陈平,也都跟老子思想有密切关系。

传说张良从黄石公受兵书,这兵书中的谋略很多跟老子思想有关,可以看作老子学问的继承者。

老子是第一个提倡自然主义的人,一切都要求自然。

(删:

《道德经》是在后来我们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

跟前面所说《道德经》产生于春秋时代矛盾。

)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一塌糊涂,老子提倡自然应该是有很强针对性的。

这里诸位还要注意一个问题,道家跟道教是不同的。

道家是一个学术流派,道教是一个宗教形态,相差很远呢。

汉代以后道教中画符、负笈、炼丹,甚至占卜星象等事儿,是都挂着老子的招牌但这都不是真的。

(此处删:

“这个是属于道教的,而找较之所以称为“道”,也是沾老子的光,所以它称为道教。

”按:

道教练内丹的方法跟先秦道家有密切关系。

春秋时代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我们说诸子百家,当然不能说真有一百家之多,不过罗列出十数家是完全可以的,汉代刘歆《七略》中就把诸子分为十家。

今天形容学问驳杂,就用一个词“三教九流”,“九流”指的就是诸子思想。

春秋时候的百家争鸣,实际上各家不是直接承继老子,就是受了老子影响。

所以老子对于中国文化品格的形成、对中国民族性形成的影响非常之大。

将来诸位看老子这本书的话,就会发现我们民族性有一种很特别的东西是从老子那里来的,虽然现代人很少读《道德经》,但是我们血脉里流着老子的思想太多太多了。

《老子》上篇是讲道体,也就是本体论部分。

诸位知道,任何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都是有体系的。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宇宙的认识。

这个问题在宗教中非常简单,把世界的本源归诸上帝,归诸大梵天,这就解决了。

但在真正的哲学家那里,要讨论的就深刻得多,真正的哲学要谈的头一个问题就是本体是什么所以,老子《道德经》的开头就谈出一个东西来,这就是“道”。

“道”不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事物,而是老子给众多事物共同性的概括和命名。

他认为宇宙的本体是“形而上”的,然后从“道”引申出来才有世界万物。

那么,“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

老子说: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如果我们以为这是描写人恍恍惚惚的样子,那就完全弄错了。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说在那个混沌的状态中仿佛孕育着某个东西;“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在恍恍惚惚的状态里头,有个真精存在,这个东西看不见也不可知,老子管它叫做“道”。

这个道”无所不在,也无一个物不是它。

它生长万物,进入万物中间,使万物生息无穷。

万物到最后又都归返于“道”。

“道”表现为生命生息和循环,这又是取法于自然的。

从这个宇宙的本体出发,再来谈论人生,探讨人生的大问题:

我们是怎么生下来的?

我们应该怎么活?

老子从这一个宇宙论出发,把自然引用到我们的生活中间。

他说“道”对于万物“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虽然长养了万物,却并不据为己有。

所以他一再地主张只要你做成功了,就赶紧退下来。

今天我们常常说的“急流勇退”,这一思想就是从老子那里来的。

老子最主张我们要归根复命,返回生命最自然的本源。

在归根复命整个的思想体系里,老子提出了一个“弱”字。

这世界上最高明的事物是什么?

是水。

水总是往低处流,最能守弱,但是水之强,也是无法想象的。

金在水里头长锈,木在水里头烂掉,火遇见水就灭掉,土遇见水就被冲垮,水甚至可以把石头滴穿。

水滋养万物,不要说行船之便、种田之利,我们可以十天、二十几天不吃饭,但却不能一天不喝水。

水这么重要,可它又没有一个固定的形体。

所以老子说“尚善若水”,最高明的善就跟水一样

水是最弱的,但是老子说,只有最弱的才最强的。

因为强的东西就硬,硬的东西就容易折坏。

诸位知道,一个枯枝子是硬的,但最容易断掉。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老子绝对禁止坚强。

那么他是要让我们柔弱、谦虚、卑下。

我们今天骂人是水性,就是指人没有节操,处事下流。

但老子说真正能够居下的才能够接受所有的东西。

你摆得高高的,人家会认为你高不可攀,没有人能跟你沟通。

但是你愿意居下,做别人所不能做的,反而会赢得众心。

他还提倡“牝”,“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牝”就是雌的意思,而雌性是弱的。

放到具体的生活中,就是不要太复杂,太铺张,俭省的普通生活才是最简单最守弱的。

这一些都是《道德经》的骨髓。

“弱者道之用”,柔弱就是老子人生哲学的基础,他的哲学精髓就是自然。

老子说宇宙间有四个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这个人是指国家的领袖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应该怎么样呢?

“人法地”,我们要取法于地大地长养万物,你只要给一棵种子,种下去立刻就发芽,生长了万物以后,人把这些东西拿走了,大地也绝不会说这是我长养的你可不许摘这些东西。

甚至我们每天都踩着它,圣贤踩着它,十恶不赦的人也踩它,它没有怨愤,也没有分别心。

它永远是卑下的。

所以我们要以地为法,那么地又取法什么呢?

“地法天”。

阳光雨露普施人间,从来就不曾向人们讨要功劳。

无论大地有多好,没有阳光雨露,一切都完了,所以地要法天。

天又取法什么呢?

“天法道”。

最终“道”才取法于自然。

“自然”的意思不仅是自然而然,自然者,有所自而有所然也。

诸位想一想,有所自是不是因,而有所然是不是果呢?

“守弱”最根本的做法就是要“法自然”。

老子对物欲非常反对,讲求更多的是精神生活。

老子的思想是博大精深,无所不包而且历久不衰。

我们把老子研究透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不仅能够处顺境,也能够处逆境。

人生如意的事情很少,所谓“人生不得意十有八九”,十件事情里头有八九件是无法如愿似偿的。

《易经》里面讲“吉、凶、悔、厉”,四种情形种只有一个“吉”是好的,其他的“凶、悔、厉”都是坏东西。

这就是人生。

老子告诉我们处顺境的时候不要嚣张,不要得意忘形;处逆境的时候不要气馁,不要妄自菲薄。

这对我们怎么适应逆境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老子的守弱思想对中国人影响非常之大。

我们读读中国历史,中国被当时所谓的外族侵袭了多少次,可现在这些外族都没有了都变成了中国人,我们把这些入侵的人都同化了。

有人说这是鲁迅的阿Q精神。

人家打了阿Q,他没有反抗之力,就说是“儿子打老子”,把自己受的屈辱抵消过去了。

可从另一方面看,这就是中国人的韧性,这种韧性是非常之强的。

诸位知道,中国人漂流海外,几乎遍布全世界,无论多偏僻的小城,多贫困的地方,他们都能在那生存。

开始经营一个小小的馆子,含羞忍辱地谋生,然后慢慢发达起来。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韧性。

韧性又是从哪里来的?

这就是老子教我们的守弱、居下、谦卑。

到了汉朝末年,皇帝都很无能,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权。

宦官是离皇帝最近的人,他们得了宠,就开始作乱了。

皇帝见自己江山不稳了,于是就要来治宦官。

可满朝文武都不能依赖,找谁呢?

找外戚。

找来外戚把宦官杀掉之后,可又糟糕了,外戚也要篡权于是就得重用宦官来解决外戚的问题。

这样恶性循环,把天下搞得很乱。

董卓、曹操等人都出来了,他们势力非常强,主要采取军事压制的手段,不断发动内战,老百姓生活得非常的痛苦。

经过几十年战乱之后,逐渐形成了三个国家,就是魏蜀吴。

三国互相制衡的局面又维持了几十年。

曹操统治北方很长时间治理得相当不错,有人劝曹操对汉室取而代之,曹操说我要做周文王,周文王从来没有伐纣,是周武王取代了商代而有天下。

所以曹操的儿子曹丕就当了皇帝。

(删:

那么把蜀灭了,把东吴灭了,然后把天下就成了魏。

按:

曹丕死于226年,蜀灭于263年,吴灭于280年。

)后来司马氏家族力量非常强大,魏的天下又被司马炎夺去了。

蜀国早期治理得法,不过后来关羽失掉了荆州,——我们今天很崇拜关羽,称他为武圣,其实关羽对于西蜀灭亡要负很大责任。

——他走麦城之后,很快被擒杀了;张飞因为得罪宵小,也被杀害了。

最后刘备白帝城托孤,只有诸葛亮一个。

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没有成功,三国从政治、经济上的发展开始不平衡了。

(按:

此处应该补充吴国历史资料如下)吴国领域比蜀国宽广,经济条件相当不错,但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是个荒淫无度的人,把国政给搞坏了。

司马氏出兵灭蜀伐吴,真正统一天下。

(删:

但是在司马炎之前司马昭我们普通话常说“司马昭之用心天下皆知”,欺负皇帝把曹操的后代欺负得不象话,大家都知道他什么意思,他就是要篡位的。

但是篡了位以后,按:

司马炎继位是在265年,蜀国已亡,吴国尚存。

八王之乱是在公元300年之后。

)西晋实现统一之后的二十年中,天下相对比较稳定,但后来兴起八王之乱,王室内部自相残杀,北方的外族趁机打进来了,晋朝只好从中原地区退出,把首都从洛阳搬到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建立了历史上的东晋朝廷。

魏晋时候谈玄的风气很盛,《道德经》风行一时。

魏晋玄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时髦学问,是因为汉代以来经学已经走向僵化,儒家的东西没什么可谈的了,这时有个叫王弼的年轻人给《周易》和《老子》做了注,他的思想非常高妙,当时人极为推崇,于是就兴起了一阵谈玄论道的风气。

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汉代出现了很多图谶,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事情。

这些图谶很多都借着黄老的名义,因此歪曲了《老子》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

王弼撇开了这些,写了《老子注》和《老子指略》,从义理方面去发扬这本书。

后来那么多注解《老子》的书,多半都拿王弼的注解做模范。

这个年轻人非常聪明,是思想史上极了不起的人,可惜只活二十四岁就死了。

谈玄的风气到了晋朝更厉害了,很多名士为了标榜自然,便装疯卖傻干了不少奇怪的事情。

后人说晋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谈玄,其实不能这么简单地归结于某种文化现象。

汉朝建国之后,社会非常贫穷,朝中大臣连马车都坐不起,但几十年后却出现“文景之治”,应该说跟用黄老之术治国有关。

萧何是一个很懂得运用此道的人。

当义军进了咸阳以后,国都那么多美女,那么多财宝,他什么都不要,只把各种图书典籍都收了去。

后来他为汉朝制订律法,依靠的就是这些。

诸位知道“箫规曹随”的成语,就是箫何死了以后,曹参接他的位,依然按照萧何的治国精神去做事。

那是怎么回事呢?

曹参当了宰相以后,并不勤于吏治,却整天邀请大臣们在自己家里喝酒,欣赏歌舞。

汉高祖的儿子惠帝去问他,说:

“你一天到晚吃喝玩乐,是不是对政事太不打理了?

”曹参就问:

“你比你的爸爸怎么样?

”惠帝说:

“我怎么能比我的爸爸呢?

”曹参又问:

“那我比箫何怎么样?

”,惠帝说:

“对不起,你也不如箫何。

”曹参拍手说道:

“好了,你不如你的爸爸,我不如箫何,现在咱们就来个‘箫规曹随’,安安静静地照着他们的办法治理天下好了。

诸位知道秦朝法令多如牛毛,经过秦始皇的暴虐和楚汉战争之后,天下生民涂炭。

汉初实行这样的“无为而治”,所以才有“文景之治”的盛世景况。

在汉武帝前期也是用黄老治国,因为文帝的妻子窦姬,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窦太后,她对于老子研究得非常透彻,不允许汉武帝用儒术治国,后来她一死汉武帝就改变策略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东征西战,好大喜功,挥霍国家的积累,终于把国家给搞坏了。

儒家讲仁义礼制,但到了一个走向败落的社会,跟人们讲仁义是没有用处的。

历史上很多儒生都会袖手谈权说道,等到天下大乱的时候,天子出了事,我一死报君王就是了,可这样做实在于事无补。

历史上很多英明有为的君主,虽然外表尊奉儒术,其实也还是用黄老的精神在治国的。

黄老指的是黄帝和老子,黄老学派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后代盛世之君无不取法于汉初统治者。

比如唐朝。

唐代统治者姓李,他们身上有着胡人血统,属于半个外国人。

但入主中原之后为了标榜自己家族源远流长,便把历史上李姓的名人都认为祖先正好《史记》中记载老子姓李,便把他认了祖宗,唐太宗把老子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还亲自为《道德经》作注。

老子的思想也很适合治国,唐代统治者也大力支持道家和道教文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到来,跟道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运用不无关系。

历代君主几乎都懂得老子的权术,所以有人说老子这本书是权谋之书。

其实应该多方面地分析。

老子最主张的是守弱,用最柔弱的办法,最低下的态度使自己生存下来。

不但自己要生存,而且还要使周围的人和物都能够生存。

这样就不是完全地玩权术,不能违反自然之道,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

先秦时候继承老子的人是庄子,庄子思想也很重要,我们把他们合称为老庄。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他没有见过老子。

有人问他:

“道在哪里?

”他说:

“道在稗草中。

”那人又说:

“不是了,我问的是高一点。

”他又说:

“道在瓦砾里。

”瓦砾就是碎砖块、乱石头,这里面怎么会有道呢?

那人说:

“您怎么越说越糟糕呢?

请说高一点嘛。

”庄子便说:

“道在尿溺中。

”大便小便中也是有道的,这就更加不可思议了。

但庄子就是用这种形象的回答来说明道是无处不在的,任何东西都贯穿了道。

明代的憨山大师精通儒释道三家学问,曾为《庄子》作注,又写了《老庄影响论》。

他认为如果不知道《春秋》,就不必在这个世界上为人了,因为《春秋》“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把世道人心都说透了。

诸位看了《春秋》之后,就会知道怎么在这个世上做人,大至治国平天下,小至修身齐家。

老庄跟《春秋》不一样,如果不知道老庄的话,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忘世。

忘世是指人们虽然入了世,却能不在乎世上的各种诱惑。

儒家讲入世之道,道家讲忘世之道,所以憨山大师认为孔子是人乘之圣,老子是天乘之圣,是有境界高低之分的。

当然他是和尚恭维佛家,最后要说的话是参禅出世比入世和忘世还要高境界,佛祖是超越凡圣之圣。

憨山大师是不是恭维得太厉害了?

那却不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