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1087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docx

古代汉语课程第二单元文选教案下载

授课内容

《冯諼客孟尝君》、《触龙说赵太后》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战国策》选文的语法、词汇等特点,掌握先秦文献语言与现代汉语在语法结构(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汇的文献用义以及行文体例等有哪些不同。

同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战国策》是先秦文献语言的代表作之一,在语法、词汇两个方面与现代汉语都有很大不同。

将《战国策》选文中体现出来语法和词汇的特点讲透、把古今词义迥异和微殊的地方辨析清楚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而疏通词义要结合记录这个词的古文字形,讲解文献用义更要结合该词的本义,让学生自己能够分析上古文献语言语法和词义特点等等都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时间安排

讲解为主,学生诵读和适度的课堂讨论为辅,采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

布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以及《战国策》选文语法和词义特点的归纳等练习题。

引导学生查检中国第一部成理论系统、有创见的文字训诂学专著——《说文解字》,解决学生阅读中的词义障碍,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是可行而高效的途径。

教学时数:

《冯諼客孟尝君》5学时

《触龙说赵太后》3学时

教学参考资料

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校注《战国策》,1984年。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思考练习题

1.请用现代汉语把这个故事复述出来,写成50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或将该故事改成话剧)

2.归纳《触龙说赵太后》中“之”字的用法,尤其是用作介词的用法。

 

[讲稿]

第二单元文选

冯諼客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

《战国策》简称“国策”。

原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等不同名称。

西汉时,刘向进行了整理,按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等十二国次序,删去重复,编订为三十三篇,并定名为《战国策》。

这部书主要记载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它反映了战国时期二百多年间各诸侯国、各政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文字生动流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东汉高诱曾为之作注,流传到北宋,正文和注解都有散佚,曾巩曾作了校补。

到了南宋,出现了两种新注本,就是姚宏的续注本和鲍彪的重定次序的新注本。

元代吴师道又为鲍注作补正。

今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4年根据清黄丕烈刊刻的姚宏本为底本,汇注鲍本出版了标点校注本,可资参考。

本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权贵们都兴起了养士之风,齐国的田文是其代表,他与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并称“战国四公子”,门下有食客数千人。

冯谖是其中之一。

正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读书人帮助了孟尝君在齐国权力的交替中站稳了脚跟。

文章通过对收债市义、游说诸侯和在薛地立宗庙等营造三窟事件的描写,表现了冯谖的政治远见和才能,故事情节曲折迭宕,人物性格和语言的描写很富有个性。

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大智若愚的谋士形象。

有话剧创作爱好的同学,不妨把这篇短文改写成一个话剧剧本,一定很受欢迎。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谖,鲍本作煖、《史记》作驩,皆为一人。

贫乏,同义联合式的复合词,贫是财少,乏是匮乏,都与贫困有关。

自存,自己养活自己。

这一句可译为:

齐国有冯谖这样一个人,贫困得不能够养活自己。

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属,常用词68(页135)《说文·尾部》:

“属,连也,从尾,蜀声。

”(大徐本,页175)“属”有连义,故从尾,尾是连在躯体上的。

本义是连属之义,同一类的事物有孶乳派生的关系,称为某属,即在状态形质上有联系。

比如:

粳米、糯米称稻属,虽然有黏与不黏的区别,但都是生长于水田中的糓物。

用语言进行交流,把思想串通起来,也称属,这个意义后来写成“嘱”,是一个后起区别字,实际上,上古属也读zhú,大徐为《说文》作的反切是“之欲切”。

这里就是用的嘱托义。

嘱托别人转致自己的心愿。

寄食门下,借寓在别人门下,以求口饭吃。

客何好:

好,是专长的意思,客何好?

来客有什么专长?

笑而受之:

而,连词,这里既有顺接,也有逆接的语义关系。

笑一笑,就接受他为食客。

有时笑一笑表示看不起,委婉地拒收。

但孟尝君因其家大业大,已养了数千食客,多这样一个既无专长,又无才能的人,没什么负担不起的,所以这里的“而”可译为“却”。

笑一笑却把他接受下来。

诺,应答之词,这里有一种细微的不情愿之义,豢养门客是为了能帮他出谋划策的,不是来白吃饭的。

诺,应答之声。

好吧。

左右以君贱之,食以草具:

草具,有两说,一说草,有不精之义,具,是餐具。

另一说草具,指的是粗茶淡饭。

从下文冯谖的抱怨看出,当是第二解为是,吴师道补正云:

“草,菜也。

”(页395,上古,1998)把菜称为草,今汉语方言中还有保留,如博白人把香菜称为草,就是一例。

《列士传》载,孟尝君将食客分为三等,上客食肉,中客食鱼,下客食菜,当为传闻,不可尽信。

但这里的草具,应该是无鱼无肉的饭食。

孟尝君家中的仆役因主人轻视他,就给它吃粗糙的食物。

贱,形容词用作意动。

以之为贱。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顷,本义为“头不正”之义(大徐本,页168)即“倾”的本字,后来借用作“俄顷”,“顷亩”义,在表达倾斜义时,就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人”部。

“顷”、“倾”也是古今字的关系。

这里用作“俄顷”义。

居有顷,住下来不久,倚柱,靠着柱子,弹其剑,参照下文,“剑”字之后当有一“铗”字。

就抱怨起伙食来了。

歌曰: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铗,剑柄,剑柄就是手握持的部分,为什么可以称铗,剑柄是由木片绑在剑茎之上,以便手握持时不伤手,有“两夹一”的形态特征,故以与“夹”声音相同的语音形式去指称它。

这里“长铗”也就是“长剑”,以其部分代指全称,这在古代文献中是常见的。

长铗归来乎,长剑啊,我们还是回去吧,回去的原因就是因为主人管的饭中没有鱼。

“食无鱼”直译为:

饭菜里没有鱼。

意译,吃的是没有鱼的伙食。

左右以告:

左右,身边的人,奴仆。

以,是什么词,是介词,省略了宾语“之”,孟尝君的仆人就把冯谖的话报告给他。

食之,比门下之客:

鲍彪补注引《列士传》孟尝君厨有三列,上客食肉,中客食鱼,下客食菜。

比门下之客,一本作比门下之鱼客。

有夺文(少了一“鱼”字)。

鲍本补是,从下文比门下之车客看,当有一“鱼”字。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参照吃鱼的门客的伙食标准。

注[13]讲为比照一般门客,不够准确。

食之,让他吃鱼。

食用作使动。

吃的问题解决了又抱怨起行的问题。

居有顷,复弹其剑铗:

住了一阵,又弹起剑柄。

复,表频率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再”。

其,指代词,他的。

出无车:

外出时没有车坐。

无,动词,没有。

左右皆笑之,以告:

仆人为什么要笑?

笑其无才无能,却贪得无厌。

以,仍然是介词,宾语“之”省略。

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替他套辆车,参照乘车的门客。

“为之驾”与前面学过的“不如早为之所”结构同,是双宾语结构。

於是乘其车,揭其剑:

在这时,乘坐着配备给他的车,举着他的剑(在外兜风、炫耀)。

“揭”是举的意思,这里是用的本义,《说文·手部》:

“揭,高举也。

从手曷声。

”(大徐本,页254)《诗·邶风·匏有苦叶》:

“深则厉,浅则揭。

”是说过河的时候,遇到水深之处,就踩着石磴过河,遇到水浅之处,就把衣服脱下来,举过头顶,踩水过河,这里的“揭”也是用的本义。

过其友曰:

“孟尝君客我。

”——在经过友人的家门时,说:

“孟尝君把我当客人对待。

”客,名词用如意动。

其条件是放在代词的前面。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

过后不久,再次弹起他的剑铗。

无以为家:

无,动词,没有。

以,介词,宾语“之”省略。

为,动词,作“养”讲。

以为,不是一个词的组合。

此句要译为:

没有什么可用它来供养家人的东西。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仆人门都厌恶他,把他看成是一个贪婪得不知饱足的人。

以为,不是一个词的组合,而是两个词,是介词“以”和动词“为”的组合。

而,进层连词。

冯公有亲乎:

亲,指父母双亲,这句是通过别人问他:

您父母还健在吗?

乎,疑问语气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孟尝君就派人供给他母亲的吃用之物,不要让她感到匮乏。

这下一切后顾之忧都解决了。

乏,讲为匮乏,也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加以引伸的结果。

《说文·正部》:

“乏,《春秋传》曰‘反正为乏’。

”(大徐本,页39),《春秋传》指的是《左传宣公十五年》文,《左传》是据字形为解,“正”与“乏”在古文字中是正写与反写的区别。

而在汉语词汇中又正好是一对反义词。

正,是指射箭的靶子中心部分,二尺见方。

正是从正面受矢的,而“乏”(《周礼》书中为“容”)是报靶的人举着挡在身前,以防射箭的人不小心发箭射中他,所以“乏”的功能是拒矢的,从功能上看,一个是受矢,一个拒矢,从人的主观愿望看,一个是希望中的越多越好,一个是希望一箭不中才好,从结果看,“正”是受矢的靶子,上面中的箭是很多的,而“乏”是用来防止意外的,上面被射中的煎就是相当少的,只要射箭的组织工作搞得好,甚至会一箭不中。

由此,可引伸出缺少、匮乏之义。

汉字字形与字义配合得如此之好,由此可见。

于是冯谖不复歌:

在这种情况下,冯谖就不再作歌。

也就是一切都心满意足了。

这一段人物形象塑造是很有特色的。

如果要给中学生讲这篇文选,一定要抓住其中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例如:

仆人对冯谖几次作歌的反映:

“告”、“笑”、“恶”,冯谖的动作、语言也很精彩,靠着柱子唱歌,公开表达其不满情绪,不说我要离开这里回家去,而说长铗归来乎,意为主人的不公正待遇,连无知无觉的长铗也感受到了。

更能引起孟尝君对此事的关注。

从“食有鱼”、到“出有车”,再到最后家有养,按冯谖最初的表现,是不值得孟尝君作出这样大的付出的。

这里实际上是大智若愚的冯谖在考验孟尝君的耐心和容忍度,作者对冯谖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还用了侧面描写。

后孟尝君出记:

记,文告。

问门下诸客曰: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者乎:

习,本义是“鸟数飞也”。

鸟儿要经过多次的学飞,才能掌握飞翔的本领,在这个意义上引伸为练习、学习。

这里是“精通”之义。

计,一切与账目有关的活动都称计,会,却是指一年总的收入和支出。

《周礼·要会》郑玄注曰:

“月计为要,岁计曰会。

”这里计会,犹今天所说的会计。

文,孟尝君姓田名文,自称以名,表谦逊。

责,为债的本字,债为责的后起区别字,责、债为古今字。

《说文·贝部》:

“责,求也。

从贝朿声。

”(大徐本,页130)这是一个形声字。

“求”是索求债款之义。

求与被求是在有债务的双方发生的。

故责为“债”之本字。

薛,为孟尝君父亲的食邑,后来成了他继承的封地。

者,特指代词,与者连用的当是“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於薛”这样一个複杂的动词性词组。

共同作“有”的宾语,“有”字省略。

整个句子的意思是:

有没有一个精通会计业务,能替我到薛地去收债款的人呢?

署,本义是“部署有所网属”,这个字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网络”有关。

在《说文》中从网,者声。

为什么从网,徐锴的《说文繫传》讲:

“署置之言罗络之,若罘网也。

”(见大徐本,页158)在某一文书上签名,也就表示自己愿意进入某一网络,故可引伸为签署、署名之义。

怪:

形容词用如意动,以之为怪。

此谁也:

这是一个判断句。

这是哪一个呀?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这就是唱那“长铗回去吧”的那个人呀。

乃,副词,表示对事物的确认。

夫,远指代词,当“那”讲。

者,特指代词。

也,句尾语气词,帮助判断。

客果有能也,吾负之:

这个人还果真有能耐,我怠慢了他。

果,情态副词,当“果真”讲。

之,代词,指冯谖。

谢,见常用词62(页132)这里是表示歉意。

文倦於事,愦於忧,而性懧nuò愚,沉於国家之事,开罪於先生:

我疲惫于冗事,昏乱于忧虑。

并且生性懦弱,沉没于国家大事,怠慢了先生。

於,不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这里已经有了行为的主动者,是田文在倦、在愦、在沉没,这几个“於”字都是引进行为的对象。

这与“却克伤於矢”不同,伤是由矢发出的,却克是被动地接受的。

注[8]讲“於”表被动,不妥。

“懧”鲍本不从心,而从人,作“儜”,是“懦弱”的意思。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於薛者乎:

先生不以此为耻,竟然有意成为到薛地去收债的人吗?

羞,《说文·十四下·丑部》:

“羞,进献也。

从羊,羊所进也,从丑,丑亦声。

”(大徐本,页310)可见“羞”的本义是以手持羊以进献给天地祖宗。

是与宗庙祭祀有关的一个事名词,羞当“耻辱”讲,是通假字,通“丑”,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第六》中华书局,页260,1984)按:

羞为心纽、幽部字,丑为昌纽、幽部字,韵为叠韵,声为准旁纽。

羞、丑声近。

丑与“恶”义通。

“亚”为“恶”之本字,象一个弯腰弓背的人,这种人状貌丑陋,自己也感到自卑,所以亚(恶)与丑就有耻辱之意。

从“羞”的本义“进献”是无论如何也引伸不出耻辱之义的,像这种情况,就要以声音为线索去寻求他的本字。

乃,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逆转相背。

故可译为“竟然”。

为,动词,成为。

者,特指代词。

於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因此就套好车辆,整理好行装,载上契约债券出发。

约,本义为“缠束”(见大徐本,页272)套车之义亦由此直接引伸。

券契,相当于今天的借据。

详见注[17]。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收完债以后,用这笔钱给您买点什么带回来?

毕,副词,表示全部之义。

市,本为交易的场所,《说文·五下·冂jiǒng部》:

“市,买卖所之也。

”(大徐本,页110)这里是用如动词义,条件有两个,一是代词前的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是疑问代词“何”作市的宾语,又在疑问句中,故“何”要提到市的前面,二是在连词“而”的前面,又不作宾语。

以,是介词,省略了宾语“之”,之指代收债所得的款项。

而,连词。

视吾家所寡有者:

看我家缺少的东西(你就买什么)。

所、者都是特指代词。

所在这里只有指示的作用,者才具有称代的作用。

整个结构应看成是者字结构。

这与“所”、“者”单用不同。

“所有”,是指代占有的对象,“有者”是指示行为的主动者。

即占有该物的人。

当“所”和“者”结合,“者”就具有指代动词的对象的意义了。

这是需要明确的。

(详见本教材的第一册,页366)

“视吾家所寡有者”为下文设下伏笔。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赶车到了薛地,派当地小吏召集全体该偿还债务的老百姓都来合券。

之,动词,到。

诸,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和个体,可译为全体。

悉,副词,都。

合券,债主与债务人将自己所持的半券拿来相合。

也就是核对账目。

券徧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徧同遍,全。

矫,本为揉箭箝,是用来矫正箭杆的,故矫有改变之义,这里是假托之义,假托孟尝君的命令将所有的债券赐给债民,也就是一笔勾销了他们的债务。

注[5]把以责赐诸民,讲为把债款赐给老百姓。

似与文意不合。

合券并不是在收款,只不过是走走形式而已。

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于是烧掉所有的债券,债民们高呼万岁。

(当然是对孟尝君的感恩戴德)

冯谖为孟尝君收债的整个过程只用了34个字,极为精炼。

这是与冯谖行为乖张、做事神速的性格相吻合的。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马不停蹄地赶回到齐国,一大早就去求见孟尝君。

长驱,一路不停。

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怪,形容词用如意动,以其疾为怪。

衣冠,名词用作动词,条件是处在连词“而”的前面,当“穿好衣服、戴好帽子”讲。

之,代指冯谖。

责毕收乎?

来何疾也?

——债款都全部收齐了吗?

回来得为什么这样快呀?

何,疑问代词作状语。

收毕矣:

收完了。

矣,表报道的语气词。

以何市而反:

用它来买了些什么回来?

反,后来写作返。

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

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您说过看我家缺少的东西(就买什么),我私下合计,您的宫中积聚着大量的珍宝,狗马挤满了外面的厩棚,美女排满了台阶,您家缺少的不过是义罢了。

窃,谦敬副词,私下。

“实”与“充”互文见义。

都有充实之义。

陈,有台阶之义,从阜得义。

以,注[14]以为是衍文(多出的文字),有的认为是副词(如荆贵生主编《古代汉语》),待考。

耳,语气词,表示不会超越某一范围,可译为“罢了”。

窃以为君市义:

我私下就用这笔款子替您买了义。

以,介词,其宾语“之”省略。

为,介词,当替讲。

市,名词动用,其条件是两个名词连用。

市义奈何:

买到了义又怎么样?

奈何,是一个固定搭配,相当于“如何”,“怎么样”。

显然孟尝君是很不高兴冯谖这样做的。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现在您只有一块小小的薛地,不把该地的百姓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抚爱,却凭借它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

区区,形容词,小小的。

“拊”与“抚”为异体字。

子,名词用如意动,子其民,把薛地的百姓当成是自己的子女。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我私下假托您的命令,把债券赏给了百姓,于是烧掉所有的债券,债民们高呼万岁。

这就是我用来替您买义的方式啊!

乃,副词,就是。

所,特指代词,以,介词。

其宾语“之”省略。

“所以为君市义”整个是一个名词性的结构,故要加“……的方式”去对译。

也,句尾语气词,帮助判断。

说,高兴,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悦”,说、悦为古今字。

诺,先生休矣:

字面意思是:

好吧,您去休息吧。

这里的休,语带双关,一层意思,是冯谖车马劳顿,跑了一天,该回宿舍去歇息,主要的还是第二层意思,即对冯谖擅自作主,把债券毁掉极大的不满,真正的含义是:

得了吧,您站一边去吧!

这一段通过冯谖和孟尝君的对话,表现出冯谖深刻而独到的政治远见,也说明一切统治者都是极端自私和愚蠢的,当他们没有看到切实的利益之前,去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行义是不可能的,行义也不过是要换取更多的利而已。

朞年:

朞一周年,单说朞,也是指一周年。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我不敢使用我死去的父王的臣僚为我的臣僚。

这是齐湣王要赶走孟尝君的一个托辞。

凡称谓词加一“先”,都表明是已死的什么人,先父,死去的父亲,先师,死去的老师。

所以先字不能随便乱用。

以,介词。

为,动词,作为。

孟尝君就国於薛:

就国,前往自己的封邑。

就,常用词76(页140)所讲的两个义项都还不是它的本义。

《说文·京部》:

“就,就高也。

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

”(大徐本,页111)达到很高的高度,就是“就”。

以京、尤会意。

尤同时还兼表声。

“京,人所为绝高丘也。

”(大徐本,页111),人造的假山为“京”的本义,这种假山是有一定的高度的,故能走到山顶上,就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接近某一标准,故可引伸出走近、靠近,也可以引伸出成功,达到目的。

“尤”在古文字中是一个指事字,甲骨文作,在手指上面用一短横表示手指长出的骈枝,俗称六指,一般的人一隻手掌上有五个指头,而他有六指,故异于凡也。

於,介词,引进处所。

未至百里:

未到薛地,还差一百里。

不能译为还没走到一百里。

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百姓们扶着老人,牵着小孩,夹道欢迎孟尝君。

顾,回头。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您替我买义获得的好处,今天才体现出来了。

所、者都是特指代词。

为,介词,当替讲。

乃,副词,才。

顾,回头的意思,这里是用的顾的本义,今天照顾之义是在回头义上的直接引伸。

能从构字上看出顾与头有关吗?

——能,因为它从页,页古文字就是像人头之形。

甲骨文作

,上像人头,下像人的肢体,人的肢体部分是起陪衬作用的。

作为页码义是“

”的同音替代。

这一段写孟尝君在仕途上遭受了挫折,却在薛地获得了补偿,都是冯谖未雨绸缪,买义带来的政治效益。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狡猾的兔子筑有三个洞穴,才能免去被猎杀的祸患。

成语“狡兔三窟”出自该篇。

仅,副词,才。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现在您只有一个洞穴(薛地),还不能够垫高枕头睡觉。

意为还不能放松警惕,未得,还不能够。

高,形容词用如使动。

也,句尾语气词,表示一种确认的语气。

请为君复凿二窟:

请允许我替您再凿两个洞穴。

请,谦敬副词。

复,表频率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再”。

予,给。

西游於梁:

西行到梁国游说。

梁,就是魏国,原在安邑建都,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称梁。

《孟子》一书有《梁惠王》篇。

齐放其大臣孟尝君於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齐湣王放逐他的大臣孟尝君到各诸侯国去(而不用),诸侯国中有谁先迎接他来帮助治国的,这个国家就会国家富裕并且军事强大。

其,指代词,指齐国。

於,介词,引进行为涉及的对象。

之,代词,代指孟尝君。

而,进层连词。

於是梁惠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在这种情况下,梁惠王就把最高的爵位空出来,让原来的宰相担任上将军。

上位,指除国君以外的最高职位,从下一句看出,上位即相位。

虚,形容词用如使动。

使……虚。

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使者,外交大臣。

往,去。

聘,迎接聘请。

先驱,抢先赶回薛地,而不是在前面给梁使带路。

先驱的目的是要告诫孟尝君不要轻易答应梁惠王的聘任。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这两个分句都是判断句,但前一个分句和后一个分句却有些不同,能看出不同在哪里吗?

——前一个分句构成的判端句主语和谓语有逻辑上的对等关系,千斤黄金=重币。

但后一个分句却不能构成逻辑上的对等关系,百乘是指车马,显使却是指人,像这类逻辑上不对等的判断在古今汉语中都存在,例如:

人是铁,饭是钢。

这带有一种比喻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

这里有某些词语的省略,补出来应是:

打仗靠的是勇气。

百乘,显使也。

这个判断句中也有省略,具有百辆车子的迎聘使节,是显赫的迎聘使节。

像这类判断句可以看成是内容压缩了的判断句。

齐其闻之矣:

齐国的国君恐怕都听说了。

这才是冯谖游说梁惠王要达到的真实目的,让齐湣王知道孟尝君的政治能量,不是像他床头的便壶一样想用就用,不用就可以扔在一边的。

其,表推测的语气副词,当“大概”、“恐怕”讲。

之,指代词,指代梁惠王以重金聘任孟尝君去任宰相一事。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梁惠王的使节来回走了好几趟,孟尝君坚持推谢不前往赴任。

冯谖是要用梁惠王这颗钓饵,引齐湣王上钩。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之,指代词,指代梁惠王重聘孟尝君,孟尝君坚持不受这件事。

君臣为什么恐惧,像孟尝君这样具有如此政治影响力的人物,一旦落入他国手中,将对齐国构成重大的政治威胁。

所以再也坐不住了,于是

遣太傅赍jī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

太傅,三公之一,《尚书·周官》:

“立太师、太傅、太保。

”可见太傅也是朝中重臣。

赍,持也。

字又作齎,带着千斤黄金,驾着二辆四马拉的彩绘之车,佩剑一把。

封书谢孟尝君:

亲笔写好书信向孟尝君道歉。

“封书”为一合成词,是用泥印封住信口的书信,表示极为慎重。

寡人不祥:

我很不善。

祥,善也。

这是对罢免孟尝君职位这一错误做法的检讨。

被於宗庙之祟,沉於谄谀之臣,开罪於君:

遭受到祖宗降下的灾祸,沉迷于逢迎拍马的佞臣的包围之中,得罪了您。

被,动词,遭受。

宗庙,代指祖宗,祟,鬼祟,这里指灾祸。

於,介词,引进行为涉及的对象。

把自己犯的过错推到了祖宗、佞臣的头上,自己永远都是没有责任的,这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惯用的伎俩。

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我倒是一个不值得您辅佐的人,希望您能顾念先王的宗庙,暂且回到国都摄理百姓吧!

为,动词,这里有辅佐之意。

宗庙,是供奉祖宗神位的地方,灭国毁庙,这个国家就不复存在,故宗庙有时就等同于社稷即江山,齐湣王以先王来感动孟尝君,可谓用心良苦。

姑,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在某种情况下采取的暂时措施,这里还有使语气婉转的作用。

反,回到,这个意义后来作“返”。

统,摄理,顶替国君执政。

实际上也要给他一个宰相的职位。

按说这已经达到了冯谖的政治目的了,但足智多谋的冯谖并不以此为满足,进一步向齐王提出了更高的条件。

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於薛:

见注[11],宗庙所在之地,国君是不敢轻易去冒犯的,冯谖的这一招,是要使孟尝君的封邑神圣化,一国之君都不能轻易动它,这样孟尝君就可以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处于不败之地。

庙成,还报孟尝君曰:

“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主语是冯谖,此时的冯谖已进入孟尝君的决策圈,成了孟尝君的政治心腹,故将宗庙施工的工程交由他监理,三窟,是哪三窟?

薛地两窟:

薛地的老百姓和建在薛地的齐宣王的宗庙都可以成为孟尝君的政治保护伞,另外一窟在哪里?

在梁惠王那里,后来孟尝君还是去投靠了梁惠王,梁惠王一直是虚位以待,很看重他的。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