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题精选精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0340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题精选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题精选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题精选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题精选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题精选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题精选精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题精选精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题精选精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题精选精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题精选精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题精选精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 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题精选精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题精选精练.docx

《高中语文 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题精选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题精选精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题精选精练.docx

高中语文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分析散文结构题精选精练

2021年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

分析散文结构题精选精练

标杆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借问春风来早晚

叶小龙

①今年六月离开苏州迁回了南方,因一个缘故,我又在这雾霾与冷雨纷飞的季节回到苏州短暂滞留数天。

对于这个深爱过的城池,虽然五年来的冬天于我无异于酷刑,可此刻,我只想忘却这雾和冷,忘却冷风无情地往我怀里钻,带着小别离后、游子归家般雀跃的心情重新投到这城池里的一花一木、一物一景的怀抱里。

②我穿着街,走着巷,开始“享受”着冬雨打在脸上、头发上,还有我厚厚的驼绒大袄上。

我只顾贪婪地望着马路两边歪斜着脖子、斑驳的树干、只剩下不多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只顾闻那满树黄叶与晶莹剔透花瓣的腊梅的清香。

这清香啊,不是庸脂俗粉扑脸扑面的甜香,不是十月里金桂浓烈到让人几要眩晕的浓香,更不是桃李花招蜂惹蝶的蜜香。

这香啊,仿佛让冰雨彻底洗干净了,又仿佛被花神抽去了骄矜之气似的,就这么幽幽地、忽有忽无、时断时续地钻入你的鼻孔。

你仿佛一口气就可将这香气吞入口、咽下肚,一股脑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只待你换一口气,它又悄然而至。

③走着走着,我忘却了天是冷的,我甚至有点窃窃地盼着这雨就这么下着,让我踏入的每一处园林,经过的每一座小桥,驻足停望的每一片瓦当,因为这雨的滋润,生长出厚厚的、软如绿色毯子的青苔。

这一层又一层厚厚的苔痕,是梦里怎么也抹不掉的姑苏颜色。

我的姑苏梦里,那绵密的绿啊,那雕着花草鱼虫,好似还沁着瓦匠汗滴、油光锃亮的黑瓦啊,一层又一层,一波又一波,翻如泉涌般照入我这游子般敏感而易动的心房,直击我无眠的愁思深处。

④在这桥是断桥、水是断流、雨是媚眼秋波的季节里,我躲在一处小小的园林里,因为小,只称得“半园”的所在里。

这半壁园林,仿佛蓦然间被人无端截去半襟衣袖似的,却依然有高耸的围墙,只是什么都只有一半:

半个船厅、半个水榭、半边曲廊、半亭,连园东北部的重檐楼阁也是二层半。

⑤我慢慢地走在曲曲折折的游廊上,临水的紫藤花潜匿着,我知道只要春风又绿江南岸,那紫藤花就开成了“水似晨霞照,林疑彩凤来。

清香凝岛屿,繁艳映莓苔”。

到那时节,花下仕人娇娥争相来访之际,又必是“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般的衣香鬓影吧。

可这时,它仿佛沉沉睡在春梦里,任谁也唤不醒,甚至连半颗嫩芽出来报个信都懒怠啊。

⑥“先生要进来喝茶么?

”一个长裙曳地的小娘鱼(小姑娘)出来唤我。

跟着小娘鱼,拾步而进,却是一个不大的厅堂,上面高悬“且住为佳”四字牌匾。

可不是呢,人生碌碌,无处安放的岂止脚步,大约还有旅人的心吧,既如此,那就且住为佳吧。

⑦盛着明晃晃、光亮亮茶汤的玻璃盏端上来了,细细篾片编成的食盘也端上来了,热腾腾、香喷喷的点心:

松松软软的是桂花糕,印成梅花模样的是绿豆糕,糊满芝麻、蓬蓬松松的可不是蟹壳黄,那油腻腻如凝脂般暗红色的必是枣泥糕了。

满满当当一大盒,冒着热气,搛起一个,一口下去,满口满嘴满胃都是姑苏老味道。

⑧吃着茶和点心,蓦地,叮叮琮琮响起古筝声,却是一个着旗袍的女子,十指娴熟地弹着我听了千百遍的《姑苏好风光》,我的心仿佛也被这音乐、这茶点填满了似的充盈而富足。

我知道,只要一回到这熟悉的所在,所有因劳碌奔波而千疮百孔的心就一点点地被修复,仿佛重新被塑造出一颗平静、安适而柔软的心,忘记了愤懑、疲惫和焦虑,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安住”吧。

⑨就这样,不被打扰地、静静地看暮色渐渐四合。

花园里、湖岸上的灯逐一亮了起来,黑瓦上落了不知是银杏还是什么树的黄叶子在灯光里透着一抹蜜色的光。

鸭子游累了,双双躲到水榭底下,静静依傍着,不再喧哗。

只有风仍然在搅动着树枝,投在湖面上,一片幻影。

⑩这一切都让我无由地安定与满足,如果可以,我愿意停在这蜜色的光里,住在荡漾的波纹里,留在这寒冬里的姑苏幻影里,不再醒来,直到春暖花开。

白居易诗云: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是啊,眼看就要春暖花开了吧?

你看,那毛茸茸、一颗一颗尖着花苞的紫玉兰早已捎来春消息。

(有删改)

1.分析线索题

(1)试简析本文在线索安排上的特点。

 

答案 本文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是游踪线索,即时空转换线;另一条是感情变化线。

采用双线结构全文,使上下文过渡自然,照应鲜明,结构严谨;游踪与感情交织在一起,使内容联系更紧密,更加浑然一体。

(2)综合全文,试从线索方面简析本文结构上的特征。

 

答案 ①以时空转换为线索组织全文。

时间由白天到暮色四合,空间由街巷到半园,脉络清晰。

②同时以感情变化为另一条线索组织全文。

情感由重逢的兴奋到沉醉愁思直至安定满足,层层铺展,过渡自然。

①找准线索。

可以综合使用前面介绍的六种方法,准确判定所用的线索。

②点明线索与文章各部分的关系。

③分析作用。

线索在散文中的主要作用有:

a.组织材料,贯串全文;b.结构清晰,情节集中;c.揭示主题;d.使行文富于变化。

2.分析内部结构关系题

试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巷之景,后写半园之景。

 

答案 结构角度:

本文采用的是双线结构。

从游踪线索看,这样写符合游踪线索特征:

由街到园,由面到点。

从感情线索看,这样写合乎感情变化特点:

由伤感转入欣赏。

内容角度:

(1)先写街景自然之美,转入半园,开始侧重写人文之景。

(2)由浅入深:

写街巷之景是表层意思,是对苏州城的神往与赞美;写半园之景,是体现深层意蕴——对人生理想的安住的追寻。

这种题型重在分析文内结构层次关系。

答题前先要梳理一下全文结构思路,然后看内部几个层次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如是相承关系(承接与递进关系),还是相并关系(并列与对照关系)、相属关系(总分与分总关系),后看层次间的衔接与过渡技巧(如铺垫、伏笔等)。

这种题型是考查作品结构的新动向之一。

如何分析,关键还要从“这一个”文本出发。

3.分析构思特色题

答案 

(1)巧妙地使用游踪(时空转换)和感情变化两条线索来贯穿全文。

(2)组织材料由面及点,有详有略。

先略写街巷自然之景,“面”上写;再详写半园人文之景,“点”上写。

(3)实中寓虚,虚实相生。

实写苏州城寒冬之景如此美好,暗藏对苏州春天景色之期待:

冬天如此。

春天更是如此。

以实写虚。

这种题型一般是要求回答结构、构思或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带来哪些作用、效果。

答题关键是分析特点,答出作用。

①线索特点。

包括找准线索,点明线索与文章各部分的关系,分析其作用。

(见前面所述)

②思路特点。

主要有先总后分、先抑(扬)后扬(抑)、前后对比、先实后虚、逐层深入等。

③叙事特点。

一是叙述人称,尤其关注第二人称的使用及好处:

拟人化,便于对话与抒情,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二是叙述方式:

顺叙,使结构清晰;倒叙,巧设悬念,吸引读者;插叙,使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④详略繁简。

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何处用繁,何处用简。

使叙事回旋委曲,错落有致。

⑤段落特点。

开头,由虚入笔,逆向起笔;中间,衬托对比,虚实相映;结尾,以景结情,直抒胸臆。

个别情况下也可考虑选材上有无特点,如大量引用诗文等。

当然,文本整体结构特点还应从具体出发,不可一概而论。

类比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天 湖

海 桀

①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②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

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

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

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③你向她走去。

④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

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

恍恍惚惚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

⑤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

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

⑥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

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

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⑦无限静卧于斯。

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

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⑧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继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寂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

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弥漫着人烟和爱意的村庄与大地。

⑨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寥的忧伤。

⑩于是,你在自我的影子里结识安慰,在人生的沉浮中呼唤真情,在迷惘的苦痛中虚拟现实,在无序的回味里吟诵自然……

既而,怀着稽首的肃穆,怀着洗礼的庄严,怀着对阴柔的向往,怀着对挚情的依恋,思念那西部的奇伟浩瀚,思念那独属于荒野的纯净,思念那原始的真实,思念那你曾触摸过的鲜活的梦境。

⑪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在那片超凡的泰然里,在那摇篮的煦暖里明亮着、闪烁着……

⑫你或许会说,西部的天湖的确很美,可我更喜欢长江黄河,我赞美大海的瑰丽,我崇拜汪洋的宏伟。

⑬我知道,在你心的屏幕上,一旦离开,天湖就正在远去,像退潮的浪花,苍茫在微濛濛的天际……

⑭一块块赤褐色的岩石袒呈开来,一片片鱼鳞状的沙滩裸露而去。

⑮可是我要说,你还是忘不了天湖啊!

那天外世界的干净,那自然原始的真朴,那对生命本质的贴近,多么深孚,多么坦然;多么沉静,多么空灵;多么神秘,多么纯粹。

寻阅一次,就会成为生命链条上的一个链扣。

无须想起,不会忘记。

没有痛苦,不思喜悦;没有哀伤,不求幸福……所有的只是那亲爱之中的本真的渴望,所有的只是那深不可测的生命的悲壮和交响……

⑯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

(选自《经典美文》,有删改)

1.文章由“天湖”而展开,请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答案 运用纵横交错式的思路顺序展开,既有时间顺序,又有空间顺序,还有对比式。

第①~③段写在西部可以去看天湖,第③段与第⑨段有明显的时间顺序,前者走近天湖,后者离开天湖回到都市;第④~⑧段则是按照空间顺序描绘天湖景象;第⑨~⑯段通过议论、抒情,赞叹天湖之美,其中,第⑨段与第⑫段又是运用对比的思路展开。

2.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梦”?

有何作用?

 

答案 开头、结尾都写到梦,这是首尾照应,开头是美梦成真,结尾是梦里思念,“梦”是本文行文的线索,是抒情线索。

作用:

(1)结构上贯穿全文,第①段是写梦想,第②段是写梦成真,第③~⑮段是梦的真实性,第⑯段是希望做梦。

(2)用“梦”这种情感框架组织起相关天湖的材料,来描绘它,抒发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

3.第⑨段写回到都市对描写天湖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这是横向思路中的对比手法,宕开一笔,从侧面描写天湖的重要、珍贵和令人向往、留恋,衬托天湖天然的美丽。

4.文章以“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作为结尾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与文章开头部分“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遥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密完整。

(2)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天湖的深沉怀念,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3分)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阿来

离开格尔木,从海拔4100多米的玉珠峰车站开始,我们一路都在用汽车追赶试运行的火车,借此反复感受青藏高原上从未有过的机械与钢铁巨大力量的冲击。

我驾驶着吉普在高旷的青藏路上奔驰,一次次冲到火车前方,等待火车蜿蜒着驶近,感受火车从面前不远处轰隆着经过时,脚下的地面传导到心中的轻轻震颤,再目送它从某个山口处消失。

然后,一踩油门,开始新一轮的追赶。

这样直到海拔高度达到5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

当我看到铁路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强劲地延伸,火车在亮闪闪的两股铁轨上呼啸而至时,内心的感觉远非兴奋这样的字眼可以形容。

20世纪80年代刚刚工作时,去一个一百来公里的地方,只能牵着马,驮着行李与书籍,翻越两座雪山,徒步行走三天时间。

后来,我坐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去过了很多地方。

记得在科罗拉多州的某个地方,在美国的高原上,有一天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驱驰,公路两边的金黄秋草中不断有马匹出现,草原尽头是裸露着岩石筋骨的落基山脉,这景色自然就触发了一个旅人的思乡病,让我想起了景色相仿的青藏高原。

有一次,在公路与铁路交叉处,我们停下车来,看长长的铁路线上,长长的一列火车在草原和积雪的山脉之间蜿蜒而过。

那时,我就想,要是也有这样一条铁路穿过青藏高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当即,我就要求朋友帮忙退掉机票,要坐这条线上的火车,穿过落基山脉,直到美国的西部海岸。

这是一种情感的代入法,这样,几乎就有了在青藏高原上乘坐火车的感觉。

没有想到的是,才过了几年,就在青藏高原真切地看到火车奔跑了。

此次青藏之行前,我正在我的小说中写到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马车在一个藏族村庄的出现:

此前村子里有马,也有马上英雄的传奇,但是没有车,没有马车。

其实,不只是这个村子,方圆好几百里,上下两三千年,这个地区都没有这个东西。

但是,有一天,突然就有马车出现了。

我怀着欣喜的心情,用天真的笔调在小说中描述这些新事物出现。

而且,也正是在文字展开的时候,的确真切地体味到这些事物一出现,生活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

我在另一篇小说中这样描述一座小水电站的出现:

“一双从来没有写下过一个字母的手合上了电闸,并把整个村落的黑夜点亮时,大家都有一种如在梦境的感觉。

可这真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光亮”。

这种光亮出现了,世界的面貌与人的内心都因此发生深刻的变化。

是的,“变化”,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热爱这个字眼,而又深受着它的驱迫啊!

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速度带来完全不同的时间感与空间感。

从唐古拉山下来,离开藏北重镇那曲,我们暂时离开了铁路线,去到纳木措。

坐在湖边,听水波拍击湖岸,非常有重量的火车所带来的速度感与因此而起的兴奋感就消失了。

望着湛蓝的湖水,湖对岸念青唐古拉山那些亘古如此的雪峰就度到心中来了。

晚上宿在帐篷中,听风声呼呼地从半空中掠过,恍然看见传说中的巨灵披着宽大的黑色大氅在星空下飞翔。

于是,身心又重新沉浸在古老的西藏了。

醒来之后,似梦非梦的感觉消失了。

穿上衣服来到曙色一点点降临的湖边,白天那些喧哗的游人消失了,湖岸深处,那些深浅不一的岩洞有修行者的灯火在闪烁,身体处于这亘古的寂静之中,脑子里却轰轰然有火车隆隆地奔驰。

几天来高度的兴奋过后,这时,身体的内部突然有一种撕裂感。

这在我,是一种熟悉的感觉。

从理性上讲,我们应该为每一件新事物的出现而欢呼,而深受鼓舞。

与此同时,在身体的深处,血液中有种古老的东西会起作用,会拉响警报,提醒我们出现了某种危机。

这种感觉的出现是因为一些具体事情吗?

是的,就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就在纳木错,看到的种种情形,有理由让我们感到处理不好,好的变化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关于这一切,大家都说得够多了。

我真正想说的是,对于本人这样的青藏高原的土著来说,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不需要理由也会在身体中冲突起来,让人体会到一种清晰的撕裂的隐痛。

因为血液深处,会对即将消失的东西有一种深深的眷恋。

整个青藏高原已经不可逆转地与现代文明遭逢到一起,而在身体内部,那些遗世独立的古老文化的基因总要顽强地显示自己的存在。

天一亮,当我们重新回到青藏线上,心中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绪就消失了。

虽然我知道,某一天置身于某一种特别的情境中间,这种情绪或者又会重新涌上心头。

但一路往南,拉萨在望,看到铁路在渐深渐低的峡谷中穿过一个个正在播种的村庄,我们的心情又像汽车得到越来越多氧气的引擎,欢快而高亢了。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点明了文章是写追随火车在青藏高原穿行时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穿越”一词蕴含空间和时间的双重意味,引人思索。

B.文章开头写“我”驾驶汽车在青藏高原上一轮轮地追赶火车,或急速奔驰或静心感受,描写细腻真切,叙述节奏张弛有度。

C.夜宿纳木措,湛蓝的湖水、念青唐古拉山的雪峰、呼呼掠过的风声以及传说中的巨灵等描写渲染了青藏高原的古老与神秘。

D.文章先叙后议,借助“变化”和“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的不同感受,由叙述自己的经历自然地过渡到理性地审视和思考。

6.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7.文章在叙述追赶火车的过程中穿插了过去的经历和自己的小说等内容,有什么作用?

(6分)

 

【答案】

5.D

6.①兴奋欣喜。

在青藏路上追赶火车,感受力量和速度的冲击,因新事物出现而激动。

②眷恋忧虑。

停宿纳木措湖边,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带来撕裂的隐痛,为遭逢现代文明的古老文化担忧。

③欢快高亢。

回到青藏线上,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可逆转,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变化。

7.①写徒步翻山,用过去的落后与现在的发达对比,表达对现代文明的期盼和赞美;②写美国的经历,为青藏高原通火车做铺垫,表达变化之快令人惊喜;③写小说的内容,虚实结合,突出新事物给现实世界与人的内心带来的深刻变化。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本题中,D项“先叙后议”“由叙述自己的经历自然地过渡到理性地审视和思考”错误,应为“边叙边议”,文中有插叙自己过去在美国高原上坐火车的经历,也写到自己的小说中关于出现马车的情况,所以说“由叙述自己的经历自然地过渡到理性地审视和思考”不够精准,故选D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细读文章内容,在文中圈画出表现心理变化的词语,结合心理变化前后文的内容提炼并归纳要点。

本题中,从文中“当我看到铁路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强劲地延伸,火车在亮闪闪的两股铁轨上呼啸而至时,内心的感觉远非兴奋这样的字眼可以形容”“欣喜的心情”知兴奋欣喜,在青藏路上追赶火车,感受力量和速度的冲击,因新事物出现而激动;“去到纳木措。

坐在湖边,听水波拍击湖岸,非常有重量的火车所带来的速度感与因此而起的兴奋感就消失了”“让人体会到一种清晰的撕裂的隐痛。

因为血液深处,会对即将消失的东西有一种深深的眷恋”知眷恋忧虑,停宿纳木措湖边,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带来撕裂的隐痛,为遭逢现代文明的古老文化担忧;“当我们重新回到青藏线上,我们的心情又像汽车得到越来越多氧气的引擎,欢快而高亢了”知欢快高亢,回到青藏线上,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可逆转,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变化。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先通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从结构上把握作者的思路,圈画文章关键信息,领悟作者的情感。

本题中,文中“20世纪80年代刚刚工作时,去一个一百来公里的地方,只能牵着马,驮着行李与书籍,翻越两座雪山,徒步行走三天时间”写徒步翻山,用过去的落后与现在的发达对比,表达对现代文明的期盼和赞美;“美国的高原上,有一天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驱驰,公路两边的金黄秋草中不断有马匹出现,草原尽头是裸露着岩石筋骨的落基山脉,这景色自然就触发了一个旅人的思乡病,让我想起了景色相仿的青藏高原”写美国的经历,为青藏高原通火车做铺垫,表达变化之快令人惊喜;“我正在我的小说中写到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马车在一个藏族村庄的出现:

此前村子里有马,也有马上英雄的传奇,但是没有车,没有马车。

其实,不只是这个村子,方圆好几百里,上下两三千年,这个地区都没有这个东西。

但是,有一天,突然就有马车出现了”,都是为写青藏高原通火车做铺垫,写小说的内容,虚实结合,突出新事物给现实世界与人的内心带来的深刻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