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名家名篇拓展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0846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名家名篇拓展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名家名篇拓展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名家名篇拓展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名家名篇拓展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名家名篇拓展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名家名篇拓展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名家名篇拓展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名家名篇拓展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名家名篇拓展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名家名篇拓展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名家名篇拓展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名家名篇拓展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名家名篇拓展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名家名篇拓展阅读.docx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名家名篇拓展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名家名篇拓展阅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名家名篇拓展阅读.docx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名家名篇拓展阅读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下册:

名家名篇拓展阅读

名家名篇拓展阅读

三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出自【唐】王维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暝(míng):

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

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

刚刚。

 竹喧:

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

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

洗衣服的姑娘。

浣:

洗涤衣物。

 随意:

任凭。

 春芳:

春天的花草。

 歇:

消散,消失。

 王孙:

原指贵族子弟,后也泛指隐居的人。

 留:

居。

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

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赏析】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

出自【唐】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花欲燃:

花红似火。

【译文】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赏析】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

出自【唐】杜牧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赏析】"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描绘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

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

"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

这首七言绝句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出自【南宋】陆游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腊酒:

腊月里酿造的酒。

 足鸡豚(tún):

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足:

足够,丰盛。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

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

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箫鼓:

吹箫打鼓。

 春社:

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古风存:

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若许:

如果这样。

闲乘月:

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无时:

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kòu)门:

敲门。

【赏析】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

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

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也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

三联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也不难体味出诗人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春社,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

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末联,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胸中自然流出:

但愿而今之后,能随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絮语。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陆游这首七言律诗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

(王安石)

出自【北宋】王安石 庚申正月游齐安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

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

【赏析】诗人在庚申年(北宋神宗元丰三年)正月游览了齐安(现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

齐安背靠高山(大别山),面对大江(长江),是一个山水兼备的好地方;但与众不同的是,初春时分,齐安这里的山地与水边往往气候迥异。

诗中第一句"水南水北重重柳"写的是浓浓的春色:

长江的南岸与北岸,成林成片的柳树已经开始露出嫩绿的枝叶;第二句"山后山前处处梅"写的是冬景:

顶霜傲雪的红梅在大别山的崇山峻岭间处处开放。

春天的景色与冬天的景色在齐安大地上竟然同时共存,的确是一幅令人感到惊异的景象。

这种冬春交替同时出现的景象,在别的地方很少看见,对此难以忘怀的诗人吟出了第三四句:

"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

——人的形骸和世间万物一样,最终是会化为乌有的;但只要我的形骸还没到化为乌有的那一天,我每年就都会趁着这个时分,再来这里来寻访这难忘的胜景。

可见,诗人对眼前的美景色是何等眷恋。

三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二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王维)

出自【唐】王维 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贤。

【注释】梓州:

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

 李使君:

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壑(hè):

山谷。

杜鹃:

鸟名。

 一夜雨:

一作"一半雨"。

 树杪(miǎo):

树梢。

 汉女:

汉水的妇女。

 橦(tóng)布:

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巴:

古国名,故都在今重庆。

 芋田:

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

讼芋田,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讼案。

 文翁:

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翻:

翻然改变,通"反"。

先贤:

已去世的有才德之人,这里指文翁。

【赏析】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

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

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紧接着的"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

诗人远远望去,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李使君政事。

"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

最后两句,运用有关文翁治蜀的典故,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

《送梓州李使君》作为一首送别诗。

诗中没有一句涉及送别之时、之地、之情、之事,全篇都是描绘巴蜀的山水、风情和民事。

然而读后深思,就会发觉此诗紧紧围绕李氏即将赴任的梓州步步展开,层层深入,全诗融注着诗人对李使君欣羡、期望、劝勉的一腔真情,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

出自【唐】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度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释】积雨:

久雨。

 辋(wǎng)川庄:

王维在辋川的宅第,隐居之地。

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

 空林:

疏林。

 烟火迟:

因久雨空气湿润,烟火上升缓慢。

 藜(lí):

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

 黍(shǔ):

谷物名,古时为主食。

 饷东菑(zī):

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

饷(xiǎng):

送饭食到田头。

菑:

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指初耕的田地。

 漠漠:

形容广阔无际。

 阴阴:

幽暗的样子。

 夏木:

高大的树木。

夏:

大。

 啭(zhuàn):

小鸟婉转的鸣叫声。

 黄鹂:

黄莺。

 "山中"句:

深居山中,望着槿花的开落以修养宁静之性。

槿(jǐn):

植物名,其花朝开夕谢。

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

 清斋:

素食的意思。

 露葵:

经霜的葵菜。

葵为古代重要蔬菜,有"百菜之主"之称。

 野老:

指作者。

 争席罢:

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

《庄子·杂篇·寓言》载:

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海鸥"句:

《列子·黄帝篇》载:

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

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何事:

一作"何处"。

【赏析】《积雨辋川庄作》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

此诗描写辋川山庄久雨初停时的景色,前四句写诗人静观所见,后四句写诗人的隐居生活。

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全诗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王建)

出自【唐】王建 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释】竹溪:

小溪旁长着翠竹。

 妇姑:

嫂嫂和小姑。

 相唤:

互相呼唤。

 浴蚕:

古时将蚕种浸在盐水中,选出优良蚕种,称为浴蚕。

 闲着:

农人忙着干活。

 中庭:

庭院。

 栀(zhī)子:

常绿灌木,春夏开白花。

【译文】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小溪流水潺潺两边长满翠竹,乡村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

村里的嫂嫂和小姑相互呼唤去浴蚕,庭院里盛开的栀子花因农忙而无人欣赏。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以简炼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农忙图景。

"雨里鸡鸣一两家"言居家之少,为山村特有的景象,"竹溪村路板桥斜"写出了山村景色的静谧深幽。

第三句写姑嫂冒雨浴蚕,表现农家之忙,第四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以花之"闲"反衬农家在春蚕季节之忙。

全诗处处扣住山村特色,融入劳动生活情事,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运用新鲜活泼的语言,新鲜生动的意象,传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杜甫)

出自【唐】杜甫《曲江二首》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释】曲江:

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朝回:

上朝回来。

 典:

押当。

 债:

欠人的钱。

 行处:

到处。

 深深:

在花丛深处;又可解释为"浓密的样子"。

 见:

现。

 款款:

形容徐缓的样子。

 传语:

传话给。

 风光:

春光。

 共流转:

在一起逗留的盘桓。

 违:

违背,错过。

【译文】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的钱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

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出现,蜻蜓在水面款款慢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传话给春光,让我同穿花的、点水的蜻蜓一起逗留吧,那怕是暂时的欣赏,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要违背啊!

【赏析】作者游曲江正值暮春,所以诗就极见伤春之情,故暮春之景与惜春、留春之情融合无间。

诗人典春衣买酒,由买到赊,以至"寻常行处",都欠有"酒债"。

这样的代价换得个醉醺醺,究竟是为什么:

"人生七十古来稀。

"意谓人生能活多久,只因"仕不得志"。

故惜春、留春之情饱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晏殊)

出自【北宋】晏殊 破阵子·春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注释】破阵子:

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

又名《十拍子》,双调六十二字,平韵。

新社:

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春秋两社。

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

 碧苔:

碧绿色的苔草。

 飞絮:

飘荡着的柳絮。

 巧笑:

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

 逢迎:

碰见,相逢。

 疑怪:

诧异、奇怪。

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

 斗草:

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双脸:

指脸颊。

【译文】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

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

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

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赏析】古时在春秋社日时,人们会两次祭祀土地神,即春社和秋社。

社日时,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非常热闹。

而古代女子在社日和清明时节可以停止劳作,做一些斗草、踏青、荡秋千之类的游戏,这首词就是以春社为背景所写。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

上片写景,诗人以轻淡的笔墨.清新的构图.显现出暮春时节里的一派静谧、安详的田园景色。

下片写人,描画了采桑女劳动休息时的欢乐.把她们天真活泼的形象和纯洁无瑕的心灵写得极为传神。

语文园地五

【唐】孟郊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游子吟:

题下原注:

"迎母溧上作。

"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

吟:

吟诵。

 游子:

出门远游的人。

即作者。

 临:

将要。

 意恐迟迟归:

恐怕儿子在外迟迟不回家。

意恐:

担心。

归:

回来,回家。

 言:

说。

 寸草:

小草,萱草,这里比喻子女。

萱草(花)是中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

 寸草心:

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心:

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

报答得了。

 三春晖:

春天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

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

晖:

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赏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此诗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

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同时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语文园地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出自【唐】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少府:

官名。

 之:

到、往。

 蜀州:

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辅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唐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风烟望五津:

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风烟:

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

五津:

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君:

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宦(huàn)游:

出外做官。

 海内:

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

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

并邻,近邻。

 无为:

无须、不必。

歧(qí)路:

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

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文】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yuán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岔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意在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此诗一改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出自【唐】张九龄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怀远:

怀念远方的亲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

 情人:

多情的人,指作者;一说指亲人。

 怨遥夜:

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乃抱怨夜长。

遥夜:

长夜。

 竟夕:

终宵,即一整夜。

 怜光满:

爱惜满屋的月光。

怜:

爱。

当熄掉油灯,一个人静静的在屋里享受月光之霞美,会有种"怜"的感觉,这是种发自内心的感受。

光满:

月光直射到屋内,照射充盈的样子。

 滋:

湿润。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

盈手:

双手捧满之意。

盈:

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赏析】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

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

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汪洙)

出自【北宋】汪洙 神童诗·四喜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明成化年戊辰年间,有个叫王树南的人在此诗的每句前面各添二字,改成为:

十年久旱逢甘雨,万里他乡遇故知。

和尚洞房花烛夜,教官金榜题名时。

还有改成空欢喜的《四喜》:

久旱逢甘露——一滴,他乡遇故知——债主。

洞房花烛夜——梦中,金榜题名时——重名。

与四喜对应的人生四大悲:

少年丧父母,中年丧配偶,老年丧独子,少子无良师。

宋·洪迈《容斋四笔·得意失意诗》中,将"寡妇携子悲、将军被敌擒、失宠宫女泪、落第举子心",也称为四悲。

《神童诗》,旧传为宋代汪洙所撰写的五言律诗。

传世的《神童诗》实际是后人以汪洙的部分诗为基础,再加进其他人的诗,还增入了隋唐乃至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经历代编补修订而编成。

《神童诗》诗体皆为格律工整的五言绝句,文字浅显易懂,是适合少年学诗的范本。

其开篇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无名氏)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把人生可能遭遇的困境比作寒冬,把挫折中亲友的关怀帮助比作不改本色的松柏.说明珍贵的情谊在严峻的考验和锻炼中才会愈显光彩。

"岁寒知松柏"出自《论语·子罕第九》: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意思是到了寒冷的冬季,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岁寒:

指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比喻污浊的社会或艰苦的环境。

 凋:

树木落叶子。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邢俊臣)

出自【宋】邢俊臣 临江仙

巍峨万丈与天高。

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邢俊臣是宋朝的一个歪才词人,性滑稽,喜嘲咏,经常出入禁中,善作《临江仙》词,末句必用唐律诗两句为谑,以引起时人之一笑。

宋徽宗皇帝,置花石纲,搜罗江南的奇卉石竹。

有块"运神石",要几十只大船排列起来载运。

大石到后,宋徽宗大喜,放在艮狱万岁山下,叫邢俊臣作《临江仙》词,以"高"字为韵。

邢俊臣作出词,末句云:

"巍巍万丈与天高。

物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

宋徽宗皇帝的内侍梁师成,此人经常以文学诗词自夸,向皇帝进诗,宋徽宗称赞他诗写得好,皇帝对邢俊臣说:

"汝可为好词以咏师成诗句之美?

",并要以"师"字为韵。

邢俊臣马上口占一词,末句云:

"用心勤苦是新诗。

吟安一个字,捻断几茎髭zī。

"皇帝大笑,弄得梁师成狼狈不堪。

梁恼羞成怒,后找借口将邢俊臣贬为越州铃辖;太守王嶷yí闻其名,置酒款待,那夜他大醉而归。

第二天,他携词见太守,叙述自己寥落之状,末句是:

"扪窗摸户入房来。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太守又款待他畅饮,席间有一妓很秀丽,肌肤白如玉雪,但是腋下臭狐味难闻,他作的词末句是:

"酥胸露出白皑皑。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千里送鹅毛的由来:

唐贞观年间,唐朝的藩国回纥hé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缅伯高带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太宗。

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是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这天,缅伯高来到沔miǎn阳河边,看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他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

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一扇翅膀便飞上了天!

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拔下几根羽毛,没能抓住白天鹅。

一时间,缅伯高直愣愣地发呆,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

进贡,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

回去,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

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

"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

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

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