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0927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7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语教学心理学.docx

外语教学心理学

外语教学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外语教学、外语

心理学----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因此总而言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历史上各种流派的教学法,从来都是以当时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总是受到一定心理学流派的影响.

教学法----从传统上说,教学法只指教学的艺术和实践而言;但因为对儿童和成人的学习程序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对教育目的和学校课程不断地进行分析探讨,它现在还包括「教学的科学」这个概念。

课程一般可概括地分为语言、人文学科、自然科学、数学与美术5类。

各类课程在学生的学习程序与方法上具有相同的要求,但每个领域各有其独具的发展方式。

外语----

第一节心理学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的影响及其演变

一,早期的机械主义和联想主义

17,18世纪

机械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承认物质第一性,这是唯物主义的.但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这又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机械主义认为一切语言起源于一种语言,各种语言的语法是共同的,词汇所表达的概念也一样,差别只在于发音和书写形式不同。

翻译法是以心理学上的机械主义为理论基础.

经验主义----经验主义(Empiricism)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

经验主义诞生于古希腊。

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

联想主义;1690年,约翰?

洛克(JohnLocke,公元1632-1704年)在《人类理智论》(An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中驳斥了笛卡儿的天赋观念。

洛克认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人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如同一块白板(“cleanslate”),心灵从经验中获得有关推理和知识的所有原料。

经验主义者联想主义认为,一切知识始于感觉,较高水平的复杂观念,则由感觉并通过联想过程获得.一种由简单概念的联合可构成复杂概念的机械主义观点,占据着统治地位.可以说

冯特(WilhelmWundt)的构造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冯特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他在《语言》一书中断言:

"语言心理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思维,而是感觉,……最强有力的感觉又是由音响表象所引起的.

威廉?

冯特

威廉?

冯特(Wilhelm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是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构造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威廉?

冯特将内省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

他请对方向内反省自己,然後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

他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

威廉?

冯特认为,心理与生理是互相关联的。

帕默(H.E.Palmer)坚信,学习语言最适宜的是形成"自动化"习惯和不自觉地使用语言的学习过程。

在《ThePrinciplesofLanguageStudy(语言学习原理)》一书中,帕默写道:

"语言学习象所有与科学不同的其他艺术一样,是形成习惯的过程.熟练地理解语言结构是通过把语言学习视为科学去研究理论获得的。

斯威特(Sweet)则根据当时的联想主义来解释语言学习.他曾提到:

"实际学习语言的心理学基础,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重要的联想规律.学习语言的整个过程就是形成联想的过程.当我们学习自己的语言时,我们建立词,句和思想,行动,事件的联想.""语法的功能是……总结我们用以理解和说我们自己的语言及所学外语的联想."斯威特强调重复和记忆的必要性.

(帕默)

"直接法提出以模仿为主,理论无须先行,直接联系,口语为基础等主张的基本点就在于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过程来设计外语教学过程.主要点也在于强调培养语感,强调直觉.

直接法----直接法的主要教学原则和特点:

  1.直接联系的原则:

直接法中最基本的东西是建立语言与外界经验相联系。

也就是说,在外语教学中,使每一个词语同它所代表的事物或意义直接联系,不经过母语翻译。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尽快丢掉“心译”这条拐棍直接用外语思维。

  2.以口语为基础的原则,口语教学是入门阶段的主要手段和目的。

  3.句本位原则:

教外语从句子入手,以句子为单位,整句进,整句出。

这样,既学到了单词,又学到了语法。

从句子入手并不意味着忽视单词和语音教学,直接法十分重视句子中的单词和语音教学。

  4.以模仿为主的原则:

通过各种模仿手段重复所学的句子,养成习惯,达到自动化地步

二、巴甫洛夫学说

40年代至60年代、苏联等一些国家

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在心理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其中关于形成条件反射建立暂时联系的理论,关于两个信号系统的理论,关于强化的理论,关于动力定型的理论,关于兴奋与抑制过程相互诱导的规律等等研究成果,早已在教学上广泛应用.

巴甫洛夫?

伊凡?

彼德罗维奇

巴甫洛夫?

伊凡?

彼德罗维奇(ИванПетровичПавлов)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奖。

自觉对比法

新的第二信号系统(外语)只有在旧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母语)基础上才能同第一信号系统相联系.自觉对比法认为原有的第二信号系统一旦建立,便有强大的保守作用,对新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能产生迁移,也能产生干扰.主张充分利用"正迁移",而预防干扰,预防的办法就是进行两种语言对比。

别里亚耶夫所著《外语教学心理学概论》主张从自觉学习外语到直觉掌握外语.认为外语同本族语一样,同思维直接联系.从而提出要培养外语思维,并在理解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言语熟练.

列昂季耶夫提出"言语活动"论,使自觉实践法突出了"交际性"原则,从而为自觉实践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巴甫洛夫学说的巨大影响,特别明显地反映在行为主义的发展上.行为主义首先是抓住了条件反射构成自己的基础部分.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40年代美国

行为主义:

渊源于巴甫洛夫学说.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

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沃森(J.B.Walson)侧重条件反射学说,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公式:

刺激-反应(S-R).

斯金纳(B.F.Skinner)把重点放在操作行为上,认为强化是条件作用的规律,归结为:

刺激-反应-强化.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

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

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重视机械性训练,强调重复和模仿,排斥或限制母语以建立直接联系.

50年代,法国

视听法或情景法,在直接法和听说法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情景的视觉感受方面.

视听法一般说来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把外语学习过程归结为刺激-反应过程.但强调图象和声音刺激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认为通过视听觉理解语言材料是以整体结构形式实现的.

格式塔理论的公式是,"有些整体的行为不是由个别元素的行为决定的,但部分过程本身则是由整体的内在性质决定的",确认知觉本身显示出一种整体性.因此,视听法倡导者们还主张用整体结构的方法教词汇,并要求学生整体地领会语句的意思

50年代,美国

听说法(结构主义、行为主义)

里弗斯(WilgaM.Rivers)的《心理学家与外语教师》一书,对听说法教学理论的心理学基础进行了批判的分析,

就以下四项基本的心理学假设和附加于第一项假设的三点推论,逐一展开了讨论:

假设1.外语学习基本上是一个机械的形成习惯的过程.推论1:

习惯通过强化来巩固.推论2:

外语习惯有赖于作出正确反应而不是出错来最有效地形成.推论3:

语言是"行为",而……行为只能通过引导学习者进行行为活动.

假设2.如果外语材料的呈示是先用口语后用笔语,就能更有效地掌握语言技能.

假设3.类推较分析能为外语学习提供更好的基础.

假设4.一种语言的词汇对说该语言者所具有的意义,只能在触及说该语言人民的文化的基础上学到.

奥斯古德(Osgood)(1916—1991),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具有重要影响的学习迁移模型。

莫勒(Mowrer)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学习理论的研究,运用统一的学习理论解释了心理分析现象。

四,认知心理学与心理语言学

60年代、认知法

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受现代语言学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反过来,按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反对行为主义的S-R公式,提出S→(AT)→R公式,

意思是:

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中,才能对刺激S作出反应R.

让?

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博士学位,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干事之职。

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

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

布鲁纳的"基本结构"理论和"发现法"对认知法的发展也颇有影响.基本结构即概念,基本原理,规则等,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掌握.学生掌握基本结构,更易于理解本学科,有助于在记忆中长期保持所学知识,有助于迁移并促进各科学习."发现学习"即让学生通过对所学对象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自己发现应予学习的规则,原理.正是在唯理主义基础上发展了与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听说习惯理论截然不同的认知学习理论.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争论中,

杰罗姆?

布鲁纳

杰罗姆?

布鲁纳(JeromeSeymourBruner,191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研究和思想,受到格式塔心理学派、各种社会人类学家和当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等的思想影响,主要从事人的知觉、学习、思维、记忆等一系列研究。

乔姆斯基(NoamChom-sky)的理性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系统,学习语言最主要的不是模仿,而是掌握规则,主要是语法规则.人们借助这种规则能听懂从未接触过的句子,说出从未学过的话语.掌握语言就在于掌握有限的规则以产生和理解无限的句子.而掌握规则的途径则一是发现规则,二是创造性活用规则.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应用规则的能力.

认知法被认为是经过改革的现代语法翻译法,是在外语教学中强调发挥学生智力作用,重视对语言规则的理解,着眼于培养实际而全面运用语言能力,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外语教学法体系,也称认知—符号学习理论.乔姆斯基对斯金纳所著《言语行为》一书的批评,对听说法的理论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

乔姆斯基

乔姆斯基(NoamChomsky,1928--),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

1928年12月7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

1947年,在哈里斯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语言学。

195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1955年又在该校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获得博士学位。

从1955年秋天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70年代初、功能法,亦称交际法,

功能法的出发点就是要在交际活动过程中表达意念.由于人类思维有着共同的一般意念范畴,因而可将常用的意念项目作为现代语言教学的共核.这种共核可为制订具体的教学大纲提供依据.功能法以培养学生掌握交际技能为目的,要求教学过程交际化,强调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使用真实的语言进行交际活动。

五,第二语言学习心理学

外语

第二语言

克拉欣(StephenD.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监控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克拉欣和特雷尔(TraeyD.Ter-rel)所倡导的自然法,就是以这种习得理论为基础.自然法最重要的出发点是区别习得和学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过去一般认为第一语言是习得的,而第二语言是通过学习掌握的.

StephenKrashenisprofessoremeritusatthe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1]whomovedfromthelinguisticsdepartmenttothefacultyoftheSchoolofEducationin1994.Heisalinguist,educationalresearcher,andactivist.

利特尔伍德(Littlewood)提出交际前活动包含句型结构活动和准交际活动,而交际活动则包含功能交际活动和社交活动的这样两种实践活动模式.

哈默(Harmer)则主张采用"平衡教学活动原则"来体现交际法.要求给学生的输入材料,操练活动,学生的交际活动输出这三者取得平衡.

第二节外语教学心理学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

一、外语教学心理学的地位,任务和研究对象

外语教学心理学按学科分类,应是教育心理学领域内的一门学科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

教育心理学本身则是普通心理学之下的分科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分科心理学则在普通心理学基础上根据社会生活不同侧面的特殊条件来研究各种活动的心理过程规律.

外语是一门以教会学生运用外国语言为目的的学科,运用语言本身就是心理现象,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应由心理学来研究,具体地说,应由心理语言学来研究.因此,外语教师不仅从教学角度要求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而且应当很好地了解言语活动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外语,掌握外语的心理活动规律.这就是说,外语教学心理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二,外语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控制论被认为是"关于可能结构的可能行为方式的科学".它借用了行为主义的"行为"概念,却与行为主义的理解有明显区别.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仅仅是可观察和测量的活动.控制论则认为,行为是客体就环境作出的某种变化.从客体外部可探知的任何改变都可称为"行为".控制论是在高度抽象的水平上处理问题,把一切以接受某种输入并作出反应,从而产生一定输出,并同时改变其状态的事物称为系统.在这样的基础上,控制论找到了技术系统与生物系统之间的某些功能上的相似性,统一性,从而可能在技术上研究出模拟智能的技术装置.这种模拟首先是功能上的模拟.为了进行使用语言和学习语言的模拟,看来还必须进行认真的心理分析.由此可见,不同学科的相互配合与借鉴很有必要.控制论特别是教育控制论的某些观点和术语,无疑可以适当接受和利用.例如,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掌握外语的过程构成组合式外语教学控制系统如下:

1.学生首先要接触到所学语言的言语材料;

2.学生要求理解所学语言材料和规则;

3.学生要求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和言语范例;

4.学生要求反复模仿练习;

5.学生要求进行各种即席口头练习;

6.学生要求进行口笔语练习和运用语言的活动.

第二章学习理论的发展

亚里斯多德: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提出,控制思维过程的三条联想规律:

接近律,指同时产生的思想是相联系的;

相似律,指在某种程度上彼此相象或一致的思想是相联系的;

对比律,指与相反或颠倒的思想构成联想.

例如,就"黑"一词令三人作联想.甲答"夜";乙答"黑人";丙答"白".

艾宾浩斯(HerrnannEbbinghaus1850-1909):

德国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人的学习心理试验,他所作的一系列研究,建立了许多至今仍然有用的原则.第一个对记忆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他以自己为被试,用无意义音节和有意义文字进行的记忆实验,在记忆保持和时间推移的关系,记忆材料的类型,数量以及一种学习经验对后续学习经验的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有重要意义的数据,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是为了对联想主义学说所提出的一些建议进行检验,立足于经验主义观点.学习理论从来就是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对立观点的争论中发展起来的.

桑代克

巴甫洛夫(I.P.Pavlov),

格思里(E.R.Guthrie),

赫尔(C.L.Hull),

托尔曼(E.C.Tolman),

斯金纳(B.F.Skinner)

机能主义派的学习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

托尔曼(E.C.Tolman)式的认知心理学

第一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桑代克(ThorndikeE.L.1874—1949)从1896年开始从事动物心理研究,根据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提出了对学习问题的系统见解和理论.他的心理学说被列入联想心理学派,其学习理论被称为"学习的联结说"或"联结主义".他认为学习的基础是感觉印象与反应之间的联合或连结.因此他的学说可以说是最早的刺激—反应学习心理学.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桑代克还提出了"尝试与错误"的学习理论。

(E.L.Thorndike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条件反射称为经典的条件作用,归属于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体系.巴甫洛夫学说中关于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的规律为揭示记忆的生理机制,相互诱导规律为揭示注意的生理机制,高级神经活动的系统性和动力定型的形成规律为揭示熟练,习惯的生理机制,都有很大的进展.两个信号系统。

三,格思里的接近条件作用

沃森(J.B.Watson,1878—1958):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沃森热心于经典的条件作用,强调频因和近因是学习的主要因素。

格思里(E.R.Guthrie1886—1959)是早期的行为主义者,倡导以接近律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他认为这是心理学中最一般的规律,所有学习或行为的改变,仅仅依赖于刺激和反应的接近性.如果一个刺激一次引起反应,那么刺激——反应的联结就建立起来了.这本质上是一次尝试的学习情境,是他最著名的原理。

四,赫尔的系统行为理论

赫尔是行为主义者,他寻求一种行为理论,所著《行为原理》一书,以量的形式提出他的假设,并附有数学符号,将数学语言应用于心理学理论。

他认为刺激反应的联结可经多次强化而增强,并称这种刺激反应联结的强度为习惯强度.习惯强度指条件作用的持续性而言,是强化的一个函数.没有强化,学习不可能发生.强化是使内驱力降低所必需但赫尔的奖励和强化是依据基本需要降低的概念来确定的.因而赫尔的体系被称为需要—降低理论.

五,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现代心理学领域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1904-),他提出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指出,有机体的行为可分两类

:

一是应答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刺激型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一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没有已知刺激,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因而操作性行为亦称自发性行为.(反应型条件反射)---工具反射

乔姆斯基(N.Chomsky)批评乔姆斯基,有关刺激—反应关系的知识,不能从任何意义上解释行为;用行为主义方法分析语言是必定要失败的,因为这里分析的只是言语表达的表面特征,只有分析语法的"深层结构"才能揭露言语中的大量规律

尽管如此,行为主义方法包含的许多合理的部分如强化规律等,在教学中特别是语言教学中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先驱.

第二节认知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主张,整体比它各部分的总和多.他们的工作是从研究似动现象的知觉试验开始的,在对知觉的实验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关于学习性质的一般理论。

他们认为,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都是一些整个的"形","式样",即"格式塔"(Gestalt),人的心理对环境提出一种组织或完形作用,这种组织或完形作用就是学习,也就是说,一种填补"缺陷"的活动就是学习.在他们看来,学习是由于"完形"的出现,即突然地理解,亦即"顿悟",因此格式塔的学习理论又称为"顿悟说".

韦特墨(MaxWertheimer,1880-1943):

格式塔心理学学派创始人,认为,一个人象知觉似动现象一样,也是采用直接而统一的方式把事物知觉为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知觉为一群个别的感觉.这项原则的基本前提是,任何时候我们看见(或听到)不同的形状或模式,就立即在知觉中产生一种结构.这些结构因素不依赖个体的高级心理过程,也不依赖过去的经验,而是由刺激本身引起.一般地说,格式塔学者集中注意于知觉组织的更直接和原始的外围因素,而不注意学习或经验的作用。

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

托尔曼(EdwardChaceTolman,1886-1956)是早期的行为主义者,他的主要著作《动物与人的目的行为》被称为目的行为主义.后来托尔曼和其他人又把这一学说改称为符号—完形说,或预期说.这样的名称强调了他的学说的认知性质.托尔曼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他把中间变量的概念引进了心理学.他认为

行为的最初原因是由五种自变量组成的:

环境刺激(S),生理内驱力(P),遗传(H),过去的训练(T)和年龄(A).行为就是这些自变量的函数:

B=fx(S,P,H,T,A)

必须把S-R这种陈述理解为S-O-R.中间变量就是在O(有机体)内正在进行的东西,可引起一定的反应去回答一定的刺激.如饥,渴,疲劳这些生理上的需要,都可以是中间变量.托尔曼提出了两种中间变量:

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后又修改为三种主要范畴:

需要系统——特定时间的生理剥夺或内驱力情境;

信念价值动机——欲望强度和目的物在满足需要中的相对力量;

行为空间——行为是在个体的行为空间里发生.

三,行为的信息加工理论

行为机制有关理论的方法逻辑上等同于通过物化手段求得关于行为的规则.任何一种规定得详尽无遗的理论,都可化为计算机程序.计算机模拟这种新理论方法就称为"信息加工"(简称IP).

IP模型一般划分为两种,一是关于心理模拟,二是关于人工智能.前者在使模型从事模拟人类行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是一种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和用计算机工作的原理说明人的心理过程的心理学.

巴甫洛夫描述人的心理的三个阶段是:

外部刺激→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作出反应(形成条件反射);

认知心理学的模式则是:

环境信息输入→中枢加工(对信息的编码等)→产生相应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