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19795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docx

新人教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

三测量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

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

3.解决问题:

用列表法一一列举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单元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单元教学难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第一课时认识毫米、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例1、练习五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观察、估计、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借助具体的估计、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方法:

观察估计、动手操作、抽象概括

教、学具准备:

练习小黑板教师准备:

米尺,小黑板(有投影的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老师三角尺上的1厘米和你学生尺上的1厘米哪个长?

2、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估计后学生交流。

估的准确吗?

用尺子量量看!

学生动手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

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有投影的班级可以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

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

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

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

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1、2题。

先用眼睛估测后再测量进行验证。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认识分米、分米与米和厘米的关系、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2、例3练习五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

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

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方法:

引导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内化

教学具准备:

直尺、米尺、纸条、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

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

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

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

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

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1)谈话:

你怎么知道的?

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

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

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

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

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

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

(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

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

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

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

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

(板书)

小结:

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2、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

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

(板书:

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

(板书:

2厘米=(  )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

根据提示讨论。

1厘米是(  )毫米?

2厘米是(  )个10毫米?

就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

(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

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

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

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80厘米等于(  )分米?

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

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

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归纳总结。

提问:

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单位换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交流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

应该怎么想?

请同学独立把结果填在书本上。

然后指名学生回答,交流想法。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练习五

教学内容:

毫米、分米认识的练习课,练习五第5~思考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进一步掌握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

引导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内化

教学过程:

1、基础练习,回顾所学:

1、出示小黑板填一填

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一段的长度是()厘米。

把这一段长度平均分成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是()毫米。

毫米用字母()表示。

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直尺上从刻度“4”到刻度“14”是()厘米,也等于()分米。

分米用字母()表示。

把1厘米,1米,1毫米,1分米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是()>()>()>()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2、单位换算

5米=()分米40毫米=()厘米3分米=()厘米

9厘米=()毫米1米-3分米=()分米

4分米-16厘米=()厘米32厘米+18厘米=()分米

开火车回答上面各题,说说思考过程。

2、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4、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说说思考过程。

5、完成“练习五”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再练习本上,再交流时如何思考的。

6、完成“练习五”第10题和思考题。

第10题请学生先根据题意充分想象,再动手验证,在完全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思考题,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请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3、全课小结

所学、所思、所困。

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认识千米、千米和米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例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

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能力目标:

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方法:

引导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内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活动:

①走100米,数数大约有几步。

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

③了解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

小朋友们,听说过五指山吗?

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就叫五指山,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

1、复习已学过的四个长度单位。

(学生比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说出表示的符号并板

书;说出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2、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

世界上最小的鸟体长约2();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约452();

世界上最矮的成人高约8();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厚约15()。

导入:

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二、认识千米:

1、生活中的千米

(1)板书课题:

认识千米(公里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千米”?

(2)播放相片:

这是曹老师在从奎屯到乌鲁木齐的高速公路上拍摄到的一些镜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指路标志:

(距宜兴?

千米)②限速标志:

③汽车的里程表、时速表:

④地图:

(3)千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

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①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②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4)小结:

学到这儿,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了什么初步印象?

2、教学1千米与1000米:

现在大家一定很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一起来看:

(1)播放录象:

(走100米的镜头)看,这是我们昨天在操场上活动时拍的录象,我们数了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

板书:

走200步的路约是100米

(走200米的镜头)现在走了200米,大约花了3分钟?

板书:

走3分钟的路约是200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100米有多长),下面的“小志愿者”们走的路就更长了,我们一边看,一边认真数一数:

他们一共走了几个100米?

(录象快放部分学生走10个100米的镜头)

(2)同学们想一想:

把这10个100米连起来,该有多长啊!

把答案写在纸上好吗?

板书:

1千米1000米这两种写法都对吗?

为什么?

它们表示的长度虽然是一样的,可也有不同点,你发现了吗?

1千米=1000米,读来不易区分,你能巧用停顿,把它们区分开吗?

(生读)

(3)小结:

1千米是1米的1000倍,所以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

3、感知、体会1千米

(1)咱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圈是1千米。

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圈是一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是一千米。

(2)在脑子里猜测想象一下:

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

(3)让我们跟着摄像机镜头到校门外的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一千米究竟有多长?

(播放录象)请学生闭眼在脑海里把这段路走一遍。

(4)估计:

看了录象,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呀?

你们怎么估计1千米的距离?

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组内讨论)

板书:

人走15分钟的路约是1千米

人走2000步的路约是1千米

汽车行驶1分钟的路大约是1千米

(5)建议学生课后用这些方法验证刚才的猜测想象。

(6)引导:

那我们班哪个同学的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7)曹老师家离学校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曹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

简述理由?

 

(8)小结:

学到这儿,大家肯定对千米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三、巩固新知,实际应用:

(1)你们的收获可真多,我来考考你:

4千米=()米3000米=()米

9千米=()米6000米=()米

(2)“小笑话”,根据孩子们实际生活“校运动会”来对单位进行纠错,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

“去年我们学校召开了校运会。

孙佳俊不愧是跳远高手,轻轻一跃就是1千米。

我班的魏宗辰沙袋扔的特别棒,能扔10千米呢!

韩昊在离终点还有2千米时摔了一跤,但是他立刻站起来,接着跑,终于取得800千米冠军。

郑晓婕说,长大了要参加奥运会,争取夺个5米冠军。

王玺琳想,我也该锻炼起来,争取今年参加校运会。

于是,我今天早上跑了1米。

(3)完成练习六第1题、第2题。

(组内交流估计方法与结果)

(4)完成练习六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并指明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它就是“公里”,也可以用㏎表示。

它住在五指山的拇指峰上。

伸出你的左手,掌心向自己,看,你也有一座“五指山”,有了它,你就可以牢牢地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了。

 

第五课时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例5、练习六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知系,会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长度,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

经历千米和米之间换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类推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动脉解决问题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1、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熟练地进行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地换算。

教法与学法:

、讲授法与练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展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思,沟通旧知

1.出示:

1千米=()米1米=()分米

1分米=()厘米1米=()厘米

1厘米=()毫米

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进率。

教师依次点击鼠标出示: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2、填空。

8米=()分米50分米=()米9分米=()厘米

60厘米=()分米3厘米=()毫米2米=()厘米

100厘米=()米1千米=()米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5。

(1)出示:

3千米=()米6千米=()米(任选1题试做)

(2)自主探索,汇报交流。

提问:

括号里应填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汇报。

说明:

如3千米=()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1000×3=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想6千米=()米,方法同上。

(3)归纳总结、概括算法。

提问: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再算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

因为1千米是1000米,那么有几千米就是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

3千米=3000米

6千米=6000米

方法:

(4)初步练习。

仿照例题,学生互相出题考一考。

并说明思考过程。

2.学习例5.

(1)出示:

5000米=()千米4000米=()米(任选1题试做)

师问:

括号里应填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

说明:

5000米=()千米,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个1千米,5000÷1000=5(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4000米=()米,与此同理。

(3)总结算法:

问:

通过例2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明确:

因为1000米是1千米,那么有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

5000米=5千米4000米=4千米

方法:

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把高级单位千米换算成低级单位米数,或者把低级单位的米数换成高级单位的千米,我们都是根据什么去想得数的呢?

都是根据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去想的。

就是1千米=1000米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第27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理解题意之后完成,集体反馈。

2、完成练习六第4题

8千米=()米700米+300米=()千米

6000米=()千米3千米—1千米=()米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

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课题)

板书设计:

千米的换算

3千米=3000米6千米=6000米

5000米=5千米6000米=6千米

 

第六课时估计长度,培养长度观念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例6、练习六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能进行米和千米简单的化换。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方法:

测量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千米,大家对千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远,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测一测,走一走。

2.提醒学生应该注意安全,不要随便跑动,不要互相打闹。

二、操作

(一)量一量、想一想

1.带领学生在操场的跑道上量出100米的直线距离,在两端及中点处各设立一个明显的标志。

2.让学生看一看50米的直线距离,再看一看100米的直线距离,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200米、300米……1000米有多远?

(按老师要求完成并注意安全)

(二)走一走

1.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指定一个记录员。

2.指导学生用平时的步伐走完100米,并记下自己的步数,然后到记录员处登记。

3.组织学生比较两次走的步数是否相同,让学生根据自己走100米的感受想象一下自己走完1000米大约所要花费的时间。

(三)看谁估得准

1.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让两位学生在同一起点分别往不同的方向走,到他们认为两人间的距离是100米的地方停下,另外两位学生拿卷尺进行测量。

2.记下学生测量出的实际距离,选出最接近100米的两个组作为优胜组。

告诉学生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

(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来完成)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给你收获了什么?

第七课时练习六(8~15题)

教学内容:

练习六第8~15题。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牢固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熟练米和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师: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千米。

你能把你了解到的这个朋友的情况跟大家介绍一下吗?

同桌先说说悄悄话,再请学生向全班介绍,如:

千米是表示长度的单位,也叫公里。

1千米相当于绕我们的操场5圈那么长。

1千米=1000米……

二、调查汇报:

昨天调查了用千米做单位的资料,请学生汇报。

(海盐到嘉兴、杭州、上海的距离,各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等)

三、基本练习

1、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8千米=()米7000米+8000米=()千米

6000米=()千米3千米-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