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1941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docx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

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毕业论文

1前言

1.1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经济发展的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拓展,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南亚联盟等国家性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起来。

而随着国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为特点的发展模式也在中国逐渐形成,成熟的经济区包括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等。

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7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发布。

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颁布,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焦点。

2012年1月9号,国务院讨论通过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会议指出,制约东北振兴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十二五”时期要巩固和扩大振兴成果,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发展。

新的形势政策又一次将东北振兴的战鼓敲响,也要求我们加大对东北三省一区的经济对策研究。

从国际角度看,东北三省一区在东北亚地区占有重要地位,与俄罗斯、韩国、日本等相邻,而这三个国家在资源、技术、资本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实力。

但这些国家尤其是日本,为摆脱成本压力,全力抢占新技术、新市场,都积极酝酿将传统产业向外转移,而东北三省一区恰位于东北亚经济的中心地带,加之在产业基础、资源存量、人力资源等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

所以加强三省一区的经济合作会对吸引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带来切实的说服力。

本文选取省、省、省、自治区东部为研究对象,从各省区的经济沿革及现状,经济差异成因,以及经济发展潜力和经济协调发展角度予以探究,并提供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但对东北三省一区的发展具有意义,也将对其他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2国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早期的分工贸易理论主要有亚当·斯密(1776)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嘉图(1817)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与俄林(1933)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等。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围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大城市认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

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域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

法国经济学家SandraPoncet(2001)的研究,1997年中国国省级间商品贸易平均关税达到了46%,比10年前整整提高了11%.这一关税水平超过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水平,和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贸易关税相当。

也就是说,1987年中国消费者购买各自所属省份自制产品的数量是它省产品的10倍,而到了1997年,这一比重达到21倍。

斯坦福大学的周黎安博士(2008)运用了一个委托代理的模型,对1980年至1993年间中国大陆28个省(除和)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各省的经济绩效与地方官员的晋升之间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

因为现行的干部考核制度特别是对地方干部政绩的评价与考核过分强调与所辖地方经济发展业绩进行直接挂钩,就必然导致各行政区首脑或部门干部强化资源配置本地化和保护本地市场。

因此,如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构筑区域经济的总体优势,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1.2.2国研究现状

郭明、费威(2007)研究东北三省指出:

三省存在不可分割的在联系和依赖。

积极促进各省之间的经济合作,发挥各省的比较优势,同时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要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技术合作,从而提高东北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2]宏图(2010)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东北的经济波动性在逐渐减小,波动次数在逐渐减少,而经济的稳定性是经济质量的重要依据;另外研究还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的长期增长具有正相关联系。

而产业结构调整也正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东北三省一区需要努力地方向。

[3]戴永安、才、延斌(2010)以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各地市工业部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四省区技术效率的空间差异,探究了发展方向。

[4]慕晓飞,雷磊(2011)研究了东北经济重心演变及区域的均衡性发展,东北经济重心存在显著地空间偏离;经济重心呈西南,折回东北,复向西南的移动趋势;区域发展两极分化严重。

[5]姜丽凡(2010)东北三省区域产业发展分工与合作模式探索一文中针对各地区壁垒,提出打破壁垒促进合作的建议。

[6]付桂军、齐义军(2009)通过资源支撑视阈下东北经济振兴研究发现。

[7]东北经济区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积极挖掘区域资源潜力,充分利用国区域外资源,合理利用东北亚资源优势,[8]构建东北经济振兴的资源支撑体系,逐步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是实现东北经济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1.3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和研究,明确东北三省一区的差距成因和协作方向。

并进一步分析东北三省一区的差距成因和问题症结,以期为今后相类经

 

济问题提供理论警示。

最后为东北三省一区的协作提出一些对策,为本区和我国其他区域经济的发展提过理论借鉴。

2东北三省一区经济概况和经济差距时空分析

2.1东北三省一区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东北三省一区工业起步比较晚,省际间工业分布差异较大。

三省工业都起于20世纪初,主要是煤炭、榨油、酿酒、制糖等。

解放前只有小丰满发电站为大型企业,其他工业门类基本空白。

近代新型工业企业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皮毛加工、地毯、制毡、酿酒业等工场手工业在各地发展。

[9]

解放后,在国家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下,国家对东北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

“一五”时期国家共安排156个重点项目,有58个分布在东北,约占1/3。

经过“二五”到“四五”的进一步发展,东北三省逐步形成钢铁、能源、化工、重型机械、汽车、造船、飞机、军工为主的重化工业体系。

一五期间,也开始重点建设,钢铁厂、第一机械厂、第二机械厂、热电厂等冶金、机械、毛纺等企业都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自此开启了现代工业建设的时代。

东北地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拥有巨大的存量资产;拥有一批优势产业和举足轻重的骨干企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拥有明显的科教优势和众多的技术人才。

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

[10]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日益突出,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有强大的主导作用和惯性作用,计划虽然消失了,但人还在,观念依然,习惯没变,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一套价值体系还在,僵化的体制、过高的国有比重、过低的效率是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

东北地区经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衰退。

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方针任务和政策措施。

随着振兴战略实施,东北地区加快了发展步伐。

近些年来,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动下,东北地区取得较快的发展。

东北三省一区2011年GDP总量46442亿元,占全国的11.49%。

[11]

2.2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距的时序分析

在解放前期,东北地区基本上都为外国殖民者侵占或国民党政府控制,经济在战火中举步维艰的发展,经济发展程度都比较低,差距不是很大。

一五期间,在东北投资的58项重大项目中,有24项在,22项在,工业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随后东北三省一区和全国一道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在这段岁月里,各省之间没有形成太大的经济差距。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

东北三省一区也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表1黑、吉、辽、蒙四省GDP(本币亿)

年份

1978

229.20

174.80

81.89

58.03

1980

281.00

221.00

95.59

68.40

1985

518.60

355.00

200.44

.83

1990

1062.70

715.20

425.28

319.31

1995

2793.40

1991.40

1137.23

857.06

2000

4669.10

3151.40

1951.51

1539.12

2004

6672.00

4750.00

3122.01

3041.07

2008

13668.60

8314.00

6424.06

8496.20

2009

15212.49

8587.00

7278.75

9740.25

2010

18457.27

10368.00

8667.58

11672.00

2011

22025.90

12503.80

10531.00

14246.10

数据来源:

、、、四省统计年鉴

由上述数值得到以下形象的走势图:

图1四省区GDP走势图

数据来源:

、、、四省统计年鉴

由表1、图1中1978~2011年的具体经济数据以及走势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三省一区的经济都取得了惊人的正增长,2011年都超过了万亿大关;2.3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距的空间分析

时序分析中,已看出省地区经济GDP数值最大,,,依次减少,这从整体空间上反应了东北三省一区的经济差距。

从具体的地理位置来看,我们首先从各省来分析,见下表:

表2东北三省一区2011年GDP产值表单位:

(本币亿元)

6100

4243

4040

1448

5950

3737

2278

1347

2444

1065

1360

呼伦贝尔

1145

1200

934

1000

锡林郭勒盟

696

1140

880

760

兴安盟

313

1110

625

延边

665

 

 

1100

鸡西

507

白山

545

 

 

1050

双鸭山

476

530

 

 

905

鹤岗

328

500

 

 

860

315

 

 

 

 

860

七台河

312

 

 

 

 

810

229

 

 

 

 

650

大兴安岭

125

 

 

 

 

460

 

 

 

 

 

 

数据来源:

2011年三省一区统计年鉴

综上得出三省一区经济空间特点,三省一区都以省会和一两个重点城市为经济主力,只有省尚可称得上多处开花,以重点城市为增长极的特点是东北三省一区的空间特征。

[12]、发展水平与其周边城市的发展水平有明显差距。

市要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13]是乃至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是东北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这决定了作为中心城市具有较大的积聚和扩散效应。

作为辽中南城市群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交通发达,连接各地,对周边城市发挥着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是第三大城市,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经济实力雄厚,对周边地区有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各大城市要发挥自身的辐射带动作用,东部五地发展以、、呼伦贝尔为代表,重点发展。

[14]各省均表现出偏远地级市落后的经济空间特点。

3东北三省一区经济差距的成因分析

3.1历史和政策因素

东北三省一区发展历史悠久,创造过发达的农耕文明。

清朝施行“禁关令”,清朝对东北的封禁造成了东北人口稀薄,最终为俄国对中国东北的蚕食定程度上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

东北在解放之前便已经成为了完整的经济体,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国领先,也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区域。

一五、二五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也阻碍了东北的进步。

日本,沙俄对东北的侵略,也在一等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使1/3以上的重点项目都落户在这片,资源丰富,基础设施优越,地理位置好的土地上。

而东北也遥遥领跑祖国经济。

这期间,的项目最多,这也构成了拉开其他省份的政策因素。

长期的平价调运和无偿捐助,使东北的经济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大的国家政策为东北的落后埋下了深远的病源。

改革开放的历史政策,市场经济的起步并不像一五那样的即可实惠奏效,相反,因为长久的国营企业体制和经济运行模式,使得东北不适应转轨,落差更大了。

1978~1992年,国企改革开始了初步探索,1990年代中前期,建立在原材料工业基础上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日益陷入困境,许多传统优势产品由于竞争力低,市场日益萎缩,而作为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带动了东北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实际利用外资相对增速居东北地区首位,、、等的制造业企业效益明显低于沿海地区。

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大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省的高速公路网化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业发展的困境,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相对较好条件。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慢,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进一步加剧。

1993~2003年,国企改革开始制度创新。

国有企业改革,使得国有经济完全暴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有工业发展出现停滞或衰退。

新增的欠发达地区多位于西部地区,沿边开放使东北地区东部沿边境线分布的图们江、鸭绿江兴盛起来,的绥芬河和均呈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2005年东部四盟市被正式纳入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一大批重大项目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开工建设,使辽中南地区以及的、、兴安盟等地区的经济总量得到快速扩,而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等煤炭、森林资源富集区已完全枯竭或濒临枯竭,面临着必须全面转产的局面,油田开采成本也大幅上升,失去了原有的经济优势,省几大自然资源优势迅速弱化。

东部四盟市作为东北能源基地重化工和原材料产业接续基地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

这加重了整个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拉大了东北地区省际经济的差距。

3.2自然环境因素

表3黑吉辽蒙四省自然环境状况表

地形地貌

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

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丘陵约占全省35.8%;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

地貌形态差异明显。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

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

山地占42%,丘陵20%,平原38%,总面积187400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

地势大致为自北向南,自东西两侧向中部倾斜,山地丘陵分列东西两厢,向中部平原下降,呈马蹄形向渤海倾斜。

山地为8.8万平方公里,占59.5%,平地为4.8万平方公里,占32.4%,水域和其他为1.2万平方公里,占8.1%。

总面积14.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5%。

地貌以高原为主,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

全区高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河流、等水面面积占0.8%。

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

气候资源

中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夏季雨热同季,冬季漫长。

平均降水量多介于400-650毫米。

太阳能,风能比较丰富。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年平均降水量为400~600毫米,但季节和区域差异较大。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四季分明。

年平均降水量400—970毫米,无霜期期较长。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

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

降水量由东北(450mm)向西南递减(50mm).风能,太阳能很丰富。

矿产资源

矿产种类较全,已发现各类矿产(含亚矿种)133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的56.12%。

全省已查明储量的矿产有83种,占全国已查明储量矿产的36.56%。

矿产资源有115种,其中优势矿产,油页岩、钼、镍、镁、硅灰石、硅藻土、膨润土、火山渣、陶粒页岩、矿泉水等储量居全国前列。

处于环太平洋成矿北缘,成矿条件优越,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10种,菱镁矿占全国和世界的85.6%,硼矿、铁矿和金刚石居全国首位,滑石和玉石居全国第二位。

矿种135种,探明储量的有83种,稀土储量居世界之首,煤炭储量7016亿吨,居全国第一位,天然气地质储量7903亿立方米。

森林资源

森林覆盖率45.2%,有林地面积2053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6.5亿立方米,是国家重要的木材战略储备基地。

林地面积820.9万公顷,现有活立木总蓄量91387万立方米,居全国第6位。

森林覆盖率为31.84%。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1.85亿立方米。

全区森林总面积约2080万公顷,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1%,居全国第1位。

森林覆盖率达17.57%。

森林总蓄积量12.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四位。

土地资源

农用地面积3950.4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3.53%;建设用地1498.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17%,未利用地629.2万公顷,占全省13.30%。

耕地面积553.5万公顷,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

耕地面积409.2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7.65%,林地面积569.07公顷,占38.47%,建设用地占9.27%。

农作物种植面积686.1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800万公顷,占全国总草场面积的1/4。

特色资源

湿地和森林物种资源丰富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海洋资源丰富

光照、风能资源丰富

数据来源:

各省政府

综上可以看出,资源可观,但很多可开采量剩余不多,气候特征也限制了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潜力。

在资源储量和种类上,是仅次于的省份,并且,资源开采时间晚,储量丰富,这些都是导致其近几年迅猛赶超的因素。

[15]省的地理优势使其在改革开放中占尽先机,而耕地面积的有限也加大了人在商业等其他行业的动力,同样,和的土地,畜牧对人活动围的束缚,以及农牧业的生产水平不够,再加之第一产业的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率大,回报率低的特点也一定程度的拉大了与的差距。

有限的耕地资源有限,矿产资源开采难度大和矿产资源经济转换率慢和低,加之陆封闭的地理位置,影响着经济快速发展。

特色资源上,的海洋资源转换为经济效益的速率快,拉动着的经济发展。

风能,以及绿色太阳能促进了的新能源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而以及的湿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多属稀有保护类无法用货币来衡量他们的价值,也不能转化为金钱和经济的风向标。

3.3基础设施因素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

通过分析基础设施现状,可以了解造成经济差距的一些在成因。

表4四省区部分基础设施状况图

公路里程(公里)

158000.00

102000.00

81000.00

152000.00

每平方万公里公路里程

1335.59

6943.49

4322.30

3348.02

高速公路(公里)

2365.00

3056.00

1850.00

1357.50

每平方万公里高速公路

19.99

208.03

98.72

29.90

邮电业务总量(亿元)

本地固定用户数(万户)

675.40

1159.90

652.70

811.00

414.00

1428.00

595.00

813.50

人均拥有量

0.17

0.34

0.22

0.21

移动用户数(万户)

2034.00

3341.80

1805.00

2243.00

人均拥有量

0.80

0.80

0.70

0.60

互联网用户数(万户)

1271.00

595.60

295.00

346.60

人均拥有量

0.51

0.14

0.11

0.09

数据来源:

、、、四省统计年鉴(2011)

表5省区卫生教育基础设施资源表(2011)

 

卫生机构

床位数

医疗人员

教育机构数

教师人数

8938

159957

188612

9725

406811

9532

115100

128400

10717

133984

14235

204263

228378

8195

381394

8052

97811

123232

6288

266057

数据来源:

、、、四省统计年鉴(2011)

由以上的三省一区基础设施情况可以看出,,,在科教文卫,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上比优越。

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平台,基础设施的建立健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东三省的前期领先既是得益于优良基础设施的推动,也得益于大量投资基础设施所带来的宏观的长期性促进作用。

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仅给产品和物资的流通造成很多困难,也阻碍了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制约着本经济的发展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这几年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拉动着经济快速增长,赶超着东三省的经济发展水平。

3.4产业结构因素

分析产业结构,探索产业结构因素对经济差距的作用,下表列举四省GDP:

表6国民经济核算(2010)

指标

合计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9165.5

11672

18457.3

8667.6

10368.6

第一产业

5079.4

1095.3

1631.1

1050.2

1302.9

第二产业

26054.9

6367.7

9976.8

4506.3

5204.1

第三产业

18031.1

4209

6849.4

3111.1

3861.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47712

42355

31599

27076

产业比

9:

:

55:

36

9:

54:

37

12:

52:

36

13:

50:

37

数据来源:

、、、四省统计年鉴(2010)

三省一区三次产业具体值不同,但三省一区的三次产业均呈现二三一的结构特征,且比列均为5:

4:

1左右。

说明了三省经济仍处在重工业化阶段,离发达水平仍有差距。

另外,三省一区产业结构比趋同,将影响省际间的经济交流协作。

通过进一步探究三省一区的工业主要成分可以看出,在前十名中,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以石化为主,以运输工具制造业为主,蒙以煤炭开采与利用为主。

不同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同,加上行业规模,产业集聚群大小,而以原材料为主的行业又和开采技术,开采年限等综合因素有关。

这从一定程度解释了三省一区的差距成因。

3.5人力资本因素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马克思认为人是生产要素中的最主要因素。

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多少和受教育程度有直接的关系。

分析比较东北三省一区的人力资本差异,可以发现经济差异的软基础因素。

表7黑吉辽蒙四省2011年毕业人数

普通高等学校

180982

220980

219564

94704

专业学校

77639

94804

60857

85296

数据来源:

、、、四省统计年鉴(2010)

从表7东北三省一区2011普通高等学校和专业学校的毕业人数可以看出,和两省在教育实力上领先,而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