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专训试题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0137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专训试题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语》专训试题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语》专训试题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语》专训试题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语》专训试题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论语》专训试题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论语》专训试题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论语》专训试题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论语》专训试题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论语》专训试题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论语》专训试题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专训试题下.docx

《《论语》专训试题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专训试题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专训试题下.docx

《论语》专训试题下

《论语》专训试题(下)

六、君子之风

文化思想

儒家的道德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

孔子主张“义以为上”,即以道德为最高价值。

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从这几段文字看,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什么?

(1分)

(2)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看,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君子?

(3分)

参考答案:

(1)孔子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如何看待“利”和“义”。

(2)以孔子对君子的要求看,我们要重义轻利,交友要“以义合”,不能“以利合”,不能为了私利而结党,要安贫乐道,还要讲诚信、态度要谦逊、要按照“礼”来实践,这样才能成为君子。

2.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

“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不安。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节选的几个章节,孔子从哪些方面阐述了君子应该具有的品质?

(2)作为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

从节选的章节看,你们认为君子个人修养的内容和要求有哪些呢?

参考答案:

(1)义、仁    

(2)要点: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行为有礼   态度谦逊  讲求诚信   见利思义   庄重安详

3.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棘子成曰: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针对棘子成的认识,子贡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请从现实生活中,为子贡的观点提供论据。

参考答案:

子贡的观点是“文饰如同本质一样重要”。

08奥运开幕式完美的表现形式成功地诠释了奥运理念,也成功展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的实力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4分) 

八、周而不比

文化思想:

与人为善——友好交往    “诚”与“信”——诚实交往     

“和而不同”——“适中”交往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游曰: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这两章都涉及到了交友的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是什么?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原则是:

朋友相处勿烦琐无度。

我很赞同这个交友原则。

理由:

a、与朋友接触太多,双方矛盾自然会产生;b、人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自由与空间,过度干涉别人的生活,干涉别人的自由就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c、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或许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时不要强求朋友采纳自己的观点。

我不赞同这个交友原则。

理由:

a、接触能保持、促进感情,现实中交友绝大多数如此。

b、既然是真心对待朋友,就要强劝朋友,直到朋友改正自己的错误为止,因为这是真心为朋友好。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群而不党”是儒家推崇的交往观。

“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及“矜而不争”也是孔子论及的交往方式。

这三种交往方式哪一种和“群而不党”最接近?

“群而不党”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周而不比。

“群而不党”的意思是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这样的交往观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因为“合群团结”产生力量,“结党营私”的人往往搞小团体,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处理事情往往不分是非原则的,这样对单位、集体乃至国家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十一、诲人不倦

文化思想:

了解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了解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练习:

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

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

孔子时代的人们有这种需要,孔子于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并大办私学,广招学生,满足了人们这种基本需要;今天我们的政府提出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对全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同样是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

2.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4分)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1·22)

(1)文段中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从中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哪一种教育原则?

(2)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因人而异(或:

因材施教)

(2)要点:

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原因是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比如智力差异、学习基础差异、特长差异、兴趣区别等,这就要求教育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答案:

(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重,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

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

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十二、高山仰止

思想内涵

    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感人的师生关系,探究《论语》中叠句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

孔子的品格的动人处在于他的和蔼温逊,从他对弟子说话的语气腔调就可以看出。

同时他不是永远温和高雅的,他嫉恶如仇,有时会当着人面说出很刻薄的话。

孔子具有深厚的情感,敏锐的感性,高度的优美。

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

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

练习

1、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1)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哪些学习观点?

(2)结合这段话,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学习永无止境,永远不能满足;学习应循序渐进;学习应有广泛视野;学习应有自己的思想。

(2)示例:

道无所不存,无处不有。

仰观之而显得更高大,钻研之则显得更为艰深。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奥秘无穷,包罗万象,但却没有确定的答案,常常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收获。

而我们现实的教育精神却是满足于一个唯一的答案,学习盲目追寻,找不到自己的真正思想,失却的是自己真正的个性。

这种学习是本末倒置的,它只是随意地捡起别人的东西作为自己学习的结果,显然,这种学习方法(或教育精神)是不值得提倡的。

学习(或教育)是有规律的,我们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循序渐进,不断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思想,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存库。

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才不至于被某种东西所束缚,才能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发展。

2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

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

(2)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十三、沂水春风

文化思想     

礼乐治国

《沂水春风》记述的是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

孔子问志,四学生答志。

从表面上看,四人答案各不相同,可实质上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礼治,是儒家的最高理想。

孔先生的“礼志”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革新的一面,如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举贤才”等。

因此,我们在欣赏孔子的“礼”时,既不能不加分析的全盘继承,也不可不加分析的全盘否定。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探究题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点!

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子曰:

“吾与点也。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2)赞同:

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不赞同:

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            (子路见荷蓧丈人后语)这一入世精神的。

(2)曾皙的志向似乎不符入世精神,孔子却对他大加赞赏。

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孔子赞赏曾皙的原因。

参考答案:

1、

(1)“不仕无义”或“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2)原因一:

孔子虽提倡积极入世,但多年的奔波,多次的碰壁,让他心灰意冷,曾皙描绘的图景,正与孔子此时,“知时而不求为政”的心情契合。

原因二:

曾皙所阐述的志向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政治理想的写照。

(说出其中一种原因即可)

 

十四、中庸之道

文化思想

1、中庸之道:

“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

”顾名思义,“中庸”就是不偏不斜、不左不右、不走极端,宽容包纳,和而不同,但它不同于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和谐,它和折中主义截然不同,在孔子看来,它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美德。

2、和而不同 

 “和”与“同”,在汉语中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里是有区别的。

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 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孟子.尽心章句下》)的折衷主义者,中庸之道反对折衷主义者的“同而不和”,赞成“和而不同”。

2002年10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演讲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

他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

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

为什么?

(4分)

参考答案:

师过了头;商不够,还没达到。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意思就是“过了头”与“还没达到”都不好。

赞同孔子的评价。

首先,“过”与“不及”都不是恰到好处,孔子主张“中庸之道”,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现实生活中狂放之人,志向远大而不切合实际,过了头,不好;而操守谨严,不肯同流合污的人也不好,因为这类人做事情缩手缩脚,就像过份左倾激进的不好,过分右倾保守的一样不好。

其次,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孔子称之为“乡愿”,“乡愿,德之贼也”。

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

“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⑴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

(不超过40字)

⑵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中庸之道的内涵:

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宽容包纳,和而不同;在一定原则下寻求矛盾双方的协调和谐。

详细补充: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允许有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2)、孔子更强调人要包容厚道;要讲礼仪;遵守尊卑的秩序;做事要通融,不能固执不通,把无知当作勇敢。

子贡更强调做人要诚实、谦逊、尊重他人隐私。

孔子认为作为一君子,需要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头角峥嵘;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则的;君子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礼仪。

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子贡同样如此。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