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1716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docx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化学)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胶态分散系是一种粒子直径介于1~100nm的一种分散系,如图是Fe(OH)3胶体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据图可以判断,发生了Fe(OH)3(胶体)+HCl

FeOCl+2H2O的反应

B.当用其做电泳实验时,阴极管的液面低于阳极管

C.电泳实验出现的现象的原因是:

扩散层与吸附层分离,带正电的胶核向阴极移动

D.若对其加热一段时间,会发生胶体的聚沉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据图可以判断,Fe(OH)3(胶体)中出现FeO+和Cl-,可以推断发生了Fe(OH)3(胶体)+HCl⇌FeOCl+2H2O的反应,故A正确;

B.当用其做电泳实验时,阴阳离子定向移动,但阴极管和阳极管的液面始终相平,不会发生变化,故B错误;

C.据图可知,扩散层带负电,吸附层带正电,电泳时,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扩散层与吸附层分离,带正电的胶核向阴极移动,故C正确;

D.加热胶体,胶体粒子运动速度加快,容易结合生成直径更大的粒子,当粒子直径超过100nm,会发生胶体的聚沉作用,故D正确;

故答案选B。

2.下列对胶体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土壤胶体对离子有吸附和交换过程,有保肥作用

B.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C.胶体微粒同其他微观粒子一样,在不停地运动着

D.Fe(OH)3胶体微粒能既能透过半透膜,也能透过滤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土壤胶体粒子带负电荷,能吸附阳离子NH4+,所以有保肥作用,故A正确;

B.蛋白质溶液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故B正确;

C.胶体微粒同其他微观粒子一样,在做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故C正确;

D.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Fe(OH)3胶体微粒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故D错误;

故选D。

3.研究表明,通过碘循环系统可以吸收工业废气中的SO2制备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M,同时完成氢能源再生(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开发氢能源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B.为提高SO2的吸收效率,应不断分离出HI

C.I2为整个循环过程的催化剂

D.M为硫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上述转化关系为:

碘单质、二氧化硫和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和碘化氢,碘化氢分解生成氢气和碘单质,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A.氢能源为清洁高效能源,故开发氢能源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故A正确;

B.根据图示,碘在该系统循环使用不能分离出HI,故B错误;

C.由图可知I2为整个循环过程中的催化剂,故C正确;

D.上述循环系统生成氢气的同时可以得到的M为硫酸,故D正确;

答案选B。

4.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铝制容器不能盛放酸性或碱性食品,但可长期盛放腌制食品

②共享单车利用太阳能发电完成卫星定位,有利于节能环保

③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稀硫酸,开始有沉淀生成,而后会溶解

④明矾净水的原理和“84”消毒液消毒的原理相同

⑤“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是二氧化硅

⑥补铁剂与维生素C共同服用可提高补铁效果

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金属铝既能和酸之间反应又能和碱之间反应,不能盛放酸性或碱性食品,也不能长期盛放腌制食品,里面有氯化钠溶液,会形成原电池而使铝溶解,故①错误;

②共享单车的使用,减少能源的利用,则有利于节能环保,故②正确;

③硫酸是电解质溶液,氢氧化铁胶体遇到硫酸,胶体发生聚沉,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再滴加硫酸,氢氧化铁沉淀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故③正确;

④明矾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胶体具有吸附性而吸附水中的杂质,所以能净水,“84”消毒液中含有次氯酸盐,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所以明矾净水的原理和“84”消毒液消毒的原理不同,故④错误;

⑤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是晶体硅,故⑤错误;

⑥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能被铁离子还原为亚铁离子,所以维生素C可以防止Fe2+被氧化,补铁剂与维生素C共同服用可提高补铁效果,故⑥正确;

故答案选C。

5.下列有关实验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取硫酸催化淀粉水解的反应液,滴入少量新制

悬浊液并加热

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B

溶液与

溶液混合

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

二者水解相互促进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C

将充满

混合气体的密闭玻璃球浸泡在热水中

红棕色变深

反应

D

饱和溶液中滴入足量浓氨水,并加热至刚好沸腾

得到红褐色透明液体

得到

胶体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淀粉的酸性水解液中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然后再滴入少量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可以检验水解产物葡萄糖,否则酸与氢氧化铜反应,影响了实验结果,故A错误;

B.NaAlO2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钠,是强酸制取弱酸,不是双水解原理,故B错误;

C.充满NO2的密闭玻璃球浸泡在热水中,颜色加深,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生成二氧化氮的方向移动,则2NO2⇌N2O4的△H<0,故C正确;

D.FeCl3饱和溶液中逐滴滴入足量浓氨水,发生反应生成沉淀,不能得到胶体,应将FeCl3饱和溶液加入沸水中发生水解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

碳酸氢根的电离常数比偏铝酸大,碳酸氢根与氢离子的结合能力弱,可以认为是偏铝酸跟夺走了碳酸氢根中的氢离子,偏铝酸跟所需的氢离子是碳酸氢根电离出来的,不是水,所以不是水解,从生成物的角度看,若是水解反应,则碳酸氢根应变成碳酸,再变成二氧化碳,可事实上不是,最终产物是碳酸根,所以从这两方面看该反应都不是水解反应。

6.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NaClO(aq)

HClO(aq)

HCl(aq)

B.H2SiO3

SiO2

SiCl4

C.Al

Al(OH)3

Al2O3

D.Fe2O3

Fe(OH)3

Fe2(SO4)3(aq)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碳酸的酸性比次氯酸强,次氯酸不稳定,见光分解速率加快,因此NaClO(aq)

HClO(aq)

HCl(aq)能够实现,故A正确;

B.二氧化硅不溶于盐酸,SiO2

SiCl4不能实现,故B错误;

C.铝溶于氢氧化钠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Al

Al(OH)3不能实现,故C错误;

D.氧化铁不溶于水,Fe2O3

Fe(OH)3不能实现,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和转化,掌握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的易错点为C,要注意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7.下列各组物质中,第一种是酸,第二种是混合物,第三种是碱的是()

A.空气、硫酸铜、硫酸B.水、空气、纯碱

C.氧化铁、胆矾、熟石灰D.硝酸、食盐水、烧碱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空气属于混合物,硫酸铜属于盐,硫酸属于酸,故A错误;

B.水属于氧化物,空气属于混合物,纯碱属于盐,故B错误;

C.氧化铁属于氧化物,胆矾属于盐,熟石灰属于碱,故C错误;

D.硝酸属于酸,食盐水属于混合物,烧碱属于碱,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8.下列各组物质按照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石墨、Fe(OH)3胶体、澄清石灰水B.氮气、干冰、冰水混合物

C.液氯、CuSO4、漂白粉D.硫粉、氨水、硫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

A.Fe(OH)3胶体是混合物,不属于化合物,A错误;

B.冰水混合物构成微粒是H2O,属于纯净物,B错误;

C.选项中的各种物质分类合理,C正确;

D.氨水属于混合物,不是化合物,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9.分类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质分类错误的是(    )

A.化合物:

干冰、明矾、烧碱B.同位素:

石墨、C60、金刚石

C.混合物:

漂白粉、纯净矿泉水、盐酸D.非电解质:

乙醇、四氯化碳、甲烷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干冰为二氧化碳、明矾为硫酸铝钾、烧碱为氢氧化钠,都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A正确;

B.石墨、C60、金刚石是碳的单质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故B错误;

C.漂白粉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合物、纯净矿泉水是含电解质的水属于混合物、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故C正确;

D.乙醇、四氯化碳、甲烷属于非电解质,故D正确;

故选B。

10.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过程

实验目的

A

将一块沾有油污的铜片浸入接近沸腾的碳酸钠溶液中

除去铜片表面的油污

B

取少量丙烯醛溶液加入足量溴水,如果溴水褪色,则说明含有碳碳双键

丙烯醛(CH2=CHCHO)中双键的检验

C

通常将Fe(OH)3固体溶于沸水中即可

制备Fe(OH)3胶体

D

取一块铁片,用砂纸擦去铁锈,在铁片上滴1滴含酚酞的食盐水,静置几分钟

析氢腐蚀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将一块沾有油污的铜片浸入接近沸腾的碳酸钠溶液中,能除去铜片表面的油污,故A正确;

B.取少量丙烯醛溶液加入足量溴水,如果溴水褪色,可能是碳碳双键和溴加成,也可能是醛基被氧化,故B错误;

C.制备Fe(OH)3胶体,是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当溶液呈红褐色时停止加热,故C错误;

D.取一块铁片,用砂纸擦去铁锈,在铁片上滴1滴含酚酞的食盐水,静置几分钟,铁失电子,氧气得电子,发生吸氧腐蚀,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把握有机物的性质、有机物的检验及制备、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B为易错点,取少量丙烯醛溶液加入足量溴水,如果溴水褪色,可能是碳碳双键和溴发生加成反应,也可能是醛基被氧化。

11.PM2.5是雾霾天的罪魁祸首,PM2.5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μm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雾霾一定属于胶体

B.鉴别蛋白质溶液和葡萄糖溶液,可用丁达尔效应

C.除去淀粉溶液中的NaCl,可用过滤的方法

D.碱式氯化铝[Al2(OH)nCl6-n]可做净水剂

【答案】BD

【解析】

【分析】

【详解】

A.胶体是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而PM2.5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μm粒子,显然雾霾不一定属于胶体,故A错误;

B.蛋白质溶液属于胶体,当一束光线透过蛋白质溶液时,从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观察到蛋白质溶液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葡萄糖溶液不属于胶体,所以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

C.因为钠离子和氯离子的粒子直径小于滤纸的孔径,淀粉溶液虽为胶体,但分散质粒子直径也小于滤纸的孔径,所以不能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淀粉溶液中的氯化钠,故C错误;

D.碱式氯化铝[Al2(OH)nCl6-n]溶于水可电离产生铝离子,铝离子水解可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铝胶体可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从而达到沉降的目的,起到净水作用,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BD。

12.次磷酸(H3PO2)是一种精细磷化工产品,有强还原性。

已知:

①2P4+3Ba(OH)2+6H2O=3Ba(H2PO2)2+2PH3↑,②H3PO2+NaOH(足量)=NaH2PO2+H2O。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H3PO2的结构式为

B.H3PO2具有强还原性,在空气中可能被氧化成磷酸

C.NaH2PO2是酸式盐

D.每消耗1molP4,反应①中转移6mol电子

【答案】CD

【解析】

【详解】

A.根据②反应可知H3PO2是一元酸,由于只有-OH的H原子能够电离,因此可说明H3PO2的结构式为

,A正确;

B.由于P元素最高化合价是+5价,而在H3PO2中P元素化合价为+1价,说明该物质具有强还原性,在空气中可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5价的磷酸,B正确;

C.根据A选项可知H3PO2是一元酸,所以NaH2PO2是正盐,不是酸式盐,C错误;

D.在①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降数值是6,说明每有2molP4反应,反应①中转移6mol电子,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D。

 

13.已知制备胶体的反应原理为: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

Ⅰ、甲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Ⅱ、乙同学向25mL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Ⅲ、丙同学和乙同学一样,但是溶液出现红褐色后忘记停止,继续加热较长时间。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操作方法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e(OH)3胶体是不是电解质:

_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

(3)丁同学检查实验结果发现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的烧杯底部有沉淀。

(4)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Fe(OH)3胶体进行下列实验:

①取部分胶体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Fe(OH)3胶体的胶粒带___________电荷。

②取部分胶体向其中逐滴滴加硫酸溶液,开始产生红褐色沉淀,这是因为_________;继续滴加,沉淀减少最终消失,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③欲除去Fe(OH)3胶体中混有的NaCl溶液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

【答案】丁达尔效应用一束光通过胶体,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不是甲、丙正加电解质,胶体聚沉2Fe(OH)3+3H2SO4=Fe2(SO4)3+6H2O渗析

【解析】

【分析】

(1)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2)Fe(OH)3胶体是混合物,电解质是纯净物;

(3)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三价铁会水解生成红褐色沉淀;胶体持续加热发生聚沉;

(4)胶体粒子带电荷,通电后发生电泳;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发生聚沉,氢氧化铁与过量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能透过半透膜。

【详解】

(1)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其中操作方法及现象是用一束光通过胶体,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2)电解质是纯净物,Fe(OH)3胶体是混合物,所以Fe(OH)3胶体不是电解质;

(3)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三价铁会水解生成红褐色沉淀;胶体持续加热发生聚沉,所以甲、丙的烧杯底部有沉淀;

(4)①取部分胶体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氢氧化铁胶体离子移向阴极,表明Fe(OH)3胶体的胶粒带正电荷;

②取部分胶体向其中逐滴滴加硫酸溶液,开始产生红褐色沉淀,这是因为加电解质,胶体聚沉;继续滴加,氢氧化铁与过量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沉淀减少最终消失,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Fe(OH)3+3H2SO4=Fe2(SO4)3+6H2O;

③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能透过半透膜,用渗析法除去Fe(OH)3胶体中混有的NaCl溶液。

【点睛】

本题考查胶体的制备和性质,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常用来区分溶液和胶体。

 

14.粉煤灰中含有SiO2、Al2O3、Fe2O3等,某实验室对其进行处理的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①步得到的“熟料”中可溶性的成分主要是NH4Fe(SO4)2、NH4Al(SO4)2等,写出生成NH4Fe(SO4)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在物质分类体系中,NH4Fe(SO4)2、NH4Al(SO4)2不属于_____(填字母)。

a.硫酸盐b.复盐c.强电解质d.共价化合物

(2)滤渣B的主要成分为______。

(3)已知Ksp[Fe(OH)3]=4×10-38,Ksp[Al(OH)3]=1×10-32。

为实现步骤③的实验目的,应使溶液中c(Fe3+)、c(Al3+)均小于或等于1×10-5mol•L﹣1可认为完全沉淀,则溶液A至少应调节到pH=___。

(4)实验室进行第④步操作时,所需的主要仪器是酒精灯、三脚架、_______、______,得到的晶体主要成份是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Fe2O3+4NH4HSO4

2NH4Fe(SO4)2+2NH3↑+3H2OdSiO25玻璃棒蒸发皿(NH4)2SO4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

(1)根据题意,Fe2O3与NH4HSO4反应生成NH4Fe(SO4)2、氨气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4NH4HSO4

2NH4Fe(SO4)2+2NH3↑+3H2O;物质分类体系中,NH4Fe(SO4)2、NH4Al(SO4)2都属于复盐,都是强电解质,都属于硫酸盐,铵盐属于离子化合物,不属于共价化合物,答案选d。

(2)SiO2不溶于一般酸性溶液,不溶于氨水,所以滤渣B的主要成分为SiO2。

(3)由于Ksp[Fe(OH)3]=4×10-38

(4)实验室进行第④步操作时,所需的仪器是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玻璃棒、蒸发皿;滤液C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铵溶液,所以得到的晶体是硫酸铵。

考点:

考查物质制备实验分析判断,物质性质的理解应用,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盐类水解分析应用。

 

15.Ⅰ.已知31g白磷变为31g红磷释放能量。

试回答:

(1)上述变化属于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常温常压下,白磷与红磷更稳定的是__________。

Ⅱ.下图是H2(g)+I2(g)⇌2HI(g)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

(3)由图可知,反应物的总键能_______(填“>”、“<”或者“=”)生成物的总键能。

(4)已知1molH2与1molI2完全反应生成2molHI会放出11kJ的热量,且拆开1molH−H键、1molH−I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kJ、299kJ。

则拆开1molI−I键需要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kJ的热量。

(5)1molH2和1molCH4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分别为:

286kJ、890kJ,则1gH2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

___kJ;等质量的H2和CH4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化学式)放出的热量多。

【答案】化学红磷<151143H2

【解析】

【分析】

Ⅰ.

(1)根据白磷和红磷是不同的物质判断;

(2)根据白磷变为红磷释放能量;根据物质能量的高低与其稳定性的关系判断;

Ⅱ.(3)旧键断裂要吸收能量,新键生成要释放能量,当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大于新键生成释放的能量时,反应为吸热反应,反之则为放热反应;

(4)反应的焓变为-11kJ/mol,利用焓变等于反应物的键能之和与生成物的键能之和的差计算;

(5)1mol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H2O放出的热量为286kJ,1molCH4的质量为12g,1molCH4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分别为890kJ,则1gH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143kJ;计算1gH2、1gCH4分别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从而确定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H2和CH4哪种燃料放出的热量多。

【详解】

(1)因白磷和红磷是不同的物质,白磷变为红磷是化学变化;

(2)因白磷变为红磷释放能量,所以白磷具有的能量大于红磷具有的能量,物质的能量越低,稳定性越好,故红磷较稳定;

(3)根据能量图可知,反应为放热反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小于新键生成释放的能量,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键能小于生成物的总键能;

(4)化学反应:

H2(g)+I2(g)⇌2HI(g),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形成化学键释放的能量=焓变;拆开1molI−I键需要吸收的热量为x,则436kJ/mol+x-2×299kJ/mol=-11kJ/mol,x=151kJ/mol,则拆开1molI−I键需要吸收的热量为151kJ/mol;

(5)1mol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H2O放出的热量为286kJ,1molCH4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分别为890kJ,则1gH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143kJ;计算1gH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143kJ,1molCH4的质量为16g,1gCH4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

=55kJ,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H2和CH4,氢气放出的热量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