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元帅生平事略介绍(共6页)34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208873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荣桓元帅生平事略介绍(共6页)34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罗荣桓元帅生平事略介绍(共6页)34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罗荣桓元帅生平事略介绍(共6页)34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罗荣桓元帅生平事略介绍(共6页)34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罗荣桓元帅生平事略介绍(共6页)34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罗荣桓元帅生平事略介绍(共6页)34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罗荣桓元帅生平事略介绍(共6页)3400字.docx

《罗荣桓元帅生平事略介绍(共6页)34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荣桓元帅生平事略介绍(共6页)3400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罗荣桓元帅生平事略介绍(共6页)3400字.docx

罗荣桓元帅生平事略介绍

  

  XXXX年4月到武昌中山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转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7月被派往鄂南通城从事农民运动,参与组织通城、崇阳农民武装,同年参加鄂南暴动,任党代表。

这支武装在江西修水编入武昌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他任特务连党代表,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

经三湾改编,随毛泽东进入井冈山,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一团特务连党代表、第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一团营党代表、第二纵队党代表。

积极建立军队基层的共产党组织,实行民主制度,尊重爱护士兵,反对军阀作风。

  XXXX年底参加中共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被选为4军前敌委员会委员。

  XXXX年8月任第4军军委书记兼政治委员。

  XXXX年3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

在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领导部队的政治工作,同时组织部队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筹粮款,扩大红军队伍。

第四次反“围剿”后,改**区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部长,曾兼任扩大红军突击队总队长。

领导扩红工作成绩卓著。

  XXXX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获红星奖章。

同年9月任第8军团政治部主任。

长征中8军团撤销,他先后任总政治部巡视员、第1军团政治部副主任。

到陕北后,参加了东征战役。

  XXXX年6月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并兼任培训高级干部的第一科政治委员。

  XXXX年1月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7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

  XXXX年9月,率师政治部和少数部队,在晋冀边界的阜平、曲阳、灵寿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XXXX年到**区,与代师长陈光指挥午城、井沟和薛公岭等战斗,保卫了黄河河防。

同年秋参加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随后任115师政治委员。

  XXXX年3月初与陈光率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进入山东,参与指挥樊坝、梁山等战斗,重创日伪军。

他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强调团结抗日的友军和爱国进步人士,孤立和打击制造摩擦的国民党顽固派。

他率领的115师部队,与山东人民抗日起义武装组成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并肩作战,先后在鲁西、鲁南、冀鲁边、鲁中、**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人民武装,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XXXX年8月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

同年冬,日伪军5万余人“扫荡”鲁中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115师师部等领导机关被日伪军合围于沂水留田一带。

他准确地分析敌情,掌握时机,出敌不意地率部向**区临沂方向转移,跳出敌人重围。

后又返回根据**区,领导军民坚持斗争,挫败日军在山东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扫荡”。

  XXXX年3月**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

他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领导了整风运动。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领导山东军民进行精兵简政,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加强连队基层建设,开展分散性、群众性游击战争,针对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提出“敌人打过来,我们就打过去”的“翻边战术”,扭转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被动局面。

  XXXX年开始组织一系列战役,实行局部反攻,巩固、发展了山东抗日根据地。

  XXXX年指挥部队在山东进行大反攻,控制山东境内的津浦、胶济、陇海铁路,收复除济南、青##市之外的山**区。

此时罗荣桓的麾下已经是拥有27万正规军的、共产党在全国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建立了中共最强大的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正规军人数占共产党军队的三分之一。

  XXXX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从XXXX年10月底开始,罗荣桓领导**区部队陆续出发,除个别部队是走陆路外,其他绝大多数都是分三批乘船到东北的。

**区开创了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渡海行动。

10月24日,罗荣桓接到中央的电报,要他“率轻便指挥机关,日内去东北”。

除6万余人正规部队以外,**区还派往东北20个基干团,约3万人。

这样,**区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向东北共输送了9万人的干部、战士。

在罗荣桓一行到达东北的前后,除万毅和萧华所率领的干部、战士外,还有许**区的部队到达东北,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的中坚力量。

剩下的20余万正规军也成为了第二野战军、第二野战军主力。

  进军东北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

XXXX年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人民解放军副政治委员、**区第一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

他强调打破和平幻想,准备长期作战,积极贯彻中共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曾提出发动群众,创建东北根据地的建议。

他组织领导**区大兵团作战中的政治工作。

XXXX年在部队中推广第3纵队诉苦教育经验,增强指战员的战斗意志,提高部队战斗力。

这一经验后经毛泽东批示在全军推广。

他主持组建二线兵团,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兵员。

将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由11万余人发展到150万人,成为各大野战军中实力最强的野战军,占全国军队总数的三分之一。

  参与指挥辽沈战役,在辽沈战役中,他坚决执行中共xx关于先打锦州把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予以全歼的战略决策,对夺取辽沈战役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XXXX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政治委员。

他作为中共平津前线总前委委员和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津战役,主持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工作。

XXXX年5月任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XXXX年6月以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华中局(后为中南局)第二书记,**区(后**区)第一政治委员。

  XXXX年9月,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同月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

  XXXX年4月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兼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开始研究军衔实施的准备工作,并于XXXX年开始主持上将以下、少将以上将衔评定。

  XXXX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XXXX年11月任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

他在领导全军政治工作中,强调发扬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保证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并主持制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领导“向文化大进军”,提出“系统的、联系实际的、稳步前进的”部队政治理论教育方针。

  XXXX年领导筹建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兼任院长。

他善于团结和使用各方面的干部,领导建立干部工作制度,加强干部工作建设。

XXXX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

60年代初,他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强调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反对林彪把学习毛泽东思想庸俗化。

从XXXX年12月起,他在中共xx还分管民兵工作,曾任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强调民兵工作要在地方党委领导下,围绕生产,结合中心任务进行,进一步明确了和平时期民兵建设的方向。

  历任红四军军委书记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代师长兼政委,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兼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最高人民检察署第一任检察长,中共中央华中局(后为中南局)第二书记,**区(后**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任总政治部主任兼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xx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国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第一任院长等党、国家和军队重要职务。

  XXXX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从XXXX年起经常带病指挥作战,XXXX年曾切除一侧肾脏,以后长期抱病工作,XXXX年12月16日病逝于北京。

毛泽东作诗《吊罗荣桓》给予高度评价。

毛泽东一生写了很多诗词,怀念战友和亲人的作品却很少。

《吊罗荣桓》这首七律,应该说是目前可见的毛泽东惟一的一首严格意义上的悼诗,也是毛泽东唯一悼念战友的诗。

诗中最后一句“国有疑难可问谁”,足以体现毛泽东对罗荣桓的深厚友情和非凡器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