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00807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8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二单元通论Word文档格式.docx

六书之名首见《周礼·

地官·

保氏》: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

一曰五礼(吉、凶、兵、军、嘉),二曰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hù

、大武),三曰五射(白矢、叁连、剡yān注、襄尺、井仪),四曰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五曰六书(郑众注: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六曰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周礼正义》,第四册,页1010)此外,班固在《汉书·

艺文志》中也提到六书,其名称和秩序是: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而系统解释六书说的是许慎,在他的《说文·

叙》中有完整的论述: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一见到这个字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察而见意(仔细观察就能知其造字的用意),上、下是也(上、下二字之形就是用这种造字方法构成的)。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诘诎,弯曲之意,随物体的轮廓而弯曲),日、月是也(日、月二字就是用这种造字方法构成的)。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拿一个字作为新字表事类的意符),取譬相成(另外找一个与新字语音相近的字作它的声符构成一个新字),江、河是也(江、河都与水有关,故用“水”表示其事类,“江”与“工”、“河”与“可”古音相近,故一以“工”为声,一以“可”为声)。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谊即义,按照要记录的语词的概念,会合两个字的意义),以见指撝(撝同挥,以见出所指向的新义),武、信是也(《左宣十二年传》:

“止戈为武。

”是以武力制止战争的意思,但“武”之字在甲文作

下面的“止”是象脚趾之形,不是制止的“止”,这个字是一个合体象形字,象一人挥戈前进,表达的是尚武的精神)。

五曰转注(按转注不是汉字的构造方式,而是一种词义训释的方式)。

转注者,建类一首(首,有的认为是文字上的部首,有的认为是音韵上同部,故有主形派和主声派的两种不同的解释),同意相受(互为转注的字在形音义三个方面都有联繫,两个字在形体上相似,在语音上相近,在意义上相通,都可以互为转注),考、老是也。

[《说文·

八上·

老部》:

“老,考也。

”“考,老也。

”(大徐本,页173),两个字互为训释字,这就是转注。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语言中本来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依声託事(寻着声音的线索,找一个读音相近的字作为借用字),令、长是也(令的本义是发号施令,见大徐本,页187,借作县令之令,“长”的本义是象一个长髪的老人,借用着长官之长。

以上见大徐本,页314。

我们今天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见教材161页)。

为什么要把象形放到第一呢?

这是因为汉字来源于图画,最早的汉字应是脱胎于图画的象形字。

(详见页162倒一段)。

清代戴震(乾嘉学派的旗手之一)认为六书中只有前四种才与造字有关,后二种是与用字有关而不与造字相干,故提出“四体二用说”。

因此我们这里重点讲一下与汉字构造有关的四种构字方法。

我们先看象形:

页162首先举到的两个象形字是“马”和“鹿”,这两个象形字是根据实物的形象画出来的,但又不同于图画,“

”突出地表现了它的头和颈项上的鬃毛,而身体的其它部分却以简单的几笔画出其轮廓。

”也是突出其头,尤其是头上有枝桠的角。

而身体部分也是以简笔画的形式表达。

有时还可把肢体部分省掉,只画头部,例如:

(牛)象牛头的形状,

(羊)象羊头,牛与羊的字形区别在角,牛头的角斜刺向上,羊角则卷曲朝下。

这就是象形字不同于图画之处。

教材用了大量的篇幅谈象形是汉字构造的基本原则,见页163第二段—164第一段。

这是因为指事、会意、形声这三种构字方法都要借助象形。

就指事来说,纯符号的指事是不多的,只有一、二、三等数目字是纯符号的指事字,它们来自于契刻,但绝大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指事符号构成的,除了164页举到的

外,还有很多,例如,“朱”,也是一个在“木”这一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一短横,指明树榦所在之处,许慎以为这一横是表明赤心木中的赤心(大徐本,118页),其实是一个误会,金文的“朱”就不是一横,而是两横,作

可见不是指的赤心,而是指的树的中间一段即树榦,“朱”即“株”的本字。

以木为基础造成的指事字还有“末”,

是在树颠上加一短横,这一短横标志树梢所在之处。

会意字也是以两个独体字会合到一起,表示一种新的意思的。

以止(趾)和戈会合到一起,就表示挥戈前进的尚武精神,以止和凵会合到一起就表示从居穴中走出之出,甲文作

,民间有一歇后语:

两个山字重起——请出。

这是误拆汉字,出不是两山相重,而是止与凵(代表居穴)的结合。

以止与舟结合就会意为前进之前,“前”古文字作

(篆文)

(甲文),都是从止(趾)在舟上,人的脚踏在船上,人没走动,但船在流动,故许慎解释为“不行而进”(大徐本,页38)象“武”、“出”、“前”这些会意字都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构成的。

有时会意字是以相同的符号重叠而成的,这叫同体会意。

例如:

两人为从,三人为众。

两口为吅xuān,四口为

(众口之义,见大徐本,页49),两屮为艸,三屮为卉,四屮为茻(“莽莽草原”之“莽”的本字)。

就是这些同体会意字,也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

形声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字部件构成的,只不过有的部件是表义类的,有的部件是标志这个字的读音的。

但无论是表义还是标音的部件,最初都是一个独立的象形字。

例如教材举到的“沐”,从水,木声。

水和木都是从象形字来的。

“江”,从水工声,“水”和“工”也是象形字。

工象木工用的尺子。

有些形声字的构成符号由于字形的演变,看不出象形的意味来了,但只要回复到古文字,它的形象性一下就显露了出来,例如教材举到的的“恩”,从心因声。

心,是心脏的象形,小篆还保留象形的意味,作

,但“因”在小篆中就已看不出它的形象性了,请翻到大徐本129页,许慎的本义和字形分析都是错误的,但他在“席”字下引了一个古文,作

(大徐本,页159),给我们探求“因”字的本义提供了一条线索。

“席”的本义是荐席,铺在地上供人坐卧的工具,就是席子,下面就象茵席之形,以“仌”象其纹路,后仌讹变成“大”

,故“因”的本义就变得模糊了。

所以,“因”本身就是一个象形字,象茵席之形,是茵的本字,这个意义我们今天都还在使用,例如:

绿茵场上、芳草如茵等,都还保留了茵席之义。

许慎往往是在某处出错,又会在别的地方给你提供一些线索,凭借他提供的线索,我们可以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因此,研读《说文》要注意融会贯通,最好是能通读。

象形字中最难把握的就是这种字形发生讹变的字,有的字,在古文字中本来是一个独体的象形字,可在后来文字的发展过程中讹变成了两个形体,例如,行,《说文·

行部》:

,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

”(大徐本,页44),其实,“行”本为道路的象形,甲骨文作

,象十字路口的形状。

《诗·

小雅·

车舝xiá

(辖的异体字)》: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朱熹《集传》:

“景行,大道也。

”前一“行”还用的它的本义。

作为“行走”义是其后其义。

有时候情况相反,今为独体的文,古代却是一个合体的字,例如教材举到的“及”字(163页),

——

就是如此。

我们既然是讲古代汉语的文字学常识,当然应以古代为准,而不能按今天的字形去分析汉字的结构。

象形字不仅是汉字构造的基础,而且内部情形也很複杂,有的字,本是象的同样一个东西,横写和竖写,正写和反写就表达出不同的意思,读音也有区别,例如,同样是象眼睛之形,竖写的是“臣”,臣,象竖目之形

在甲骨文中竖目与横目区别得十分严格,横目,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眼晴的象形,作

,看见的“见”是一般的看,故从横目,作

,“望”是用力睁眼眺望,眼晴变形,就象竖起来了一样,故从竖目,甲骨文作

,“臣”,作为“大臣”义,是在竖目之义上的直接引申。

作为殷王室的臣僚是要监视被奴役的奴隶的,要监视,就要瞪大眼晴看,眼晴就像竖起来一样。

另外一种解释是说作大臣的在殷王面前要俯首贴耳,人一俯身,眼睛就像竖起来了一样。

比较而言,前一种说法更符合上古社会实际。

正写反写为不同的字,这在象形字中也不乏其例。

就以“乏”字来说,它是“正”的反写,而意义和读音都不同。

又比如:

片,象半木之形(大徐本,页143),这是“木”的右边的一半,而左边的一半应是“牀”字所从的声符

,甲骨文以此形为“牀”之字,例如“疒”,甲文作

,象一个人躺在牀上,全身都在冒汗的样子,“木”的左半,应是“牀”,今“壮”、“墙”、“将”、“戕”等字从这个字为声符。

《说文》不收此字,应是一大疏漏。

再比如,“止”,象脚趾之形,反写就为“

”,《说文》释为“蹈也”(页38),两脚一前一后表示步行,步字从止从

两趾相背为

pō,象两脚外撇之形。

“发”之声符“

pō”字从之。

为以足蹋平草的意思(大徐本,38页)“又”是右手,反写则为左手。

左右手合在一起,为

(廾),左右手相背为

pān(攀登之“攀”的本字)。

象形字中有画成其物的象形,例如“目”、“木”、“人”(側面的人形)等字,这是真正的独体的文,还有的是单画出要所象的物,不足以表意,还要把相关的、附带的东西画出来,严格地讲,这就不算是独体的文,但也不好归入合体的字中,有人把这种象形字称为衬体象形。

页(作为人头义要读xié

,因为古音“胡结切”),甲文作

,这个字就是人头的象形,单画出上面的部分,不足以显示是人头还是其它动物的头,故在下面画出一个跪着的人的肢体形,以显示其人之头的意义。

这个字作为页码的“页”,是从竹枼声的

的同音替代之字,《说文·

竹部》:

,籥也。

从竹、枼声。

”段玉裁注云:

“小儿书写,每一笘shà

n谓之一

,今书一纸谓之一页,或作葉,其实当作

”(页190)

、籥、笘都是小儿练习写字的竹木制成的书写板,写完以后用布擦去又重新写,每写一板,就为一

,后来借作“页”,本字当作“

”。

页和

就为同音通假的关系,因为人头的页,和笧

实在寻不出两者的意义联系。

“眉”字古文作

,若单独画几根眉毛,也许会看成是其他事物,故在下面加一横目,指出眉毛所在之处。

“果”字古文作

,象树上结有果实之形,若只画几个果子的形状,就不好和藤上结的瓜区分开,果为木实,其下以“木”之字示意。

“县(悬)”甲文作

,象一棵树上悬挂着一颗人头的形象,是古代的一种刑法,人被杀以后,还要将头悬挂在树上以示众。

这个字本作“县”,后来借用着郡县之义,表示悬挂义时就在本字“县”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心字,形成从心,县声的后起字“悬”。

这也是一个衬体象形字,单画出一颗人头,不足以示“枭首示众”之意,故连带画出系绳和树。

“而”字甲骨文作

,象人下巴上的胡子,这也是一个衬体象形字,单画出几径胡须,不足以示意,故连带把胡子依托的下巴也画出来,这样给人的意象就比较清楚了,这个字后来被借用作连词,久借不归,人们倒反而把它的本义给忘了,但上古文献中,“而”还有作为胡须的用例。

许慎在解释这个字的本义时就引用《周礼》曰“其,鳞之而”为例证,“鳞之而”,即有鳞类的动物身上的胡须。

可以这样说,把象形字搞醒豁了,汉字的构造也就大致清楚了。

这样讲丝毫没有轻视其他三种造字方法的意思。

实际上,汉字最有特色的还是指事和会意,世界上最古老的几种文字都有象形,但却缺少指事和会意。

汉字最能产的方法是形声。

接下来看指事,指事也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于契刻符号,数字一、二、三等都属于这种纯符号性的指事,有的教材称为独体指事字。

另一种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指事符号构成的,除了我们在前面讲过的以“木”为基础造成的“本”、“末”、“朱”等外,还有以“凵kǎn”为基础造成的“上”和“下”,甲文“上”作

,在凵上加一点,表示上。

“下”作

,在凵下加一短横表示下。

人体的部位名称有许多也是以指事的方式构成的。

可以说人体从头到脚都有指事字,例如:

“孔”甲文作

,是在小儿的头角上用一半圆,指示出小儿囟门所在之处。

克甲文作

,是以一半圆指明人的肩膀所在之处,本义是“肩”。

“亦”甲文作

,用两点指出人的臂腋所在之处,即“腋”的初文。

是“厷”字,后来写作“肱”,是在手的基础上以一半圆指明胳膊所在之处。

是在手的基础上加一短横,指明寸口所在之处。

是在手的手指上加一短横,指明手指上长的赘疣,俗称猴子。

是在人体的臀部以一半圆指明臀部所在之处,即“臀”之初文,后来以从肉殿声的“臀”代替。

是在足的基础上加一半圆,指明膝盖所在之处,即膝之初文,后来才以从肉桼声的“膝”字代替。

像这类指事字有的教材称为衬体指事字。

指事字与象形字的区别,教材认为是所表之词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见页163倒一),其实像与人体有关的这些指事字,所记录并不是抽象之物,区别指事与象形主要还是看带没带有指事的符号,这种指事符号有的是点,有的是短横,有的是半圆,只要仔细观察,是会找出这个指事符号的。

下面再来看看会意字,前面讲过会意字分同体会意和异体会意两种。

同体会意是重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符号,表示一种新意,比如一木为木,两木为林,三木为森,一屮为屮、二屮为艸,三屮为卉,四屮为茻。

异体会意就是会合两个不同意思的形体,例如:

“及”是从又(手)持人,会意为赶上并抓住了某人之意。

兵”从廾(拱)持斤,会意为兵器之义,后来又指持兵之人。

”为两手持戈,会意为守卫戒严之意。

”,本为“获”之本字,以手持隹,表示有所获。

”,从戈从人,以戈击人,会意为杀伐之义。

(戌字也是从人从戈,但是人持戈以守卫边疆

”,是从又(手)持耳,也是获取之义,古代作战,战斗结束,要论功行赏,开初是杀了敌人要割下首级,后来杀的人多了,割下首级不好拿走,就统一规定,杀了敌人割下其右耳,就可以成为邀功请赏的凭证。

故“取”字就反映了古战场这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

”最初是从止(趾)、从豕,会意追逐之义,后来从辵,辵也与行走有关。

”是从舛chuá

n、囗,囗是城池,舛是两脚相背,在城池的周围有脚在行走,表示围住了一座城池,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围,“韦”与“围”也是古今字的关系。

”是从二止,二止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会意为行走之义。

”,从日在茻中,太阳落在众草之中,会意为日暮之义,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暮,莫、暮是古今字的关系。

”从日、月在茻中,太阳升起来了,月亮还没有落下去,这个时候一般是在早晨,故会意为朝。

”,从大(正面人形)从二人,很多古文字学家都以为这个字形的造意是一个大人夹持两个小孩的意思,我认为是两个人夹持一人之义,若是大人夹持小孩,就应当从大、从二子,为什么要从正反两个侧面的人形,这就不是大人夹持小孩,而是两人夹持一个人。

“夹”的词义特点是二夹一,不是一夹二,例如:

夹箝,是古代用来取射在树桩上的箭的一种工具,是二夹一。

(详见刘兴均《周礼名物词研究》318—320页,巴蜀书社,2001年版)。

”,从人从木,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的意思。

”,从攴、从牛,以手持棍以驱赶牛群,会意为放牧之意。

再补充几个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

——“乳”字,从女、从子、胸部的一点是一个指事符号,表明乳房之所在,会意为哺乳(俗称“奶孩子”)之意。

这既可以分析成会意,还可以分析成象形,是合体象形,由此产生一个问题,象形与会意有时有相混之处。

这四种造字法有时的确有绞在一起的地方,这里面的问题还比较多。

区别这两种构字方式,就看意义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

象“乳”,是哺乳这一动作的形象反映,可以看成是合体象形,而象

斧钺加在女子的头上,会意为“威慑”之义,即“威”的本形,这个意义比较抽象,可以看成是会意。

从彳,彳表示行走之意,从寸,寸为寸口,与手有关,表示找寻之意,从贝,贝是要寻找的对象,从一个遥远的地方来到这里,找到了一个宝贝,会意为得到之“得”。

下面的两短横是一种饰笔。

最后我们谈谈形声,形声是一种能产性最强的造字方法(详见教材页164),许慎在《说文·

序》中说: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字者,言孶乳而浸多也。

”(大徐本,页314)可见许慎是充分认识到形声这种造字方法的能产性的,故谈到孶乳之字时以形声为例。

形声字是在独体的“文”的基础上孶生繁衍出来的。

形声字都能区别出意符和声符两种构字部件,教材讲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声音。

这话讲对了一半,意符确实有标明该字所属的意义范畴的作用。

例如凡从木的,都与树木有关,凡从水的,都与水这类物质有关。

意义范畴与词义不是一回事,教材164页倒一段论述了这个问题。

但说到可以通过意符来判定该形声字的本义时有偏差。

(2)征,教材以为征的本义是旅行,这就错了。

“征”的的本字为“正”,“正”在甲骨文中作

上为囗(围),下为止(趾),囗为四方形的城池,从止表示去征讨攻打这座城池,在甲文中,正也是用作征伐之义,例如:

甲三三五五:

“王来正人方。

”这里是以上正(征)下,有讨伐之义。

征为后起区别字。

由于正借用着正月之正,又借用着一种祭名,就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彳部,构成从彳正声的形声字“征”来表示“征伐”义。

教材认为“旅行”之义是其本义与出土文献的用例不合,甲骨卜辞中正(征)还没有用作旅行之例的。

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声音就不全面了。

有些形声字的声符字形所具有的意义也许与该形声字的意义没有联系,例如,江从工得声,河从可得声,还看不出工与江、可与河有什么样的意义联系。

但刚才谈到的“征”就不同了,声符“正”就是“征”的本字,这里声符不仅表意,而且还是它的本义。

汉字形声字中,属于这种情况的还不在少数。

再比如,

“它”,本为“蛇”的象形字,由于用作旁指代词,表示“蛇”这个意义时,就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虫(huì

)部,构成一个从虫、它声的形声字。

“蛇”的声符是它,而“它”为蛇的本字。

“莫”是一个会意字,由于借作否定性的无定指代词,在表示日暮之义时就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日作为形符,构成从日、莫声的形声字——暮。

暮的声符“莫”就是“暮”的本字。

“益”字本为一合体象形字

,象水漫出器皿之形,由于益用作“增益”之义,在表示溢出之义时就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水旁,构成从水、益声的形声字——溢。

溢的声符“益”就是溢出之“溢”的本字。

“然”字是从火、从犬、肉,就象烧烤狗肉之形,将狗肉放在火上烧烤,这个然字用作指代词后,表示燃烧义时就再加一火旁,构成从火、然声的形声字——燃。

燃的声符“然”就是“燃”的本字。

“衰”,本为象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之形,《说文》引一古文作

,就象一“蓑笠翁”的形象,这个字用作衰落、丧衰义后,在表示“蓑衣”义时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艸部,构成从艸、衰声的形声字——蓑。

蓑的声符“衰”即“蓑”的本字。

与此类似的还有“其”,其本为箕字,《说文》在其字下引了以下五个古文字:

第一个古文字应该是“箕”的本字,正象簸箕之形,第四个古文字正是“其”,其字当是后起字,加一“丌”字,丌就是地基的本字,这个新造的合体字成了表声的声符,第五个古文是籀文,外象簸箕的轮廓,中间用一“其”作为声符,后来用竹表示形符,构成从竹其声的“箕”。

因此,

、其这两个声符即箕的本字。

像这类形声字的声符就不仅仅是表音,有很强的表意作用,教材把他看成是后起形声字。

见页166倒一——167)

形声字也有在本字的基础上加声符的,例如:

“晶”本为“星”的本字,三日并不是三个太阳的象形,而是表示众多的星星之义,古人造字是经过周密的观察、深思熟虑以后作出的,不是随便乱来的,试以日、月、星三字为例,日总是圆的,故以圆满充实的形体来象征,月是缺多圆少,故用月芽儿的形体来象征,星星的特点是多,分散,故用三个发光体来象征。

我们知道,在古人的思维模式中,凡是众多之物,多以三这个数来表示,因此三有时就不是实数,而是概数,是极言其多之义,反映在构字方式上,也是如此,三个发光体就表示星罗櫀布的星星,后来“晶”用作晶莹之义,表示星之义时,就在“晶”这个形体上加一声符“生”构成一个从晶、生声的形声字——曐,后来又简化作星。

自,本是鼻子的象形

,借用作自己的“自”以后,要表示鼻这个意义,就在“自”的基础上加一声符“畀”,构成从自、畀声的“鼻”。

“网”的本字“

”就象渔民晾晒在外面的鱼网,网用作网罗等动词义后,在表示鱼网这个意义时,就加一个“亡”作声符,构成从网、亡声的“罔”字。

形声这种造字方式在汉字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用一个形体表示义类,一个形体表示声类,这种构字方式就克服了纯表意文字的不足,汉字能延续六千余年而不衰,并成为世界上通用的五种文字之一,形声这种造字方式起了很好稳定和适应作用。

我们今天都还在用这种方式构造新字,以反映新的事物,如元素周期表的元素符号字,大多是用形声这种构字方式造成的字来记录的。

关于形声字,教材提示了三点(页166—167),其中第二点我们刚才已讲到了,第一点是就本字本义被废除而借义通行的情况。

除了“权”字外还有“新”、“旧”二字,新从斤,本是用斧子砍柴之义,是“薪”的本字。

借用作新旧之新,故今天从意符“斤”字就不能推知它与新旧之新的意义联系,这个意义的本字当是“汛”,“汛”为洒扫之义,房间经过洒扫之后,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故可引伸出新义。

“旧”字的意符是“萑”,“萑”是一种似鸱鴞的鸟,这种鸟与新旧之旧有何意义联系,也是很难推知的,但《说文·

肉部》有一从肉九声的

,《说文》解释为“熟肉酱也”(页89)。

熟肉酱经久而成,因此就可以从这个意义引伸出旧。

这是我们在分析汉字的形义关系时应特别加以注意的。

第三点是讲有些形声字的意符可以同用。

这涉及到异体字的问题,可放到后面去讲。

这个问题适当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关于形声字我们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形声字的意符和声符所占位置不都是平均分配的,有的时侯是形符只占四角中的一个角,而声符占了三个角,如条、倏shū、修、脩等,以后遇到这种分析字形结构的题时,就不要搞错了。

有的是声符只占一个角,而形符占具其余三个角的,例如:

旗、施等,这种字就不能按左右结构来分析。

还有一种拆散的形声字,如“游”,是从

、汓声,“随”是从辵,隋声。

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顺便给大家讲一下汉字字体演变的概况

汉字大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原始汉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才进入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