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0476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8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Mg-24Al-27Si-28S-32C-l35.5Ca-40Fe-56Cu-64Zn-65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

(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化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树林晨曦中缕缕阳光是丁达尔效应的结果

B.为提高人体对钙的有效吸收,医学上常以葡萄糖为原料合成补钙药物

C.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发射成功,其所用的太阳能电池帆板的材料是二氧化硅

D.城郊的农田上随处可见的农用塑料大棚,其塑料薄膜不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A.空气中微小的尘埃或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阳光照射时产生丁达尔现象,A项正确;

B.葡萄糖酸钙口服液是市面上常见的一种补钙药剂,葡萄糖酸钙属于有机钙,易溶解,易被人体吸收,医学上常以葡萄糖为原料合成补钙药物,B项正确;

C.太阳能电池帆板的主要材料是硅而不是二氧化硅,C项错误;

D.塑料薄膜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择C项。

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水分子的比例模型

B.过氧化氢的电子式为:

C.石油的分馏和煤的气化、液化均为物理变化

D.甲基环丁烷二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是10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A.所给确为比例模型,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半径相对大小不对,应该是中间的氧的原子半径大,水分子为V形,不是直线形,A项错误;

B.过氧化氢是只由共价键形成的分子,B项错误;

C.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煤的气化和液化均是化学变化,煤的气化是指将煤转化为CO、H2等气体燃料,煤的液化是指将煤变成液体燃料如甲醇等,C项错误;

D.甲基环丁烷

中二个氯原子取代同一个碳的2个氢,共有3种可能,取代不同碳上的氢共有7种(用数字标出碳,则可表示为:

1,2、1,3、1,5、2,3、2,5、3,4、3,5),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择D项。

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用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溶液中无K+

B

用已知浓度HCl溶液滴定NaOH溶液,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注入HCl溶液

测得c(NaOH)偏高

C

使石蜡油裂解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

石蜡油裂解一定生成了乙烯

D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加热几分钟,冷却后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淀粉未水解

 

A.AB.BC.CD.D

【答案】B

【解析】

【详解】A.所给现象只能确定有Na+,不能确定是否有K+,确定是否有K+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颜色,A项错误;

B.滴定管在盛装溶液前要用待装液润洗2~3次,如不润洗,滴定管内壁残存的水分将会对装入的溶液进行稀释,导致所耗盐酸的体积偏大,造成NaOH的浓度的计算结果偏高,B项正确;

C.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褪色,只是说明生成了不饱和烃,不能确切指生成了乙烯,C项错误;

D.在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之前,一定要加过量的NaOH溶液中和作为催化剂的硫酸,并调整溶液至碱性,不然即使淀粉发生水解生成了葡萄糖,也不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择B项。

4.已知TNT为烈性炸药,其爆炸时的方程式为:

TNT+21O2

28CO2+10H2O+6N2,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TNT在反应中只做还原剂

B.TNT中的N元素化合价为+5价

C.方程式中TNT前的化学计量数为2

D.当1molTNT参加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30×6.02×1023

【答案】D

【解析】

【详解】A.TNT的分子式为C7H5O6N3,TNT在爆炸时,不仅碳的化合价升高,还有氮的化合价由+3价降低至0价,所以TNT在反应中既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A项错误;

B.TNT中H的化合价为+1价,O的化合价为-2价,C的平均化合价为-

价,TNT中氮元素应显+3价,B项错误;

C.据氮原子守恒和TNT每分子中含有3个氮原子可知,TNT前的计量数为4,C项错误;

D.反应中只有碳的化合价升高,每个碳原子升高的价态为(+4)-(-

)=

,所以1molTNT发生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7×

×6.02×1023=30×6.02×1023,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择D项。

5.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含2.8g硅的SiO2晶体中存在的共价键总数为2NA

B.1L0.5mol·L-1的Na3PO4溶液中含有阳离子的总数为1.5NA

C.标准状况下,2.0gD2O中含有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NA

D.室温时,pH=12的Ba(OH)2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数目为1.0×10—2NA

【答案】C

【解析】

【详解】A.2.8g硅为0.1mol,所对应的SiO2为0.1mol,SiO2晶体中每个硅原子形成4个硅原子键,全部属于自己,所以0.1molSiO2中含有共价键数为0.4NA,A项错误;

B.Na3PO4溶液中阳离子还有H+,所以其阳离子总数大于1.5NA,B项错误;

C.2.0gD2O的物质的量为0.1mol,每个D2O分子中含有10个质子和10个中子,所以0.1molD2O中含有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NA,C项正确;

D.没有溶液的体积数据,无法计算该溶液中的离子数目,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择C项。

6.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的供电系统中有再生氢氧燃料电池(RFC),RFC是一种将水电解技术与氢氧燃料电池技术相结合的可充电电池。

下图为RFC工作原理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当有0.8mol电子转移时,b极产生4.48LO2

B.为了增加导电性可以将左边容器中的水改为NaOH溶液

C.d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

2H++2e-=H2

D.c极上进行氧化反应,A池中的H+可以通过隔膜进入B

【答案】B

【解析】

【详解】A.没有指明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无法计算气体的体积,A项错误;

B.电解NaOH溶液,实质是电解水,所以将左边的电解水装置中的水改为NaOH溶液,增大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增强导电性,B项正确;

C.a电极为阴极,a电极上产生的是氢气,所以d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

H2-2e-=2H+,C项错误;

D.b电极为阳极,b极上产生的气体Y为氧气,c极上是氧气发生还原反应:

O2+4e-+4H+=2H2O,c极为燃料电池的正极,d极为燃料电池的负极,B池中的H+通过隔膜进入A池,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择B项。

【点睛】右侧为氢氧酸性燃料电池,A池为正极室,B极为负极室。

在原电池的内电路中,氢离子作为阳离子应向正极移动,所以氢离子移向A极室。

7.化学学科中有很多的“规律”,下列规律运用正确的是()

A.酸性:

H2CO3

B.依据强酸能制弱酸的原理,H2SO4能与CuS反应制取H2S

C.任何方式下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的氧化性一定强于氧化产物

D.任何条件下,体积大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一定比体积小的气体多

【答案】A

【解析】

【详解】A.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其非金属性越强。

所给四种酸均是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顺序正确,所以非金属性顺序正确,A项正确;

B.虽然H2S属于弱酸,硫酸属于强酸,但硫酸与CuS不反应,H2S却可以与硫酸铜发生反应:

H2S+CuSO4=CuS↓+H2SO4,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生成了难溶于酸的CuS沉淀,使反应物离子浓度减小,B项错误;

C.在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因温度、浓度等的改变,反应将可以正向移动或逆向移动,C项错误;

D.气体总是能充满任意所给的空间,所以谈到气体的体积大小时,必须指明所处的温度和压强,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择A项。

【点睛】通常情况下,一个能够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的氧化性一定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一定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但是有时还要考虑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特殊性,所以“任何”一词说得太绝对。

8.下列四幅图示所表示的信息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图1表示H2与O2发生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则H2的燃烧热为241.8kJ·mol—1

B.图2表示某吸热反应分别在有、无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C.图3表示一定条件下H2和Cl2生成HCl的反应热与途径无关,则△H1=△H2+△H3

D.图4表示压强对可逆反应2A(g)+2B(g)

3C(g)+D(s)的影响,乙的压强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1所示反应生成的水呈气态,燃烧热要求可燃物为1mol,生成的水为液态,所以A项错误;

B.图2所示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给反应为放热反应,B项错误;

C.据盖斯定律,反应热与途径无关,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C项正确;

D.注意物质D为固体,所以该反应是正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压强改变时平衡要发生移动,A的体积分数最终一定不相等,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择C项。

【点睛】燃烧热的概念,强调可燃物是1mol,强调必须生成在25℃、101kPa下最稳定的物质,如水为液态、如C元素要生成CO2、S元素要生成SO2、N要生成N2等。

9.根据已学的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雷雨发庄稼”是自然固氮

B.Na2O2可用作潜水艇供氧剂

C.明矾是净水剂,可用于饮用水的杀菌消毒

D.工业上生产玻璃和水泥使用到的共同原料有CaCO3

【答案】C

【解析】

【详解】A.雷电使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NO,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NO2再与水反应生成硝酸,进入土壤后最终为植物生长提供少量的氮肥,“雷电发庄稼”属于自然固氮,A项正确;

B.过氧化钠能与CO2反应并生成氧气:

2Na2O2+2CO2=2Na2CO3+O2,Na2O2可用作潜水艇供氧剂,B项正确;

C.明矾溶于水后,铝离子水解形成氢氧化铝胶体,可用于净水,以除去水中的悬浮物,明矾并不能杀死水中的细菌和病毒,C项错误;

D.生产普通玻璃的原料是石英砂、纯碱和石灰石,生产水泥的原料是黏土、石灰石和石膏,工业上生产普通玻璃和水泥的共同原料是CaCO3,所以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择C项。

【点睛】明矾是净水剂,不是杀菌消毒剂。

常见的消毒剂有氯气、漂白粉、臭氧、二氧化氯、过氧乙酸等。

10.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原子得到一个电子达到稀有气体结构,B的单质通常作为瓜果、食品的保护气,E所在的族序数是周期数的2倍,C、D、E的最外层电子之和为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

E>B>C>D

B.C可以从溶液中置换出D单质

C.A、B、E形成化合物中只存在共价键

D.A和B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可导电,所以该化合物为电解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首先可判断B为N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则A只能是H元素,E不可能为C元素,只能是S元素,所以C、D最外层电子之和为4,B为N元素,则C不可能是Li、Be、B,所以C为Na元素,D为Al元素。

【详解】A.根据“层多径大,序大径小”,简单离子半径S2->N3->Na+>Al3+,A项正确;

B.钠先与水反应,钠无法从溶液中置换出铝单质,B项错误;

C.H、N、S形成的化合物为(NH4)2S或NH4HS,化合物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C项错误;

D.氨气的水溶液导电的原因是:

氨气与水化合成的一水合氨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NH3自身不电离,属于非电解质,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择A项。

11.地奥司明片是治疗静脉淋巴功能不全相关的各种症状(腿部沉重、疼痛、晨起酸胀不适感)的主要治疗药物,下图为合成地奥司明片重要中间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18H20O6

B.该中间体是高分子化合物

C.该中间体可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乙醇

D.该中间体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取代、加成、氧化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碳四价可数得其每个分子中含有18个氢原子,A项错误;

B.一般来说,高分子化合物要求相对分子质量至少过万,B项错误;

C.因该物质结构中含有酯基,所以可以发生水解反应,但产物有乙酸,没有乙醇,C项错误;

D.因该物质结构中有酚羟基、酯基等,可发生取代反应,因结构中有苯环,可发生催化加氢反应,因含有酚羟基或可以燃烧,因而能发生氧化反应,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择D项。

【点睛】有怎样的基团,就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该物质结构中含酚羟基,所以能被氧化,因酚羟基的邻对位有氢,所以可以与浓溴水发生取代反应,因结构中有酯基,所以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12.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加热的方法除去碳酸钠固体中的碳酸氢钠

B.加热蒸干溶液,可以得到CuCl2晶体

C.放在流动的蒸馏水中可除去半透膜中蛋白质溶液里混有的(NH4)2SO4

D.鉴别NaBr和KI溶液,可分别加新制氯水后,用CCl4萃取

【答案】B

【解析】

【详解】A.加热时NaHCO3分解生成了Na2CO3:

2NaHCO3

Na2CO3+H2O+CO2↑,A项正确;

B.CuCl2属于强酸弱碱盐,在溶液中Cu2+发生水解生成Cu(OH)2,盐类的水解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加热,水解平衡右移,同时由于生成的HCl的大量挥发,促进水解平衡进一步向右移动,所以直接蒸干CuCl2溶液得到的主要是Cu(OH)2,不能得到CuCl2晶体,B项错误;

C.利用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小分子、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的性质差异,采用渗析法对胶体进行提纯,C项正确;

D.氯水与NaBr、NaI分别反应,生成了溴单质和碘单质,两种卤素单质溶解在CCl4中,呈现不同的颜色,可以区别,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择B项。

1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少量的CO2通入到“84”消毒液中:

CO2+H2O+2ClO-=HClO+CO32-

B.用酸化的硝酸铁溶液腐蚀铜箔:

2Fe3++Cu=2Fe2++Cu2+

C.FeO和稀硝酸反应:

FeO+2H+=Fe2++2H2O

D.向0.5mol·L-1KAl(SO4)2溶液中滴入0.5mol·L-1Ba(OH)2溶液使SO42-恰好完全沉淀:

2Ba2++4OH-+Al3++2SO42-=2BaSO4↓+AlO2-+2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酸性强弱的顺序是H2CO3>HClO>HCO3-,所以少量的CO2通入到84消毒液中,生成的是HCO3-,A项错误;

B.酸化的硝酸铁溶液中,相当于有了HNO3,由于HNO3的氧化性强于Fe3+,所以首先发生反应:

3Cu+8H++2NO3-=3Cu2++2NO↑+4H2O,B项错误;

C.生成的Fe2+还会被稀硝酸氧化为Fe3+,C项错误;

D.设KAl(SO4)2为1mol,则沉淀2molSO42-需要Ba(OH)22mol,同时带来4molOH-,而4molOH-与溶液中的1molAl3+恰好完全反应生成AlO2-,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择D项。

【点睛】易错选B,注意NO3-没有强氧化性,但在酸性条件下表现强氧化性。

14.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将气体X和气体Y各0.16mol充入10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Y(g)

2Z(g),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数据如下表:

温度/K

t/min

t1

t2

t3

t4

T1

n(Y)/mol

0.14

0.12

0.10

0.10

T2

n(Y)/mol

0.13

0.09

0.0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T2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4

C.温度为T1时,0~t1时间段的平均速率υ(Z)=2.0×10-3mol·L-1·min-1

D.在T1下平衡后,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再充入0.2molZ,平衡时X的体积分数增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初始投料是相同的,比较表格中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时间t1时T2时的Y的物质的量小于T1,反应速率快慢说明了T2大于T1,t4时T2的容器中早已达平衡。

对于T1来说,T2相当于升温,升温后Y减少,说明升温使平衡右移,说明正向反应是吸热的,A项错误;

B.根据表格中数据,列出T2温度下的三段式:

X(g)+Y(g)

2Z(g)

初始0.160.160

变化0.080.080.16

平衡0.080.080.16

所以

,B项正确;

C.先据表格中数据求出温度为T1时,0-t1时段用Y表示的平均速率为

,用Z表达的速率为用Y表达的速率的2倍,C项错误;

D.其他条件不变时,充入0.2molZ等效于在恒温恒容容器中充入0.1molX和0.1molY,即相当于起始加入0.26molX和0.26molY,该反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所以起始加入0.26molX和0.26molY与起始加入0.16molX和0.16molY为比例等效平衡,达到平衡时X的体积分数不变,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择B项。

15.常温下,向20mL0.05mol·L-1的某稀酸H2B溶液中滴入0.1mol·L-1氨水,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氢离子浓度随滴入氨水体积变化如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NaHB溶液可能为酸性,也可能为碱性

B.A、B、C三点溶液的pH是逐渐减小,D、E、F三点溶液的pH是逐渐增大

C.E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c(NH4+)>c(B2-)>c(OH-)>c(H+)

D.F点溶液c(NH4+)=2c(B2-)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未加入氨水前,溶液的水电离出的OH-浓度为10-13mol/L,所以溶液中c(H+)=0.1mol/L,该酸的浓度为0.05mol/L,所以该酸为二元强酸。

酸、碱对水的电离起抑制作用,可水解的盐对水的电离起促进作用,随着氨水的不断滴入,溶液中水电离的c(H+)逐渐增大,当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H4)2B时水的电离程度达最大(图中D点),继续加入氨水,水电离的c(H+)逐渐减小。

【详解】A.NaHB属于强酸的酸式盐,NaHB溶液应该呈酸性,A项错误;

B.向酸溶液中逐渐加入碱发生中和反应,混合液溶液的pH是逐渐增大的,B项错误;

C.E点溶液由(NH4)2B和氨水混合而成,由于水电离的c(H+)>1×10-7mol/L,溶液中H+全部来自水电离,则E点水溶液显酸性,所以c(H+)>c(OH-),C项错误;

D.F点溶液由(NH4)2B和氨水混合而成,由于水电离的c(H+)=1×10-7mol/L,溶液中H+全部来自水电离,则F点水溶液呈中性,此时溶液中的电荷守恒有:

c(NH4+)+c(H+)=c(OH-)+2c(B2-),因c(H+)=c(OH-),所以有c(NH4+)=2c(B2-),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择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16-1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度必需做答。

19-20为选考题,考生只能选做一题,若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6.二甲醚不仅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而且还是性能优良的能源和车用燃料。

现代工业上可通过煤化工的产物CO和H2来合成二甲醚,其主要反应为:

(ⅰ)CO(g)+2H2(g)

CH3OH(g)△H=-90.1kJ·mol-1

(ⅱ)2CH3OH(g)

CH3OCH3(g)+H2O(g)△H=-24

5kJ·mol-1

(1)写出CO和H2来直接合成二甲醚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温度T时,在容积为2.00L的某密闭容器中进行上述反应(ⅰ),反应过程中相关数据如图1所示。

①下列说法能表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

a.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d.2υ正(H2)=υ逆(CH3OH)

②该化学反应0~10min的平均速率υ(H2)=_____。

③其他条件不变时,15mim时再向容器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CO和H2,则H2的转化率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④对应气相反应,常用某组分(B)的平衡压强(pB)代替某物质的量浓度(cB)表示平衡常数(以Kp表示),其中,pB=p总×B的体积分数;若在T时平衡气体总压强为p总,则该反应Kp=_____。

⑤图2表示氢气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趋势,请解释T0后氢气转化率的变化原因__________。

(3)二甲醚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则X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

用该电池对铁制品镀铜,当铁制品质量增加12.8g时,理论上消耗二甲醚的质量为_________g。

(精确到0.01)

【答案】

(1).2CO(g)+4H2(g)=CH3OCH3(g)+H2O(g)△H=-204.7kJ/mol

(2).ac(3).0.06mol/(L•min)(4).增大(5).

(6).该反应是放热反应,T0后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氢气的转化率减小(7).CH3OCH3-12e-+3H2O=2CO2↑+12H+(8).1.53

【解析】

【分析】

根据盖斯定律,对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加减可得目标热化学方程式;根据“逆向相等、变量不变”,进行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利用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式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求算;根据Kp的含义计算Kp;根据离子移动方向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结合电子守恒计算。

【详解】

(1)根据盖斯定律,将i式乘以2与ii式直接相加,得出直接合成二甲醚的热化学方程式:

2CO(g)+4H2(g)=CH3OCH3(g)+H2O(g)△H=-204.7kJ/mol;

(2)①恒容恒温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均为气体,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同,此时压强是一个变量,当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a项正确;容器体积始终不变,气体总质量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密度不再变化不能作为反应平衡的判断依据,b项错误;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说明容器中分子总数不再变化,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项正确;2υ正(H2)=υ逆(CH3OH)时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择ac;

②由图可知,从0min~10min之间氢气的物质的量减少了1.2mol,容器为2L,则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1.2mol÷2L÷10min=0.06mol/(L•min);

③加入等物质的量的一氧化碳与氢气,比例与最初投料比例相同,相当于容器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转化率增大;

④先据图看出所得平衡体系中CO、H2、CH3OH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1.4mol、0.8mol、0.6mol,它们的物质的量分数依次为0.5、

,依据分压的定义求得对应的分压依次为:

0.5P总、

P总、

P总,代入Kp的定义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