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0473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8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7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①明府:

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

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中“马不肥”是说马瘦,“债多凭剑与”是说不单没有钱财,还有债务,“透卧衣”是说衣服单薄,无钱购置御寒衣物。

这都表明了邹明府为官勤于政务,衣食节俭,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清正廉洁。

答案: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清曲,然后回答问题。

【折桂令】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

借代、反问。

用“粉黛”代当年的歌女,这是用特征代人。

用“笙箫”代音乐,这是用乐器代音乐,使语句整齐,内涵丰富。

同时运用了反问的语气,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表达了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

(1)~

(2)题。

满庭芳·残梅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①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②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 ①篆香,对盘香的喻称。

②何逊:

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阕首先描写深幽之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B.下阕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D.词中的梅花衬托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

E.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

(2)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

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

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

答:

                                    

                                    

                                    

                                    

答案:

BD

(2)答案:

梅花虽不及牡丹的国色天香、荷花的高贵典雅,然而,它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凌霜傲雪的高贵品格却令我赞叹不已。

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只有梅花傲然怒放,有着“凌寒独自开”的冰心玉骨。

梅花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它那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为世人所称颂。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

(1)~

(2)题。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 ①舒州:

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

岁旦:

一年的第一天。

②曹彦约:

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

③吴门:

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

岁时:

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2)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本诗第一联中哪个字是诗眼?

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

                                    

                                    

                                    

答案:

BD

(2)答案:

第一联中的“惊”是诗眼。

诗人为冬至的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1)~

(2)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桃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 ①苔矶:

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

②翠微:

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

③秦城:

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

AD

(2)答案:

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

(1)~

(2)题。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①

[金]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 ①本诗是作者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

②元龙百尺楼:

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

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也暗指了亭名之由来。

B.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

C.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龙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寥之感。

D.尾联既展现了诗人倚剑饮酒、慷慨高歌、念念不忘故国山河的豪壮形象,也寄寓对青口帅保卫金国的期望。

E.这首诗融情于景,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2)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

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

                                    

                                    

答案:

BD

(2)答案:

(示例一)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

从内容上看,全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比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示例二)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

从语言上看,本诗遣词用字不同凡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再如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来表现景之壮观与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于胸的豪迈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

(1)~

(2)题。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

苏 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

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②。

[注] ①李思训:

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

②小姑:

指小孤山。

彭郎:

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

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

B.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之险。

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

D.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做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

E.在这首题画诗中,苏轼还发挥了诗歌语言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特长,使诗歌的境界美与音乐美完美统一。

(2)“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大小孤山,别有情趣。

请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大小孤山比喻成两位美人,她们发髻高耸,仿佛正在以水为镜,梳妆打扮,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丽秀美(或“使静态的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使客观的自然充满了人的情趣。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村 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 ①宋淳化二年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

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体会这首诗的情感,注意前三联写景句子里景物的特点,“菊初黄”“胭脂色”“白雪香”,景物优美迷人,“信马悠悠野兴长”体现作者的惬意。

尾联诗意有了明显转折,“忽惆怅”“似吾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

如颔联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

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

本题可从修辞、动静、对比等角度分析。

【答案】 

(1)诗人骑在马上,穿行于山间小路,安闲地欣赏着沿途的旖旎风光,突出了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就在此时,诗人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触景生情,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同时,也暗含诗人宦途失意和有家不得归的悲凉。

(意对即可)

(2)①拟人手法。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初秋晚景。

②比喻手法。

颈联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的红色与“荞麦花”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色有香。

③动静结合的写法。

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④对比手法。

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

(答出两点即可)

【诗意】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

傍晚,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数座山峰伫立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像极了我家乡的风物!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卜算子慢

柳 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引疏砧、断续残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

尽无言、谁会凭高意?

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1)上阕“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几句,在整首词里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阕“脉脉人千里”“两处风情”“离肠”又有思人之情。

【答案】 

(1)①承上启下。

“晚景”总括了上文的所见所闻,“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由上阕的写景过渡到下阕的抒情。

②“伤怀念远”,直接表达作者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

(意对即可)

(2)①漂泊异乡的伤感。

“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无限伤感。

②对远人的思念。

“伤怀念远”“脉脉人千里”直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

③无法传递消息的无奈。

纵然将离肠万种尽情表达出来,但无人传递书信,也是枉然。

【诗意】 江岸的枫叶渐渐衰老,水洲的蕙草半已枯凋,满眼衰败的红花绿叶。

楚乡作客,登高望远,正逢这样的暮秋天气。

传来了稀疏的捣衣声,断断续续回响在残阳里。

面对这傍晚景象,我心怀伤感,思念远人,新愁和旧恨,接连涌起。

相思的人在千里之外,两处相思却相隔万里千山。

雨后天晴,秋高气爽,能看到远方的十二峰,十二峰依旧是那样的翠绿。

长久无语,谁能懂我此刻的心情?

就是我把这离肠万种的心情写出来,又怎么能寄去,托谁寄出去?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贼平[注]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 贼平:

指平定“安史之乱”。

(1)除借景抒情外,这首诗歌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手法。

请指出该手法,并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绪?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他乡不得北归的惆怅。

“残垒”“故关”“寒禽”“衰草”则表现了对故国残破的悲痛叹惜。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后两联中也表现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

从全诗来看,国家大乱初平,人生白发,也表现了对岁月易逝的感叹和对人生前途的忧虑。

【答案】 

(1)本诗突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首联实写,交代诗人和友人当年同时离家避难,如今诗人送友人“独北还”;颔联首句实写流落他乡白发已生,而后句则虚写“旧国”青山如故;最后两联虚写,想象友人“北还”途中的寂寞、艰辛、愁容不展。

虚实结合,互为补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情感。

(2)①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战争)的痛恨之情。

②多年流落他乡,无法归家的惆怅之绪。

③对故国残破的悲痛之情。

④对友人“北归”旅途艰辛的牵挂之情。

⑤对岁月易逝,人生多舛的感慨。

(答出三点即可)

【诗意】 战乱时我和你一同避居南方,时局安定你却独自北归家园。

流落他乡头上已经生出白发,战后的家乡也只能见到青山。

晓行要经过许多残破的营垒,夜里只能披星露宿荒凉故关。

旷野里的飞禽与枯黄的野草,将处处伴随着你的悲苦愁颜。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

岁华销尽客心惊。

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

我缘应在吴兴。

故人相望若为情。

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 ①陈克:

北宋末南宋初词人。

浙江临海人。

作者作此词时侨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②江城:

指建康。

③齑盐:

腌菜和盐,这里指代养老之处。

(1)首起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度考虑。

【答案】 

(1)这两句是说,十年来金兵进犯的脚步从未停歇,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

此句从战争时间之长、波及面之广突出了当时形势的严峻,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谴责(或“对连年战争的厌恶、痛恨”)和对造成此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答出任意一方面即可)为后面描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做铺垫。

(2)①亡国之痛。

作者作此词时,中原已经沦陷,北宋已经灭亡,金人兵临建康,这种残酷现实让词人产生了亡国之痛。

②年华已逝之悲。

词人年华逝去,鬓发如雪,衰老之悲油然而生。

③对晚年安居生活的渴望。

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

④离别的哀愁。

词人将要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

(答出任意三点、意对即可)

【诗意】 十年来金兵进犯的脚步从未停歇,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

自己消磨了岁月,稀疏的胡须已全白如雪,衰老的面孔流着涕泪,在冬天的寒风中几乎要结冰。

岁月逝去这一事实使我感到惊恐。

  何处是我终老之地?

我的缘分大概应在吴兴之地吧!

但离去后,与这里的老朋友也会互生想念之情。

在下雨的深夜,孤灯伴着孤影,满腹离愁别绪,难解难排。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 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②,羞为献纳臣③。

【注】 ①《战国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

②祢:

祢衡,很有才华,孔融曾上表推荐他。

③献纳臣:

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1)对本诗首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颔联、尾联典故的含义。

【答案】 

(1)①点题:

“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柳条春”暗含送别之意,点题中的“送归”。

②情感内涵丰富:

“怜”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

(意思相近即可)

(2)①对丘为落第的同情。

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

②尾联表达了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

同时“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愤慨。

(意思相近即可)

【诗意】 叹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况是在这柳条新绿的初春。

客居京城,金钱全部用尽,回家时只落得新添白发。

太湖边只有你三亩的田宅,遥遥万里外凄凉凉一个归人。

深知你有祢衡之才我却无法推荐,惭愧我空为一名献纳之臣。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 山居即事

辛弃疾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

更何处,一双鸂鶒①,故来争浴。

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

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

闲日永,眠黄犊。

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

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 ①鸂鶒:

一种水鸟,又名紫鸳鸯。

(1)词的上、下阕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