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08721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9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怎样做读书笔记.docx

怎样做读书笔记

怎样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应用文的一种,即把原书的内容要点或读书的心得体会等写出来。

一、读书笔记的好处。

1.可以帮助记忆,积累各种有用材料,自然不断拓展视野。

2.可以锻炼思考能力,如思维的逻辑能力、分析的综合能力。

3.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4.可以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

二、读书笔记的种类。

读书笔记的种类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并从语文角度进行牵强示例。

1.摘录式。

将一些重要观点、精彩警辟语句、有用数据等摘抄下来。

【示例】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年轻的时候。

——柳青《创业史》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篇第六》

去年全省抓获的刑事犯罪人员中,14至25周岁的青少年竟占了一半多,比前一年有所上升。

——朱海兵高宾琪《谁扼杀了“明天的希望”》(2006年2月21日《浙江日报》)

2.评论式。

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等加以评论。

【示例】

读史有感

吴越相争,勾践先伤夫差之父,以致其死。

夫差立志复仇,为警醒,曾令手下人一见他就厉声喝道:

夫差,难道你已忘记杀父之仇?

后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打得勾践只剩下五千人马,被困于会稽山……

岂就勾践尝胆苦,

夫差也曾杀父呼。

英雄若以成败论,

吴越后来又入楚。

3.存疑式。

主要是记录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便请教。

【示例】

我读古典的注解,总有此句语本某某某某的凿凿说法排着队让我参观。

厌烦之余,我便会生出许多懊恼:

古人怎么那么不好动脑筋,老是剽窃前人的唾沫呢,如在今天,准有侵权官司好打。

而对加注的人,我实在是佩服得六体(因我和他们相比,只能算是一只猴子,便有尾巴)投地,怎么也弄不清楚他们是如何知道某古人是一定这么那么地模仿这位那位古古人的。

因为我自己就有一个感觉:

自己写出来的东西,竟也有与古人相同之处——虽原先从来没有看到过古人这字那句。

4.心得式。

即读后感。

是自己读书后写出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

【示例】

行路难

李白有三首诗,叫做《行路难》。

我先前去读它时,总暗暗有庆幸感,是什么滋味呢?

自己无意也无趣去长安平步星光大道,因此,便也不用“抽刀断水”“举杯销愁”。

当然,说到抽刀,小时候也担心过田后坎唯缺青草;说到举杯,小时候也乏味过水缸里只有冷水。

但行路是极方便的,即使山野小路,弯弯曲曲,高高低低,岩钉点点,也是走得极舒坦的。

即使有当道的,蛇会游走,蛙会跳开。

多的是青山莽莽,小流淙淙,众鸟啾啾。

但现在感觉到行路难,虽然不是去阔步长安。

山平了,田填了,屋耸了,城市出来了。

路宽了,有了许多文明划分,一车道,二车道……人行道。

可路越宽,感觉越挤。

汽车,各式各样的汽车,有缩衣节食摆阔出来的,有分期付款超前出来的,有剩余价值富裕出来的,有公车私用位置出来的,……占满了道。

车道不够,就冲上人行道;白天潇洒不够,就夜里赖着不走。

人过处,白天给你撞耳的“压——压——”,夜晚给你刺眼的“晃——晃——”;晴天给你“风烟滚滚唱英雄”,雨天给你“泥水溅溅显自豪”。

一次,我在一条不是车道上横穿着,突然遭来一声问候:

“碰坏了我的汽车,你赔得起吗?

”原来是一辆小车要走走人行道了。

当时我真是受宠若惊,他抬举我是好莱坞大片中的“超人”了。

那就躲到人行道的更边去吧。

可我也不止一次碰到危险。

现在建立和谐社会,虽然有的人连温饱问题都还得等到共产主义社会来解决,但也有不少人已是兼爱到发达国家移民过来的狗,当然,它是否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籍,我是不得而知的。

但如果真的需要,我倒是相信他们的主人会替它们办好的,有这样的能力,绝对确信。

我真服了人的浓情厚爱。

一次,我看到一辆摩托狂飚过来,车背前边是一颗戴着皮帽的小脑袋,中间是一个伟男,后边斜露着一双玉腿——咳,三口,一家子。

我无聊得正替人家担心着,有些责怪伟男太“伟”时,近前了,才看清,那脑袋是一个狗头,耷拉的舌头正一颤一颤洋洋得意着呢。

坐在车上的狗,是一闪而过,即使是猛虎,也不觉得怎么可怕。

但步行的狗,就可怕了。

现在人出来散步,也要带狗出来锻炼身体,自然,附带着不露痕迹也便标明自己在社会的台阶上是处于哪一级的。

狗呢?

按照鲁迅先生所说:

一概是对着穷人都狂吠,对着富人都摇尾。

而人的等级,往往又在衣服上烙下印痕。

我虽然对和尚的生活神往,但无百衲衣,可狗一见我就狂吠,跟着狂吠,追着狂吠。

自然,狗的主人是在狗的一旁的。

有了主人,狗自然是更卖力,借此一展狗喉,比舞台上拼命挤紧眼睛,扭长脖子的癫痫歌唱家还要卖弄,还要抽筋,还要声嘶力竭。

大概是自己也觉得自己的狗挺卖力了,主人才算开口:

“媚^^^^^^媚^^^^^^别叫了,再叫可就不乖喽。

”“洋^^^^^^洋^^^^^^嗓子都叫坏了,别叫了。

”狗呢,见自己的爸爸妈妈开口了,疯得更欢,真的不叫了,扑上来就要咬我的裤腿。

主人呢,不慌不忙,又什么儿啊女啊,对着狗子狗女痛痒一番,然后轮到对我说:

“别怕!

他(她)不会咬人。

”我正对狗的爱你没商量惊骇得几乎神经错乱,于是生气起来,当时真想便问问狗的贵主人:

“你不是狗,怎么知道狗不会咬人?

”但又怕狗的主人反问我: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就不是狗呢?

”历史上庄子跟惠施的濠上之争,大概到濠水干枯,还争不出个某来,我不想再增加社会难题,只好默默忍着。

行路难,躲在家吧。

但我又杞人起来,因我记得一个事情,一位老人护着孙子,窝在家中。

不料一辆汽车破门而入,直逼过来,老人带着孙子,只好爬上灶台让路,结果,还是被不压死人决不罢休的汽车拱塌灶台碾在轮下而双双毙命。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疯了。

人在大陆上,台风来了,人或为鱼鳖,村或为泥潭。

难怪李白最后还是被淹死在长江里。

行路难,归去来!

归何处?

5.仿写式。

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示例】

有个人脱下衣服挂在古木上,跳进长江洗澡,于是有了“千年古木为衣架,万里长江作浴盆”。

我神经得欣赏这两句,后来游了一个地方,便也有了“牧云千仞冈,呼风万里流”。

6.续写式。

读了原作,进行续写。

【示例】

献丑记

从指导师那里挑了个“献丑记”的题目准备“献丑”,但献什么“丑”呢?

我于是翻开《皇帝的新装》,想向“皇帝”讨点“献丑”的主意,不料被安徒生拦住,说:

“请帮个忙,替那个说皇帝什么也没穿的蠢孩子写篇《<皇帝的新装>后传》——让这小子再看出好戏吧。

”嗨,灵感来了,给安徒生的名作来个续写——狗尾续貂,不正是“献丑”吗?

于是,我自不量力地“OK”了。

于是搜索枯肠,用了几天时间,一“丑”再“丑”,有了下面的“丑文”。

皇帝举行完游行大典,得意扬扬地回到寝宫,忽然又不自在起来。

原来他依稀记得有个孩子说他什么衣服也没穿;而现在再看看镜子里的自已,不也是似乎一丝不挂吗。

“难道他们都骗了我?

真真的是这样,我不是上了大当、出了大丑吗?

……不会吧?

别人难说,但老大臣是一贯最诚实的,他总不会……”皇帝疑神疑鬼,不知怎么好,一个人急得团团转……

“该再叫一个最最忠诚的人来看看……”皇帝终于想出了个妙计,主意是出来了,但谁最最忠诚呢,皇帝又犯难了,陷入了苦苦的思索……

“宣王爱妃来陪驾!

”皇帝向内外的侍从喊了一声,原来皇帝又终于想出了一个最最忠诚的人。

“我上次生了个疔疮,她竟心疼得用她那小巧的嘴把我的脓血吸干净,这样的人还不是最最忠诚的吗?

叫她来看看……”皇帝心里想。

王爱妃来了,他一看皇帝赤条条的——活像一头褪了毛的傻肥猪,恶心之余,不觉暗吃一惊。

但她早已听说过,而且牢牢记住了新装的特性,马上明白自己该怎么办了。

“皇上,今天累了吧,我给你脱下新装歇一下吧。

“我不是早已脱下……”皇上试探着。

“哎呀,皇上,这衣服真美,能让我看到,这真是我的洪福。

“真的吗?

“真的,我的好皇上!

”王爱妃的媚眼细瞧着,又摸摸皇帝光光的身子,好像是在拂去举行游行大典时沾上“新装”的一丝灰尘。

皇帝舒服起来了,他相信王爱妃的话是真的。

“爱妃,可那该死的小孩还说我什么也没穿呢,你说多可恶!

“哎呀!

我的乖皇上,还是保护龙体要紧呢,值得与那小畜生怄什么气吗?

那个傻小子,是一头蠢驴!

哪里看得见?

即使看见了,也会嫉妒的,就说没……”

“哈哈哈——还是我的爱妃最聪明,最解人意。

”皇帝这次是完完全全放心了,开怀大笑。

这时,诚实的老大臣又进来提建议,说是皇上应该马上发出雪片般的请柬,让世界各国的国王、王后、王妃、王子、公主……都来观赏这举世无双的新装,瞻仰瞻仰皇上的丰采,大振大振我们的国威。

“好的,你想得最周到了。

”皇帝眼前仿佛已出现那热闹的场面,更是高兴了,“我命令你快去准备最好的金子,最好的生丝,叫御聘织师日夜织那神奇的布做那神奇的衣。

到时候,我和各国皇家人员都要穿上这样的新装,开一个欢聚会,让众百姓都来瞧着,让他们羡慕得死去。

接下去,再商量着组织一个万国皇家时装表演队——对,再组织分队,穿着这样的新装去世界各地表演,肯定会引起整个世界的“地震”。

看来,一场好戏又要开始喽……

写了上文交给安徒生,算是我完成了“献丑”。

不过,我的“献丑记”还没完。

早几天,我又碰上了那个说皇帝什么也没穿的蠢孩子,他说:

“你写的‘好戏’早就在全球各地上演了,可我没得看——每个戏院的门口都竖着块大大的‘小儿不宜’禁令牌。

但大人们都去看,有的还带着望远镜、放大镜,看后一概‘OK’!

皇家表演队呢?

总是谦虚,谢幕时,总是一再声明:

‘献丑啦——献丑啦——’”

为了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能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请每位教师每天用一定的时间读一点书。

范围有师德、专业、教育、教学、心理等等。

为了让自己的读书更加有效,我们除了“眼到、口到”之外,要特别做到“心到”,更要做到“手到”——做好“读书笔记”。

怎样写教学随笔

随笔,本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叙事、评论或抒情。

教学随笔,也就是用随笔写成的有关教学文章。

教学,范围很大,写些什么呢?

笔者以为,既是教学随笔,只要是有关教学的,根据需要,可以随时、随地、随心、随手地有事就记,有感就发,有情就抒,率性而为,不必拘泥。

【示例】

“糟粕”的故事与“精华”的借鉴

从前有位先生,总是习惯于对什么都讲“好话”,他苛求学生也一概要如此如此。

有一天,他带着一个学生外出增长见识。

走着走着,学生忽然瞥见两只狗在交配,便想探探先生对此会怎么说,于是便故作不懂:

“先生,这……”

先生脸一红:

“这叫‘喜相逢’。

到了溪边,学生又看见一只乌龟在沙滩上晒太阳,就一指:

“先生,那叫什么?

先生心想:

“乌龟?

乌龟不是骂人的话吗?

”就说:

“那叫‘铁板筒(在缙云方言里念tóng)’。

后来,他们又碰上一个强盗被五花大绑押过来。

学生便悄悄道:

“先生,这个人该怎样称呼呢?

“英雄汉!

最后,他们看到一家人的房子失火了。

学生又问:

“先生,这怎样形容?

“这叫‘满堂红’。

回来后,先生便叫学生写篇作文。

这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先生师母喜相逢,

生个儿子铁板筒。

代代儿孙英雄汉,

一年四季满堂红。

【说明】书还要从无字处读。

这是笔者根据听来的缙云民间故事写成的一篇教学随笔的前半部分。

面对这样的故事,有人会一笑弃之,但笔者以为即便是这样的民间故事,对教学还是有借鉴之处的。

天下本是有阴有阳,先生一概阴阳不分,说话自然就会有许多不妥——学生早就会有许多腹诽,如今便借题发挥了。

如此写诗嘲讽先生的“绝”是不可取的。

但故事寓意的幽默与构思的巧妙还是值得师生借鉴的。

民间流传的许多故事,往往精华与糟粕掺杂在一起。

我们在“荤”时,不可忘了“素”。

教学随笔,随笔而出的“教学”,自然更多的是比较常见的教学得失、教学所悟,特别是教学机智、教学偶得等。

【示例】

记忆需要讲究艺术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神经元总数至少有100亿到140亿之多。

人生的记忆量可达2.8×1020比特,即人的大脑的信息储量可以容纳8000万册图书。

那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学生对那么多学习过的知识没有记住呢?

原因之一就是未能探究记忆方法。

记忆方法是有许多现成的。

利用谐音,就是一种常用方法。

例如,马克思诞生于1818年5月5日,对此,就有人利用谐音的方法来记忆:

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叫。

又如,圆周率前23位数字为3.1415926535897932384626,也有人利用谐音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山巅(加上小数点)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来记忆。

知道了方法,就要学会运用。

例如,学生对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容易记住前边四个,但对后面的就觉得难了。

对此,笔者也是利用谐音来指导学生进行记忆的。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甲乙丙丁误己耕辛人鬼——甲乙丙丁误(使受损害)得自己耕种辛苦,人都变成鬼了。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子丑寅卯城市五味身有虚汗——城市的五味生活使人身体流出虚汗。

如果“子丑寅卯”记不住,还可谐音为“子丑营谋”。

把“天干”与“地支”的谐音文字上下组合,恰好大意连贯,更有助于记忆。

继承记忆方法,还要创新记忆方法。

只要肯于探究,便会新法自出。

譬如下面两例。

组意记忆法。

学生对明朝冯梦龙《三言》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容易记混。

通过观察可知,三者皆有“世”“言”两字,且固定在二、四位置,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先提取公因式抽出相同点;对于不同点的“喻”“警”“醒”、“明”“通”“恒”,笔者与学生在分析其关系之后,于是组意——恰好可以理解为“晓喻做人要警醒”、“明白事理通永恒”——且与《三言》原意吻合。

最后,笔者再引导学生拿“喻”“警”“醒”、“世”“言”、“明”“通”“恒”作相应的搭配记忆,结果记住了。

为了更加清晰明了,还可列出下图。

喻(世)明(言)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迁移记忆法。

是“春色满园关不住”还是“满园春色关不住”,有的学生总是分不清。

怎么办?

笔者引导学生可以根据律诗的平仄知识来识别记忆。

律诗的上下句用字平仄(“平”,基本相当于现在的第一第二声;“仄”基本相当于现在的第三第四声)是要相反的,且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原诗下句“一枝红杏出墙来”来推知上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

因为“枝”是平声字,因此上句的第二字应该是仄声字,而“色”是仄声字,“园”是平声字。

记忆是人类智慧的基石。

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

“一切的智慧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

”记忆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评判一个人聪明与否的重要标志。

人的观察、思维等智力活动如果没有记忆参加,就不可能实现。

人的知识、技能要靠记忆来不断获得、巩固、贮存。

如果没有记忆,人类不可能有知识和经验的增长与发展。

如果没有记忆,人类将永远处于新生儿的状态,不仅无法认识和改造世界,甚至连生存都难以维持下去。

既然记忆这么重要,那么对记忆更是需要探究方法。

写教学随笔要注意以下几点:

1.立意要新;2.说事生动;3.以小见大;4.结构多样。

如果是案例,还要注意这两点:

1.由点及面作发散思考。

2.由表及里作深层挖掘。

【示例】

咬文嚼字之咬文嚼字

(一)

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千百年来,无数人诵背过这首诗,但很少有人去思考过这首诗,发现其中有不合生活实际的漏洞。

我们看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思而质疑吧:

“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

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

”那么华老的质疑是否就完全正确呢?

笔者认为也不一定。

假如有失群不归的雁呢?

雁高飞一定要用眼看吗?

从叫声也是可以判断的。

如果那样,就变成“大雪失归雁,骇战遁高鸣。

恰遇卢纶笔,留疑后世评。

为什么呢?

因为华老考虑问题是从普遍性、常规性思考,而笔者是从个别性、超常性思考。

而考虑问题,不仅要从普遍性、常规性出发,更还要从个别性、超常性出发。

只有这样,才可能客观、公正,使人信服。

做人办事更要如此。

咬文嚼字之咬文嚼字

(二)

浙江省普高或职高语文课本中,都选用了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一文作为课文。

朱先生在本文第五自然段中,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见解——“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更动文字,“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这样的见解,是名家智者的深层心得,给人——特别是高中学生——以振聋发聩的启示,对指导人们进行阅读与写作确实教益非浅。

可朱先生对论证所举的例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咬文嚼字”,笔者却不敢全部认同,窃以为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现把它写出,讨教于大家。

为了有所参照,我们先看朱先生《咬文嚼字》第五自然段的文字: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

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

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

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自己掩的,于是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如果他想到“推”字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字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问题不在于“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上的“推敲”。

从上文可以看出,朱先生以贾岛诗句为材料作阐述进行论证,只是截取了贾岛一首律诗的颔联——也就是说没有顾及全诗。

没有顾及全诗,只是对游离的诗句作阐述,阐述出来的内容会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内容恰好与原作吻合,一种是内容恰好与原作龃龉。

而朱先生的议论,笔者私下以为恰好与原作有所失符。

其一,朱先生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有些阐发,由于没有顾及全诗考虑,说得不客气一点,也就是断章而议,这,自然便有产生偏离的可能——朱先生把“李凝”推敲为“僧敲月下门”的“僧”,“李凝”与“僧”为同一个人,而把“幽居”推敲为“寺”了。

引诗为例作阐述,阐发的内容,自然是要尊重原诗的主旨——只有从原诗固有蕴含生发出内容,才能使人完全信服。

贾岛的原诗是这样的: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细读全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是题咏一个叫李凝的人的居所。

而李凝的居所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幽”——幽僻。

既然是幽僻的,当然是“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自然,“幽居”的主人也应该是“幽人”的,为了说明“幽”吧,作者给我们安排了一个这样的情节,在“鸟宿池边树”时节,一个大概与主人“幽趣”相通的和尚来访了,但这个和尚“十扣柴扉久不开”,只好走了,于是又有了在幽僻的环境中才可能体味到的“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但和尚没有失望,他想“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最后还是归到一个“幽”字上。

根据诗意,照上串释,李凝是不是“僧”呢?

依诗中的“闲居”、“荒园”等意思看来,李凝该是一个隐士。

而且如果李凝是“僧”,那贾岛的诗题也应该是“题××上人幽寺”之类的吧。

因此,依诗看来“李凝”不是“僧”,自然“幽居”也不是“寺”了。

即使李凝是“僧”吧,但综观全诗的意思,他可绝不会是“僧敲月下门”的“僧”。

“僧”显然是来访主人李凝的客“僧”,因下文有“僧”来访不遇后的心理描写——“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如果李凝敲的是自己的门而没敲开,那他要说“暂去还回此”才对,而更无“幽期不负言”可说了。

这样一来,朱先生在文中从“‘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到“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的说法,还有下文的把“幽居”仍说成是“寺”,自然是没有以原诗为依托,也就是说失去了议论的基础。

失去了议论的基础,这就造成了论点让人称赏而论证不能完全使人信服的遗憾。

即使撇开原诗题目与其余诗句不论,单就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作推敲吧,我们也不能只确定为这诗中的“门”是“自”门与“寺”门——就如“我敲月下门”或“你推月下门”一样,我们在月夜下敲门或推门,这门不一定都是“自门”与“寺门”吧。

也许正因为这样,《唐诗鉴赏词典》就比较客观地说: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未必就是作者——笔者以为)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而“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其二,朱先生避而不谈客观性与“以动衬幽”。

朱先生认为用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这也未必,根据诗意,诗眼是“幽”,“幽居的人未备他人来访,更何况是“鸟宿池边树”时节,当然不会“蓬门今始为君开”着,也不会“掩”着。

那怎么办?

顾不得许多了,那来僧只好“敲”了。

再一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大家都认为这是以动写静的好句子,人们也喜欢用这种方法来写“静”写“幽”。

那么“僧敲月下门”是否也可以这样理解呢?

当时的韩愈大概也想到这一点吧,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为贾岛的诗句进行推敲时立马良久的思维的具体过程与内容是怎样的,但他最后还是“谓岛曰:

‘敲’字佳”,照流传下来的诗句看来,贾岛还是认可了吧。

也许正因为这样,《唐诗鉴赏词典》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作这样阐述的: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确实,通读全诗,我们会感觉到,如用“推”,全诗虽“幽”,但无活气灵性;可一用了“敲”,全诗的境界便被“敲”——“幽”,“敲”——“活”,“敲”——“灵”。

以上是笔者针对高中语文教材《咬文嚼字》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议论有所失当的问题,以贾岛原诗为基础进行纠偏的阐述,也算咬文嚼字。

也许笔者的拙见仍是有失偏颇存在错误,但笔者意在提示人们在教与学中要客观辨证地使用材料,以免产生偏离认识,做到真正教有所得,学有所得。

【说明】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本文《咬文嚼字之咬文嚼字》也可算作一篇学术论文,曾被中央教科所评为二等奖。

教师长期坚持写教学随笔,记录与教学相关的内容,既能促使自己提高素质,又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绩。

请大家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凝聚成文字,我手写我心,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必将在教学征途中留下自己成长的轨迹!

怎样写教育叙事

一、什么叫教育叙事。

这里所说的教育,是广义的教育,包括教学。

教育叙事,就是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故事,再加一些自己从故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反思和看法,即评析。

二、教育叙事的内容。

依据不同的目的和主题,从范围上,可以大到介绍自己所在学校教育的整体情况,但更多的是偏重于描述评析一堂课、一个实验或一次实践,甚至是一个题目等;从时间安排上,可以是整个过程,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