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及应对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1855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及应对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及应对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及应对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及应对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及应对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及应对研究综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及应对研究综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及应对研究综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及应对研究综述.docx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及应对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及应对研究综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及应对研究综述.docx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及应对研究综述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及应对研究综述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学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文章梳理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及应对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其中的共识、争论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思考。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因素;宏观经济;应对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的现象。

但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仅是人口学和社会学问题,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梳理中外学者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及应对的主要成果,并对其中的共识、争论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思考。

  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而老年人口占比上升,从而使劳动力供给减少。

国内外学者在这一点上均没有异议,但也有学者称这种变化可由人们行为的改变而部分地抵消:

  首先,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参与率。

这一观点主要是由国外研究者提出的,以PaoloOnofri等人最具代表性,认为“实际劳动力供给的下降有望被劳动年龄人口参与率的上升所抵消”。

我国学者对此强调者并不多见,原因正如陈彦斌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劳动参与率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一直处于高位。

特别是女性的劳动参与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和主要发达国家”。

  其次,推迟老年人退休。

国内外学者均认为,推迟老年人退休、让老年人更多地参与有报酬的工作,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减少的压力(B?

?

irsch-Supan,2008;吴秋风,2000),并且在实践中,部分国家已经在实行延迟退休政策(王伟,2014)。

  最后,通过移民来缓解劳动力供给减少的压力。

因为发达国家先于发展中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这一观点主要由国外研究者提出,并且PaoloOnofri等人(2004)认为,“如果发生老龄化的国家旨在提高国内劳动力参与率的政策不成功,那么唯一的提高劳动力供给的政策工具就是允许更高水平的移民率”。

  2.人口老龄化对储蓄(资本积累)的影响。

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储蓄(资本积累)的影响,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老年人退出劳动队伍成为纯粹消?

M型人口,人口老龄化就意味着总产出中用于消费的比例提高而用于积累的比例降低,因此减少储蓄从而不利于资本积累(党俊武,2004)。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因为以下原因,人口老龄化也可能有利于增加资本积累:

  

(1)人口老龄化使储蓄倾向提高。

人口老龄化下预期寿命延长,人们会预期到退休后可能还有很长的寿命,从而倾向于有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因此,人口老龄化通过储蓄倾向的自发提高而提高储蓄率从而有利于资本积累(Bloom,2011)。

  

(2)劳动力规模缩小释放出资源。

与人口老龄化相伴而生的往往是人口增长率降低和劳动力规模缩小,而劳动力规模缩小将释放出一部分资源,从而有助于资本积累。

PaoloOnofri等人指出“如果需要更多的资本密集型生产过程来帮助生产率增长以弥补劳动力投入的下降,那么,劳动力规模减小释放出资源这一事实就不能被忽略”。

  3.人口老龄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关于人口老龄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消极的,主要有以下理由:

  

(1)技术发明的年龄谱特征说明人口老龄化不利于技术创新。

姜振寰(1992)对技术发明的年龄谱作了分析,结果发现:

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最佳年龄均在21岁~50岁之间,20岁以下60岁以上发明能力将剧减。

姚东?

F(2015)的研究也认为年龄结构与创新能力存在倒U型关系。

由此人口老龄化不利于技术的发明和创造。

  

(2)老年人缺乏灵活性使得TFP增长率降低。

FutoshiKurokawa和KazunoriMinetaki等人考察了1981年~1998年间日本人口老龄化与快速的信息通信技术对日本经济的联合影响,认为:

老年人缺乏灵活性使得信息通信技术未能充分地发挥作用从而导致TFP增长下降。

  (3)老龄化使对当前产品的需求饱和并降低对新产品创新的刺激,从而使缺乏有利的投资机会而不利于技术创新。

MasanaoAoki与HiroshiYoshikawa认为,技术进步以能够创造需求的创新为标志,老龄化使得对当前产品的需求饱和,这就使得投资于这些产业中的资本回报下降;同时,年轻人比例减少可能降低对激进的产品创新的刺激,而这将减少新产品的发明率以及新生产周期的启动频率。

这两方面均使得因缺乏有利的投资机会而使得创新动力减弱。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并非完全是消极的,主要论据如下:

  

(1)人口老龄化促使人力资本投资增加。

首先,预期寿命延长使个人有增加对自己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预期寿命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相互促进(Cipreani&Makris,2006);其次,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之一在于人口出生率低,少儿抚养负担下降会使家庭提高对子女的健康和教育投资,使后代的人力资本增加(李通屏,2012),因此,人口老龄化使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提高从而有利于技术进步。

  

(2)高新技术产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主要是智力因素而不是体力,随着老年人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也能够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参与者(吴秋风,2000),而且充分利用工人之间的年龄互补性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RossGuest,2013)。

  二、人口老龄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悲观派认为,人口年龄结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处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人的经济需求和经济贡献不同,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如总劳动力供给、生产率、消费和储蓄,将随着大多数人口所处的生命周期的阶段而发生变化,因此人口老龄化将使得总劳动力供给和人均储蓄下降、收入水平降低。

  乐观派认为,人口老龄化导致人们行为发生变化,包括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储蓄率、劳动力参与率、人力资本投资以及资本―劳动比率等,从而有可能带来更高的经济增长(Bloom,2011)。

  中立派认为,人口老龄化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一是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劳动适龄人口的增加可以缓解老年人口比重上升造成的负担(蔡?

P,2001);二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有很多种,将高增长过多地归功于“人口红利”的作用有失偏颇,人口老龄化加速未必会给经济增长带来灾难性影响(蔡?

P,2001;陈彦斌,2014);人口老龄化因素对经济增长存在三种不同的作用效应(李军,2005),政策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

  2.人口老龄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将加速老龄化程度不同的国家之间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国流动。

对于最快速进入老龄化的国家而言,人口结构将成为其吸引国际劳动力流入的重要因素(PaoloOnofri,2004;党俊武,2004)。

  

(2)全球性人口老龄化将使世界经济增长趋势总体放缓。

RalphC.Bryant和WarwickJ.McKibbin(2004)对持续的人口老龄化的模拟显示:

对称性人口冲击(即全球普遍的人口老龄化)将带来增长以及人均消费下降,世界经济要经历很长时期的向基准路径的调整。

  三、人口老龄化的应对

  1.提高实际劳动供给。

人口老龄化最直接的表象就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降低,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因此,对于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学应对,国内外学者均对提高实际劳动供给给予了高度关注,主要措施包括提高劳动参与率和延迟老年人退休。

  提高劳动参与率主要是提高女性和55岁~65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PaoloOnofri,2004),这部分人口劳动参与率的提高是缓解劳动力供给不足的主要来源。

另外,延迟老年人退休,不仅是充分利用老年人的知识和技能、弥补劳动者数量减少造成损失的重要途径(党俊武,2004),而且还可以缓解养老金支付的压力。

  2.提高工作年龄人口的储蓄率。

由于老年人口退出劳动队伍成为纯粹消费型人口,因此,若其他条件不变,则人口老龄化有提高总产出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减少用于投资的积累基金的趋势,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和养老负担的解决。

因此设法提高人口老龄化下的储蓄率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

除了储蓄倾向的自发作用外,研究者们提出通过对养老金系统的改革来提高储蓄的办法:

一是,通?

^在社会保障系统的强制缴纳部分来提高国家储蓄,如,日本在公共养老金方面,通过税收形式从员工的工资中扣除一部分作为退休后的养老基金,即通过强制性储蓄制度来扩大投资(李仲生,2009);二是,通过改变养老金的收益决定机制刺激私人储蓄,如,意大利1992年~1997年间实施的公共养老金系统改革,使养老金缴纳从与收入相关转向名义固定缴纳,使养老金收益从与名义工资成指数变化转向只与通胀率成指数变化,其目的就在于对储蓄产生积极影响从而用于支持高增长(MassimoBaldinietal.,2004)。

  3.促进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使得过去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消失,全球环境恶化也使得以往靠自然资源消耗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因此,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到“集约”的轨道上来,必须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获得更加持续的经济增长源泉。

而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两种方式中,“提高资本劳动比例是有限度的,在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不变情况下,增加设备后工艺过程效率反而下降,包括人与设备的协调程度降低等情形,即所谓的资本报酬递减现象”,而“通过技术进步、改善体制和管理以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各种要素的使用效率,这个劳动生产率提高源泉可以抵消资本报酬递减的不利影响,是长期持久的,是经济增长经久不衰的引擎”(蔡?

P,2012)。

因此,人口老龄化下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但是,对于如何实现技术创新,目前主要集中在增加教育投资从而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上,另外就是“倒逼机制”,即“21世纪具备了产生技术创新的充分的限制性条件”从而在别无他途的情况下迫使社会进行技术创新。

  4.劳动力和资本的国际流动。

尽管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但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却又有显著的国际差异,即便是在工业化国家内部,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欧洲和日本的老龄人口早就比北美多得多,意大利和德国的老龄化快于法国和英国;在亚洲,一些国家开始的时候人口相对年轻,但是老龄化速度却非常快,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

在经济全球化下,不同国家之间人口老龄化的这些差异性变化,将促使资本、商品、服务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将是减缓人口老龄化对单个国家影响的重要机制。

  四、评述与思考

  1.人口老龄化经济学研究的争论与共识。

综合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及应对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者们在如下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共识:

  一是,对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不仅重视人口数量,更关注人口结构的影响。

二是,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要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提高实际劳动参与率,包括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参与率和延迟退休。

三是,技术创新对于人口老龄化下的经济增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同时,关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及应对也存在诸多争论:

  一是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效应。

一种观点认为人口老龄化由于消费型人口增多而生产型人口减少,势必造成消费多而积累减少,因此储蓄必定减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们面对人口老龄化,会改变自身的经济行为,储蓄倾向提高,从而提高储蓄率。

  二是关于人口老龄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也存在相反的结论。

一种观点认为老年人处在技术发明年龄谱的尾部使得本身的创新能力下降,老年人缺乏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使TFP增长率下降,并且老龄化降低了对新产品创新的刺激、加重了需求饱和,使社会缺乏有利的投资机会从而不利于技术创新。

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口老龄化促使家庭提高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从而提高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并且利用老年人的经验和知识可实现与年轻人之间的互补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2.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学未来研究的思考。

  

(1)人口老龄化下的技术创新研究亟待加强。

尽管在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上存在诸多分歧,但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上,中外研究者都一致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认为:

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供给减少,并且环境恶化也导致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约束,而资本积累即使提高,也会受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因此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粗放"转变为"集约",从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但对于如何实现人口老龄化下的技术创新,除了谈到加大教育投资增强人力资本,以及不利的客观条件造成发展压力的所谓"倒逼机制"外,对人口老龄化下的技术创新的特征尤其是技术创新的实现方式的研究尚不充分,在人口老龄化使得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的背景下,该方面的研究更显得尤为重要和亟待加强。

  

(2)以技术创新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考虑从突破需求饱和入手。

对人口老龄化对技术创新的不利影响上,其中之一的观点是“老龄化使得对当前产品的需求饱和……投资于这些产业中的资本回报减少;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使年轻人比例减少,可能降低对激进的产品创新的刺激,而这将减少新产品的发明率以及新生产周期的启动频率”(MasanaoAoki&HiroshiYoshikawa,2004),强调了需求的重要性,需求饱和不利于技术创新。

  同时,在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上,也体现了需求的重要性。

其中之一的观点是,在“需求总量”上,人口老龄化使得消费需求增多,“相对于工作年龄人口而言,老年人需求多而贡献少,因此,如果年龄别人口的经济行为不发生变化的话,老年人口比例提高就会使得消费需求增多而储蓄和投资资源减少”(Bloom,2011)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

  由此可见,需求在以技术创新应对人口老龄化上意义重大。

人口老龄化使得在“需求总量”意义上消费需求增多而使储蓄和投资资源减少从而不利于技术创新;在“需求结构”上,对“当前产品”需求不旺盛,需求饱和导致在当前产品投资的回报减少,缺乏有利的投资机会而使创新动力减弱。

但是,笔者认为,对“当前产品需求饱和”并不代表所有需求都已达到满足,只能说明人口老龄化下社会的需求结构特点已经发生了变化,人口老龄化下的技术创新的方向正是在于突破“当前”产品和产业结构下的需求饱和,以新技术产生新产品,从而刺激需求、带来新的投资、带来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PaoloOnofri(edited).TheEconomicsofanAgeingPopulation[M].USA:

EdwardElgarPublishingLimited,2004.

  [2]?

彦斌.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4.

  [3]吴秋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J].人口研究,2000,(6):

36-37.

  [4]王伟主编.中日韩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59.

  [5]党俊武.老龄社会引论[M].北京:

华龄出版社,2004.

  [6]姜振寰.技术发明的年龄谱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

(2):

35-40.

  [7]姚东?

F.老龄化会影响科技创新吗――基于年龄结构与创新能力的文献分析[J].管理评论,2015,(8):

56-67.

  [8]李通屏等著.扩大内需的人口经济学[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2.

  [9]蔡防,都阳,王美艳.人口转变新阶段与人力资本形成特点[J].中国人口科学,2001,

(2):

19.

  [10]李军著.人口老龄化经济效应分析[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李仲生著.人口经济学(第2版)[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2]蔡?

P.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3):

314-319.

  作者简介:

王丽民(1973-),女,汉族,河北省承德市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人口老龄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